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2025年5月10日登場,而在開展前夕,位於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迎來了一座全新開幕的藝術場域「SMAC」,由文藝復興時期建造的政府行政官邸改建而來,在充滿歷史氣息的空間中展開跨領域的策展實驗。

David Chipperfield執掌修復,500年來首度開放

SMAC坐落於威尼斯著名景點聖馬可廣場的Procuratie Vecchie建築群中,由2023年普立茲克獎得主David Chipperfield主導修復設計。這項修復工程不僅重新喚醒往日輝煌,也讓這座擁有500年歷史的地標首度向大眾開放。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圖片來源:SMAC)

SMAC設於二樓,共佔地1,000平方公尺,由16間相連的展廳組成,沿著一條長達80公尺、俯瞰廣場的走廊設置。展間牆面刷上淺灰色的義大利礦物塗料Marmorino、地板鋪上白色水磨石,至於門扇和木梁結構,則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原貌。4.5公尺挑高的天花板與一整排面向廣場的窗戶,為空間帶來通透氣流與充足光線,此外館方也配備精密的氣溫與濕度控制系統,以確保建築和展品都能適當地保存。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圖片來源:SMAC)

參觀者將從名為Corte Maruzzi的私人庭院入口進入,經由David Chipperfield設計的新式階梯通往展廳。除展覽空間外,館內也設有兩個活動場地,提供策展人講座、藝術家交流等活動使用,其牆面飾有拿破崙時期壁畫。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圖片來源:SMAC)

館方強調,SMAC是一個自發性與實驗性組織,期望挑戰傳統藝術機構經營與展覽製作的模式:「SMAC補足了威尼斯文化地景中的一塊空白。我們也歡迎各種合作機會,致力於為機構、藝術家與創意工作者提供在威尼斯發展的舞台。」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圖片來源:SMAC)

迎接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展覽聚焦建築與地景

恰逢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期間,SMAC開幕便推出兩檔個展,分別聚焦澳洲現代建築師Harry Seidler與韓國景觀設計師Jung Youngsun,展開國際間的建築、藝術與設計對話。

其中,《Migrating Modernism》是為Harry Seidler在歐洲的首場回顧展。展覽回顧出身奧地利的他,從戰時流亡、與巴西建築大師Oscar Niemeyer的合作,到後期與Frank Stella、Helen Frankenthaler與Sol LeWitt等藝術家的跨界創作。策展人團隊表示,Harry Seidler不僅為澳洲城市面貌注入了獨特的世界觀,更深深反應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Migrating Modernism》(圖片來源:SMAC)

另一場展覽《For All That Breathes on Earth》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共同策劃,是景觀建築先驅Jung Youngsun的首場國際回顧展。展覽聚焦Jung Youngsun如何將廢棄工業建設轉化為都市裡的生態庇護所,並帶領觀眾深入他的代表作如首爾仙遊島公園、仁川機場綠地等。Jung Youngsun曾形容:「景觀建築是一首寫在土地上的詩。我希望我們耕耘的花園能成為治癒與靈感的源泉。」而他的作品在這座水都中,也與威尼斯的地景產生了深刻的呼應。

500年來首度開放: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建築群化身藝文新地標「SMAC」,由David Chipperfield操刀修復
《For All That Breathes on Earth》(圖片來源:SMAC)

未來,SMAC將與國際機構與策展人攜手合作,每年計畫推出2至4場大型展覽。其靈活的空間配置、獨特的策展視角、位於觀光熱點的核心位置,令這座場館成為未來可期的國際藝文地標。

SMAC San Marco Art Centre

地址|P.za San Marco, 105, 30124 Venezia VE, Italy
官網|https://smac.or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大埃及博物館」開幕!收藏逾10萬件文物,與金字塔群相呼應的層次建築

「大埃及博物館」開幕!收藏逾10萬件文物,與金字塔群相呼應的層次建築

埃及是許多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壯觀的金字塔、一望無際的沙漠、神秘的古文明,這個國度還將迎來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文明主題博物館——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超過10萬件文物收藏,從數千年的法老文明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喜愛埃及學的務必留意。而大埃及博物館已於今(2025)年11月1日正式開幕。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擁有超過10萬件文物收藏。(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前後花費近二十年的大型計畫

大埃及博物館位在吉薩金字塔群與開羅之間,其地勢有著50公尺的高度差距,引導尼羅河穿越沙漠、流向地中海,塑造埃及地形長達三千年。

這座博物館的建設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宣布開始,並由都柏林建築事務所Heneghan Peng Architects負責。但隨著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的爆發,埃及國內政治、經濟不穩定,該計畫被迫暫停。幾年後,埃及政府趨於穩定,大埃及博物館建造工程再度啟動,這次宣佈預計將於2024年中完工開放。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2024年中開幕!超越羅浮宮成全球最大博物館、呼應金字塔的層次建築搶先看
大埃及博物館位在吉薩金字塔群與開羅之間,其所在地勢有著50公尺的高度差距。(圖片來源: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2024年中開幕!超越羅浮宮成全球最大博物館、呼應金字塔的層次建築搶先看
這座博物館的建設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宣布開始,並由都柏林建築事務所Heneghan Peng Architects負責。(圖片來源:IFC)

佔地50公頃、收藏逾10萬件文物

大埃及博物館以「埃及學的文化綜合體」為目標,共佔地50公頃,除展覽空間外也將設置兒童博物館、修復保存中心、相關教育設施及一座廣闊花園。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在幾乎有四座足球場那麼大的展覽空間中,大埃及博物館收藏了超過10萬件文物,包含目前存放在開羅埃及博物館的文物、現存於金字塔旁的太陽船,還有自1922年發現以來首次完整展示的圖坦卡門墓中文物,屆時也將同時展出數千年的法老文明,以及相對較現代的古希臘羅馬時期文物等。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2024年中開幕!超越羅浮宮成全球最大博物館、呼應金字塔的層次建築搶先看
大埃及博物館收藏了超過10萬件文物,展出數千年的法老文明到古希臘羅馬時期文物等。(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圖片來源:Grand Egyptian Museum)

層層遞升的建築,與金字塔群相呼應

大埃及博物館由半透明石材製成,隨著日夜光影轉移呈現不同的變化。Heneghan Peng Architects表示,在設計過程中,博物館與吉薩金字塔群的視覺連結一直是團隊的首要考量。若從遠處看,博物館和三座金字塔連線成三維結構軸線,在沙漠中創造出獨特的視覺。

走近大埃及博物館,便會注意到其富有層次感的建築設計,從偌大的庭園、樹蔭遮蔽的入口處,隨宏偉的樓梯逐步上升與遠處高原地形同高,眺望完整的金字塔景觀,最後再進入博物館內部。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2024年中開幕!超越羅浮宮成全球最大博物館、呼應金字塔的層次建築搶先看
博物館與吉薩金字塔群的視覺連結是建築團隊的首要考量。(圖片來源: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2024年中開幕!超越羅浮宮成全球最大博物館、呼應金字塔的層次建築搶先看
大埃及博物館由半透明石材製成,隨著日夜光影轉移呈現不同的變化。(圖片來源:IFC)

博物館量體龐大,但耗能極少

此外,引人注目的還有大埃及博物館的綠建築認證。這座博物館是IFC(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在非洲與中東地區第一個認證的綠色博物館,採用能反射陽光的屋頂、高效照明系統和水設備等可持續發展設施,相較同規模的建築節省了超過60%的能源成本和34%的用水量。

「大埃及博物館」將於2024年中開幕!超越羅浮宮成全球最大博物館、呼應金字塔的層次建築搶先看
大埃及博物館是IFC在非洲與中東地區第一個認證的綠色博物館。(圖片來源: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資料來源|heneghan peng architect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操刀「杜拜藝術博物館」!以「海洋與珍珠」為靈感,打造漂浮於海上的純白圓形扭轉建築

安藤忠雄操刀「杜拜藝術博物館」!以「海洋與珍珠」為靈感,打造漂浮於海上的純白圓形扭轉建築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全新建築作品「杜拜藝術博物館」(Dubai Museum of Art, DUMA)將在中東誕生!這座由 Al-Futtaim 集團主導,位於杜拜灣(Dubai Creek)的五層建築,外觀如同一枚潔白扭轉的貝殼,亦像是漂浮於海上的純白珍珠。


延續安藤忠雄建築語彙的藝術殿堂


在安藤忠雄的構想中,杜拜藝術博物館的曲線造型靈感來自杜拜傳統文化象徵「海洋與珍珠」,建築弧形結構有著海浪般的溫柔線條,純白色外牆覆以光滑面板,而隨著線條向上收斂的三角開窗,則能讓日光斜灑入館內空間;建築底部則以微微懸浮的形式接近水面,營造出建築漂浮於海面的錯覺。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走進室內則能見到安藤忠雄標誌的建築語彙,清水模曲線牆面與圓形天光交錯,自然光線能從建築中央的天窗灑落,為一、二樓的展覽空間注入如珍珠光澤般的微光,也可以引導參觀者跟著光在建築內探索漫步。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頂樓規劃為貴賓休息室與餐廳,採用全景落地玻璃設計,可眺望整座城市的天際線與水景;館內同時設有圖書館、研修室及培育青年創作者的教育空間,旨在讓藝術與生活在此融為一體。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重新定義杜拜的文化地標

杜拜長期作為阿聯酋商業藝術圈的核心樞紐,卻始終沒有屬於自己的藝術博物館。杜拜藝術博物館的興建計畫,可望為這座城市締造一處重要藝術殿堂地標外,也被視為 Al-Futtaim集團對杜拜的文化回饋。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Al-Futtaim集團CEO Omar Al Futtaim 表示:「杜拜藝術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建築地標,更是一項文化宣言,象徵杜拜對創意的開放與包容。」他進一步說道:「安藤忠雄透過建築語彙,譜出光、靜謐與靈魂的結合;在杜拜,他為這座博物館創造了一場自然、水與人類精神的對話,將克制與情感凝聚成創意與永恆優雅。」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目前杜拜藝術博物館還未公布預計完工日期,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座新文化地標的誕生,將更進一步拓展杜拜力求成為全球創意和文化中心的版圖目標。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圖片來源:Al-Futtaim Group)

資料來源|Al-Futtaim Group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