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設計權威「蒙納」6點預測未來趨勢!不只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也正影響字體美學?

字體無所不在,從每個早上被鬧鐘叫醒、睜開眼、拿起手機按下貪睡的那一剎那,字體便闖進日常。通勤路上遇到的交通站牌、廣告看板;滑手機讀的新聞、看過的每則社群動態;工作上處理的文件⋯⋯每款字體透過高度、寬度的細微差異,或銳與圓角的細節處理,形構復古、時髦、正式、隨興、靜謐、活潑等不同氣質,影響著字句和訊息的語調。

字體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社會的脈動亦影響著字體的呈現,而字體設計師是這段互動關係中的「協調者」全球知名字體設計公司「Monotype 蒙納」透過2025年度字體趨勢報告《Re:Vision》,從文化面向出發,著眼於未來,預測全球社會的發展將如何形塑字體的表現,過程中字體設計又如何快速回應文化變遷,並形塑時下視覺美學?從AI人工智慧、地緣衝突、高齡社會、氣候變遷,再到多感官體驗的盛行,《Re:Vision》透過6大主題梳理社會對字體的深切影響。

「蒙納」字體設計趨勢6點預測!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正影響字體美學
(圖片提供:Monotype 蒙納)

字體擁有建立情感連結的超能力

談及字體設計在眾多設計領域中有何特別?蒙納執行創意總監Phil Garnham認為字體與它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微觀的細節,「字體的高度或寬度、曲線的形狀、圓角的處理……這些微小的細節往往能帶來巨大的影響,甚至僅僅是字距的變化也會讓整體感受不同。」相較之下,其他類型的設計多是在宏觀與微觀之間取得平衡,但字體設計卻僅透過細微調整,深深影響人們對設計的感知,「字體能夠營造一種語調(tonality)和感覺(vibe)。當人們閱讀時,會在潛意識中接受來自文本的情感價值,這種影響或許不容易察覺,但當你從一種字體切換到另一種時,就會明顯感受到不同。」對Phil而言,字體擁有一種「隱藏的超能力」,能夠建立訊息與觀者之間情感上的連結。

「蒙納」字體設計趨勢6點預測!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正影響字體美學
(圖片提供:Monotype 蒙納)

不只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也正影響字體設計!

蒙納在《Re:Vision》字體趨勢報告中,提出時下及未來可能影響字體設計的6大面向:「聲音與視覺」研究了多感官體驗盛行的時代,字體設計與聲音、影像等多媒體的交集;「人文字體」深入AI與設計之間迅速演變的關係;「生命週期」從高齡社會切入,探討字體設計如何讓資訊傳遞更加友善,為跨年齡、跨世代的讀者提供理想的閱讀體驗;「炎熱與潮濕」從氣候變遷切入,調查字體設計與環境之間的連結;「自由與法治」「衝突與和平」則與地緣政治、社會運動等相關,探究字體在衝突及行動中,如何作為引發、調解、處理等角色參與。

「蒙納」字體設計趨勢6點預測!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正影響字體美學
(圖片提供:Monotype 蒙納)
「蒙納」字體設計趨勢6點預測!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正影響字體美學
(圖片提供:Monotype 蒙納)

「Fonic」字體應用新體驗!為字體搭音樂、為歌曲配字體

Re:Vision》不僅存在於紙上,蒙納更進一步將其延伸,藉跨界合作創造嶄新的字體應用體驗。針對「聲音與視覺」主題,蒙納提到「多感官技術(multisensory technology)」正改變字體的使用和閱讀方式。過去,字體、聲音、顏色、圖像、文字與影片各自獨立,但在社群媒體及短影音的推動下,多種媒材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敘事方式,且表現形式變化萬千。為此蒙納與倫敦音樂工作室Audiosocket合作,結合AI技術開發應用程式Fonic,讓使用者可以在AI的輔助下,替字體搭配聲音,或為歌曲找到合適的字體,將「聯覺(synesthesia) 」這種獨特的感官體驗融入日常字體應用。

「蒙納」字體設計趨勢6點預測!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正影響字體美學
(圖片提供:Monotype 蒙納)

未來,蒙納將與設計機構、大學、品牌及字體設計師合作,針對6大主題展開合作專案,試圖讓字體不只是被動地反映文化變遷,而能主動影響社會,同時激發創意工作者思考:「社會發展如何影響我的設計方式?」進而在不斷變動的時代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

「蒙納」字體設計趨勢6點預測!AI、氣候變遷、高齡社會正影響字體美學
(圖片提供:Monotype 蒙納)

資料來源|Monotype 蒙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好行3.0」新設計駛入全台景點!暖橘浪潮躍上車體,候車亭屋頂融入地方特色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旅遊阿里山、日月潭、墾丁、九份、太魯閣等台灣知名景點,無論在臨山或靠海之境,總會遇到「台灣好行」公車載著旅人出遊和賦歸的蹤影。最近「台灣好行」啟動品牌識別3.0系統,從Logo、公車車體、候車亭到乘車資訊等,都迎來新貌,以暖橘色貫穿,融入模組化設計思維,為旅客提供更明確的指引,創造更安心的旅遊體驗。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伴旅人行至台灣山林、湖畔和海濱

「台灣好行」是2009年啟動的景點接駁旅遊服務,串連全台灣各大景點及其鄰近的臺鐵、高鐵站,營運十多年來已拓展超過80條路線,串起城市與鄉鎮,將風景與人情織入每趟旅程。近來在觀光署的推動下,台灣好行迎來全新識別系統,由「樸實創意」統籌設計,以「安心感」為核心概念,攜手「共感地景」及「中間研究室」分別進行建築及視覺策劃。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全新車體、候車亭等設計亮點

▍暖橘車體自成風景

新一代的台灣好行公車,披上更明亮、活潑的色彩,暖橘與白色交織成浪躍上車體,無論行駛在城市或鄉野,都自成一道流動風景。此外,車體新加入「TOURIST SHUTTLE」英文標準字,讓外國旅客更容易辨別。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侯車亭採模組化設計,屋頂藏巧思

候車亭採用透明結構,消弭站體內與周遭環境的界線,化身讓旅人小歇片刻、細賞風景的「觀景窗」。此外,設計團隊也以「模組化」思維出發,讓每座候車亭都能根據所在地點的氣候、地景、文化特色等,改變屋頂的造型和材質,展現對地方的理解與致敬。在阿里山,屋頂融入鄒族竹編、山巒線條意象;在日月潭,則藉優雅弧線呼應靜謐湖景。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改善燈光和資訊介面,乘車體驗更安心

導覽站牌也全面升級,從站名、路線圖到即時動態QR code,皆以4種語言呈現,讓國際旅人查找資訊更便利。另考量到旅運路線深入山林,入夜後燈光稀少,新候車亭特別設置夜間照明,藉橘色導光條指引並陪伴旅人。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亮相!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詮釋臺灣文化與水的共生美學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亮相!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詮釋臺灣文化與水的共生美學

2025臺灣文博會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文化部公布文博會文化策展的主題為「水風景」,以水型態的多樣性為主要設計概念,呈現多元文化交流中產生的碰撞火花與韻律,展現多元文化豐富的面向與交會時的美感,也隱喻文化不受限制的多變樣態。

以「水風景」為主題

2025年文博會主題為「水風景」,以臺灣水生態投射臺灣文化生態的多元面向,藉由川流海島的地理特質展現水生態所孕育的豐沛文化表現,從高海拔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落山過嶺的溪海潮浪,透過「接海之島」、「臺灣萬水」、「有河之靈」、「穿霧之境」4大主題,呈現臺灣水文化的韌性包容、海湧危闊、撫慰能量與變化萬端,展現多物種、多樣態的文化活力。主題「水風景」訴說的正是臺灣文化的流動性與包容性,從高山雲霧到海洋潮浪,不僅呈現島嶼地貌與文化生命的緊密連結,更訴說著多樣態文化在時間長河中淬鍊出的韌性與活力。 

楊士慶操刀主視覺

本屆主視覺邀請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視覺畫面靈感來自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言,「水無形無相,倒入杯中,便成為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便化為茶壺的模樣。水能自由流動,也能滴水穿石」,展現水能自由流動,也能定型,亦能穿石的哲學精神。

本屆文博會主視覺邀請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圖片提供:文化部)
本屆文博會主視覺邀請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圖片提供:文化部)

楊士慶以水的波紋作為設計核心,詮釋如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會,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新的思想流動。視覺畫面運用多層次藍綠色調,從深邃的海洋、清澈的湖水到輕盈的水霧,營造出空間深度與文化層次感,象徵創意能量的自由生成與匯流。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以水型態的多樣性為主要設計概念。(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以水型態的多樣性為主要設計概念。(圖片提供:文化部)

層層交織的水色開場

動態設計亦以「水風景」為出發點,展開一場關於流動、擠壓與匯聚的文化視覺旅程。畫面以層層交織的水色開場,象徵創意於水的律動中孕育誕生;隨後轉為地殼擠壓所生成的地質紋理,視覺上展現文化在壓力中不斷突破、逐步成形的過程;最終,來自各方的文化物件融合聚合,形塑為臺灣島嶼的意象,詮釋臺灣文化如何在歷史變動中積累與重構,成為今日豐富多變的面貌。 

2025文博會8月登場

今年文博會「文化策展」將自8月2日起於松山文創園區率先登場,展出內容包含首次策辦匯聚由地方政府推薦文創良品的地方特選館,以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工藝選品店;「品牌商展」則自8月5日起於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除了IP授權與文創品牌參展品牌數為歷屆之最外,此次特別規劃「黑潮星樂園展區」,有興趣者可持續留意La Vie的報導。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