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隆領銜團隊參展!《THEiCON》概念展首站登陸台北:集500+原作、近50位藝術家,從觀看、對話到收藏的全新體驗

村上隆領銜團隊參展!《THEiCON》概念展首站登陸台北:集500+原作、近50位藝術家,從觀看、對話到收藏的全新體驗

亞洲巡迴首站在台北!2025年6月27日至29日將於松菸登場的概念藝術展《THEiCON》,由港台團隊攜手以「i」所代表的想像力、靈感、熱情等6大核心精神打造;共邀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近50位藝術家,如獨立個展般同場呈現從畫作、雕塑、裝置到海報、玩具公仔、設計精品等逾500件原作,更為藝術愛好者與創作者提供一處深化交流的空間。以下公開包括村上隆團隊Kaikai Kiki在內的國際知名參展陣容。

500坪展場 X 500件作品的藝術盛宴

匯聚近50位新銳與知名藝術家的全新概念藝術展《THEiCON》將於2025年6月27日至29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四、五號倉庫登場。以有別於傳統策展的「藝術家親自規劃」形式打造540坪展場、展出逾500件原作,帶來一場結合藝術創作、溝通思辨與收藏體驗的當代盛會。同時藉此嶄新途徑,致力將展覽從單向展示的場域,轉為提供創作者與觀眾深度交流的空間,邀請觀眾一同思考當代社會中關於「自我」與「連結」的多重面向。

(圖片提供:THEiCON)
(圖片提供:THEiCON)

從觀看、對話到收藏,每個人都能與藝術如此親近

來自不同領域的參展者將運用畫作雕塑裝置,乃至海報玩具公仔設計精品等多元媒材,呈現豐富視覺語彙。而觀眾不但可於展場內近賞原作,亦有機會收藏藝術家親自監製的限量發行版次作品(Edition Work)、印刷品與原創軟膠作品,使藝術走入日常。並在這段從觀看、對話到收藏的完整體驗中,進一步深化參與感,開啟大眾與藝術持續對話的可能。

《THEiCON》並呈不同領域創作者的多元媒材作品,彰顯視覺語彙豐富性。(圖片來源:Instagram @how2workhk)
《THEiCON》並呈不同領域創作者的多元媒材作品,彰顯視覺語彙豐富性。(圖片來源:Instagram @how2workhk)

港台創意團隊攜手,聚焦於「i」的6大意涵

《THEiCON》由香港玩具製作公司How2Work攜手台北精品玩具店Paradise及其展覽空間The Little Hut共同打造。展覽名稱自「i Convention」縮寫而來,策展精神聚焦於「i」所代表的6大意涵:I(自我)、imagination(想像力)、inspire(靈感)、impassioned(熱情)、idea(想法)、illustrious(卓越)。並為強調藝術創作的獨特性,每位參展者皆享獨立展區規劃,使其得以建構完整創作脈絡,盡展個人風格與理念;同時,透過與藝術家的零距離對談,觀眾將能深入理解作品背後思維,甚或因此吸引更多跨年齡層、跨文化背景的藝術愛好者共襄盛舉。

《THEiCON》聚世界各地藝術家於一地,與觀眾進行零距離交流。(圖片來源:Instagram @theicon_official_)
《THEiCON》聚世界各地藝術家於一地,與觀眾進行零距離交流。(圖片來源:Instagram @theicon_official_)

必看5組國際知名參展者公開

不同於傳統藝術展覽多以品牌或機構為策展主體,《THEiCON》跳脫既有框架,轉而邀請近50位藝術家親自參與規劃,如多場個展並置般,呈現各樣創作形態與觀展視角。

▍已故韓國藝術家金政基

傳奇藝術家金政基過去以現場即興繪畫能力聞名,作品筆鋒狂放、充滿敘事張力,涵蓋漫畫、插畫和玩具等領域。

▍香港藝術家龍家昇、Kila Cheung

龍家昇、Kila Cheung分別以細膩語彙探索城市風貌與記憶片段,作品色彩繽紛,既流露童趣、亦蘊含深刻反思。龍家昇筆下角色Labubu更帶起全球「醜萌療癒」的最高潮。

香港藝術家龍家昇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香港藝術家龍家昇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香港藝術家Kila Cheung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香港藝術家Kila Cheung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東京藝術家T9G(TAKUJI)

T9G擅藉懷舊和摩登風格重塑昭和時代藝術,作品包括搪膠、雕塑和繪畫;多年來打造無數深受歡迎的角色,其中尤以Kotaro與Rangeas最具代表性,不僅為藏家們爭相搶購的熱門款,亦拓展了設計玩具與藝術之間的邊界。

東京藝術家T9G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東京藝術家T9G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T9G著名原創角色Rangeas。(圖片提供:THEiCON)
T9G著名原創角色Rangeas。(圖片提供:THEiCON)

▍東京藝術家Shoko Nakazawa

Shoko Nakazawa以兼具可愛與怪誕風格的怪獸角色聞名,創作靈感來自對昆蟲、生物和怪獸的熱愛,作品因此充分展現對自然環境的覺察與醒悟。

東京藝術家Shoko Nakazawa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東京藝術家Shoko Nakazawa及其作品。(圖片提供:THEiCON)

▍村上隆團隊Kaikai Kiki

最後,作為唯一以機構名義參展的單位,日本藝術巨擘村上隆所主導的藝術團隊Kaikai Kiki不僅帶來精彩的文化碰撞,也為展覽注入國際視野與藝術價值。

>> 完整參展名單點此看。

《THEiCON》首站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盛大揭幕,未來也計劃巡迴亞洲其他城市。首波VVIP三日套票採抽選制(限量200張),即日起已於官網開放註冊登記,套票內容包含「VVIP配色THEiCON限定公仔七入組」、6月26日預覽之夜參與資格及特定時段入場權益;VIP單日套票(每日限量200張 )、一般單日門票等其他票種則於6月10日在《THEiCON》官方網站開放註冊購票,各位收藏玩家、藝術愛好者們可點入下方連結預先查看。

VVIP三日套票售價 NT$7,880,含VVIP配色THEiCON限定公仔七入組。(圖片提供:THEiCON)
VVIP三日套票售價 NT$7,880,含VVIP配色THEiCON限定公仔七入組。(圖片提供:THEiCON)
VIP單日套票售價 NT$2,680,含VIP配色THEiCON限定公仔三入組(每日套組不同,依官網公布為主)。(圖片提供:圖片提供:THEiCON)
VIP單日套票售價 NT$2,680,含VIP配色THEiCON限定公仔三入組(每日套組不同,依官網公布為主)。(圖片提供:圖片提供:THEiCON)
一般單日門票售價 NT$980,含THEiCON限定公仔隨機顏色乙隻。(圖片提供:THEiCON)
一般單日門票售價 NT$980,含THEiCON限定公仔隨機顏色乙隻。(圖片提供:THEiCON)

《THEiCON Taipei 2025》概念藝術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生活」路線!從語言、飲食到勞動,感受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登場,展期間50多件藝術作品散落於馬祖四鄉五島,它們或鎮守戰地據點、碉堡及軍魂電廠,或佇立澳口及常民古厝中,共同編織並再現馬祖獨特的文化風景——從深厚的海島生活智慧,到軍管時期留下的戰地記憶。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島嶼生活」為軸,精選9件藝術作品,從當地集眾人之力的傳統捕魚工法「拍楸(pha-jiu)」出發,望見馬祖人從語言、信仰、飲食、家屋到勞動,代代與海共生、克服逆境所積累的文化內蘊。

→ 編輯帶逛「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拍楸:不只是捕魚技術,更是世代傳承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為題,這是一種當地傳統的捕魚工法——每年八、九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來到當代,「拍楸」更象徵馬祖百工百業的生活總合,也是馬祖人的身體記憶積累,更是性別實踐與世代傳承交織出的文化節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島嶼」及「海洋」視角深入探尋馬祖

本屆策展聚焦3大關鍵字:「前線」、「島嶼」及「海洋」,將馬祖四鄉五島的海洋生活、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本篇聚焦「島嶼」及「海洋」兩大主題下的9件藝術作品,看創作者們如何將常民生活透過藝術轉化,重新詮釋島嶼日常及閩東文化認同,展現討海人的生計型態、技藝與生態知識,並激發觀者反思自身與環境、萬物之間的關係與責任。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藝術家陳伯義於坂山大宅創作《擺暝嘉年華》,捕捉馬祖重要信仰慶典。(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編輯帶逛9件作品,看見在地與海共生的智慧和韌性

01.《漁汐》《魚漬》@ 北竿橋仔五間排

五間排建於民國初年,最早為王氏家族住宅,後轉為經營漁獲加工業的商號「永樂店」;在軍管時期因軍營尚未修建完成,曾有部隊在此借住;如今則是藝文展覽空間。有趣的是,五間排兩側現在仍是民居,歷史記憶及今日常民生活在此交織。回溯商號時期,人們會用缺乏商業價值的漁獲「做鹹」,製作魚露、蝦油等調味料;屋內的兩座深池子就是當時留下的「魚窖」,至今仍可見水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北竿橋仔五間排。(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藝術家劉致宏以五間排的歷史及拍楸捕魚傳統為靈感,在此展出《魚漬》及《漁汐》兩件作品。其中《魚漬》透過光影裝置在魚窖中重現過去「做鹹」的景象,透光的橘棕色壓克力片象徵漂浮於水面的魚露,下層的透明片則是魚在水中游、忽隱忽現的身影;旁邊另一座魚窖則維持原貌,供觀者相互對照,想像過去漁民的勞動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魚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佔據二樓的《漁汐》則以草繩編結打造巨大漏斗狀的網,黑、白與綠交織的色彩源自在地漁民常用的漁具,四周木樑柱則如拍楸時眾人打入海底的樁,藉作品與場域互動,再現拍楸文化中的物質符號與手工痕跡。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了繞著作品觀看,也不妨從下方開口穿入、或爬梯俯瞰,從不同視角觀察和感受在地「技藝」與「記憶」。值得一提的是,劉致宏在田調過程中有感傳統捕魚工法漸漸失傳,因此舉辦工作坊邀在地學生一同體驗漁網編織,成為共創作品的一份子。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劉致宏《漁汐》。(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 北竿塘岐故事館

關於戰事的話題多圍繞男性視角展開,女性所付出的辛勞和血淚時常被忽略。本屆藝術島策劃多組從女性視角切入的作品,林羿綺的《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就是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件。本作以北竿10位女性為核心,以精練卻情感飽滿的紀錄影像,交織她們的身影與言語,訴說馬祖在漁村、戰地和現代化衝擊下的經歷。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她們因對外交通不便痛失孩子、隨駐島美軍顧問團學英文、成為播音員後有了與對岸「粉絲」見面的奇幻經歷,還有當地人稱「神明的女兒」的長者分享兒時與「神明父親」採草藥的記憶……。這些故事看似從平凡的日子展開,卻濃縮了數代馬祖人在時代變動下面對生活的複雜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林羿綺《島上有聲,霧裡有人,夢中有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拍楸-簍光・竹影》@ 南竿鐵板澳口

鐵板澳口的海岸邊,建築師甘銘源的竹編裝置《拍楸-簍光.竹影》靜靜佇立,像是守望澳口的燈塔。甘銘源分享,拍楸必須將竹樁打到近20米的海底,這在早期沒有動力設施的環境下是艱難挑戰,造就當地村民堅韌的性格。長期研究竹構的他,透過高達15公尺的竹編裝置,直觀回應拍楸主題——竹編織構築巨大竹籃,呼應拍楸時定置網在海中張開的模樣;隨風飄揚的黃色旗幟,則呼應蝦皮色彩。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竹籃下方還綁上幾顆竹編球,若逢退潮時來此造訪,甘銘源推薦大家坐上竹球隨海波漂盪,用另一種視角和體感體驗作品。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甘銘源《拍楸-簍光.竹影》。(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生命之網》@ 南竿山隴排練場

山隴排練場曾是村民出海前集合接受「精神喊話」的地方,在此日本藝術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打造《生命之網》,用釣魚線編織出龐大的網狀裝置,打上藍色燈光如海面下的神秘黑洞,引人探尋;背後則寓意世間萬物緊密相連,以釣魚線為材也凸顯人類與海洋相互依存的關係。從四面八方看《生命之網》各有不同視覺效果,鏡面反射的畫面也相當壯觀。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米谷健、茱莉亞《生命之網》。(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 北竿發電廠

舊稱「軍魂電廠」的北竿發電廠,1970年代由陸軍「軍魂部隊」鑿建而成。當時為防止砲彈攻擊,深綠色外牆隱身在山壁之間,整座廠房都隱於地下坑道,機房則是鑿山壁而建,形成極為獨特的工業場景。過去軍魂電廠是常人無法踏及的禁區,2023馬祖國際藝術島才首度對外公開,由一隱照明設計重新梳理光環境,藝術家王榆鈞想像過往景象、採集機器運作的轟鳴聲等創作聲音地景,再次鼓動電廠的心臟。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軍魂電廠。(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入廠房前,必須先穿過一段數十公尺的窄通道,在此驫舞劇場策劃《時間行者》現地演出,邀請11組創作者透過舞蹈引路,帶觀者穿越光陰、墜入時間之流,沈浸於紅光和聲響之中,穿越回戰地政務時期的馬祖。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驫舞劇場《時間行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漁夢》@ 南竿山隴澳口

在鄰近南竿26據點的山隴澳口,馬來西亞藝術家朱威龍以「海上的移動城堡」為發想打造《漁夢》,透過高達8公尺的風動裝置重構馬祖漁村的意象。走近作品,原先靜止的木構與船槳便會緩緩移動,彷彿正要啟航前行;裝置上方的鏡面方塊則時刻隨著海風轉動,在日光照耀下投射出唯美的光影律動,與四周波光粼粼的海面相映成畫。藝術家推薦下午起風時前來觀賞,裝置和光影隨風舞動的畫面最美。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朱威龍《漁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7.《尋常人家》@ 北竿坂里大宅

想細看閩東式傳統建築,來到北竿必訪坂里聚落,眾多古厝中又以「坂里大宅」為代表,得以從花崗岩石牆、內部原木構造等,看見老馬祖人就地取材、順應天候環境築「豪宅」的生活智慧。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坂里大宅。(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出身北竿的馬祖旅外攝影家陳敬寶此次返鄉,於坂里大宅展出《尋常人家》系列攝影作品,呈現8組地方耆老的日常生活。陳敬寶表示:「在地人都知道,馬祖在漁業和軍管時代,過得是相對艱困的生活,直到解嚴後生活品質才有比較大的進展。」因此他將鏡頭瞄準在地長者,留下他們捱過艱困日子、在馬祖度過數十年的珍貴身影。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透過類似電影橫搖的拍攝手法,陳敬寶為主角們各拍攝3張照片,它們拼組時場景相連,實際上是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拍攝,藉此如實重現影中人的一天。其中有坂里聚落的維護者、今日仍用灶煮飯的老夫婦、仍信奉馬祖習俗在家中備好棺木的爺爺……每幅看似平凡的影像,實則乘載著在地人的生活肌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敬寶《尋常人家》。(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8.《築巢》@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

以遠方刻有「枕戈待旦」的巨大石牌為背景,馬祖雕塑家陳益輝在海灣創作大型地景《築巢》,將過往軍事防禦工事中的「軌條砦」,轉化為馬祖人在時代動盪中求安居樂業、築起巢穴的生活想像。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陳益輝《築巢》。(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9.《十人十海》@ 南竿民俗文物館

以馬祖漁業為題的《十人十海》特展,集結紀實影像、聲音及漁業工具展示,勾勒出馬祖在地漁民群像,及其數十年來累積的海洋生活智慧。創作團隊實地走訪馬祖各地展開田調,邀請漁民分享私藏技藝以及與海洋共度的生活故事,每則短故事都有趣又充滿溫度,溫柔向訪客遞出邀請,走入地方漁業的文化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與劉致宏裝置作品《漁光》。(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展!9件精選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十人十海》特展。(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另有「戰地記憶」藝術作品參訪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軍民生活心緒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今年秋天,到馬祖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即日起至11月16日開展,這場盛典集結超過50件藝術作品,邀人們乘船航向馬祖四鄉五島,走進戰地據點、碉堡、澳口、電廠及常民家中,藉藝術採集在地生活記憶,感受馬祖複雜且深厚的文化底蘊。

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南竿、北竿展覽現場,本篇以「戰地記憶」為軸,精選7件藝術作品,帶你探尋馬祖多舛的命運,感受曾生活或仍生活在此的人們,那份不為時代洪流所滅、始終堅韌的生命力。

→ 編輯帶逛「島嶼生活」路線:9件作品展現與海共生的堅韌生命力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北竿芹壁村。(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彭雅倫《白馬非馬》。(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望「前線馬祖」戰時軍民記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馬祖閩東語中的「拍楸(pha-jiu)」為題,其意指當地集眾人之力將竹樁打入海底的捕魚工法,不僅承載世代傳承的生活智慧,延伸至藝術祭也成了「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象徵。策展則聚焦3大主軸:「前線馬祖」、「島嶼的馬祖」及「海洋的馬祖」,將海洋生活智慧、戰爭前線記憶與在地文化,交織成一場跨越歷史與未來、自然與社群的文化行動。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篇聚焦馬祖的「戰地記憶」,所選藝術作品多涵蓋於「前線馬祖」主題之下——過去,馬祖作為冷戰時期的台灣前線,承載了特殊的戰地文化與國際局勢交織的歷史;今日,藝術島將這些前線故事轉化為策展的田野、脈絡及創作現場,帶領觀眾重新理解外來勢力在地留下的痕跡,也透過藝術感受那份「同島一命」的集體經驗。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戰時軍事據點化身展場

編輯實地走訪後精選的「戰地記憶」相關作品,其所展出的場域為觀眾創造了極為沉浸的體驗,包含特約茶室、曾是工兵基地的體育場、昔日國軍鎮守的據點等,每處都遍佈戰爭由熱轉冷卻仍對峙的痕跡,烙刻著大時代下小人物的複雜心緒。值得一提的是,全馬祖共設有超過90個軍事據點,這次265377據點修復改造後重新對外開放,加上藝術作品進場,讓堅硬冰冷的戰地遺跡,有了溫柔訴說故事的可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改造後成歷史及藝文展覽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掀開馬祖「戰地記憶」,編輯帶逛7件精選作品

01.《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 南竿舊體育場

享譽國際的日本藝術家柳幸典之作《哥吉拉計畫》此次落地馬祖,是本屆藝術島一大看點。作品設於南竿舊體育場,這塊地在軍管時期曾是工兵據點,後隨著戰地政務解除轉換為生活場域,未來將是連江縣政府新址所在地;這是體育場在拆除前最後一次對外開放。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崔明杰)

南竿舊體育場因時代變動歷經多次身份轉換的過程,正是柳幸典選擇在此打造《哥吉拉計畫》馬祖版的主因。創作團隊表示,這項藝術計畫是為反思日本核災而生,並以哥吉拉作為在戰爭、國際強權角力及環境污染的影響下,人們「恐懼」的象徵;因此藝術家在選擇創作場域時特別謹慎——場域本身必須足夠貼題,才有《哥吉拉計畫》發生的可能,而南竿舊體育場完美符合這項條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柳幸典為馬祖版《哥吉拉計畫》取名「健康島嶼 幸福馬祖」,其源自體育場內的精神標語,也蘊藏對馬祖未來的祝福。本作以中央的「眼球」為核心,其虹膜映出廣島原子彈爆炸與太平洋核試驗的影像,與周圍頹敗的「災難現場」交織成一幅引人深省歷史傷痛的震撼畫面。這不僅是對日本核災的回望與反思,也呼應著馬祖因戰略位置而居前線的命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值得一提的是,柳幸典認為這場《哥吉拉計畫》是為馬祖而生,因此堅持構成「災難現場」的回收物都必須取自馬祖在地——從廢棄電箱、電桿、漁船零件,到居民的舊衣服、洗衣機、腳踏車,及馬祖角力隊淘汰的軟墊等,與大量塗上核能警示符號的黃色廢棄燃料桶,一同拼組並「重現」能源災難的記憶,引導人們凝視且勿忘歷史,將過往傷痕視為警惕,望向未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柳幸典《哥吉拉計畫 ー 健康島嶼幸福馬祖》。(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2.《第88號記憶的顫音》@ 南竿八八坑道

來到八八坑道,穴道口是成排酒甕迎接,陳年酒香撲鼻而來。這裡在軍管時期曾是戰車坑道,後隨時代變遷,轉為馬祖酒廠窖藏高粱與老酒之地。以此地為創作發想的韓國藝術家鄭然斗,曾前往南北韓非軍事區(DMZ)拍攝作品,將現實中常人無法觸及的軍事觀測塔,轉化為觀光人潮聚集的觀景塔,透過幽默敘事轉譯沈重難解的地緣政治議題。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八八坑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鄭然斗這次受八八坑道的歷史啟發,帶來多頻道錄像作品《第88號記憶的顫音》。他從自身服役兩年夜間站哨的經驗出發,結合馬祖釀酒文化,藉一段軍中同袍一同站哨閒聊的影像,將火砲射擊與釀酒發酵的意象連結,搭配7只酒甕譜出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旋律,藉詼諧語境轉譯前線生活記憶,及兩岸邊境一觸即發的對峙關係。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鄭然斗《第88號記憶的顫音》。(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 走進戰時軍事據點欣賞藝術!

遍及馬祖各地的軍事據點,在戰地任務結束後鮮少有人踏足,近年縣政府積極對各據點進行活化,由多組建築團隊根據每一據點的場域特性,將其轉化為觀海鋼琴吧、美術館等空間,同時保留坑道、射擊消音磚、觀測口等工事,串連馬祖的過去與現在,也展現當代對戰地遺跡的多重詮釋。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本屆藝術島,南竿共有265377據點於改造完工後首次全面開放。每座據點都坐擁海天一色的絕美景致,可一旁的壕溝、坑道、機艙堡、軍人房舍等戰地工事與海景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景或許能視為馬祖今昔狀態的隱喻——如今看來愜意寧謐的海景,過去在鎮守的軍人眼中卻是一片令人不安的景色,暗藏著難以預測的危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改造後的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3.《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 南竿26據點

建於岬角的26據點與長於灣澳的介壽村比鄰,天氣好時在此能看見遠方的東莒、西莒和東引島嶼輪廓,景色旖旎。在坑道入口外的平台,台裔加拿大藝術家李佩珊帶來裝置作品《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邀當地居民共同書寫和繪製馬祖印象,並想像島嶼的未來,除了呈現地緣政治棋局下馬祖作為「棋子」的哀愁,也展望美麗將來。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4.《菊花五千朵》@ 南竿77據點

77據點改造後搖身一變為「等待美術館」,命名呼應著過去軍人鎮守於此無盡的等待——等待海面另一端的動靜,也等待征戰結束返鄉的日子來臨。懷著致敬、悼念和祝福之情,藝術家林銓居在坑道內展出《菊花五千朵》,燒製數千朵陶瓷黃菊鋪滿地面——菊花與佈滿消音錐的砲台碉堡相映,象徵馬祖自1949年起經歷的數十年戰地歲月中,無數流逝的青春與生命。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林銓居《菊花五千朵》。(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5.《家書》@ 南竿53據點

綠意繚繞的53據點轉變為觀海鋼琴吧,清幽環境很適合放鬆沈思。策展人洪榆橙在此策劃一座「藝術郵局」,坑道內展出藝術家張致中的《家書》,其以迷彩掛布搭配感濕油墨,呈現軍旅書信的浮現與消逝,當中還藏有「植物密碼」,這些植物多是因戰時為遮蔽而大量種植;作品旁就是軍人過去鎮守時睡的床位、觀測用的窗口,讓觀展體驗更為沈浸。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南竿53據點。(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張致中《家書》細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06. 《馬祖島來信》@ 南竿53據點

53據點觀海平台上的玻璃屋中,則展出狩野朋子與中坪多恵子的《馬祖島來信》,兩位日本藝術家將徵集而來的戰時書信集結成冊,結合木箱鼓聲響,邀觀眾在舒心節奏中讀信,透過字句想像軍人生活在此的心情點滴。現場也擺上手工明信片,歡迎在此提筆寫信,體驗寄信蘊含的情思。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狩野朋子、中坪多恵子《馬祖島來信》。(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07. 《暗光屋瓦》@ 北竿龍福山莊

同樣回應馬祖戰地政務的作品,還有艸非火團隊以「燈火管制」為靈感策劃的藝術計畫,其與南竿、北竿及東引的在地店家合作,將藝術帶入餐廳、旅宿等生活空間。其中在馬祖第一家旅宿——北竿龍福山莊,展出的是設計師徐景亭作品《暗光屋瓦》,本作結合紅色布幔、木造結構及燈光,抽象再現北竿島上於燈火管制時期的生活場景。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回溯馬祖軍管時期,居民在特定時段必須熄燈,這時如果需要光源只能偷偷來,在燈上蓋塊黑布,為保吉利再蓋上一塊紅布,成了一代馬祖人的共同記憶。《暗光屋瓦》以木框架構築幾何形態的北竿地形,用燈泡象徵點亮生活的光源,外部包圍一圈紅色布幔,呼應在地人在肩扛「任務」的狀態下,即使不便仍照常度日的光景。本屆藝術島落幕後,作品也將留存於原地,屆時紅布將被卸下,裝置將成為迎賓的「吊燈」,化身旅人探索在地故事的窗口。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戰地記憶」路線!軍事據點7件作品映現戰時生活點滴
徐景亭《暗光屋瓦》。(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編輯帶逛「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系列文章,將陸續有「與海共生 島嶼生活」路線、軍事據點改造重啟等主題上線,集編輯實地走訪經驗,帶你乘著圖文展開馬祖跳島之旅,深入探索這場兩年一度的藝術盛典。

2025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09.05-11.16

展場|馬祖四鄉五島(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