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LAB年度大展「如果我們的語言是……」登場:邀集9國、22組藝術家,探索語言背後的文化現象與想像

2025 C-LAB年度大展「如果我們的語言是……」登場:邀集22組藝術家,探討語言背後的文化現象與瑰麗想像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於6月7日至8月10日推出年度大展「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展覽以「語言」為主題,探索語言做為溝通媒介如何能開展出多樣化的想像及討論,邀請來自包括臺灣、亞洲及歐洲等9國共22組藝術家,從語言所象徵的符號、聲音和意涵為起點,由不同的角度探索語言背後的權力關係,以及錯綜複雜的認同狀態。

C-LAB當代藝術實驗平台今(2025)年1月推出年度計畫「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藉由講述表演及錄像放映,邀請觀眾共同探索語言的魅力以及表現形式的美學潛能。文化部接續於2月在C-LAB園區舉辦「2025世界母語日——國家語言生活節」。這些活動分別呈現出語言的美學樣態與多元魅力,也帶領大眾理解語言的文化價值與當代意義。延續「語言」為主軸,C-LAB即將推出年度大展「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2025 C-LAB年度展覽「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於6月7日起至8月10日展映來自不同國家22組藝術家精彩作品,左為辛西亞・馬塞爾的作品《聖戰》。(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2025 C-LAB年度展覽「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於6月7日起至8月10日展映來自不同國家22組藝術家精彩作品,左為辛西亞・馬塞爾的作品《聖戰》。(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Candy Bird的作品《夜影(無題)》。(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Candy Bird的作品《夜影(無題)》。(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鄭恩瑛的作品《消除噪音,消除身體》。(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鄭恩瑛的作品《消除噪音,消除身體》。(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探討語言背後的文化現象與瑰麗想像

策展人莊偉慈說明,「Babel」來自舊約聖經中一群人想蓋一座通天塔的故事,最後因上帝讓人們講不同的語言而失敗,隱喻人類的無法溝通。以此為展名,「Sounds of Babel」不只意味著語言的紛雜與多樣化,也隱喻難以溝通、意見分歧跟嘈雜的聲音;而語言的核心更在於如何去承載文化生產的意義與歷史的集體經驗,語言也是我們彼此溝通與建構認同的工具,希望透過展覽讓觀眾理解語言背後的意識形態,以及語言如何展現文化的複雜多元,跟作品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展場照。圖為黃麗音的作品《柴米油鹽》。(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黃麗音的作品《柴米油鹽》。(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陳庭榕的作品《以他們之名》。(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陳庭榕的作品《以他們之名》。(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區秀詒的作品《閃爍微光的烏鴉與其破碎夜行》。(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區秀詒的作品《閃爍微光的烏鴉與其破碎夜行》。(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穿越語言邊界,在喧囂中尋找對話與交集

藝術家在展覽中運用語言蘊含或擴展的型態,包括符號、敘事、影像和聲音創作,挖掘出藏在語言背後的複雜作用。本次展覽邀請何彥諺、黃麗音、陳庭榕、Candy Bird、區秀詒與林羿綺為展覽提出新作;而張恩滿、張紋瑄、陳飛豪、何兆南等則以舊作為基礎,為展覽量身改版重現,此外也邀請到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各國國家館的藝術家,如安利・沙拉(Anri SALA)、李傑(LEE Kit)、辛西亞.馬塞爾(Cinthia MARCELLE)及鄭恩瑛(siren eun young jung )為觀眾帶來精彩的內容。

展場照,圖為林羿綺的作品《你夢見我時,我已醒來》。(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林羿綺的作品《你夢見我時,我已醒來》。(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阮純詩的作品《電影中的越南》。(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阮純詩的作品《電影中的越南》。(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辛西亞・馬塞爾×提亞哥・馬塔・馬沙杜的作品《世紀》。(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辛西亞・馬塞爾×提亞哥・馬塔・馬沙杜的作品《世紀》。(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藝術家作品涵蓋不同面向,從橫跨二戰前後的國族認同建構、創傷經驗、敘事重演、文化詮釋、政治宣傳語言,乃至於當代社會中的族群差異和性別認同。藝術家的創作讓我們看到潛在的文化現象及其形成的背景,以及基於理解和對話的慾望而延伸出來的瑰麗想像。

展場照,圖為李傑的作品《習以為常》。(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李傑的作品《習以為常》。(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何彥諺的作品《待乾的風景》。(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何彥諺的作品《待乾的風景》。(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米尼亞・碧亞比亞尼的作品《在夜裡的無盡凝視》。(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米尼亞・碧亞比亞尼的作品《在夜裡的無盡凝視》。(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C-LAB的年度大展以「語言」作為展覽主題,希冀引領觀眾穿越語言的邊界,重新思考我們如何使用語言、認識語言,以及在許多敘事中所出現的弦外之音和其象徵意義。藉由這個展覽,策展人和藝術家們希望能夠陪伴觀眾共同經歷這段地緣政治、族群意識與文化價值都激烈動盪的轉型期,並放大藏在作品中的聲音,與觀眾共同置身喧囂之中,尋找對話與交集的可能性。

展場照,圖為安利・沙拉的作品《接管》。(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安利・沙拉的作品《接管》。(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加藤翼的作品《他們不理解彼此》。(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為加藤翼的作品《他們不理解彼此》。(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片中央為范揚宗的作品《夜店系列1-1》,圖左右為曾建穎系列作品。(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圖片中央為范揚宗的作品《夜店系列1-1》,圖左右為曾建穎系列作品。(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中為張恩滿的作品《笆札筏的大洪水》,右為張紋瑄的作品《檔案太大無法放置在目的地檔案系統》,左為劉致宏的作品《蛇與鼓》。(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展場照,中為張恩滿的作品《笆札筏的大洪水》,右為張紋瑄的作品《檔案太大無法放置在目的地檔案系統》,左為劉致宏的作品《蛇與鼓》。(圖片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攝影:片子國際呂國瑋)

「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展期|2025.6.7 – 8.10 12:00 – 19:00(週一休園)
地點|圖書館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聯合餐廳展演空間灰盒子

藝術家|辛西亞.馬塞爾(Cinthia MARCELLE)、何彥諺、劉致宏、張恩滿、張紋瑄、陳飛豪、加藤翼(Tsubasa KATO)、阮純詩(NGUYEN Trinh Thi)、安利.沙拉(Anri SALA)、李傑、黃麗音、辛西亞.馬塞爾 ✕ 提亞哥.馬塔.馬沙杜(Cinthia MARCELLE ✕ Tiago Mata MACHADO)、陳庭榕、何兆南、Candy Bird、區秀詒、林羿綺、曾建穎、鄭恩瑛 ✕ KIRARA(siren eun young jung ✕ KIRARA)、范揚宗、呂浩元、米尼亞・碧亞比亞尼(Minia BIABIANY)(依作品展出順序) 

資料提供|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今年初在日本京都引發熱潮的蜷川實花(Mika Ninagawa)最新大展《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這不僅是蜷川實花睽違10年再度於台北舉辦的大型個展,更是她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

被譽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蜷川實花以鮮明奔放的色彩與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聞名國際,她的創作橫跨了攝影、電影、時尚、影像及空間裝置藝術等領域,開創出極具個人特色的「蜷川美學」。被譽為「色彩魔法師」的她,堅持以真實拍攝影像創作,不倚賴電腦CG生成視覺,透過鏡頭捕捉城市與自然景致的光影瞬間。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將登台

而今年初在京都舉辦的《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突破以往平面攝影為主的形式,融合影像作品、立體藝術裝置與EiM革新數位技術,打造出虛實交錯的沉浸式藝術空間。這場展覽以絕美光影與夢幻花景席捲全日本,短短兩個多月吸引超過25萬名觀眾入場,並在日本社群及藝術、時尚圈內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8大展區設計、融入台北在地元素

延續京都展的成功,台北作為全球海外首站,蜷川實花將再度攜手科技藝術團隊EiM(Eternity in a Moment),集結數據科學家、燈光與空間設計師,以「光影藝術」為核心打造全新沉浸體驗。蜷川實花也特別透露,展覽將加入台北在地元素,打造台北站獨有的展覽內容。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本次展覽共規劃8大展區,其中《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觀眾將從絢麗花海步入鏡面與巨型螢幕交織的世界,櫻花、煙火與大海影像流轉,營造無窮深邃的幻境。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光之細語,色彩之夢》則由 2,000 條水晶串飾構成的閃耀空間,當觀眾踏入展區時,蝴蝶、花朵、愛心、眼睛及水晶在光線折射下閃爍出無數變幻的色彩。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門票11/6開賣

另外,《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台北站優惠預售票將於11/6中午12點開賣,單人優惠 400 元、雙人優惠 780 元,購票請上udn售票網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期:2026.1.17 - 4.19,除夕休館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