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建築靈感源自泰國傳統燈籠,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泰國建築首作「Hatai」將落地曼谷!「Hatai」建築設計以泰國傳統燈籠為靈感,藉層層堆疊的圓角方塊築樓,作為兩間大型酒店的新據點;周邊則規劃一座「燈籠廣場(Lantern Quarter)」,集步道、綠地、商店、市集及寺廟等設施於一地,構築一方「城市中的公共村落」。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海澤維克工作室泰國建築首作「Hatai」位於曼谷市中心Silom核心地段。(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Hatai」位於曼谷市中心是隆(Silom)的核心地段,此地原是泰國在地品牌那萊酒店(Narai Hotel)據點。經重新規劃後,新建築將迎來全新那萊酒店、六善酒店(Six Senses)進駐;周邊則延伸處出達5,200平方公尺的戶外公共空間。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Hatai」主建築將由六善酒店、那萊酒店進駐。(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建築以泰國燈籠為靈感,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泰國文化和歷史建築豐富多彩,但曼谷許多所謂的現代建築顯得平淡無奇、空洞而嚴肅。我們希望能夠與泰國的文化遺產建立更深的聯繫,並將細節、情感和故事融入這座城市。」——海澤維克工作室創辦人Thomas Heatherwick

海澤維克團隊從泰國傳統燈籠工藝獲得靈感,為「Hatai」設計兩間酒店所在的主建築,其由一系列層層堆疊、邊角圓潤的方塊構築而成,交錯的磚土色結構令人聯想燈籠的骨幹和綴飾,用大尺度重現乘載在地文化的小巧工藝品。入夜後「燈籠」亮起燈,更為璀璨的曼谷天際線,注入一絲難得的柔和溫潤。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Hatai」建築設計靈感來自泰國傳統燈籠。(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主建築周邊是一座寬廣的公共廣場,海澤維克團隊將此想像為一座「開放式城市村落」——曼谷一條修復後的運河將流經於此,河邊種滿本地植物,綠意繚繞,商店、寺廟、露天市集、活動空間等散落其中,還設有可欣賞城市景色的高架步道,構築一處融於城市肌理、充滿活力的生活聚落。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Hatai」將坐擁廣達5,200平方公尺的公共空間。(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喚醒情感與感官體驗的「人本建築」

Hatai」延續了Thomas Heatherwick近年提倡的「人本建築」理念,他曾藉著作《人本建築》提出20世紀以來現代主義建築的弊端,其中包含在商業模式優化、建造追求效率與效益的情況下,從前得以為建築注入「人性」的裝飾細節,逐漸被視為可有可無,成了「節省成本」之下的犧牲品。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受印度階梯井系統(step-well)啟發設計的紐約地標「Vessel」。(圖片提供:Vessel)

海澤維克理想中的「人本建築」,並非提倡一昧追求裝飾,而是企圖喚回建築的「情感機能」,創造能啟發人們與周遭環境互動的空間,讓人們珍視並追求更好的環境品質,而非僅僅將建築視為可隨時替代的消耗品。「Hatai」的誕生正是這份理念的又一項實踐,Thomas Heatherwick期待這處將於2027年揭幕的新地標,能激發更多人的好奇心,前來探索並感受曼谷的街頭生活。

➤ 專訪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打造令人喜愛、更有靈魂的《人本建築》

海澤維克打造曼谷新地標「Hatai」!以傳統燈籠為靈感設計,運河綠地共織城市村落
麻布台之丘日本東京(Azabudai Hills)成為都心綠化新地標。(攝影: Raquel Diniz)

資料來源|Heatherwick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歐暗夜裡會發光的金字塔!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即將完工:模糊海陸邊界,集文化中心、室內外浴場於連綿建築群

北歐暗夜裡會發光的金字塔!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即將完工:模糊海陸邊界,集文化中心、室內外浴場於連綿建築群

日本「負建築」大師隈研吾於丹麥打造的多功能海濱文化中心預定2026年揭幕,目前工程已趨近尾聲、建築群亦大致成形,以壁面穿孔的「金字塔形」外觀將眾人目光匯聚哥本哈根港區一處轉角。由其獨特結構談起,讓我們乘著事務所的逼真模擬,一探建物背後與水、城市和當地生活共築的深意。

由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操刀的金字塔形建築群正在哥本哈根港邊悄然開始了「呼吸」——作為港內新文化地標「紙島」(Christiansholm,也常直接稱Paper Island)開發計劃的一環,此建設始於2021年,並預計2026年正式完工。不過近期透過外媒搶先曝光攝影師Francisco Tirado鏡頭下的幀幀風景,我們得以從四面八方窺探此一備受期待,兼設有室內泳池與露天浴場、將承載未來多樣文化項目的全新空間。

至於為什麼說它在呼吸?整個建築群相互連綴的金字塔形外觀又是從何而來?本篇將以3大部分解構丹麥紙島海濱文化中心「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建築特徵及其背後極富巧思與哲思的設計概念。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總體構想:打造一塊從城市向海洋自然過渡的地形

當沿海地帶已然成為這座城市主要文化建設的前景與背景,「我們的設計重點在於創造一種體驗,而不僅僅是一座孤立的建物。」隈研吾團隊公布承接此案時便如此揭示。全新空間旨在突顯「水」之於哥本哈根歷史、文化與鮮活城市風貌的重要性,設計上盡可能呈現水的多種狀態,如水流、水蒸氣、水面光影映射等,從而喚起人們的感官共鳴。同時,如隈研吾一貫使建物隱沒於環境的「負建築」理念,此案同樣致力將建築量體融入由水域所界定的地景之中;一幢接一幢稜角分明的平頂建物無違和鑲嵌於港灣邊緣,從天俯瞰讓人也生出沙雕、沙堡等趣味聯想,和水、城市與生活和諧相映。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新作解析#01

「金字塔」回應紙島屋頂規範,階梯式露台模糊海陸邊界

而事實上,這樣的平頂構造首先是對該島建物屋頂規範的回應,再者是對當地歷史發展下形塑之特有建築形式的當代詮釋,最後當然也從中樹立獨特性:「多面開展」取代「單一正面」,使得各方向皆易於識別和進入,並且提供一處開放、可觸及且自然無雕飾的場域,承載當地本質上充滿動態感和生命力的島嶼記憶。從室內到室外、室外到海面的整片地面空間藉由一體貫通的手法建造,加以向水面緩緩延伸的「階梯式露台」柔化甚至消解邊界感,海陸間的分野因此被模糊,寬廣而連綿不斷的水面視覺渾然天成。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2

磚造建物表皮可「穿孔呼吸」,白天引光、夜晚放光

溫潤而具凹凸觸感的外觀選用磚材沿承基地周邊環境脈絡,且在強調丹麥傳統工藝美學的同時,團隊更探索了磚材憑藉其細緻紋理所能夠在大尺度建築中被展現出來的潛力——以一片磚為一小單元呈現不同程度的透光性,從密實的牆體到帶有不規則穿孔的個別牆面,彷彿賦予了建物「光的呼吸」,平時光影自然篩落其間,映照在水面上;反之,當黑夜或北歐冬季的至暗時刻來臨時,便藉光裡的微塵及其水面倒影於黑暗中閃耀,自孔洞間釋放柔和光芒,為紙島新開發區勾勒出溫暖的城市地標。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隈研吾丹麥紙島新作解析#03

「正負空間」虛實共構,室內泳池、露天浴場各擁獨特風情

最後,其建築主體結合實體與虛體,由一系列比例各異的錐形體,透過垂直推擠與水平拉伸的視覺手法生成「非直線」的錯落線條。而這些向上擠出的錐形屋頂可自天窗引入光影,也恰對應地面層各獨立泳池的分區;地面層以上的樓層,則被定義為前述擠出屋頂的「負形空間」(借用正負極概念來想像會更容易:將凸出的屋頂視為正形空間,建物之間內凹的部分即是負形空間),露天浴場與溫泉如「谷地」般分布於金字塔群峰間,得綜覽哥本哈根海濱全景。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位於中央的一座倒錐形體作為結構核心、同時也是這些屋頂之中最深的空隙,特別規劃了一座戶外樓梯,愈發突顯整體建築中正負空間的互動關係。在精良的量體變化、空間對比與氛圍掌控相輔相成下,團隊分別為不同功能的場域創造出獨特體驗。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參照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公布的一系列模擬圖與Francisco Tirado所記錄完工前最後階段的攝影作品,全面充實了我們對丹麥紙島Waterfront Culture Center空間豐富性的想像——許多金字塔結構現已明顯成形,其他部分也正積極建造中,萬眾對它的期待於是被拉到了2026年開幕前最高。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圖片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資料來源: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Designbo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Foster + Partners設計「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絕美玻璃橋樑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以君主身份伴英國走過70年歲月,無疑是人民心中的精神指標。為紀念這位英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倫敦將迎來「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Queen Elizabeth II Memorial)」,其由英國建築事務所Foster + Partners設計,藉一座玻璃妝點、象徵團結的橋樑,致敬女王擅於協調對立、凝聚各方力量的領導魅力。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女王婚禮王冠成絕美玻璃橋樑

「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於倫敦聖詹姆斯公園(St James’s Park)內,Foster + Partners獲選的設計與藝術家Yinka Shonibare、景觀建築師Michel Desvigne共同構思,將女王人格特質、生命歷程及領導風格濃縮於此,也為市民打造一處得以沈思、放鬆身心的綠意場域。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將於公園湖泊兩側各打造一座新入口和花園,兩端透過一座「團結橋(Unity Bridge)」連接,橋樑將以玻璃欄杆裝飾,靈感源自女王在婚禮時配戴的鑽石王冠,藉通透材質與日光和湖面波光共織靜謐氛圍。以橋樑作為核心,也具備精神層面的寓意,凸顯女王在位70年來團結及凝聚國家的象徵性意義。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花園以聲音裝置等營造沈浸體驗

園區落成後,聖詹姆斯公園馬爾堡門(Marlborough Gate)側將有女王雕像迎接訪客,另一邊的鳥籠步道(Birdcage Walk)側入口則以菲利普親王為名,共同引領人們踏上石板路通往花園,在綠意環繞的蜿蜒小徑中漫步,聆聽女王曾向人民說的金句名言。園內也將設置多座大型雕塑,重現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相互扶持的身影,及女王騎馬的帥氣身姿。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

Foster + Partners何以打敗海澤維克等團隊設計?

「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競圖除了Foster + Partners的獲選提案之外,另有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WilkinsonEyreJ&L GibbonsTom Stuart-Smith等建築及景觀設計團隊進入決選階段,想看各提案設計請點此。園區籌備委員會在考量成本效益、場域營造、參觀體驗等指標後,最終選定Foster + Partners設計,對此委員會主席Robin Janvrin表示:「此提案讓我們與未來世代能夠理解伊麗莎白女王如何在漫長的統治中,以堅定的價值觀與樂觀精神,在延續與變革之間取得平衡,奉獻一生。」

倫敦「伊麗莎白二世紀念園區」設計亮相!Foster + Partners將女王婚禮鑽石王冠化為玻璃橋樑
(圖片來源:Foster + 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