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澤維克改造20年前之作「Longchamp紐約旗艦店」:丘陵樓梯、裸露歷史磚牆、如顏料傾瀉的地毯,在螢光綠世界裡駐足

海澤維克改造20年前之作「Longchamp紐約旗艦店」:丘陵樓梯、裸露歷史磚牆、如顏料傾瀉的地毯,在螢光綠世界裡駐足

零售業變化之快,建築卻該歷久彌新——Longchamp位於紐約SoHo的旗艦店由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於2006年操刀構作,時隔近20年,品牌再邀其進行煥新改造。從覆蓋Longchamp標誌性綠色的丘陵樓梯、如顏料沿柱傾瀉而下的地毯,到致敬當地工業歷史的裸露紅磚牆面,這座名為「La Maison Unique」的獨特空間揉合建築、戲劇與工藝美學,且不再以商品陳列為主軸,而是邀請來訪者駐足、坐下、互動交流。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美國紐約曼哈頓SoHo Spring Street 132號,一棟造於1936年、佔地9,000平方英尺的工業風建築,於2006年首度由英國知名設計師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下稱海澤維克)憑極具前瞻性的「La Maison Unique」概念,為法國品牌Longchamp構作出一座顛覆傳統的同名概念店。

時隔近20年,海澤維克再受品牌之邀,在延續原始風采的基礎上,以嶄新視角融合獨到設計語彙、人本敘事精神與自然優雅的品牌底蘊,二度演繹這處位於紐約市中心的經典地標。如眾所知,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海澤維克於1994年創立)承攬全數專案皆由「提問」出發。那麼20年前、20年後面對同一空間,探尋的又分別是什麼樣的答案?以下讓我們從2006年初建的內部結構體看起,再接著欣賞2025年人們整體購物習慣顯然有了巨大改變的當下,由設計者本人所詮釋的新裝。

左為未改造時的外觀,右為重新開幕店景。(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左為未改造時的外觀,右為重新開幕店景。(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時尚小知識|Heatherwick x Longchamp合作起源

海澤維克與Longchamp的合作始於2004年攜手打造的Zip Bag——整個包身全由螺旋狀拉鍊構成、拉開後容量翻倍擴張的獨特包款。巧妙結合趣味性與功能性的設計使其一推出便大受歡迎,成為當時備受追捧的時尚單品。兩年後,Longchamp便將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交給了海澤維克,即為品牌第100間門市構作一個大膽而開創的空間「La Maison Unique」旗艦店。

2006年初建|如何引導人們從狹窄入口向上走?

據Heatherwick Studio合夥人暨團隊負責人Neil Hubbard所言:「在Heatherwick Studio,每個專案都是從提問出發。SoHo精品店的出發點是該如何引導人們從狹窄入口向上走?這個答案,最終轉化為一種建築式的風景:一座如緩坡般的樓梯,頂端充滿雕塑感的層架設計則像一份視覺上的獎勵。」順應這幢30年代建物原有的樣態,海澤維克用一條垂直中空結構貫穿其中,自天窗引入自然光,給予訪客向上探索的無形提示。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
左為初建時的樓梯用色,此次煥新如為其鋪上翠綠「植被」。(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左為初建時的樓梯用色,此次煥新如為其鋪上翠綠「植被」。(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 貫穿建物的垂直中空結構:以「絲帶步道」為核心,藉天光為指引

而這條結構的核心為一座「The Landscape」裝置,以55噸熱軋鋼材塑造成絲帶般蜿蜒的步道,串聯入口與位於二樓寬敞的主要空間。大範圍切割的梣木天花板、以飛機檔風玻璃為靈感的欄杆如布料飛揚,精巧而富啟發性地揉合建築、戲劇與手工藝的美感。

以飛機檔風玻璃為靈感的欄杆。(圖片提供:Longchamp)
以飛機檔風玻璃為靈感的欄杆。(圖片提供:Longchamp)
蜿蜒垂墜的「絲帶」梯面結構由熱軋鋼材塑造而成。(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蜿蜒垂墜的「絲帶」梯面結構由熱軋鋼材塑造而成。(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2025年再造|零售業變化快速,建築如何歷久彌新?

在網路如此發達的現代,線下線上的此消彼長是不可逆的趨勢。實體店購物「體驗」的再造,於是成了此次翻新的主要著力點:透過精心設計的裝飾,營造探索、款待和交流氛圍;一面延續2006年的建築張力,一面展望更符合當代品味的全新視野。

■ 不再側重陳列與銷售,轉而著眼感知與交流

新設計優雅回應建築的原始結構,那道如鋼筋絲帶般蜿蜒垂墜的標誌性的樓梯,率先以Longchamp經典綠色調重新詮釋,引導人們緩步而上,似登一座和緩丘陵。來到二樓,豁然開朗的展售間喚醒如家中客廳般溫暖熟悉的聯想,綠色漩渦狀地毯從頂天圓柱朝周圍不規則漫延,恰有顏料從天花板傾瀉而下,流淌於木地板上的錯覺。同時,裸露的紅磚牆向SoHo的工業歷史致意,而巴黎式的美韻則由設計師Raphaël Raffel於1970年代設計的復古可頌沙發、Heatherwick Studio的弧形家具,以及藝術家David Nash的橡木雕刻作品注入整體空間。全展售間都經過重新配置,不再以傳統商品陳列為主軸,而是邀請來訪者駐足、坐下、互動交流。

從流動的綠色地毯,到像是訂製卻又充滿生活感的弧形家具,每一處細節都使空間更完整、更有人情味。(圖片提供:Longchamp)
從流動的綠色地毯,到像是訂製卻又充滿生活感的弧形家具,每一處細節都使空間更完整、更有人情味。(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海澤維克的創新作品穿插於空間中,與Longchamp經典系列相互呼應,呈現充滿活力和動態感的品牌風貌。(圖片提供:Longchamp)
海澤維克的創新作品穿插於空間中,與Longchamp經典系列相互呼應,呈現充滿活力和動態感的品牌風貌。(圖片提供:Longchamp)

改造後,更充足的自然光與街景耀入開闊格局之中,通透明亮的氛圍油然而生。亦處處可見巧思與幽默,好比窗上的螢光綠Longchamp騎士標誌,亦或一樓牆上由藝術家André創作的詩意塗鴉,皆賦予空間靈動生命力。

Longchamp騎士標誌嵌以螢光色調;一樓紅磚牆被賦予了可更換藝術裝置的位置,既扎根於SoHo的工業歷史,也保有為空間創造驚喜的餘地。(圖片提供:Longchamp)
Longchamp騎士標誌嵌以螢光色調;一樓紅磚牆被賦予了可更換藝術裝置的位置,既扎根於SoHo的工業歷史,也保有為空間創造驚喜的餘地。(圖片提供:Longchamp)

後續增建的三樓同樣設有展示間,並外拓花園露台為整趟體驗增添層次,重新定義了人們對購物的感知與情感連結。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能見證La Maison Unique概念店歷經時間而演進,很令人振奮。零售業變化快速,但建築應該歷久彌新。我們想創造一個既大膽又溫暖、既活潑又永續的空間,一間讓人願意久留的都市公寓。——Heatherwick Studio合夥人暨團隊負責人Neil Hubbard

2025年5月20日,在Longchamp行政總裁Jean Cassegrain的話語中,La Maison Unique概念店於紐約SoHo原址重新開幕;不只向Longchamp一路以來對創造力的傳承致敬,亦展露並進一步強化品牌與藝術、設計的深厚連結。

「這次的改造Thomas Heatherwick重新構思了空間的核心,並為我們對零售體驗的思考注入嶄新能量。如今的零售早已不只是功能導向,而是更強調情感與體驗。那道充滿活力的綠色樓梯傳達出動感與節奏,而David Nash的橡木雕塑等裝飾,則平衡出靜謐與永恆。這場真實感與活力之間的對話,定義了全新SoHo精品店的風格,每一個細節都為空間增添了溫暖、驚喜和個性。」

合照左二為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其餘左起Longchamp行政總裁Jean Cassegrain、創意總監Sophie Delafontaine及董事總經理Olivier Cassegrain。(圖片提供:Longchamp)
合照左二為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其餘左起Longchamp行政總裁Jean Cassegrain、創意總監Sophie Delafontaine及董事總經理Olivier Cassegrain。(圖片提供:Longchamp)

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受譽為當代最具創造力的設計師之一,海澤維克以重新定義人們對公共與私人空間的體驗而聞名。過去30年中打造過諸多世界知名的地標建築,包括美國紐約Vessel觀景台和Little Island漂浮島公園、南非開普敦Zeitz MOCAA當代藝術博物館、Google加州和倫敦總部及重新設計的倫敦雙層巴士。作為同名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的創辦人,海澤維克領導著橫跨倫敦與上海,由250位建築師、設計師與工匠組成的創意團隊,作品涵蓋建築、城市規劃、產品設計與雕塑。他曾獲英國女王頒授司令級英帝國勳章(CBE),並獲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皇家工業設計師」頭銜,目前正在全球10個國家同時推進超過30個設計項目。創作始終圍繞「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並著有《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Humanise: A Maker’s Guide to Building Our World)》一書,書中呼籲結束無趣、無感的建築形式,讓設計回歸以人為本的初衷。

*《La Vie》2025年4月號曾專訪這位大師,點此看精彩內容。

Longchamp

自1948年創立以來,Longchamp從生產皮革包覆的煙斗起家,逐步擴展至旅行配件、手袋、成衣、眼鏡、鞋履等領域,致力打造兼具品味與實用性的生活風格體驗。現任創意總監Sophie Delafontaine延續品牌法式優雅基礎,並以自身對巴黎女性的獨到見解為傳統注入新生命,形塑自在流暢、自然真我,充滿「生活樂趣(Joie de vivre)」的當代女性格調。

延伸閱讀

RECOMMEND

NOT A HOTEL東京總部開箱:多功能4大區延續「各地為家」概念,Nigo操刀藝術空間一天限一組訪客

NOT A HOTEL東京總部開箱:多功能4大區延續「各地為家」概念,Nigo操刀藝術空間一天限一組訪客

暖黃的日式燈籠高掛沙發頂上,恍然間讓人如有回家之感——NOT A HOTEL東京總部座落都內晴海地區,由自家團隊操刀空間設計,劃分4大兼滿足辦公、交流乃至歇息需求的多功能區域,當中更包含一處由潮流教父Nigo親自打造,一天限定招待一組特別訪客的藝術空間。隨本文走進NOT A HOTEL OFFICE,逐一揭曉埋藏家具之中的細節。

NOT A HOTEL,顧名思義,不只是一間飯店,而是一種以「在世界各地擁有你的家」為理念發想的全新旅宿型態。創立於2020年的日本飯店住宅品牌「NOT A HOTEL」近來可謂相當火紅,在接連與丹麥事務所BIG(Bjarke Ingels Group)、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等大師團隊合作,將美感和舒適性同步注入居住空間後,如今又不再限於旅宿範疇,近一步將此概念延展至辦公室設計上——「NOT A HOTEL OFFICE」就此誕生。

NOT A HOTEL東京總部NOT A HOTEL OFFICE。(圖片來源:NOT A HOTEL)
NOT A HOTEL東京總部NOT A HOTEL OFFICE。(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其空間設計兼滿足辦公、交流乃至歇息需求。(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其空間設計兼滿足辦公、交流乃至歇息需求。(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在世界各地擁有你的家」,包括辦公室?

透過將工作、活動、洽談、休憩空間合而於同一場域的複合式規劃,這座現啟用為NOT A HOTEL東京總部的「辦公家」,不僅實現多樣化工作方式,亦擴展了公司內外協作的可能性,更讓業主與合作夥伴皆能親身體驗NOT A HOTEL世界觀。

多區域實現多樣化工作方式。(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多區域實現多樣化工作方式。(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未來社內活動可在此舉辦,各式對外活動也有絕佳場地。(圖片來源:NOT A HOTEL)
未來社內活動可在此舉辦,各式對外活動也有絕佳場地。(圖片來源:NOT A HOTEL)

與此同時,自創業以來便全面導入遠端工作制度的NOT A HOTEL,仍保持員工可自由選擇喜愛地點工作的措施;這對其本身主要由建築師、軟體工程師等各領域專業人士構成的公司體質而言,必然是「身心舒暢,促進生產」的有益之舉。(不過想想在地狹人稠的東京,也難說這樣的辦公室不會比在家工作來得清幽。)

總部內除設有多功能休息區外,還配備團隊得以交流靈感、培養默契的會議暨廚房空間,以及最大亮點——「THE NIGO LOUNGE」特別休息區,由身兼Kenzo和HUMAN MADE創意總監、人稱潮流教父的Nigo(Tomoaki Nagao)一手置辦家具,專供NOT A HOTEL TOKYO的業主使用。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自家建築團隊詮釋NOT A HOTEL世界觀

NOT A HOTEL OFFICE全空間由自家建築團隊「NOT A HOTEL ARCHITECTS」操刀,細緻呈現NOT A HOTEL世界觀下講求的質感。其整體設計的極簡概念深受法國建築師Jean Prouvé所構思、邊長約6公尺的方形住宅「Prouvé House」影響,也確實置入了一個這樣的預製組合屋(Prefabricated House)。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4大內部空間介紹

NOT A HOTEL OFFICE作為NOT A HOTEL全新勾勒的工作場域藍圖,整合休息區、辦公空間、會議空間及廚房,打造出一個融會各種生活方式的空間。

休息區LOUNGE

休息區坐擁縱深40公尺大空間,以15公尺長桌為中心,兩側置有已故時尚設計師Virgil Abloh(註)與義大利家具品牌Cassina共同創作、名為「Modular Imagination」的椅凳。空間設計上主要作會議、團隊溝通之用,當然也可辦公、辦活動;意在以其共享格局促進公司內外的偶發性交流,迎各種人物、多樣點子在此交會。

註:Virgil Abloh為潮牌Off-White創辦人,亦曾任Louis Vuitton男裝創意總監,2021年因癌症過世。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辦公空間WORK SPACE

作為協作與創造的基地,辦公空間結合開放感與機能性,共配備4間靜音艙、36個自由座位對應多元工作型態,並可透過專屬App即時攝影確認出勤狀況。在先進設備的包圍下,NOT A HOTEL員工得自由聚集,激發新意。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辦公空間配備4間靜音艙(左)、36個自由座位(右)。(圖片來源:NOT A HOTEL)
辦公空間配備4間靜音艙(左)、36個自由座位(右)。(圖片來源:NOT A HOTEL)

會議桌與廚房空間MEETING TABLE & KITCHEN SPACE)

設計感十足的桌椅之於會議室而言自是必需;深灰調廚房則以10款造型皆不同、且各具特色的黑色座椅點綴圓桌,另加上NOT A HOTEL各據點皆有採用的家電與餐具,一併滿足實用需求與美學格調。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所使用餐具亦講究NOT A HOTEL風格。(圖片來源:NOT A HOTEL)
所使用餐具亦講究NOT A HOTEL風格。(圖片來源:NOT A HOTEL)

特別休息區THE NIGO LOUNGE

THE NIGO LOUNGE所在的「THE NIGO HOUSE」附設於NOT A HOTEL東京總部中。此一業主限定的藝術性私人空間為Nigo親自打造,可作為餐敘或聚會場地,每天僅限一組訪客使用。其中一座3面ㄇ字形的高大儲物牆,正是由Nigo長年愛用的瑞士USM Haller經典模組化系統家具共284個單元構成,為室內帶來滿滿氣勢。

牆面遠看壯觀,近看尤富趣味細節。(圖片來源:NOT A HOTEL)
牆面遠看壯觀,近看尤富趣味細節。(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還不是完成形,是NOT A HOTEL的實驗進行式

這裡不僅是辦公室,更是體現NOT A HOTEL工作方式與理念的空間。從個別區域的每處細節到其間的無縫銜接,都深刻含蘊NOT A HOTEL風格;且如一座實驗場般,試驗著未來NOT A HOTEL將採取何種運作模式、創造出什麼樣的產品——它不是一個完成形,而是一個與所有團隊成員共同孕育、靈活應變並持續創造新價值的場域。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NOT A HOTEL OFFICE

notahotel.com/office

資料來源:NOT A HOTEL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如何「微」改造公共空間?專訪建築師陳哲生、工二建築負責人胡靖元

如何「微」改造公共空間?專訪建築師陳哲生、工二建築負責人胡靖元

從零打造新建物耗費資源,修復、改造正成為重要潮流。兩位曾獲 ADA 建築新銳獎肯定的建築人,分享他們為建築、為城市進行的「微創手術」,令空間更開放、更包容。

「我5分鐘就決定去台東了。」2018 年,陳哲生選擇讓事務所落腳在島嶼之東,或許是受自然環境的開闊以及與原住民族交融的人文氛圍影響,「台東有種自由包容的感覺,對事物的接受度較高,好像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他始終在思考建築的公共性。同樣地,這份關懷也涵納在工二建築「在地再現」的理念之中。負責人胡靖元說明,「在學術訓練中,一直強調在建築設計之外,很大一部分跟我們要盡的社會責任相關。」約莫在 2019 年,在過去實踐大學老師林聖峰的引介下,他們由新竹開始介入公共領域。

建和書屋增改建。
陳哲生投入建和書屋增改建,彷彿將鋼構輕盈織入40年老屋,西向陽台連結起與卑南Palakuan文化的對話,更開放的空間邀請整個社區參與其中。(攝影:丰宇影像)

如同許多發展中的建築人,翻新案成為他們經常面對的挑戰。「既有空間思考的尺度源於過去的設計語言,要套入新尺度時就會很不容易。」胡靖元提到這關乎社會成本,現在許多案件提倡依循舊的建物進行反思,就如同近年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學美.美學」、「工業區再設計」計畫等。「我還滿喜歡改變舊東西,讓它好像有了不同時間的堆積,形成新舊對比的張力、創造不同的時間質感。」陳哲生坦言,打造全新建築比較容易,但「以這時代來說,過往台灣房子已經快被蓋完了,翻新的確越來越成為主流。」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外推雨庇。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外推雨庇延伸館體語彙,工二建築為觀賽民眾創造容留緩衝,平台與廣場串聯,也讓步行者自然參與活動。(攝影:丰宇影像)

陳哲生|在時間疊層上進行微創手術

「過去的時代氛圍比較拘謹,重視規律與形式,忽略人與自然的連 結。」陳哲生分享「海端鄉初來國小圖書館改建」(2023)中,當時面對由兩間教室合併而成的多功能空間,他觀察到布農族孩童非常活潑,便決定突破原有的局限感。「看到他們被關在像鴿籠般的嚴肅空間,我就想引進地景元素,創造流動性。」他融入山巒造型、運用簡約夾板設計,打造可攀爬結構與閱讀角落,小朋友可以自由延伸肢體,閱讀也成為自然輕鬆的體驗。

隨著網路資訊傳播發達,博物館開始更強調生活與體驗。像是獲ADA新銳建築獎肯定的「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計畫」(2023),這座由美國著名建築師Michael Graves設計、啟用僅 20 多年的建築,展示中庭雖想營造「城市廣場」的理念,卻因動線阻隔、光線不足而未能實現。此外,建築也不符合台東氣候與在地人的需求。陳哲生表示,「南島議題在過往設計中容易被忽略,其中蘊含許多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然而原建築是一個封閉、局限在宮廷式紀念性很強的空間。」為解決這些問題,從地面層的山之廣場、售票大廳,他設計寬達12公尺的廊道,連接地下的展示大廳、教育空間,直至後方的景觀花園,巧妙串聯起原本各自獨立的5大主空間。他重新閱讀並強化Michael Graves的設計語彙,展示大廳同時拆除坡道與裝飾性的玉玦造型裝置,採用大面光膜模擬自然光的照拂、適度引入天光,令動線更加簡明流暢,空間也少了些肅穆、多了分明亮的親近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中,陳哲生為山之廣場注入可調節微氣候的草坪,視覺延伸到卑南族眼中神聖之地的射馬干山。(攝影:丰宇影像)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
回應Michael Graves將史前博展示大廳打造為「城市廣場」理念,陳哲生適度引入自然光並應用大面光膜天花系統,令幽暗肅穆轉為明亮開放。(攝影:丰宇影像)

在朋友的引薦下,他也投入「建和書屋增改建」(2024)。「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陳俊朗)驟逝後,團隊決心延續這份使命,著手修建由部落耆老贈與、最初那棟40年的起家厝。陳哲生說明,他在這2層混凝土家屋一旁,以鋼構增建更具穿透感的空間,不僅創造新舊對比的趣味,材質也更符合迎向未來的永續理念。

新書屋整個90度翻轉開口面西,朝向130公尺外的Palakuan(卑南族青年聚會所),建立起書屋與部落成長祭儀的精神連結。老房2樓連通新棟,成為孩童活動的寬敞平面;1 樓規劃為中央廚房,新棟也遮蔭出半開放小廣場,歡迎社區民眾自由活動。「這更符合書屋未來20年的願景,小朋友之外,更要能照顧整個社區、孩子的家長與鄰居。」3樓則重新調整窗戶方向與觀景台,能夠遠眺到綠島。「我們特別在那裡留出一個小小空間,來紀念陳爸。」

建和書屋增改建。
建和書屋增改以鋼構增建、並改建一棟既有的40年二層樓混凝土建築,重新檢視孩子的活動須求,並建立書屋與社區關係。(攝影:丰宇影像)

工二建築|「在地再現」為城市建築針灸

意外地,工二是從深具平面設計色彩的「指標系統」開始。這些物件看似尺度小,如建築理論中提到的都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概念,重新梳理城市的文化歷史、扮演系統性的角色,更服務新竹內外近百萬人口。他們從城市與動物園指標系統、公車站牌設計到路牌桿,學會在溝通美學與通用性之間尋求平衡。不過,從事公共案在理想與收入之間的拉扯,也迫使他們在2021年迎來重要轉折點。不同設計尺度的廣泛經驗,令他們漸漸歸納出「在地再現」的論述。胡靖元說明,「這即是用關懷的心讀懂在地精神,然後轉化成整體空間的具體表達。」即便是私人委託,他們也貫徹服務周遭環境的思考。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2021)改造前,便曾經淪為家具展場。胡靖元說明,過去建築常未細想便興建,使機能很快過時。經過討論激盪,他們逐步拓展改造的邊界,從梯廳延伸增設寬廣雨棚,並將停車場轉為人行廣場,最後增加近1/3可用面積。「原本車行空間還回人本空間後,場館又活絡起來了。」此外,他們移除室內空間冗餘的元素,打開了天花板並輕羅上擴張網,讓民眾的視線可穿透至觀眾席階梯座位下方的構造,彰顯體育空間特質。他指出,公部門場館常用貼壁紙、加層覆材等方式想快速改變空間,但這只改變了表象。關鍵在於閱讀空間原本的身分,就像體育館,「我們不需要再花10億重建,只需花幾千萬就能改善這裡的品質,讓整個新竹公園成為絕佳的城市連接體。」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由V形梁與平行四邊形板編織而成,透空設計回應風城氣候,也引導雨水流速及方向。(攝影:丰宇影像)
新竹市體育館雨庇及館前廣場之增生。
原先被覆蓋著的天花板拆除後,裝上金屬質地的擴張網,不僅延續雨庇的材質語言,也讓民眾的視線可以直接看到觀眾席階梯座位下方的構造。(攝影:丰宇影像)

延續當年的規劃,「富禮國中射箭場館增建工程」與「朝山國小操場工程」(2024)已完工,成為工二目前規模最大的公共領域作品。他說明增建的射箭場採用木構,不僅是環境友善的選擇,其材質特性與輕盈的視覺效果正也呼應射箭運動。圍牆外便是濱海公路與大海,他以成型金屬浪板打造棚頂,如同摺紙般飄逸,回應在地海洋與風的意象。「浪板呈現海浪般的紋理,借用了周遭環境元素,創造出整個區域的延伸感。」這設計手法連結了他過去在「山海城串聯計畫」中的「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2022),當時入口立面採用紅棕色魚鱗板,靈感便源自港口貨櫃吊車與船殼被海水鏽蝕的視覺印象。他們將信二防空洞比作市街內的燈塔,巧妙連接都市與山林的關係。

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
工二建築改造的基隆希望之丘防空洞由暗紅魚鱗板包覆洞穴外立面,透過4層樓的電梯連結山林間的中正公園,也令70年防空記憶重新融入市民日常。(攝影:丰宇影像)

開放空間也開放社會

陳哲生注重空間的「打開」與「流動」,但他補充這些都是方法,「核心還是在於建立更開放性的社會,透過一個建築能夠對這個社會有影響、衝擊,然後邁向更好的模樣。」他自2018年開始參與火車站遷移後的「舊站特區」都市設計,包括「台東之眼」(2020)與進行中的鐵道市集、新生廣場「三部曲」,將過往被月台與草皮破碎區隔的空間與不同使用族群串聯起來。「公共性不是屬於特定族群,是屬於每一個人的。」 其中,他正將台東大學舊校區閒置籃球場翻新為「台東原民劇場」,並在特區西南隅從零打造「臺東縣全民運動館」,作為台東公園的門戶。他透露自己對集合住宅的開放潛力很有興趣,「當居住變得有品質且容易取得時,社會才會邁向下一個階段,變得更靈活、更自由。」

台東之眼。
台東之眼(2019)重新整理台東體育館及體育場週邊6公頃的土地,形塑出以人為主、流動的實驗綠色人本街廓。(攝影:牧童攝影_羅慕昕)

談到建築的開放性,工二建築打造的「濱海加油站」(2023)雖為國營事業私人加盟站,卻具有公共性,從建物到軟裝、標語字體等視覺元素都呈現低調簡練的美學,「這裡緊鄰魚塭,旁邊又是海邊,整體的視覺要怎麼融入地景,是我們思考的重點。」胡靖元認為,「在地再現」是這世代建築人共同面對的課題,提出這想法並不特別,但令他們更能清晰思考,無論公共或私人空間,時時與地方真誠對話。

台南濱海加油站。
台南濱海加油站輕盈、開放的視覺,彷彿魚塭地景間的獨立浮島。(攝影:丰宇影像)
(圖片提供:工二建築)
胡靖元肖像照。(圖片提供:工二建築)

胡靖元

工二建築負責人及軟寓旅宿創辦人。2012年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2014年共同創立工二建築,目前工作室落地於台北、新竹、台南三地,以人為出發點,專注於都市景觀、建築室內及策展,設計理念強調空間與環境協同發展的「在地再現」理念。獲多項獎項,包括2022 ADA新銳建築獎、TID新銳設計師獎、金點設計獎、iF DESIGN AWARD及Good Design Award。

陳哲生肖像照。
陳哲生肖像照。(圖片提供:陳哲生建築事務所)

陳哲生

2018於台東創立陳哲生建築事務所,擔任建築師暨負責人。台北人,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紐約Cooper Union建築碩士。曾任職紐約、東京與台灣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曾參與雲門之家、羅東文化工場與新竹關埔國民小學等設計案。成立事務所後陸續完成台東之眼(2020)、海端鄉初來國小圖書館改建(2023)、建和書屋增改建(2024)等案,並以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再造(2023)入圍2024 ADA 新銳建築獎。 

文|吳哲夫 攝影|丰宇影像、牧童攝影_羅慕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6月號《2025大阪世博設計攻略》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