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澤維克改造20年前之作「Longchamp紐約旗艦店」:丘陵樓梯、裸露歷史磚牆、如顏料傾瀉的地毯,在螢光綠世界裡駐足

海澤維克改造20年前之作「Longchamp紐約旗艦店」:丘陵樓梯、裸露歷史磚牆、如顏料傾瀉的地毯,在螢光綠世界裡駐足

零售業變化之快,建築卻該歷久彌新——Longchamp位於紐約SoHo的旗艦店由英國設計鬼才Thomas Heatherwick於2006年操刀構作,時隔近20年,品牌再邀其進行煥新改造。從覆蓋Longchamp標誌性綠色的丘陵樓梯、如顏料沿柱傾瀉而下的地毯,到致敬當地工業歷史的裸露紅磚牆面,這座名為「La Maison Unique」的獨特空間揉合建築、戲劇與工藝美學,且不再以商品陳列為主軸,而是邀請來訪者駐足、坐下、互動交流。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美國紐約曼哈頓SoHo Spring Street 132號,一棟造於1936年、佔地9,000平方英尺的工業風建築,於2006年首度由英國知名設計師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下稱海澤維克)憑極具前瞻性的「La Maison Unique」概念,為法國品牌Longchamp構作出一座顛覆傳統的同名概念店。

時隔近20年,海澤維克再受品牌之邀,在延續原始風采的基礎上,以嶄新視角融合獨到設計語彙、人本敘事精神與自然優雅的品牌底蘊,二度演繹這處位於紐約市中心的經典地標。如眾所知,海澤維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海澤維克於1994年創立)承攬全數專案皆由「提問」出發。那麼20年前、20年後面對同一空間,探尋的又分別是什麼樣的答案?以下讓我們從2006年初建的內部結構體看起,再接著欣賞2025年人們整體購物習慣顯然有了巨大改變的當下,由設計者本人所詮釋的新裝。

左為未改造時的外觀,右為重新開幕店景。(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左為未改造時的外觀,右為重新開幕店景。(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時尚小知識|Heatherwick x Longchamp合作起源

海澤維克與Longchamp的合作始於2004年攜手打造的Zip Bag——整個包身全由螺旋狀拉鍊構成、拉開後容量翻倍擴張的獨特包款。巧妙結合趣味性與功能性的設計使其一推出便大受歡迎,成為當時備受追捧的時尚單品。兩年後,Longchamp便將更具挑戰性的任務交給了海澤維克,即為品牌第100間門市構作一個大膽而開創的空間「La Maison Unique」旗艦店。

2006年初建|如何引導人們從狹窄入口向上走?

據Heatherwick Studio合夥人暨團隊負責人Neil Hubbard所言:「在Heatherwick Studio,每個專案都是從提問出發。SoHo精品店的出發點是該如何引導人們從狹窄入口向上走?這個答案,最終轉化為一種建築式的風景:一座如緩坡般的樓梯,頂端充滿雕塑感的層架設計則像一份視覺上的獎勵。」順應這幢30年代建物原有的樣態,海澤維克用一條垂直中空結構貫穿其中,自天窗引入自然光,給予訪客向上探索的無形提示。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
左為初建時的樓梯用色,此次煥新如為其鋪上翠綠「植被」。(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左為初建時的樓梯用色,此次煥新如為其鋪上翠綠「植被」。(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 貫穿建物的垂直中空結構:以「絲帶步道」為核心,藉天光為指引

而這條結構的核心為一座「The Landscape」裝置,以55噸熱軋鋼材塑造成絲帶般蜿蜒的步道,串聯入口與位於二樓寬敞的主要空間。大範圍切割的梣木天花板、以飛機檔風玻璃為靈感的欄杆如布料飛揚,精巧而富啟發性地揉合建築、戲劇與手工藝的美感。

以飛機檔風玻璃為靈感的欄杆。(圖片提供:Longchamp)
以飛機檔風玻璃為靈感的欄杆。(圖片提供:Longchamp)
蜿蜒垂墜的「絲帶」梯面結構由熱軋鋼材塑造而成。(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蜿蜒垂墜的「絲帶」梯面結構由熱軋鋼材塑造而成。(圖片來源:Heatherwick Studio官方網站、Longchamp)

2025年再造|零售業變化快速,建築如何歷久彌新?

在網路如此發達的現代,線下線上的此消彼長是不可逆的趨勢。實體店購物「體驗」的再造,於是成了此次翻新的主要著力點:透過精心設計的裝飾,營造探索、款待和交流氛圍;一面延續2006年的建築張力,一面展望更符合當代品味的全新視野。

■ 不再側重陳列與銷售,轉而著眼感知與交流

新設計優雅回應建築的原始結構,那道如鋼筋絲帶般蜿蜒垂墜的標誌性的樓梯,率先以Longchamp經典綠色調重新詮釋,引導人們緩步而上,似登一座和緩丘陵。來到二樓,豁然開朗的展售間喚醒如家中客廳般溫暖熟悉的聯想,綠色漩渦狀地毯從頂天圓柱朝周圍不規則漫延,恰有顏料從天花板傾瀉而下,流淌於木地板上的錯覺。同時,裸露的紅磚牆向SoHo的工業歷史致意,而巴黎式的美韻則由設計師Raphaël Raffel於1970年代設計的復古可頌沙發、Heatherwick Studio的弧形家具,以及藝術家David Nash的橡木雕刻作品注入整體空間。全展售間都經過重新配置,不再以傳統商品陳列為主軸,而是邀請來訪者駐足、坐下、互動交流。

從流動的綠色地毯,到像是訂製卻又充滿生活感的弧形家具,每一處細節都使空間更完整、更有人情味。(圖片提供:Longchamp)
從流動的綠色地毯,到像是訂製卻又充滿生活感的弧形家具,每一處細節都使空間更完整、更有人情味。(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海澤維克的創新作品穿插於空間中,與Longchamp經典系列相互呼應,呈現充滿活力和動態感的品牌風貌。(圖片提供:Longchamp)
海澤維克的創新作品穿插於空間中,與Longchamp經典系列相互呼應,呈現充滿活力和動態感的品牌風貌。(圖片提供:Longchamp)

改造後,更充足的自然光與街景耀入開闊格局之中,通透明亮的氛圍油然而生。亦處處可見巧思與幽默,好比窗上的螢光綠Longchamp騎士標誌,亦或一樓牆上由藝術家André創作的詩意塗鴉,皆賦予空間靈動生命力。

Longchamp騎士標誌嵌以螢光色調;一樓紅磚牆被賦予了可更換藝術裝置的位置,既扎根於SoHo的工業歷史,也保有為空間創造驚喜的餘地。(圖片提供:Longchamp)
Longchamp騎士標誌嵌以螢光色調;一樓紅磚牆被賦予了可更換藝術裝置的位置,既扎根於SoHo的工業歷史,也保有為空間創造驚喜的餘地。(圖片提供:Longchamp)

後續增建的三樓同樣設有展示間,並外拓花園露台為整趟體驗增添層次,重新定義了人們對購物的感知與情感連結。

(圖片提供:Longchamp)
(圖片提供:Longchamp)

能見證La Maison Unique概念店歷經時間而演進,很令人振奮。零售業變化快速,但建築應該歷久彌新。我們想創造一個既大膽又溫暖、既活潑又永續的空間,一間讓人願意久留的都市公寓。——Heatherwick Studio合夥人暨團隊負責人Neil Hubbard

2025年5月20日,在Longchamp行政總裁Jean Cassegrain的話語中,La Maison Unique概念店於紐約SoHo原址重新開幕;不只向Longchamp一路以來對創造力的傳承致敬,亦展露並進一步強化品牌與藝術、設計的深厚連結。

「這次的改造Thomas Heatherwick重新構思了空間的核心,並為我們對零售體驗的思考注入嶄新能量。如今的零售早已不只是功能導向,而是更強調情感與體驗。那道充滿活力的綠色樓梯傳達出動感與節奏,而David Nash的橡木雕塑等裝飾,則平衡出靜謐與永恆。這場真實感與活力之間的對話,定義了全新SoHo精品店的風格,每一個細節都為空間增添了溫暖、驚喜和個性。」

合照左二為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其餘左起Longchamp行政總裁Jean Cassegrain、創意總監Sophie Delafontaine及董事總經理Olivier Cassegrain。(圖片提供:Longchamp)
合照左二為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其餘左起Longchamp行政總裁Jean Cassegrain、創意總監Sophie Delafontaine及董事總經理Olivier Cassegrain。(圖片提供:Longchamp)

托馬斯海澤維克(Thomas Heatherwick)

受譽為當代最具創造力的設計師之一,海澤維克以重新定義人們對公共與私人空間的體驗而聞名。過去30年中打造過諸多世界知名的地標建築,包括美國紐約Vessel觀景台和Little Island漂浮島公園、南非開普敦Zeitz MOCAA當代藝術博物館、Google加州和倫敦總部及重新設計的倫敦雙層巴士。作為同名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的創辦人,海澤維克領導著橫跨倫敦與上海,由250位建築師、設計師與工匠組成的創意團隊,作品涵蓋建築、城市規劃、產品設計與雕塑。他曾獲英國女王頒授司令級英帝國勳章(CBE),並獲英國皇家藝術學會「皇家工業設計師」頭銜,目前正在全球10個國家同時推進超過30個設計項目。創作始終圍繞「以人為本」的設計哲學,並著有《人本建築:一位匠造者的世界建設指南(Humanise: A Maker’s Guide to Building Our World)》一書,書中呼籲結束無趣、無感的建築形式,讓設計回歸以人為本的初衷。

*《La Vie》2025年4月號曾專訪這位大師,點此看精彩內容。

Longchamp

自1948年創立以來,Longchamp從生產皮革包覆的煙斗起家,逐步擴展至旅行配件、手袋、成衣、眼鏡、鞋履等領域,致力打造兼具品味與實用性的生活風格體驗。現任創意總監Sophie Delafontaine延續品牌法式優雅基礎,並以自身對巴黎女性的獨到見解為傳統注入新生命,形塑自在流暢、自然真我,充滿「生活樂趣(Joie de vivre)」的當代女性格調。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為退休生活準備理想衛浴!簡任欣建築師以優雅細緻風格 X 無障礙機能入主改造老屋浴廁

隨著都市發展,房價日益高漲,在換新屋的難度增高時,老屋改造的話題更為熱議,從居家到風格店舖皆可見老屋改造的空間設計案例,也受到廣泛的歡迎。在台灣,老屋改造的屋齡大致落在 20 至 50 年,撇除屋齡,老屋所處區位開發密度低,也較鄰近於市中心,機能發展完善成熟,地理優勢強,相較新成屋的坪數也有著較舒適的空間尺度,透過空間設計師將機能重新調整,更溢注生活美學於其中。

翻玩材料解決空間問題

位於台北的源務工事室內設計,由新生代建築師簡任欣創辦,試圖以材料作為設計核心,建構出一幢幢舒適簡潔的居家生活空間。對簡任欣而言,每種材料皆散發出不同的質感氛圍,「像是常見材料,我們會認為木材質溫潤,石材表現出堅硬,金屬擁有細緻、堅固的質感。」,簡任欣接著解析每種材質的特性如何影響其實用性機能,他指出每種材料的力學表現不同,因此認識材料是設計師非常重要的基礎,如:木質帶點軟、石材在堅硬中帶脆,若使用在錯誤的地方,將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金屬同時兼具堅硬與韌性,各材質的使用量或厚度也帶來迥異的表現形式。

TT

玩轉材料的他,對於各材質的解讀並非一成不變,簡任欣建築師也以老屋獨有的內部材料舉例,「老屋有時可能會有一些窗花、木構造,甚至較為質樸的磨石子地坪, 這些材料都散發著現代材料難以取代與複製的美感,是我們在老屋翻新的過程中,會想要保留加以再利用的材質元素。」更進一步提出,「建築師或設計師的任務與趣味所在,便是如何整合運用、搭配材料於建築外觀、室內空間內部,使材料各司其職、發揮優點,建構出建築物的外觀與內部,達到美感比例和諧,且機能完善的狀態。」言談中,可看出建築師對於以設計解決空間挑戰的熱愛與成就感。

TT

老屋翻修首重衛浴空間

當前以住宅作品為多的簡任欣建築師坦言,老屋翻修的需求於台灣不在少數,理性的他優先處理實務層面,「過往的管線材質大多選用易於生鏽的鐵、鍍鋅,使水滲入牆壁間,而數十年前施作的防水層可能已失去效果,進而造成老屋漏水或壁癌;另一方面,老屋以往的電力需求不比如今各式電器的用電量,在翻新老屋的過程中,我們就會需要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例如電線可能會需要用到較高負荷的規格。」

TT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止於兼顧空間的實用機能,當代人的生活習慣、使用偏好與情感需求也應在老屋翻修時被照顧,「現代人看待衛浴空間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如廁淋浴的場域,更是淨化自己心靈、獨處面對自己的療癒所在,所以衛浴空間改造對老屋翻修來說,是我們非常重視的設計。」簡任欣建築師道出時代趨勢的變化,並揉合裝修設計的經驗,帶來具體建議,「因為衛浴空間牽扯水、電、公共管線的因素較客廳、主臥室複雜得多,一但施作後不易更動,因此衛浴空間的改造是老屋翻新的首要重點,才能在後續得以達到實用性與美觀兼具的效果。」

退休宅的理想衛浴

在陳公館住宅設計案裡,簡任欣便針對浴廁空間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屋主是一對即將從醫院退休的夫婦,孩子皆成年離家,內部空間有了餘裕,希望能夠藉由這次裝修的過程調整格局,讓房屋內部空間達成健康、安全、舒適的目標,亦期望為未來老後準備無障礙浴廁。」為此,簡任欣建築師拓大了衛浴基地空間、以磁磚型排水孔取代門檻設計,避免絆倒風險,也加大門寬至 90 公分,使得未來屋主即使需要使用助行器或輪椅進出廁所也無虞,並改良為拉門的設計方便進出。在空間的設計上,淋浴區與馬桶之間設有半牆體,一方面在淋浴時可以阻擋水氣噴濺至乾區,也提供了一個穩固的結構,讓未來安裝扶手時有立面基礎,沐浴、如廁都能夠安全的使用。

TT
TT

「這次格局的更動同時也會移動馬桶位置,影響原有管線走向,為配合新馬桶管線,通常需要墊高地板,我們這次選用的是 TOTO 壁排式的馬桶,特色在於其排水走在牆壁內,因此就可以達到不用墊高地平的做法,讓淋浴間、馬桶到主臥室的地坪沒有高低落差。」壁排式馬桶尤其考驗設計師對於工程施作的掌握度與設計精度,相較於一般馬桶會複雜許多;除此之外,本案在陳公館其實改造了兩間衛浴,由空間平面圖可知兩間廁所彼此比鄰交錯,建築師發揮巧思,將兩座壁排馬桶設計為共用管線與牆體,因而大大地節省了空間佔用比例,甚至得以在馬桶上方規劃壁龕收納空間,藉此也可看出簡任欣建築師的功力所在。

TT
TT

機能到位,美學不可或缺

陳公館住宅設計案視覺則以素雅為基調,在牆體與地坪選用近似的大地色調防滑磁磚,透過分割磁磚為不同尺寸後排列,展現磁磚材料的獨有特色,而非轉換磁磚或跳色增加視覺效果,期望帶來內斂優雅的變化性,也產生延伸、放大空間感。TOTO 馬桶的選用也不只實用性考量而已,「這款馬桶外觀造型圓潤,呼應整體空間的溫和舒服調性;也因壁掛式馬桶不會與地接觸的優勢,使得它就如同即將降落在地,但又還沒降落的懸浮感,塑造出輕盈的視覺。」

以退休宅為出發點的老屋翻修,更以匠心獨運的創新做法在機能與美學間取得平衡,簡任欣建築師以新時代的設計觀點回應生活需求,成為樂齡族群的理想衛浴新佳作!

TT

文字 / Diane Tang

攝影 / 李明宜

圖片提供 / 源務工事室內設計

在人造丘陵上「實測」露營用具?日本KiKi建築事務所操刀Snow Peak新店:木構支撐混凝土坡面,藏回歸自然3大寓意

在人造丘陵上「實測」露營用具?日本KiKi建築事務所操刀Snow Peak新店:木構支撐混凝土坡面,藏回歸自然3大寓意

由日本KiKi建築事務所操刀的Snow Peak蘇州新店,以高低木構結合混凝土坡面,在逾180坪寬闊空間中「掀起」一角、向上構築丘陵地景,賦予室內購物行程「回歸大地,置身林野」之感。本篇帶你認識KiKi雙人團隊及其創作理念,同步揭開3個埋藏設計圖裡的人地共生寓意。

日本高端露營用具品牌Snow Peak近期於蘇州開設全新多功能實體門市,從有如大型斜坡的獨特外觀到多樣商品的展示方式皆引人注目。店鋪選址當地古城區核心商圈美羅百貨新區店,攜手同樣來自日本的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KiKi ARCHi)進行空間設計。團隊主力關佳彥以品牌核心理念「野遊人生」為題,透過極簡、抽象的設計語言勾勒山林地形。並在販售露營裝備、戶外服飾和野遊工具的同時,融入Snow Peak Cafe專屬咖啡角落,打造集體驗、休憩與購物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

Snow Peak蘇州美羅百貨新區店門市。(圖片提供:KiKi ARCHi)
Snow Peak蘇州美羅百貨新區店門市。(圖片提供:KiKi ARCHi)
集多種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不僅提供購物與場景體驗,更設有Snow Peak Cafe專屬咖啡角落。(圖片提供:KiKi ARCHi)
集多種機能於一體的複合空間不僅提供購物與場景體驗,更設有Snow Peak Cafe專屬咖啡角落。(圖片提供:KiKi ARCHi)

兼備理性和感性,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何以得名?

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由建築師關佳彥(Yoshihiko Seki)與穐吉彩加(Saika Akiyoshi)在2013年創立。其名「KiKi」日文發音釋義為一種判斷美感與價值的敏銳直覺,指向對各領域事物的精通、造詣與獨到見解,且啟發了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邏輯思考與抒情韻味兼備的創作——將外界感性經驗與自身知識體系結合,內化為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繼而滲透至空間的精神、形態、結構、肌理等亦虛亦實的維度之中。辦公室設於東京、北京和上海,作品足跡遍及日本、中國、美國等國諸多城市,從建築、造園、室內設計、裝置到新媒體藝術等項目類型均有涉獵,亦曾獲日本JCD商業空間設計獎、iF設計獎等大獎肯定。

關佳彥(左)與穐吉彩加(右)共同創立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提供:KiKi ARCHi)
關佳彥(左)與穐吉彩加(右)共同創立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圖片提供:KiKi ARCHi)

拆解「人造丘陵」3大寓意

#01 回歸大地,感受腳下世界

Snow Peak蘇州新店坐落於商場一樓,建設總面積達628平方公尺。然四周圍繞高奢品牌、中央貫穿既有通道和電梯等難以排除的因素卻為整體規劃帶來多重挑戰:如何首先保持空間完整性,進而組織流暢動線回應商業環境調性,以確保品牌定位的準確表達?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反過頭來汲取靈感自上述特殊場地條件中,從自然界不斷變化的地貌發想,援引「高低差」概念,利用混凝土鑄造人工坡度,彷彿在平地掀起丘陵般為商場注入生機,同時激發新鮮感和探索性,提醒人們適時回歸大地,感受腳下世界。

基地中央貫穿商場主通道是設計上的一大考驗。(圖片提供:KiKi ARCHi)
基地中央貫穿商場主通道是設計上的一大考驗。(圖片提供:KiKi ARCHi)
團隊需通過設計聯繫兩側動線,並盡可能保持空間的整體感。(圖片提供:KiKi ARCHi)
團隊需通過設計聯繫兩側動線,並盡可能保持空間的整體感。(圖片提供:KiKi ARCHi)
店鋪總面積達628平方公尺,居高俯視相當壯觀。(圖片提供:KiKi ARCHi)
店鋪總面積達628平方公尺,居高俯視相當壯觀。(圖片提供:KiKi ARCHi)
開放坡面與散置其上的木製展台、坐具引發自然劇場想像。(圖片提供:KiKi ARCHi)
開放坡面與散置其上的木製展台、坐具引發自然劇場想像。(圖片提供:KiKi ARCHi)

#02 互為表裡,在傾斜中體現平衡哲學

當起伏的坡面已然構成開放、自由而通透的基礎,陳列部分便依循「木」元素開展,寫意呈現山間林木、露營柴火意象。高低錯落的木樁既扮演展台、坐具任消費者隨機使用,坡地下方支撐亦可見其直立身影;它們自上而下穿過坡地,成為連結人、商品、空間與自然的載體,於一片靜態之中帶動無形的交流。

高低木構穿過坡地,成為連結人、商品、空間與自然的載體。(圖片提供:KiKi ARCHi)
高低木構穿過坡地,成為連結人、商品、空間與自然的載體。(圖片提供:KiKi ARCHi)

坡地與密林於是形塑出擁有許多「面」與「線」交叉的主體結構,在縱向視覺上化為「表」與「裡」兩層語境——表,為面向大眾的體驗場域,造就有別於他的選購路徑;裡,僅作景觀空間,以碎石和燈光點綴。外在形式看似不同的兩者,實際上彼此貫通,相輔相成。從特定角度望去有如地質斷層的切面,體現了時間與空間的錯雜、色彩與肌理的碰撞,以及人工介入自然並從中尋得的平衡哲學。

面向大眾的體驗場域裡側以碎石和燈光點綴,延伸為景觀空間。(圖片提供:KiKi ARCHi)
面向大眾的體驗場域裡側以碎石和燈光點綴,延伸為景觀空間。(圖片提供:KiKi ARCHi)

#03 詮釋「都會健行」野趣,還原天地萬物共生

而散置、不固定的陳列體系,則為品牌提供了日常營運方面高度靈活的使用策略,讓工作人員得以快速更換商品,隨時調整店鋪陳設。尤具巧思的是,Snow Peak產品全集中在坡面、立柱和側牆上,休閒座席順勢安排於平地,頗有「攀峰得美景,山腳停自在」的自然節奏。在露具、咖啡香與仿丘陵地景的共同演繹下,每位到店的消費者都能切身感受品牌所提倡的極致戶外美學。這一刻,既詮釋了「都會健行」的野趣與詩意,也還原了天地間,物與物的平等共生。

產品集中展示於坡面、立柱和側牆上。(圖片提供:KiKi ARCHi)
產品集中展示於坡面、立柱和側牆上。(圖片提供:KiKi ARCHi)
留出平地空間擺放休閒座席,「攀峰得美景,山腳停自在」的自然節奏應運而生。(圖片提供:KiKi ARCHi)
留出平地空間擺放休閒座席,「攀峰得美景,山腳停自在」的自然節奏應運而生。(圖片提供:KiKi ARCHi)

深入瞭解KiKi建築設計團隊

▪關佳彥 Yoshihiko Seki

日本神奈川縣出身,曾就職於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2013年創立KiKi建築設計事務所。從神奈川、東京、倫敦到北京和上海,多元文化所觸發的感悟通過其獨有敘事被轉譯輸出至不同類別的項目實踐中。他以覺知細節見長,尋求每個建築脈絡的原點,並將情感與邏輯合為原點的延長線,提煉出符合客體特徵的概念基調,令設計承載新的節奏序列與空間力量。

▪穐吉彩加 Saika Akiyoshi

日本長崎縣出身,於美國和日本成長並接受教育,曾旅居不同國家的生活經驗成就其個性中的開放與隨性;她常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事物,以適度的距離感理性處理問題,發掘微不可察之處,從而獲得面對設計時的靈光。相信可觸及的真實體會,大於單一化的視覺呈現,因此習慣藉由不同比例的手工模型來構想空間,梳理人、建築、自然之間的尺度關係。此外,她亦注重連續性的營造,透過弱化不同場景之間的邊界,表達張弛有度的起承轉合。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