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藉由攝影、透過觀景窗捕捉世界,一張張照片不只凝結生活脈動於一瞬,更顯影了每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但你是否曾想過,我們每一次拍攝,究竟是單純仰賴自身直覺和經驗,亦或被觀景窗設計影響的結果?
攝影師李雨軒在與各式相機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其觀景窗的大小、亮度、對焦方式等,都悄悄影響著攝影者的觀看姿態。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他展開「拍攝觀景窗」的創作旅程,將這些「觀看的入口」視為影像的主角,而非單純的機械空腔,再現「機器所看到的世界」。即日起至10/26,李雨軒於一嶼ISland發表個展《Viewfinder》,集結10組經典相機的內部構造影像,邀請觀者一同墜入光影、器械與記憶交織之境,思考觀看及攝影的本質。
                          實驗攝影,擁抱意外
自人生第一台底片相機起,李雨軒即被觀景窗所吸引——透明卻隱藏力量的界面、微弱亮度、鏡頭反射與對焦機制的細節,成為他後續創作的起點。「實驗性」是李雨軒作品的一大關鍵字,他曾以顯微鏡對焦底片、鏡頭反置、焦段設定為無限遠,也將彩色底片沖洗成黑白,每一次實驗都是對視覺感受的新探索。失焦等偶然的「意外」,是他創作中極為迷人的元素。
                          
                          走進展場,與觀景窗「雙向凝視」
此次《Viewfinder》展覽現場,共展示了10台經典老相機的觀景窗及內部構造,透過微距拍攝、逆光與底片質感等技術細節,呈現一個個極小卻深邃的影像世界。每一件作品都像一扇微型窗口,凝聚光線、記憶與時光的痕跡,觀者不只是觀看影像,也在當下一同進入作品所創造的空間,重新思考「觀看」與「被觀看」的微妙關係——當你透過相機觀景窗觀察世界時,這些機械似乎也正在回望著你。
                          觀景窗裡藏了什麼?
為微觀並拍攝觀景窗,李雨軒深入研究微距攝影,期間他逐漸理解鏡頭「放大倍率」的奧妙,「每一次倍率的提升,帶來的畫面衝擊像是進入了一個無法觸及的觀看維度。」至此觀景窗內部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像是一個平時被我們所忽略的隱性空間。
                          他也談及拍攝過程中的挑戰:「顯微鏡對光線與對焦技術要求很高,拍攝過程中必須長時間在強光下作業,並小心地調整焦距,每一個微小的移動都可能讓畫面完全失焦。這是一場對技術與耐性的考驗。」實驗到最後,他為了能拍攝到觀景窗後方,特別設計一個轉接裝置,將微距鏡頭延伸至另一台相機,讓兩台相機互相拍攝。像這樣相機對著相機的拍攝模式,對他來說隱喻了人與人之間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也呼應著《Viewfinder》欲傳達的「雙向凝視」主題,不妨到展覽現場細品領會。
                          李雨軒攝影個展《Viewfinder》
展期|2025.09.19-10.26
地點|一嶼ISland(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6巷10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