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難逢! La Vie 專訪古根漢美術館館長Richard Armstrong

LaVie 專訪古根漢美術館館長Richard Armstrong

從「全球古根漢」(The Global Guggenheim)概念引導出的跨國經營形態,已成為目前許多國際博物館增強全球競爭力、穩固經濟收益的最佳良方。從古根漢美術館、羅浮宮、龐畢度中心到V&A Museum,都陸續伸出觸角、拓增分店。除一窺此國際熱潮之外,La Vie亦專訪古根漢美術館館長Richard Armstrong,請他以經營者的角度觀察這股全球趨勢,並剖析背後效益。


La Vie:古根漢美術館如何開啟全球布局的計畫?你們如何選擇地點?
Richard Armstrong(後簡稱RA):提及古根漢基金會的全球策略,要先注意的是我們不只有以實體展館前往諸如威尼斯、畢爾包、阿布達比等地方,也包含很多長年計畫,如古根漢美術館瑞銀MAP全球藝術行動、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等,讓古根漢成為美國首座專精深入亞洲藝術的當代博物館;這些都屬於國際發展的一環。至於展館的擴張,我們經常收到許多城市的邀請,而取決點在於對方是否展現高度意願、政經狀況是否穩定,以及古根漢能否有機會替當地文化作出貢獻。我們近期在赫爾辛基的拓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La Vie:建立全球網絡的重要性為何?
RA:在過去二十年間,古根漢致力於建構屬於這個時代的全球化美術館,讓我們能遇見新觀眾,而且提供更多國際舞台予藝術家。這個擴張還包括與各地博物館的合作,以及分享豐厚的網路資源。古根漢各分館間的協力相當緊密,在紐約的展覽通常都會巡迴至畢爾包和威尼斯,如之前展出印度畫家蓋同德(V.S. Gaitonde)回顧展,接著就移師佩姬.古根漢美術館。阿布達比古根漢的館藏還在籌備階段,但目前已有不少於其他分館展出,包括即將於紐約登場的伊朗藝術家Monir Shahroudy Farmanfarmaian回顧展。各分館會輪流主導巡展呈現,讓各地觀眾都有辦法看到最新的作品。


La Vie:包括龐畢杜中心、羅浮宮、V&A Museum都在進行擴張,你如何看待這股趨勢?
RA:我不好為其他博物館斷言。但我認為博物館彼此間的良性競爭是絕對有益的,也同時歡迎進行知識上的交流。

 

La Vie:古根漢目前已與建築師Frank Gehry合作兩次,其他博物館也紛紛邀請國際建築大師興建展館,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RA:古根漢長久以來都非常重視建築扮演的角色,建築與藝術之間的應和能融合進參訪者的觀看經驗中。我們十分榮幸和Frank Gehry合作建成畢爾包分館,它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之一。而即將落成的阿布達比古根漢則將擁有空前龐大的館藏。至於在赫爾辛基則採取不同方式,我們開放徵件,進入決選的六組建築團隊都沒什麼名氣,但我相信他們會替21世紀的博物館創造新的可能性。


La Vie:能否談談赫爾辛基古根漢?這棟新館將如何對城市產生影響?
RA:這起計畫源自2010年我們收到赫爾辛基市政府的邀約並進行評估,完工後它將擁有自己的永久館藏,也會與其他分館保持合作關係。赫爾辛基古根漢會替這座城市留下永續的文化、社會、經濟、教育資產,並扮演提供芬蘭藝術國際舞台、同時引薦國際藝術進入的雙向角色。它會為南港地區創造嶄新風景,新館設計亦力求契合城市紋理,且持續建築與藝術的互映關係。一如索羅門.R.古根漢美術館對應紐約視野,佩姬.古根漢美術館呈現義大利思維,赫爾辛基古根漢也將帶來更北歐式的藝術語彙。


La Vie:有些人認為跨國布局一如經營連鎖店,是單向的文化輸出,你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RA:我們在意的是文化交流而非輸出。每一棟分館都有獨立管理與策展的敏銳度,彼此間的合作是為了加乘藝術產生的文化價值。聚集多元的專業知識、經驗與觀點,我們可以變得比僅有單一展館時更包容多元,而這也是我們希望帶給觀者的體驗。


La Vie:發展全球計畫的過程中遭遇到哪些困難?
RA:在我們的全球計畫裡,始終期盼帶給觀者最具內涵與深入在地的美感經驗。為此需耗費龐大的時間及人力投注在與當地民眾和機構建立緊密的關係。以赫爾辛基為例,共花四年時間與人民,政府,以及各種藝術、建築、商業、教育團體密切協力共事。透過古根漢美術館瑞銀MAP全球藝術行動,也能以積極在機構間交流的方式拓展視野,並替計畫注入多元觀點。


La Vie:古根漢是否考慮前進亞洲?最想到哪一座城市?
RA:我們投入亞洲研究已長達40年的時間。最近則是透過策辦巡迴北京、上海、孟買與首爾間的亞洲當代藝術家展覽表達核心關懷。2013及2014年,古根漢美術館瑞銀MAP全球藝術行動曾至香港與新加坡舉辦《越域: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展》;2012年BMW古根漢實驗室也於孟買舉辦為期10週的公共計畫,蒐集關於城市的100個關鍵字;此外更舉辦兩年一度的《Asian Art Council》,邀集國際頂尖的學者、藝術家與策展人對藝界現況提出針砭。這些努力累積了我們對於亞洲的認識,是莫大的助益。


本文選自第131期 La Vie 月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La Vie 3月號/2015 第131期

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將環境數據即時轉化為光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心煩時,你也喜歡往海邊去嗎?讓無邊海景和規律的海浪聲,撫平腦海混亂和內心毛躁。海洋接納了無數人的煩憂,滋養了無數人的快樂,但你是否想過與海置換身份,成為傾聽及接收的角色,聆聽並感受大海想說些什麼?

台灣跨領域藝術團隊「何理互動 WHYIXD」的生成式燈光裝置作品《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光影韻律,映現海洋的動態與記憶,也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動。作品現於威尼斯「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展出,在這座與水共生的城市,引領觀眾與自然展開對話。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什麼是「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

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由歐洲文化中心(European Cultural Centre)主辦,自2012年起每兩年於威尼斯舉行,匯聚全球前沿建築與空間設計概念,透過跨學科交流,探索建築、環境與未來生活的可能。2025年展覽以「修復、再生與再利用」為核心命題,推動建築與生態永續發展;參展者來自52個國家,涵蓋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研究學者、攝影師等身份,而何理互動是其中唯一的台灣藝術團隊。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來源:Time Space Existence)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來源:Time Space Existence)

《海境》:保存氣候記憶的藝術行動

《海境》計畫的概念源於2022年基隆城市博覽會,當時何理互動透過此作回應基隆的海洋文化,探索「人與海的距離」。這次在威尼斯發表的全新限地版本《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更進一步拓展「氣候記憶的保存行動」,透過光影詮釋海洋脈動,讓環境數據成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海境》2022年於基隆城市博覽會展出。(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海境》在威尼斯,將潟湖環境數據轉化為光

作為一座被水環繞的城市,威尼斯正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包括海平面上升、潮水頻繁、潟湖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變化等。何理互動選擇大運河畔的本博宮(Palazzo Bembo)作為展場,展出《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邀觀者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搏,並重新審視人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與責任。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本博宮。(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這件生成式燈光裝置,以風速儀捕捉潟湖的即時風場,並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燈光程式,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變化莫測的光影韻律,以燈光模擬風場與海浪的流動特性,進而創造出一處「動態記憶場」,呈現海洋生態與環境變遷的動態關係。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展間設計呼應威尼斯水景

為了展現威尼斯狹窄運河的獨特魅力,並強化觀者的沉浸體驗,何理互動將作品設計為邊長120公分的立方體,並將其置於全黑的獨立狹長展間。當威尼斯的風場轉動,燈光流動如潮水升降,映現海洋律動。裝置更採用三面鏡設計,營造出無限延伸的燈光效果,使光影突破空間邊界。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光源採用324條柔性LED燈絲,由台灣LED技術先驅「液光固態 Liquidleds」研發,燈絲具備柔軟、可彎曲的特性,能360度全方位發光,呈現均勻散射的柔和光感。這項媒材不僅滿足何理互動的創作需求,更呼應團隊「將技術融入自然」的理念,賦予作品生命力,讓光影如水波般輕柔蔓延。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海境》的終極目標:前進全球沿海地區,記載海洋記憶

威尼斯展出結束後,《海境》將巡展至其他沿海城市,何理互動也懷抱將作品設於全球沿海地區的野心,期盼藉由同步捕捉、記錄並回應各地的海洋脈動,讓環境數據得以被保存與再現,構築全球性的「環境記憶網絡」。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何理互動也強調,每一次的限地展出,除了大型燈光裝置將即時環境數據視覺化,最終也將透過小型藝術裝置長期保存,成為珍貴的地方海洋氣候檔案,記錄海洋的律動與記憶。透過《海境》,何理互動盼以藝術跨越語言隔閡,讓更多人感受氣候保存的價值與迫切性。

《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

Tender Soul of Ocean: A Marine Climate Preservation Initiative

展覽名稱|TIME SPACE EXISTENCE 2025

展出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本博宮(Palazzo Bembo2F, Room G 

展覽期間|2025.05.1011.23 週二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近期,法國奧賽美術館宣布攜手大富翁推出《大富翁:奧賽美術館特別版》(Monopoly – Musée d’Orsay Special Edition),玩家不僅可以變身策展人、競標藝術品,還能飽覽眾多館藏,獲得眾多網友迴響。經典桌遊「大富翁」(Monopoly,又稱地產大亨)歷年積極推出多樣化版本與創新玩法,其中也曾與許多美術館、博物館合作,成為館內商店的熱銷商品之一。以下就帶你一起看看5個「美術館/博物館特別版」大富翁,下次造訪時不妨帶一組回家!

➊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在《大富翁:奧賽美術館特別版》遊戲中,玩家將化身策展人,除了要收購藝術品、讓館藏更豐富,還要策劃精彩的展覽,讓更多觀眾認識這些作品!遊戲過程中,玩家將出價競標、互相談判,用機智贏得比賽。收錄在遊戲內的作品包含梵谷著名的《自畫像》和龐龐的《白熊》等,邀請玩家重新探索奧賽美術館的珍寶。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Orsay)

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富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別版》將The Met的眾多館藏融入遊戲中,讓玩家逐步收購展廳、擴建場館,打造屬於自己的迷你博物館。有趣的是,遊戲中所使用的貨幣皆印有不同藝文名人的肖像,遊戲說明書中也詳細介紹每件藝術品,讓玩家徜徉橫跨五千年的藝術史。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The Met)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The Met)

➌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大富翁:羅浮宮特別版》是廣受歡迎的羅浮宮周邊商品之一,其集結許多經典館藏,例如米開朗基羅《垂死的奴隸》、漢摩拉比法典石碑等。在這個版本,玩家一樣需要透過拍賣會來收購藝術品,並規劃展覽以吸引參觀人潮來贏得遊戲。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➍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梵谷一生遊歷多地,從荷蘭、比利時再到法國,而《大富翁:梵谷博物館特別版》也邀請玩家一起踏上這趟旅程,探索梵谷在三個國家創作的經典畫作。遊戲地圖以畫作《黃房子》為背景,而遊戲棋子也別具巧思,設計成顏料軟管和《在亞爾的臥室》中的床鋪造型。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Van Gogh Museum)

➎ 卡達博物館(Qatar Museums)

在這個版本中,玩家將能一次遊歷卡達多座著名博物館,包含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國家博物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祖巴拉古城。除了一覽卡達博物館群,遊戲中也收錄了作品如理查·塞拉的《東西/西東》、露易絲·布爾喬亞的《母親》等。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Inq Onlin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