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來介紹一下在《古事記》中出現的酒的故事吧!這個故事說的是須佐之男擊退八歧大蛇的時候,製造了「八鹽折之酒」。
「鹽折」代表的意思是「釀酒」,前面加上「八」,就表示是重複進行好幾道釀酒程序的酒。
當時,水本來就不太衛生,釀造酒的酒精濃度也很低,因此釀造出來的酒常會壞掉。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生,當時的人們想出的方法就是把釀造出來的酒當做水來繼續釀酒,並重複這樣的工序好幾次。最後釀出的酒精濃度和現代的酒很接近,酒也變得比較好喝。這個故事就是在說,讓大蛇大量喝下這些酒,並趁牠酩酊大醉的時候出兵討伐大蛇。很豪邁吧?
在平安時代撰寫的《延喜式》中出現的「鹽折」,也是用這種製法釀造的酒。一九七三年,日本國立釀造試驗所更用現代的技術重現了這種製法, 製造出「貴釀酒」。這種酒的特徵,就是用酒代替水釀酒,因此便能得到濃醇甘甜而爽口的後味。
《魏志倭人傳》中也記載了彌生時代的日本人如何處理後事。根據記載,他們會服喪十天以上,不吃肉,葬家哭泣,其他人則「歌舞飲酒」。在將熟人送到另一個世界的時候,當時的習慣似乎是唱歌、跳舞、飲酒。
靜岡縣的登呂遺跡是彌生時代的農耕聚落。居所規劃得很整齊,可見他們相當的富裕,文化水準一定也很高吧!我們可以推斷,他們在服喪的時候,說不定會將存在於壺或瓶子裡的米取出來製麴、釀酒呢。
本文出自LaVie出版書籍《日本酒的趣味研究社:酒香四溢雜學65講》,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日本酒的趣味研究社:酒香四溢雜學65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