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嘉義西門所在的興中街口,原滎陽小兒科的老建築一樓,由Supiido スピード原班團隊所打造的新品牌coffee pantry 於今年初開張,微幅調整的空間設計保留大部分空間原樣,湖水綠馬賽克磚牆內嵌的連續大窗下,用木料與鐵件打造的室外座席,使機車穿梭的小巷多了一個讓人想停下的理由。
店即是一種創作
談起自己踏入咖啡世界的故事,coffee pantry幕後推手之一的石豐瑋說,那故事要從2012年開始說,彼時的他還是上班族,開咖啡店的其實是妻子Ada。那時,她在延平街經營一家叫DADALA 的咖啡小店,經營2年把文具與咖啡做一個完整的結合,他才加入經營的行列。
舊店重新裝潢之時,熱愛動手的石豐瑋跟在工班師傅身邊打轉,學到不少木工、水電、油漆技術,從而奠定了他親手改造老屋的基礎。「動手做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療癒的事,當我進到空間裡的時候,彷彿身在結界裡,可以全心投入不被打擾,常常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戴棒球帽的他露出稚氣未脫的笑容說:「可能是小時候《全能改造王》看太多吧!」那時他年僅24 歲,對於「家」的想像很飽滿,並且很想親手去實現。再加上疫情期間,他與妻子租下仁武宮旁老木屋另開外帶品牌Supiido スピード,石豐瑋一人工班完成空間再造,又累積不少經驗值,延續「手工打造自己的咖啡館」精神,今日coffee pantry 某種程度也可以算是他的「創作」。

從茶水間發想的新品牌
周旋在不大的空間裡,石豐瑋介紹他刻意留下的趣味,生鏽的電錶箱、老式撥鈕開關、牆凹、洗手台等等,他喜愛時間留下的痕跡,就連局部破損的磁磚也予以保留。石豐瑋說,今日coffee pantry 的入口並非醫院的正門,而是後門以及醫師家人進出的車道。由於房東的規劃,把一樓分租給兩家不同的店,coffee pantry 僅有半側空間是從前配藥室、等待區以及醫護士休息的茶水間——由此,成為他們命名與定位咖啡館的靈感。
在創作一家咖啡店時,石豐瑋認為「店名」發想是最困難的部分,「對我們來說,命名非常重要,它涉及空間氛圍與營運的定調,但不管是店名或是主視覺都很容易被忘記,所以我們便想用日本設計界所謂『文字移植』的手法,把文字與圖案融合在LOGO 裡。」
「茶水間是一個自由來去與短暫停留的地方,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對於空間設計便有明確的想像,一開始便設定Pantry 沒有正規的桌子、椅子、沙發,營造出非常自在的氣氛。」仿小兒科活潑配色與病歷檔案櫃形式的長椅,用鐵件支起不比一張A4紙大的桌面,主要設計給一人來店、或是二人談天使用。

外溢連結城市的設計
不同於前兩個品牌,coffee pantry 創造了一種介於內用店與外帶店的經營形式:所有人都可以輕鬆走進來,找到喜歡的位子坐下,到窗口點一杯咖啡,領到小小的位子上享用。正因為免去帶位、點餐、上菜等拘謹禮數,這家店也搔到許多人來嘉義想有的回家感。
由於coffee pantry 位在歷史建築裡,受限於不能使用明火的條件,無法烹飪出餐;所以他們改用選物的想法,扮演飲食介紹所的角色。石豐瑋解釋:「在英文裡,Pantry代表茶水間,但也有食物儲藏室或配膳室的意思。」他們想像這家位於熱鬧街區裡的咖啡店,可以為城市漫遊者提供休憩與補給,引入自己喜歡的鹹甜點品牌,像是「靄林」的鬆餅、「OI」的鹽可頌等,有把外地名物「配膳」到本地的用意,使不同的飲食文化可以在一杯咖啡裡產生交流。
在自由流通的使用新型態之下,咖啡店的空間可與城市街道產生高度呼應。石豐瑋認為這使得咖啡店成為具有無限可能的空間,建築與歷史、市民、旅人、生活無形相融,參加過數次現場演唱的石豐瑋,每次都被表演者現場表演魅力給吸引。
這讓他心想,Pantry這個空間也很適合這類型的活動,空間的裡外分際若能消失,是很有趣的現象。這也讓他覺得coffee pantry 的可塑性很高,可以乘載很多想像。「我最在乎的是人的味道,這並不是指特地去照顧客人的高需求,而是怎麼創造連結,使客人離開之後可以留下印象。」

在手造裡實踐了自己
投身咖啡店經營10 年之久,石豐瑋認為開咖啡店已經不是單純經營咖啡店,更是在創造一種新的空間體驗,使人們在「原來可以這樣」的驚訝之中激發更多想像。
於個人而言,他自己也在開咖啡店的練習裡,解鎖打造空間與家具的新技能,偶爾也接受嘉義小店老闆的委託,協助巴倫司康Baron Scones 臺中店打造部分桌椅、為阿岸米糕二代店製作仿舊明鏡 ,「如果時間允許,我非常樂意為大家動手做。」不知不覺他在咖啡店的經營裡,某種程度實現了自己的興趣。

文字 / 李佳芳
攝影 / 王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