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ity 基金會10周年 HUBLOT 宇舶錶發表新款女性腕錶

Womanity 基金會10周年 HUBLOT 宇舶錶發表新款女性腕錶

自2007年,HUBLOT 宇舶錶一直大力支持 Womanity 基金會(前身為 Smiling Children 基金會)。此獨立私人機構意旨協助全球女性塑造自己的未來促進世界各地的女性主義發展

 

基金會在紐約知名 Le Cirque 餐廳舉辦 Friends of Womanity USA 晚宴,並邀請到全球婦女組織 Vital Voice 執行長 Alvin Allgood、Womanity 基金會創始人兼執行長 Yann Borgstedt、洛克斐勒兄弟基金會總監 Ben Rodriguez-Cubenas、阿富汗領導婦女組織的創始人及主席 Diana Rowan Rockefeller,共同暢談投資女性的重要性。美國 HUBLOT 宇舶錶的資深行銷總監 Marissa Brooks 則以基金會之友與支持者身分出席晚宴。

 

HUBLOT 宇舶錶發表一款精緻的獨家限量腕錶 Classic Fusion Womanity,向女性致意以及表達對 Womanity 基金會的持續支持。使用 Womanity 基金會的代表色紫色點綴,與巴西塗鴉大師 Panmela Castro 設計的獨特彩繪錶帶。錶帶彩繪的靈感細節來自 Castro 大師為FIFA 2014 巴西世界盃 HUBLOT 宇舶錶舉辦的閉幕派對上所繪製的巨幅壁畫。象徵女性自由主義以及創造力,並帶有 HUBLOT 宇舶品牌大使的球王比利的簽名。

 

身為藝術家、女權主義份子以及女性都會藝術組織創始人 Rede Nami Feminista,在裡約熱內盧透過大眾藝術、塗鴉和研討會提出性別不平等主張,Castro 的社會政策方針成為她具有煽動意識的畫作核心概念。她的繪畫作品向公眾父權觀念挑戰,涉及到性別歧視、性觀念、主體性和權力關係。

 

我們用藝術當作和平武器與文化改造策略來與父系社會抗衡。」名列 Newsweek 雜誌 15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排名第一位32歲女性表示。

 

HUBLOT 宇舶錶執行長 Ricardo Guadalupe 表示:「Womanity 基金會完美展現出現代女性的獨特氣質,身為領導者、創造者與企業家的她們正在改變世界。這就是 HUBLOT Women! 自2007年與 Womanity 基金會合作至今,我們與基金會創始人 Yann Borgstedt 建立了互信和珍惜的友好關係。今日,我希望能透過加強我們的夥伴關係亦繼續為全世界女性爭取公平機會、自由以及同等尊重。」

 

 

 

關於 HUBLOT 宇舶錶

在 HUBLOT 宇舶錶全球董事會主席 Jean-Claude Biver 和執行長 Ricardo Guadalupe 的帶領下,HUBLOT 宇舶錶走向了成功之路。Big Bang、Classic Fusion、King Power 和 Manufacture Piece 的推出代表著對於傳統的不斷挑戰與創新。作為瑞士製錶界的創新典範,HUBLOT 宇舶錶是第一個將貴金屬與天然橡膠完美融合的高級腕錶品牌,革命性的推出 Big Bang 系列。這個系列一經推出就囊括了業界多個大獎。自此,從自製高複雜腕錶,到與諸如法拉利、FIFA 世界盃、邁阿密熱火和洛杉磯湖人等的頂級合作,HUBLOT 宇舶錶憑藉“融合的藝術” (Art of Fusion) 這一理念很快享譽全球,對於未來的不斷探索從未停止。

 

關於Womanity 基金會

Womanity基金會(前身為 Smiling Children 基金會)於2005年在瑞士、英國和美國創立,為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獨立私人基金會。它的使命是幫助弱勢女童和婦女塑造自己的未來,並獲得平等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參與政治參與的權利。Womanity 基金會支持項目目前在阿富汗、巴西、海地、印度、以色列、摩洛哥和巴勒斯坦領土。

 

 

 

via/HUBLOT

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北師美術館「宇宙探索號.啟航」探索人與科技微妙互動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2024年夏天,北師美術館推出《戰鬥之城.終》特展,吸引超過12萬人次走進由藝術家張立人耗時14年打造的迷你城市、探索其宏大的世界觀。這場展覽源自北師美術館自2015年展開的「作夢計畫」,其長期支持國內外具實驗性、跨域性的創作計畫,館方提供獲選團隊新台幣100萬元展覽製作經費,及美術館策展與行政團隊的全力支持與協助。

接棒《戰鬥之城.終》,「作夢計畫」最新獲選作品出爐

繼《戰鬥之城.終》,北師美術館第五屆「作夢計畫」由展覽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其由陳姿尹、莊向峰組成的「陽春麵研究舍」提出,兩人分別具備藝術、資訊背景,在計畫中融入靜態展示、AI互動裝置等規劃,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線展開敘事,在技術發展的路徑中尋找藝術介入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AI與天文學的交界,用藝術做一場夢

「陽春麵研究舍」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應用對人類生活型態的影響,及對人們行為模式造成的轉變,本次獲選作品「宇宙探索號.啟航」結合靜態展示、沉浸式AI互動電影裝置等,企圖開拓科技發展伴隨而來、全新且未知的身體與感官的多重體驗,以此重新探索科技與人之間的微妙互動與關聯性。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陽春麵研究舍」成員莊向峰、陳姿尹。(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宇宙探索號.啟航」在天文學、資訊科學兩門不同的專業領域裡,對於蒐集到的資料進行「雜訊」的去除,或加入不同的思考邏輯與處理方式。天文學觀測與地球相距遙遠的天體、試圖將肉眼不可見的星象透過設備儀器記錄下來,並加以分析解讀成人眼可見、可解讀的客觀資訊;AI人工智慧則運用大量資訊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在資訊生成的過程中需加入「高斯雜訊」,讓生成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本計畫從天文學、資訊科學雙軸切入,藉由對於「雜訊」與「隨機過程」的不同想像,在技術發展遠離身體感官經驗的狀態中,尋找藝術參與的可能。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宇宙探索號.啟航」作品:〈感性天體〉。(圖片提供:陽春麵研究舍)

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

第五屆「作夢計畫」徵件共收到54組提案,其中多組投件由跨國團隊組成,包括新加坡、義大利、德國、丹麥、荷蘭、波蘭、冰島、瑞士、烏克蘭、加拿大、杜拜、墨西哥、美國、澳洲等地;經三階段評選,最終由「宇宙探索號.啟航」獲選,評審團表示:「該計畫重新提出『我們如何觀看』的議題,在AI人工智慧與天文學這兩門具備高度專業知識的領域中,探尋藝術介入、參與的可能性,從而開啟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哲學性對話。」展覽預計於20262027年展出。

北師美術館作夢計畫「宇宙探索號.啟航」!孵化在AI、天文學交界的藝術夢
北師美術館空間。(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碩尹新作登上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由張碩尹工作室和英國數位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合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以嶄新觀看體驗,展開一段台灣老公寓發生的婚姻故事,作品將於2025年3月7日至15日在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全球首映。

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SXSW)是全世界最重要科技藝術與文化商業交流盛會之一,範圍涵括獨立電影、音樂表演、多媒體互動展示等,每年展出許多新作與科技成果,並媒合大量創作者與企業。

打破線性觀看方式,由觀眾自行拼湊故事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將於今年三月登上SXSW未來藝術與文化計畫,本次展出由藝術家張碩尹Blast Theory共同創辦人Matt Adams設計規劃,影片由導演蔡弦剛執導、演員夏騰宏柯念萱主演。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製作團隊合影(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展開。有別於傳統線性觀看方式,團隊打造出一個特別的觀看空間,在地板上以白色地線貼出公寓的平面圖,當觀眾走到不同房間時,牆面就會投影出該房間正在發生的故事。透過畫面與視角的切換,觀眾將在過程中逐漸拼湊出故事的全貌。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故事圍繞著一個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關係(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與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首度合作

Blast Theory的藝術創作運用新興技術製作表演、遊戲、影片、應用程式和裝置藝術,主題多為探索社會和政治問題,但常常又為觀眾製造非日常的情境體驗。2011年,Blast Theory受邀於台北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觀看的機器》,就邀請觀眾一起「搶銀行」,在互動遊戲中思考、體驗事物,並藉由線上線下的整合,交織出新的現實。

張碩尹與Blast Theory的初次接觸可以回溯到2016年。當時Blast Theory剛推出手機遊戲《Karen》與沉浸式劇場《In Operation Black Antler》,同時也在籌備丹麥與英國兩地發布的《2097: WE MADE OURSELVES OVER》。彼時,張碩尹作為Blast Theory工作室的進駐藝術家,從中觀察到藝術計畫的靈活度與機動性,以及其作為建制外事件的潛力與影響力。

2023年,張碩尹攜手與Blast Theory展開合作計畫《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雙方花費超過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前期討論後,Matt Adams特地來台與張碩尹工作室共赴北投拍攝,並由雙方協作後期製作,共同挑戰未曾出現過的作品形式。如今,作品將前進西南偏南藝術節舉行首映,探尋更多可能與機會。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張碩尹新作登上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聯手互動藝術團體Blast Theory,多視角創造觀看新體驗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劇照(圖片提供:張碩尹工作室,攝影:劉哲均)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