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果托夫斯基傳人 THOMAS RICHARDS-摘下面具讓真實現形

專訪果托夫斯基 THOMAS RICHARDS

我不尋找新的事物,而是要找回被遺忘的東西。這個東西非常古老,以致所有美學型類的區分都派不上用場。」耶日·果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後簡稱果氏)曾如此說道。在歐美劇場界提及果氏,幾乎無人不知。他與創始史詩劇場的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提倡殘酷劇場的亞陶(Antonin Artaud),以及側重寫實呈現與劇場紀律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齊名,被視為二十世紀西方前衛劇場的大師。

 

他於1985年成立果托夫斯基研究中心,而後指定長期的合作夥伴Thomas Richards為傳人,交付畢生所學。果氏於1999年逝世以來,Thomas Richards延續其研究成果,透過推出作品、舉辦工作坊的方式,讓果氏精神持續在世界各地發酵。國內如八零年代興起的環境劇場,以及光環舞集、優人神鼓、甚至從事電影工作的李安,都深受其影響。

 

Thomas Richards談果氏劇場

La Vie:能否談談這次來台舉辦工作坊的內容?

Thomas Richards(後簡稱TR):我們邀請參與者呈現三分鐘的迷你演出,作品包含開始、中程和結束,然後可以被重複。我們在世界各地舉辦工作坊,發現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陳腔濫調(Clishe)。比如到上海,你會遇到20個學生,每個人都想唱美國音樂劇;或在美國,男演員都要演哈姆雷特,女演員都想扮安蒂岡妮。在這個環境裡,有一些東西卡住了。他們接受這種固定的、社會教育給他的東西,沒有真正的想法。你問這些人,你需要當哈姆雷特嗎?你需要當契訶夫嗎?他們才可能發現,不,我不需要做這個。從那個點之後,工作才開始。

 

La Vie:歌唱是你們用以突破僵化表演的方式?

TR:並非直接,但歌唱是我們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果托夫斯基和我在Workcenter裡面發展出透過古老歌曲工作的方式。我們經常呈現一張面具給世界看。例如在美國,我們必須秀成功給大家看,沒有人會承認他很虛弱,各社會都有這樣的保護層,因為世界並不善良。但我們真正的感覺會越來越小,只反映社會的期待,如「我要賺錢,賺錢讓我快樂」;但內在卻有一個非常微弱的聲音說: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但我們聽不見。而傳統歌曲就是其中一種幫助重新找到內在中心(Into Ourselves)的工具。我們已經多年投入這種獨特研究,如何透過聲音、歌曲,以及整個身體參與。在工作坊期間,我會引介給他們我們工作中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歌謠,並如何讓歌聲進入身體裡。你會看到有人突然之間,好像某個東西從身上掉落,成為另外一個人。這是非常美妙的轉化。

 

La Vie:能摘下面具的關鍵為何?

TR:要這件事情成功,它必須要有結構,而不能只有一次經驗。因為我們是藝術家,最自然擁有一個架構的方式,就是做一件作品,而這件創作就是喚醒身體內部根源的秘方。一個很好的表演架構可以不斷重複,幫助演員不只是面對、而是克服所有惰性;不管外面情況如何,都能把自己從情緒中拉走,回到這裡。

 

La Vie:在果托夫斯基逝世之後,你接手主持Workcenter,是否有改變訓練的內容?

TR: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我們很講究「新」這件事。但其實價值並不在於新穎,這只是假像。工作的核心會持續發展,而不是改變內涵。當然我在這時代的任務和我的老師已經不同。果托夫斯基在人生最後的時期專注於研究儀式性的藝術,當時是處於極度隔離的狀態,就像隱居般。但我們現在還不到與社會隔絕的時候,而必須設法讓訓練不僅幫助自己,同時在不同面向服務他人及社會。這意味必須接受劇場形式,並開始實驗如何將工作內容帶給觀眾。

 

La Vie:能否談談你與台灣演員一起工作的感覺?

TR:我從他們身上看到這個國家。而且我覺得裡面有一個非常複雜、關於認同(Identity)的問題,這似乎非常普遍。當他們提起與中國、日本、原住民文化的關係時,會疑惑自己的根在哪裡?你也許家住台北,但這不是血源,血源是更深遠的。像我生長在紐約,我的母親是白人,父親是黑人,而我的學校同學都是白人小孩,所以不希望父親來接我放學。很多人都如此,因為想要有歸屬感。社會非常殘忍,我們一直尋求階級分野,某些人總想晉身所謂的更高階層。但這是謊言,因為血源本來就沒有價值上的差異。血源是一種線索,讓我們可以回溯到自古以來傳承的經驗,甚至超越不同的文化差異。這個線索深埋於我們體內,連繫著我們的基因,在這條尋找的路上,你不能不面對自己究竟是誰。

 

La Vie:你會想對台灣的劇場工作者說些什麼?

TR:現在是時候去重新省視為什麼要做劇場了。不要把任何事情看作理所當然,你要真的去問,我需要說的話是什麼?如果沒有,就不要作劇場。每個人內在的需要都不一樣,如果有人從這個需要出發,找出你想說的是什麼,而從這個點創作,那就是能讓人們真正開始傾聽的時刻

 

 

ABOUT | 果托夫斯基
1933 年生於波蘭,1959 年創立波蘭劇場實驗室並推出十餘部作品,以貧窮劇場的理論震撼西方劇場界,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戲劇家之一。1969 年宣佈不再導演任何劇場作品,轉而尋覓藉表演達到生命昇華的可能方式,嘗試包括參與劇場(Theatre of Participation)、溯源劇場(Theatre of Sources)等形式,並在1986 年後投入藝乘的研究直至辭世。知名作品包括《衛城》、《忠貞的王子》、《啟示錄變相》。曾發表〈邁向貧窮劇場〉等文章。

 

Text / 歐陽辰柔  

攝影 / 張藝霖

via / Workcenter of Jerzy Grotowski and Richards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5年08月號

他筆下的魔幻異世界,是記憶的殘影: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登台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記憶存在於虛實之間,靠近事發現場時生動鮮明,後又隨時間的流動模糊變形,在我們感嘆消逝時,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透過繪畫凝結記憶。台北藝廊奇想會現正展出Cream Ecoe首次海外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展覽圍繞記憶、時間與情感交錯等主題,透過藝術家夢幻、超現實的視覺語彙,探索那些隨時光流逝而樣貌模糊、餘韻卻仍繚繞內心的生命片段。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Always be in my heart〉。(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Blank〉。(圖片提供:奇想會)

記憶,不完全脫離現實的非現實感

色彩在Cream Ecoes的創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他經常選擇不易讓人直接聯想到現實世界的色彩,例如紫色、綠色,並搭配藍色來平衡整體調性,這讓他的作品充滿超現實感,引領觀者進入一個陌生又迷人的世界。然而,為了讓作品保持與觀者的連結,他在畫面中保留了現實中的元素,如窗戶、植物或山的輪廓,創造出一種「既陌生又親切」的氛圍,讓觀者能夠投射自己的想像,進入這個幻想空間。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Are you her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Space grav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ハテナ〉。(圖片提供:奇想會)

在本次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中,Cream Ecoes進一步深化這種創作方式,透過架空的建築結構、虛幻的景色以及非典型的色彩搭配,藉繪畫將記憶的殘影視覺化,並以獨特的筆觸描繪時間與情感的流動。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Not Entrance〉。(圖片提供:奇想會)

從音樂開啟藝術創作之路

Cream Ecoes最初從事音樂創作,因對專輯視覺設計與藝術表達感興趣,開始踏入繪畫領域。他善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提煉靈感,如電影、旅行、城市中的光影變化、建築造型與景觀結構,並將其轉化為畫面中的架構與氛圍,構築獨特的視覺敘事。雖目前以數位創作為主,但Cream Ecoes對未來的創作不設限,期待嘗試以顏料在畫布、紙板、甚至牆面上,進行更自由、開放的情感釋放。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Space egg storag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Pung Land〉。(圖片提供:奇想會)

Cream Ecoes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

展期|2025.02.2803.23

時間|13:0020:00,每週二、三公休

地點|奇想會 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入場費|低消一杯飲品

用陶瓷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劉子瑜個展《漸變》登陸TAO ART,集七年創作軌跡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從台北Restaurant A到倫敦Restaurant Gordon Ramsay等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可見到陶瓷藝術家劉子瑜的食器作品,它們低調襯托料理、也細緻為餐桌增色。可劉子瑜的創作不僅止於功能性,更延伸出獨樹一幟的藝術性,她將兼容並蓄、有機而和諧的美學,貫穿於嚴謹的創作實踐之中,展現出陶瓷創作、原始的自然力量與自我意志之間的深刻連結。

睽違三年,TAO ART推出劉子瑜個展《漸變》

即日起至2025年419日,台北藝術空間TAO ART推出劉子瑜最新個展《漸變 Gradations》,集結藝術家過去7年來累積的作品及創作靈光。展名「漸變」一方面點出了釉燒過程中所經歷的質變,與物質本身的可變性;另一方面則隱喻藝術家多年來的探索與創作軌跡,及作品逐漸長出的豐富樣貌。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談及創作時的心境,劉子瑜說:「在我的作品中,我最享受的是去實驗色彩的漸層變化、各種色調之間過渡的微妙差異。」上述特質也能見於《漸變》個展之中,以下精選幾件亮點作品帶看。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杏福〉。(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用陶瓷凝結自然美景

近展場入口處的細長圓柱造型陶瓷作品,是劉子瑜從2020年延續至今之作。她藉由流釉質感和高低排列組合,敏銳捕捉不同光線、不同時間之下的感性經驗:〈春寒料峭〉色彩細緻、富漸層變化,令人聯想台灣山林間的濕潤綠意,襯著藍天與雲霧繚繞的遠景;〈秋老虎〉的瑰麗釉色混合了草葉綠、橄欖綠、冷杉綠和芥黃,宛若秋陽斜落於山林、穿越樹葉間隙,瞬息萬變的景色。

對劉子瑜而言,暫時放下對器皿實用性的思考,追求自由表達,是一種嶄新的發現;這次她也首次展出全新水彩紙本創作,呼應陶瓷作品對自然意象的捕捉。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寒料峭〉。(圖片提供:TAO ART)

最大展間中呈現寧靜的暖色家居氛圍,以劉子瑜最為人熟知的「餘」系列為主角,並展出精彩的大幅作品〈春夏秋冬〉。其中的亮眼新作還有「池塘深處」系列,她運用礦物塗料創造具流動感、空間感的背景,並在閃爍溫潤光澤、富動態感的魚群之間覆上一層金葉,重現一幅池塘落葉的場景,將瞬間凝結為永恆,寧靜而雋永,蘊含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感受。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夏秋冬〉。(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融有趣想像,轉譯古典器物

這次個展中,劉子瑜也再度挑戰由傳統形制的器物發想,融入有趣和想像性的當代元素。她讓南宋青釉龍虎尊上經典的靈獸形象,變身為既像龍又像蟲的龍蝦;器蓋上,在中國傳統中象徵朱雀的鳥被巧妙地換成小螃蟹。而傳統形制的鳳耳紙槌瓶上,則棲息著優雅的蒼鷺,以她特別喜歡的灰藍色調與漸層釉色效果表現。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Lobster Jar〉。(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Heron Vase〉。(圖片提供:TAO ART)

自在遊走於功能性、藝術性陶瓷創作間

劉子瑜與陶瓷藝術的相遇,是美好的偶然。她出生於美國加州,大學修讀商業經濟學和法語,畢業後曾想赴法國烹飪學校進修,但在啟程前邂逅並愛上陶瓷藝術,因此決定攻讀陶瓷碩士學位,以結合自己對陶土和美食的熱情。如今,劉子瑜的陶瓷作品散見於全球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儘管她的創作著重於功能性,但並不受其限制,她以功能性的形式作為設計的起點,最終成品遠不止於實用的餐盤或碗具,而是蘊含深刻意義、質樸與奢華並存的獨特作品。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劉子瑜個展《漸變》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19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