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移住:將80年荒廢老屋改造成特色生活小店─心地日常

花蓮移住:優雅自我的私設計─心地日常

飄著小雨的花蓮午后,靜謐的小小巷弄,迎面而來撐著傘,身著白色連身工作服的蔣雅文,襯著身後點點綠苔的古牆,美得如同日劇中的畫面,彷彿她本就屬於這塊土地。

 

與老屋倔強靈魂同駐
來自香港的蔣雅文,台灣人很少知道她曾是身兼模特兒與歌手的藝人,看起來纖細柔弱的她,內心卻有著不同於外表的堅韌。六年前她放下在香港演藝圈的光環,來到台北從事設計師工作,但過於忙碌的生活讓她在兩年前生了一場大病,這場病讓她重心思考人生方向。蔣雅文笑著說:「這一切是時間累績,讓我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年輕的時候想要拚一拚,但我想要賺生活不想被錢牽著鼻子走,不是有句話說:人學著慢下來,才可以看見身邊美好的事情?」心境改變後,蔣雅文開始想尋找符合心境的地方居住。

 

在台灣到處漫遊養病的期間,她逛膩了花蓮著名的旅遊景點,開始往小巷裡面鑽去,意外看見一棟古老的日式房子貼著出租公告,「我人站在門口,很任性告訴房東要看房子。」她調皮地笑著說:「那時候房屋的狀況很不好,木頭的牆面被蛀得坑坑洞洞,地板殘舊到踩上去會破掉,只剩下主樑是完整的。」

 

這棟像鬼屋的日式老房,卻意外打動蔣雅文的心,「這棟房子已經八十幾歲了,雖然它這麼破舊,只剩主樑是好的,但我感受到它有一股像我一樣固執和倔強的靈魂。」這樣深深的共鳴,讓當晚住在旅館裡的她,所有的想法和創意傾瀉而出,她欲罷不能地畫了空間設計圖,創業的想法也在此刻萌芽,只短暫地思考了一晚後,就立刻決定租下它,速度快到讓房東反而感到擔心。

 

方向對了 就緩慢進行
「花蓮人很可愛,我覺得與其說是熱情,不如說是同理心。」蔣雅文笑著回憶當初決定要租下來時,房東和老房子隔壁鄰居們紛紛為她擔憂的樣子,他們無法想像她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孩,要怎麼一個人在這裡生存,整理這棟破房子。

 

「人生方向對了,事情就會往想要的樣子前進,我不會很急著要完成。」抱著豁達的心情,蔣雅文另外在附近租了公寓,開始著手整修老房子,那時也沒想到要先維修估價,只詢問了隔壁鄰居找了水泥匠、水電師傅就開始進行,老房子常常挖一挖又有「意外」的新發現,「我手上也沒有那麼多錢,存夠了水電的錢就修水電,常常一個月只開工一星期。」錢夠了才開始一步步地整修,這樣緩慢的步調,房子花了八個月才慢慢開始看出改善。

 

現在走進她細心修葺的日式老房子,黑色的瓦簷下是新漆的藍綠色木頭門框,小小的玄關簡易地分隔出展示間及工作室,溫暖的原木色及老房子寧靜的氛圍,讓人感到心靈沉靜。來到花蓮之前,雅文曾和朋友共創一個年輕風格的品牌「Kogosei」, 推出後雖大受歡迎,但龐大的商品接單數量也讓雅文差點累垮,蔣雅文說,因為到了花蓮,才讓擁有工作狂體質的她,找到了平衡。「Kogosei」取自日文的「光合成」,每一件手作都是獨特設計的存在及生活中創意的發想,雅文希望藉由舒適的棉麻布料、清新恬雅的風格,以及一針一線傳達的暖意,讓每一個購買商品的人們,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心意。

 

可愛的鄰居帶來知足生活
雖然在花蓮認識的人們只有鄰居的伯伯及婆婆們,但他們的可愛和帶點雞婆的熱情讓她感到溫暖,像是有位鄰居婆婆有時會散步到她店裡看看,另外還有位住在附近的伯伯,也會主動幫她疏通水溝、拔拔雜草,曬青梅的婆婆也向她傾囊相授各式的梅子作法,這樣純粹單純的相處和生活,讓她感到非常知足。

 

對於花蓮,蔣雅文希望她能保有現在的樣子,她非常喜歡花蓮現在的樣貌,也許生活上沒有大城市那麼方便,但也因此保留了她獨特的美麗與個性。閒暇時的蔣雅文喜歡漫步在七星潭乾爽的石灘上,坐下來發呆、野餐,聽著海的浪潮聲,讓心地回歸日常的簡單自在。

 

而來到心地日常,也別錯過獨特的桂花蜜酒釀雪花冰與湯圓。除了花蓮店外,雅文也與妹妹雅詩上台北,於赤峰街開了心地日常台北店,花蓮店則交由接來台灣住的父母經營管理。

 

心地日常

地址:花蓮市民德三街12號
電話:(03)831-0295
文字、攝影 / 陳姿吟

 

本文選自LaVie出版書籍《花蓮移住》,更多精彩內容請點選→花蓮移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並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能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天燈的延伸,更多是在地文化的挖掘,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透過設計導入,讓平溪商圈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表達新意,開啟山城緩行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識別以旗山區域總體品牌為發展概念,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將公共設施運用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讓導引系統融入街景,也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並為延伸旅客於旗山區域遊憩時間,利用大溝頂空間打造「無人旅客中心」的導覽概念,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引旅客深入探索在地景點,延伸旅遊半徑,帶動人潮與商圈品味。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