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雄電影節獨家影評】安德烈左拉斯基專題:心是惡魔的棲息地──資深影評人牛頭犬

安德烈左拉斯基專題:心是惡魔的棲息地──資深影評人牛頭犬

神性與魔性

1980年代中,波蘭導演安德烈左拉斯基,在巴黎拍了兩部以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為藍本的電影:《公共女人》La femme publique和《狂野的愛》Mad Love,前者以【著魔】 Possessed作為戲中戲,後者則粗略改編了【白癡】TheIdiot,這兩部原著完成時間也十分相近,杜氏透過複調小說裡人物間的詰問,去論證虛無主義者在否定了上帝後,如何與自己內在的惡魔(慾望、罪愆)抗衡,裡面當然是充滿憂慮批判的

 

對於在波蘭成長,體內流者天主教血液,卻在共黨體制下接受無神論教育的左拉斯基來說,杜氏在19世紀提出的思索,確實是切身且引起共鳴。左拉斯基曾說:「我要拍的電影都是關於那些折磨我的東西。」他似乎真的花了一輩子的創作,來處理自己的魔性。

 

1960年代在大師華依達麾下擔任《亂世迷情》Popioly等片助導後,1971年的首部劇情長片《夜的第三章》The Third Part of the Night,雖繼承了波蘭學派風格,卻多了對上帝的苦澀質疑,影片首尾以聖經啟示錄文句,化為夢魘般囈語,嗜血、染病的蚤子,如侵蝕人心的魔,有罪者得不到救贖,只能任由沈淪。這種被上帝遺棄的恐慌,到了第二部作品《魔鬼》The Devil中被推到精神崩潰的地步,片中藏不住的政治諷喻,戳到共黨當局痛處,最後遭以褻瀆宗教名義禁演

 

《魔鬼》The Devil 的禁演與《銀色星球》On The Silver Globe被以預算超支為由停拍,使得左拉斯基忍無可忍地離開波蘭,然而帶給他精神上最沈重打擊的,莫過於與妻子布勞內克(演出《夜》與《魔》中男主角的情人)的婚姻破裂,這樣的挫敗逼使他拍出了驚悚病態代表作《著魔》Possession,影片最後,兩個原始的夫與妻都被替換,變成了他們所各自期待的彼此,沒有真實生命,只有虛假軀殼,邪門得令人毛骨悚然。這部在英國被禁演的經典讓我們更加確定,左拉斯基所建構的世界,是純粹心靈狀態的模擬,因此詭譎抽象難解

 

女性是我的媒介

法國時期的左拉斯基,將他情慾世界的困頓,投射到女主角身上,成為一個個夾在責任與激情間的苦痛靈魂。《著魔》中的伊莎貝艾珍妮就是代表,這部片讓她獲得坎城與凱薩影后;而《愛是最重要的事》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Love裡,受困於脆弱無能的丈夫與深情奉獻的攝影師之間,進退兩難的羅美雪妮黛,則認為這是她演藝生涯中最好的角色;至於《公共女人》裡大膽裸舞的范蕾莉卡帕里斯基,周旋於操縱者導演與被控制者演員間的愛慾關係,更讓她獲得了生平僅有的凱薩獎提名。

 

從1985年的《狂野的愛》起,小他26歲的玉女明星蘇菲瑪索成為繆思,兩人不僅相戀15年並生下一子,還合作了四部電影。《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y Nights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r Days中,蘇菲瑪索與歌手演員傑克瞿彤克演出一對心靈受創、同病相憐的情人,在海濱的飯店裡緊抓著彼此;《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中,她和鋼琴家歐列尼茲查克則分別演出女作家喬治桑的女兒蘇蘭芝,和情人蕭邦,兩人燃燒著鋼琴詩人生命裡最後一點火光。

 

左拉斯基與蘇菲瑪索合作的高潮《情慾寫真》Fidelity,改編自17世紀拉法葉夫人的經典【克蕾芙王妃】La Princess de Clèves,這部談藝術、媒體、移民與底層生命的野心之作,核心主題仍是與道德責任相衝突的激狂愛慾,卻意外有個充滿希望的收尾,無奈真實世界卻剛好相反,影片上映隔年,左拉斯基就宣告與蘇菲瑪索分手(兩人2010年9月才來台宣傳,還因為電影公司找來不稱職主持與私自修剪影片而鬧得不愉快)。

 

愛與痛作為一種癮

2015年,左拉斯基完成他集大成之作《黑色宇宙》Cosmos,改編自他深愛的作家貢布羅維奇,最後的小說代表作,怪誕人物、荒唐情節、瘋譫語言、滿到溢出篇章的符號,加上死亡陰影,魔鬼暗喻,還有左拉斯基最為著迷的罪惡情慾,呼應了他所有作品。

 

對我來說,《黑色宇宙》所散發的氣味最接近描繪蕭邦生命最後的《藍色樂章》,兩部作品中都有一種縱情聲色、打破束縛的酒神精神,而流淌於其間不願歇止的詩句與琴聲,正是那在性與死衝擊中所誕生的意義:藝術。

 

喚醒了棲息在心上的惡魔,用罪愆與情慾去餵養牠,又讓牠以毒牙戳刺凌虐心靈,為的是什麼?為的是去面對不曾探知過的自己,為的是追尋心智未能抵達的邊疆,就像服食迷幻藥般,恍惚中,可以碰觸到創作的根柢,可以浸淫於藝術的泉源,因此他上癮著迷,樂此不疲地一再舔拭自己內在的魔性,於是,才能打造出了這一部部迷離難解的美麗電影,讓我們驚嚇疑惑,也讓我們開發未知的世界與自己。

 

Text / 資深影評人牛頭犬

不只是料理競賽!《黑白大廚》如何以黑白湯匙階級差異、特別賽制設計,將韓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

不只是料理競賽!《黑白大廚》如何以黑白湯匙階級差異、特別賽制設計,將韓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

近期韓國料理競賽實境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衝上Netflix收視排名第一,引發熱烈關注,由20位頂尖主廚「白湯匙」,與80位素人廚師「黑湯匙」展開廚藝對決,讓全世界看見韓國廚師精湛廚藝的同時,也進而帶動餐廳探訪的熱潮。另外,節目中不乏運用韓國特有食材製作精緻料理,轉譯出獨特的韓國飲食文化,同樣是一大看點。

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斟酌閱讀

美味當前,與階級無關

《黑白大廚》由國民美食家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兩位對於美食的定義有獨到見解,常彼此意見分歧:白種元重視直觀的味道與料理的最終結果,是大眾口味的代表;安成宰則認為味道均衡、食物的完成度、製作料理的過程等等的細節才是美食評選關鍵,例如料理很鹹但沒有附飯、用花裝飾卻沒有提味的作用便會遭到淘汰。美食往往是透過個人主觀味覺對其進行評論,但在競賽上是否有失公允?因此節目刻意透過兩位觀點兩極化的「偶數」評審增加激辯的精彩度與公正性,當投票一比一的情況發生,各自針對選擇的理由作描述以達成最終共識,讓參賽者與觀眾對於料理的評選標準能充分理解,展現本競賽的客觀中立。

《黑白大廚》由國民美食家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由國民美食家白種元與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擔任評審。(圖片提供:Netflix)

此外,「階級差異」是《黑白大廚》一大看點,白湯匙主廚站在高處台階上,不需參加第一回合比賽,就可直接晉級與黑湯匙比拼,而黑湯匙僅能以暱稱稱呼,黑白兩色符號似乎說明了片名副標「料理階級大戰」的意義,然而「打破階級」也許才是本節目的用意:正當觀眾以為菁英主廚白湯匙做的料理肯定會受到青睞時,黑湯匙廚師卻征服評審味蕾反轉獲勝。象徵頭銜與名聲差異的黑白廚師袍有著不言而喻的階級差距,但在《黑白大廚》第二回合比賽中,兩位評審皆蒙上雙眼進行盲測,無法看見是哪位黑白廚師做的料理,僅靠嗅覺與味覺對料理評判,讓視覺上的階級符號消失,美味才是致勝關鍵,再次呈現競賽的公正性及感官品味該持有的精神:何謂美味?應回歸到純粹的嗅覺與味覺悉心感受才能找出答案。

在《黑白大廚》第二回合比賽中,兩位評審皆蒙上雙眼進行盲測,無法看見是哪位黑白廚師做的料理,僅靠嗅覺與味覺對料理評判。(圖片提供:Netflix)
在《黑白大廚》第二回合比賽中,兩位評審皆蒙上雙眼進行盲測,無法看見是哪位黑白廚師做的料理,僅靠嗅覺與味覺對料理評判。(圖片提供:Netflix)

韓國傳統食材的新滋味

這100位廚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韓式、中式、日式、西式、素食、無菜單料理、小學午餐等,端出的料理中,運用了許多韓國食材來製作,當韓國食材跳脫出道地韓式料理的範疇,又會激盪出什麼新滋味?

《黑白大廚》100位廚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韓式、中式、日式、西式、素食、無菜單料理、小學午餐等,端出的料理中,運用了許多韓國食材來製作。(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100位廚師有各自擅長的領域——韓式、中式、日式、西式、素食、無菜單料理、小學午餐等,端出的料理中,運用了許多韓國食材來製作。(圖片提供:Netflix)

我們熟知的韓國辣椒醬、大醬、醬油絕對是韓式料理的靈魂,辣炒年糕、韓式拌飯等都會加入帶點澀感且味道濃烈的辣椒醬,而大醬可看作韓式味噌,但味道往往過於強烈,不易入口。然而經營精緻餐廳30年、進入八強的白湯匙主廚崔鉉碩(최현석)於第二回合比賽,抽到這「三醬」作為指定食材,做出一道大醬韓牛牛排配上醬油蘿蔔丁與白蘆筍佐辣椒醬泡沫,烤牛排時刷上大醬,把大醬烤到冒泡變焦脆,散發淡淡的大醬香;在辣椒醬上,加入柚子汁和蘋果汁一起攪拌,填入氮氣和鮮奶油成泡沫狀,使原本的澀感轉為清爽綿密的糖醋辣椒醬,咬下去又像泡沫一樣消失。這道料理將傳統三醬的濃烈口感搖身一變,降低了外國人接觸韓式料理的門檻,利於韓國飲食推廣,因此大眾味覺代表的白種元給予極高評價。

最後進入決賽的白宮國賓晚宴白湯匙主廚李愛德華(에드워드 리),做出的陳年泡菜與豬頸肉沙拉也令評審驚艷。陳年泡菜(묵은지)是六個月以上低溫發酵熟成的泡菜,由於發酵時間長,口感軟爛沒有脆感,不適合直接食用,主要用在鍋類及燉菜料理中,例如泡菜鍋。李愛德華將陳年泡菜擠出汁液,煮成濃稠的醬汁作為料理基底,加入散發甜味的柿子、韓國梨、松子、芝麻葉,使沙拉整體風味蘊涵多重層次,每口都有陳年泡菜的韻,又清新爽口,翻轉陳年泡菜料理的既定印象。

即便這些運用韓國傳統食材的創新料理並非正宗韓食的範疇,卻拓展了韓國料理風味的廣度。韓食置入韓劇的行銷手法已行之有年,在《黑白大廚》裡又再次見到韓國推廣韓食的魄力,將韓國食材重新詮釋,玩出新高度,讓全世界認識豐富又獨特的韓國飲食文化。

《黑白大廚》中將韓國食材重新詮釋,玩出新高度。(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中將韓國食材重新詮釋,玩出新高度。(圖片提供:Netflix)

便利商店食材也能做出美味佳餚

令人印象深刻的環節非超商食材料理戰莫屬。《黑白大廚》將韓國超商龍頭CU便利商店搬進攝影棚,參賽者必須運用超商食材製作料理,有泡麵、麵包、微波食品、罐頭、各式醬料等,各個廚師像是施展魔法一般,將這些低廉方便的食物變身為美味佳餚。其中,在決賽拿下冠軍的黑湯匙「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권성준)於超商食材戰中,拿取數個奶油麵包,把奶油餡料從麵包挖出來,加上消化餅乾、太妃榛果拿鐵、栗子、優格附的穀物麥片,做出「栗子提拉米蘇」,創意與美味度獲得兩位評審一致肯定,而這道栗子提拉米蘇也將於CU便利商店實體販售,從虛擬走向實體,看得到也吃得到,讓觀眾具體化了想像。

這些取得方便的超商食材,照著黑白大廚們的食譜,也許就可做出類似的料理,從採買的品項到製作流程全都呈現在節目當中,《黑白大廚》不僅將CU便利商店品牌打響名號,更把韓國超商食物推向了國際。

《黑白大廚》冠軍出爐

最後進入決賽並奪得冠軍的黑湯匙權聖晙在百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一路過關斬將,打敗白湯匙菁英主廚,擅長義式、年僅29歲的他,是一間位於首爾龍山的義大利餐酒館「via toledo pasta bar」經營者兼主廚,料理風格極具個人獨特性。而於決賽落敗的白湯匙李愛德華是在美韓僑,曾旅法學習法式料理,料理特色十分鮮明且意義深厚,常融入他的多重身份與往返各國的生命經驗,讓評審對他的創意點子感到讚嘆。

飲食推廣的最佳典範

黑湯匙意外地取得最終勝利,翻轉節目原初的階級設定,而打破階級,也意味韓國在飲食上嘗試突破外在既存規則,讓韓國食材的多元性融入任何風格的料理之中,這就使得美味的評判回到經驗者本身,只要能挑動感官、滿足味蕾都是珍饈佳餚,經驗者與食物交織的瞬間,即是生命存在的一大享受。

(白湯匙)黑白大廚8強:蔣皓埈 (장호준)、崔鉉碩(최현석)、李愛德華 (에드워드 리)、鄭智善(정지선)。(圖片提供:Netflix)
(白湯匙)黑白大廚8強:蔣皓埈 (장호준)、崔鉉碩(최현석)、李愛德華 (에드워드 리)、鄭智善(정지선)。(圖片提供:Netflix)

《黑白大廚》的重點在於韓國食材的運用,而非韓式料理本身,如此跳脫以往韓食直接置入影視的手法,可說是飲食推廣的最佳典範,不僅成功將韓國飲食文化推向國際,更誘發品味的慾望,邀請觀眾親自來韓國走一趟,體驗全新的韓食味覺饗宴。

(黑湯匙)黑白大廚8強: 「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 (권성준)、「料理狂人」尹南魯(윤남노)、「三星」姜勝元(강승원)、「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金美玲(김미령)。(圖片提供:Netflix)
(黑湯匙)黑白大廚8強: 「拿坡里美味黑手黨」權聖晙 (권성준)、「料理狂人」尹南魯(윤남노)、「三星」姜勝元(강승원)、「阿姨無菜單料理一號」金美玲(김미령)。(圖片提供:Netflix)

文字|夏婉馨(夏夏)IG@xiaxiakore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少年吔,安啦!》、《恐怖分子》等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少年吔,安啦!》、《恐怖分子》等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由映像臺灣協會策劃的「柏林臺灣影展」邁入第7屆,本年度以「在____邊緣(On the EDGE)」為主題,選映7部長片、6部短片,關注台灣勞動與經濟發展下,不同背景人群的生命故事,包含《少年吔,安啦!》、《恐怖分子》、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等作,於10月8日至13日在德國柏林Moviemento電影院登場。

2024柏林臺灣影展「在____邊緣」

「在____邊緣」延續春季第一屆紀錄片影展「百工生活」,以產業與社會發展為主題,從批判視角觀察快速發展下的邊緣族群,重新看見被忽略、被漠視的人物,深入他們的家庭、校園、職場與文化背景,試圖挖掘邊緣背後的原因。

影展主題看似灰暗負面,然透過積極面對「邊緣」,也翻轉了大眾對「邊緣」的刻板印象。主視覺設計上,「在____邊緣」也以紅、黑兩色強烈對比與大膽的標題設計,呼應「邊緣」與主流之外的立場。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圖片來源:映像臺灣協會)

7部選片關注不同層面的「邊緣」族群

2024柏林臺灣影展「在____邊緣」以202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九槍》開幕,聚焦在台移工的生存困境,紀錄越南移工阮國非因意圖竊車遭警連開九槍身亡的事件。導演蔡崇隆以獨特敘事處理,引領觀眾正視東南亞移工議題,而在本次影展中,《九槍》也與歐洲移民大國德國的現況相呼應,在全球反移民、民族主義浪潮下激發思辨。

延伸閱讀:專訪《九槍》導演蔡崇隆:九聲槍響之後,讓紀錄片的子彈飛一會兒

影展選片還包含以黑幫題材切入社會邊緣群體孤寂與掙扎的《少年吔,安啦!》,發行30年來首次在德國公開播映;刻劃馬來西亞513事件,再現受難者辛酸的《五月雪》;藉由科幻世界,巧喻社會進程中被邊緣化群體的《八戒》;以台灣常見網路愛情詐騙為靈感,徘徊於愛與被愛邊緣的《莎莉》;探索兩人與三角關係界限的《(真)新的一天》;以及剖析現代都市人們的《恐怖分子》作為閉幕片。

首次公開徵件,開設短片放映單元

除了7部選片外,本屆柏林臺灣影展還首次公開徵件,從百餘件與台灣相關的短片投稿中,精選出6部佳作於影展放映,其中不乏旅居歐美的台灣青年導演及創作者作品,如林芷伃(Chih-Yu Lin)《Trust Game信任遊戲》、蔡宜潔(I-Chieh Tsai)《小埃????Iris》、葉子瑞(Jared Yeh)《OBE》、謝忠橦(Tong XIE)《ABSOLUTELY NO SEXUAL FAVORS / JE PENSE À TOI吾想汝顯》及張芳語(Joey Chang)《Sugarcoat糖醫》等,展現海外創作者不同的跨文化視野,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

此外,影展也將放映由「Taiwan Pitch」計畫支持的捷克導演組合Radek Ševčík與Petr Chromčák作品《Inner Need of Karaoke白日夢之歌》,該片於臺北劍潭山取景,並以獨特的眼光解讀臺灣卡拉OK文化。 

第7屆「柏林台灣影展」登場!7部長片窺見社會邊緣族群
Radek Ševčík、Petr Chromčák《Inner Need of Karaoke白日夢之歌》。(圖片來源:文化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