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山由之的魔幻視覺之外!不停解構自我風格的攝影歷程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1

日本寶礦力水得廣告的青春瞬間,膠捲底片下的街頭日常,米津玄師、星野源等藝人的魔幻視覺,這些都是奧山由之的攝影風格,但也不完全是。2021年步入攝影職涯第11年的他,在台出版《BACON ICE CREAM台灣限定版》,用攝影集直面現階段的自己,再不斷解構以迎向未來的自己。

水花反光的效果,是目前奧山由之攝影作品的醒目特色之一。
水花反光的效果,是目前奧山由之攝影作品的醒目特色之一。

日本寶礦力水得2021年的夏季篇廣告中,15歲女星中島Sena奮力為青春奔跑的身影,在粼粼水波與光影變幻間留影在觀眾心中。執導此一廣告的奧山由之,2017年即以寶礦力的一系列春夏廣告形象照,用鏡頭捕捉近300位高中生在海邊揮舞青春的魔幻一瞬而走紅亞洲。從攝影師到影像導演,如今坐擁豐富作品質量的奧山由之,其實是1991年出生、今年剛步入30代的新銳世代,靠著18歲自學攝影,以底片的高濃度色彩和顆粒走出個人風格。如今回首過往,他將2015年出版的攝影集《BACON ICE CREAM》重新編輯、加入30多張新作,在台灣推出《BACON ICE CREAM台灣限定版》。他認為這本攝影集象徵了自己踏入攝影的初心,睽違6年重新面對自身,La Vie特別專訪奧山由之,聽他道來長年的攝影歷程與哲學。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8
攝影集書名BACON ICE CREAM(培根冰淇淋)源自1970年代英國整人遊戲的懲罰食物,迥異元素搭在一起也別有風味。奧山由之藉此隱喻看待攝影的多重視角,書中風格各異的作品也是他不斷進化的攝影旅程。

La Vie:請和我們分享《BACON ICE CREAM台灣限定版》的出版契機!和日本原版有哪些不同,是否有個人特別推薦的亮點?

奧山由之:2015年《BACON ICE CREAM》在日本出版後,我收到許多來自台灣讀者的回饋,告訴我他們也非常想看這本攝影集。我一方面感到十分榮幸,另一方面也苦惱於這本攝影集在台灣的取得不易。幾經思量後,決定與其在台灣鋪貨,不如直接透過台灣的出版社製作限定版。當台灣限定版確定能夠實現時,心中便想著:難得有這次的機會,不如製作一本與原版截然不同特色的作品。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2
《BACON ICE CREAM台灣限定版》當中可見日本原版的舊作,奧山由之也認為這是本可以代表自己初心的攝影集。

對我個人而言,日本原版的書名也好、整體概念也好,都已經是我傾盡全力的成果。既然如此,那就得在裝幀設計上下一番功夫才行。大概在8年前,我從朋友手上拿到了聶永真設計的筆記本,在設計的同時傳達了製作者的美感品味與強烈個性,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討論設計師人選時,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便是他。台灣版的設計、排版,甚至是用紙全權委由聶永真操刀,最終誕生的作品抑揚頓挫分明、具有強烈節奏感。台灣讀者們在翻閱時,還請務必特別留意書籍裝幀設計上的巧思。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7
奧山由之認為底片可以跳脫方形螢幕箝制,盡可能貼近觀看者的角度審視照片。

La Vie:您曾經將攝影集比喻為「送給10年後、20年後的自己的時空膠囊」,睽違6年重新面對這本攝影集,是否有和過去不同的感觸?

奧山由之:6年後的我重新翻開《BACON ICE CREAM》,能夠更清楚地指認出某些照片「因為這樣那樣的因素,所以這是奧山由之的作品」。比如說我一直將目光投射在「矛盾」之中,試圖捕捉日常中的非日常、科幻與寫實的交界點。對我而言,攝影集除了是放在書店裡的商品之外,更是一種可以重新梳理自我的時空膠囊。10年後、20年後翻閱過去出版的攝影集時,一方面能夠冷靜地回顧:「啊,原來當時的我是這樣拍照的啊」,一方面也能夠重新擾動自己當下的攝影觀點。攝影集往往在一陣慌亂中製作而成,過程很難保持客觀,完成後也會留下許多疑問。在攝影表現上,我認為所謂「深入了解自我」正是毀滅的開始。創作者必須不斷地對自己提出質疑,否則將會失去表現自我的意義與目的。因此某種層面而言,攝影集也是一種讓自己擺脫穩定、陷入混沌狀態的裝置。如果沒有這樣的裝置,攝影師很容易就會安逸於現狀,甚至就此停滯不前。身為攝影師,如果不對世人以及未來的自己發出「這本攝影集等同於現在的我」這樣的宣告,我想很難持續地按快門下去。透過製作攝影集,逼迫當下的自己面對「何謂攝影?」「何謂自我特色?」這些模糊不清的命題,多年後再藉由攝影集本身,去印證自己現在和當時的差別。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3
攝影集書名BACON ICE CREAM(培根冰淇淋)源自1970年代英國整人遊戲的懲罰食物,迥異元素搭在一起也別有風味。奧山由之藉此隱喻看待攝影的多重視角,書中風格各異的作品也是他不斷進化的攝影旅程。

La Vie:您的影像多呈現底片顆粒感及鮮豔高濃度色彩,這樣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麼不傾向數位拍攝?

奧山由之:我最一開始拍照其實是使用數位單眼相機,直到大學一年級跟朋友借了底片相機,才拍攝了人生第一捲膠捲底片,也第一次嘗試在暗房沖洗。當時大概只有1/3的底片成功顯像,可以說是失敗了也不為過。但過了一段時間再重新拿起那些失敗的相片時,卻覺得「啊,這些照片⋯⋯其實挺不錯的呢。」當時才領悟到,和數位相片檔案相比,膠捲底片是一種有形的物件。因為有形體,讓人能夠反覆把玩、觀看,藉由不同時間點的反覆觀看,也讓照片產生了多重的意義。如果是數位相機的話,按下快門後就會忍不住想立刻確認成品好壞,視野也被侷限於四方形的螢幕之中。對我來說,以底片拍攝時能夠更冷靜地審視照片的魅力與本質。照片是一種捕捉瞬間的藝術,會隨著觀看者的視角而產生不同解讀,也因此如何以觀看者、讀者的角度挑選照片非常重要。以底片相機進行拍攝,就是一種盡可能地貼近觀看者角度的方法。但我也會隨著不同的攝影手法需求改用數位相機,最近數位拍攝的作品也逐漸增加。只是我自己沒有數位相機,都得跟別人借就是了(笑)。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6
奧山由之認為底片可以跳脫方形螢幕箝制,盡可能貼近觀看者的角度審視照片。

La Vie:例如寶礦力水得的廣告,您的商業作品經常表現出強烈的瞬間和速度感;另一方面攝影集《As the Call, So the Echo》、雜誌《家族》的作品,則傳達了濃厚的生活感與時間的緩慢流動。創作不同取向的作品,有沒有心態上的差異或特別注意的細節?

奧山由之:我不會因為作品取向、商業委託與否而改變自己的拍攝心態。專注於以真摯、誠懇的態度進行拍攝,我認為這就是最有效、也最具個人特色的創作方式。稍微誇大一些,不僅限於創作,面對生活、人生亦同。儘管非常困難,最關鍵的永遠是如何時刻保持正直、誠實的態度。至於為什麼我的作品看起來會有某些不同的傾向呢?我想是因為我沒有在那些作品中強調「自我」。換句話說,是因為將主題或拍攝對象放在第一優先順位的緣故。所謂作品,往往很容易直接反映出創作者本身的思想。但我認為作品是一種創作者和他人互動下所積累的成果,比起表現自我,在創作時最好竭盡所能地將目光投射到自己以外的他人之上,並且將他人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才行。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5
攝影集書名BACON ICE CREAM(培根冰淇淋)源自1970年代英國整人遊戲的懲罰食物,迥異元素搭在一起也別有風味。奧山由之藉此隱喻看待攝影的多重視角,書中風格各異的作品也是他不斷進化的攝影旅程。

La Vie:您對於好照片的定義是什麼?在當今人手一機、人人都能夠輕易拍照的時代,您如何看待攝影的意義?

奧山由之:針對照片的主題或概念沒有多餘的算計、以誠實的態度所拍攝的照片,我想都是好照片。而這個時代的攝影,最有趣的在於人們接觸影像的管道變得越來越多元。螢幕裡的照片、攝影集裡收錄的照片、雜誌上印刷的照片、海報等,因為展示環境條件不一、尺寸大小的不同或用紙的差異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著人們解讀照片的方式。就算是同一張照片,用手機看,以及放大輸出後在美術館展示時,偶爾也會產生彷彿判若兩者的錯覺。換句話說,只在電腦或手機螢幕裡觀看影像,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正因為身處於這個時代,人們更應該活用不同媒材的特性,持續探索更多未知的表現方式。

奧山由之_日本攝影師_01
水花反光的效果,是目前奧山由之攝影作品的醒目特色之一。

奧山由之(Yoshiyuki Okuyama)

1991年生於東京。2011年以攝影集《Girl》獲第34屆寫真新世紀優秀獎。2016年以攝影集《BACON ICE CREAM》獲得第47屆講談社出版文化獎寫真獎。其他攝影作品集包括《flowers》、《As the Call, So the Echo》、《君の住む街》、《POCARI SWEAT》等。重要個展有《Girl》Raum1F(2012)、《BACON ICE CREAM》PARCO MUSEUM(2016)、《君の住む街》表參道Hills空間O(2017)等。近年專注於電視廣告、MV等影像導演工作。

文|廖怡鈞

圖片提供|原點出版《BACON ICE CREAM 台灣限定版:奧山由之的攝影初心》© yoshiyuki okuyam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徠卡百年特展《昨日與今日》在台北:Ralph Gibson x 黃京從靜物開啟今昔對話,抽象攝影該走得比現實更遠

徠卡百年特展《昨日與今日》在台北:Ralph Gibson x 黃京從靜物開啟今昔對話,抽象攝影該走得比現實更遠

作為徠卡攝影百年慶典全球12場特展之一,《In Conversation:昨日與今日 Ralph Gibson與Jing Huang的攝影對話》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0日於台北徠卡畫廊(徠卡之家)登場;由美國攝影師拉夫吉布森、中國攝影師黃京兩位大師與新銳間的今昔視覺對話,引領觀者看「靜物攝影」至今的延續與演變。本文集結18幀影像,呈獻鏡頭以小見大的萬千世界。

徠卡(Leica)攝影百年來締造許多令人難忘的瞬間,在旗下不斷壯大的全球29家畫廊網絡占據中心位置。2025年,為標誌I型相機問世100週年,品牌選址其中12家畫廊,每月舉辦一場展覽,連結一位當代攝影師與昔日代表性人物,最終將呈現共12組魅力十足的藝術家,透過其相得益彰、相互借鑒的作品,激發後進更多創作靈感。

徠卡百年特展《In Conversation:昨日與今日 Ralph Gibson與Jing Huang的攝影對話》。(圖片提供:徠卡)
徠卡百年特展《In Conversation:昨日與今日 Ralph Gibson與Jing Huang的攝影對話》。(圖片提供:徠卡)

I型相機1925年於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亮相,是首款進行大批量生產的徠卡35mm相機,憑小巧便攜型體打造了全新攝影方式,更為攝影界帶來變革。今年值其百週年紀念,品牌全年將在阿聯酋杜拜、義大利米蘭、美國紐約、中國上海、日本東京等國際都市舉辦徠卡I百年系列慶典活動並推出特別版產品;遍布全球的徠卡畫廊也將同步進行高規格大師傑作展覽,共溯一世紀光影。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徠卡)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徠卡)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徠卡)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徠卡)

建基於東西方相異底蘊上的「靜物攝影」對話

系列第7場展覽《In Conversation:昨日與今日 Ralph Gibson與Jing Huang的攝影對話》現正於青田街台北徠卡畫廊展出中,開啟由2021年徠卡名人堂得主拉夫吉布森(Ralph Gibson)與2011年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新人獎得主黃京(Jing Huang)的跨時代對談,藉由對形式美感、紋理、灰度的深刻洞察,以及如畫一般的視覺質感,在創作世界碰撞出精彩火花。

▍拉夫吉布森(Ralph Gibson)

從海軍攝影助理到終身成就獎得主,以高對比黑白照聞名於世

美國攝影師Ralph Gibson。(圖片提供:徠卡 © Bob Tursack)
美國攝影師Ralph Gibson。(圖片提供:徠卡 © Bob Tursack)

「我從未想要模仿現實。攝影該是抽象的;走得比現實更遠,並將之置入不同的語境之中。(I never wanted to imitate reality. Photography should be abstract, go beyond reality, put it in a different context.)」——Ralph Gibson

拉夫吉布森1939年生於美國洛杉磯,最早在美國海軍隊中以攝影師助理(Photographers Mate)身分研修攝影,直至1960至1962年間進入舊金山藝術學院接續學習,曾擔任桃樂絲蘭格(Dorthea Lange)、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等著名攝影師的助理,並在與後者共同工作期間形塑出其標誌性的「高對比」黑白風格。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Church Paris〉。(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Church_Paris)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Church Paris〉。(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Church_Paris)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GATE Milano〉。(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GATE_Milano)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GATE Milano〉。(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GATE_Milano)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Milano Garage〉。(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Milano_Garage)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Milano Garage〉。(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Milano_Garage)

以極富抽象張力的構圖而聞名,拉夫吉布森不斷挑戰傳統表現方式,強調攝影應超越寫實、轉化現實主義。影像主題多為政治、日常生活與親密時刻,雖憑藉充滿意象和暗示性的黑白照為人稱道,在彩色攝影方面亦以精準分析抽象元素的手法聞名。1969年創辦了Verlag Lustrum出版社,迄今出版逾40部專題著作、大量的概要書籍和攝影師作品集。

其個人作品更被眾多重要博物館和收藏機構典藏,展覽足跡遍布歐、美、亞、大洋洲大小城市;囊中大獎包括1988年徠卡卓越獎章(Leica Medal of Excellence)、2018年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及2021年表終身攝影成就的徠卡名人堂大獎(Leica Hall of Fame)等。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The Bridge〉。(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The_Bridge)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The Bridge〉。(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The_Bridge)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Gibson Curtain〉。(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Gibson_Curtain)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Gibson Curtain〉。(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Gibson_Curtain)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Dual Range Ralph〉。(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Dual_Range_Ralph)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Dual Range Ralph〉。(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Dual_Range_Ralph)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Bench〉。(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Bench)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Bench〉。(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Bench)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Microphone〉。(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Microphone)
Ralph Gibson攝影作品〈Microphone〉。(圖片提供:徠卡 © Ralph_Gibson_Microphone)

▍黃京(Jing Huang)

融會東方哲學與西方語彙,以詩意視角捕捉「物中情」

中國攝影師黃京。(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中國攝影師黃京。(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在發現攝影之前,我始終找不到方式去表達我的強烈情感。(I couldn’t find a way to express my strong emotions until I discovered photography.)」——黃京

黃京1987年生於中國廣州,2011年憑藉系列作品《純粹的視覺(Pure of Sight)》奪得徠卡奧斯卡巴納克新人獎(LOBA Newcomer Award)後廣受矚目。其獨具風格的影像敘事融會東方藝術哲理與西方視覺語彙,以靜謐詩意的視角觀察日常、捕捉情感,表達方式尤其巧妙呼應中國傳統繪畫「情入物」哲學——靜物承載著人類生命的痕跡,是情緒和意義的載體。除中國本地外,亦於法國梵谷美術館、德國徠卡博物館等地進行展出。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而就技術層面而言,黃京鏡頭下接近水墨畫的「低對比」效果恰與Ralph Gibson相反,希望為觀者帶來更具沉思性和層次感的體驗。他談及自己早期更注重攝影作品的形式,後受到Ralph Gibson對靜物的詮釋啟發,進而思考如何在傳統與當代之間找尋自己的語言,「Gibson的作品繪畫感很強,塊面搭配完美,灰階次豐富。過度、比例的細微變化和顆粒感都讓我感到愉悅,這比作品的主題更吸引我。」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此次在《In Conversation:昨日與今日 Ralph Gibson與Jing Huang的攝影對話》展覽中所呈現的「無題」作品則主要希望透過「漫遊式陌生感」回歸孩童般的好奇與觀察狀態,保有對世界的新鮮感受。

作為一位藝術史背景深厚的創作者,黃京選用近百年歷史的Leica Ie相機創作,並稱這款相機的操作讓他更專注於對主題的直覺,是一種極其純粹的觀看方式。同時,初為人父的經歷也使其愈加體會「觀看」的本質,「孩子們未經修飾的視角深深觸動我,他們的眼光成為我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黃京攝影作品。(圖片提供:徠卡 © Jing Huang)

徠卡百年系列特展《In Conversation:昨日與今日 Ralph Gibson與Jing Huang的攝影對話》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0日11:00-19:00
  • 地點:徠卡台北畫廊(徠卡之家|台北市青田街6巷3號)

>> 更多資訊可至徠卡官方網站台灣官方臉書台灣官方IG了解。

(圖片提供:徠卡)
(圖片提供:徠卡)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5張影像帶你看展!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成龐畢度閉館作:橫切40年創作歷程,從天文到人文構築脆弱之境

25張影像帶你看展!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成龐畢度閉館作:橫切40年創作歷程,從天文到人文構築脆弱之境

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即將閉館5年整修,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作為落幕之作,即日起至2025年至9月22日進駐中心內公共資訊圖書館,以其標誌性策展概念「自剖」近40年創作歷程,展示多樣化藝術實踐。同時,展覽合作夥伴Celine首度與中心攜手推出在特定日期向公眾免費開放的「Accès Libre par Celine」計畫,邀你7月3日、8月28日及9月22日共赴這場毫(萬)無(般)準備之旅。

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由已故英國建築大師Richard Rogers、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Renzo Piano設計的原始建築,即將於2025年至2030年閉館改造,並在此前請來了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呈獻意義非凡的最後一舞。龐畢度中心3館之一的公共資訊圖書館(BPI)2樓、總面積達6,000平方公尺的空間,於是全面交到這位當代影像藝術家手中,憑他的原創性構想開辦個展:圍繞圖書館兼備的「建築」和「知識傳播場所」雙重身分展開創作與對話,打造能與作品相互呼應並激發思考的沉浸式空間。

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為龐畢度中心帶來「暫別」之作,亦是他個人睽違20餘年再度登上巴黎機構級別場館舉辦個展。(圖片提供:Celine / Wolfgang Tillmans à la Bpi, janvier 2025 © Centre Pompidou)
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為龐畢度中心帶來「暫別」之作,亦是他個人睽違20餘年再度登上巴黎機構級別場館舉辦個展。(圖片提供:Celine / Wolfgang Tillmans à la Bpi, janvier 2025 © Centre Pompidou)

Wolfgang Tillmans近年陸續進駐多個全球頂級藝術機構舉辦重要回顧展,如2017年於倫敦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2022年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2018至2022年間更在非洲進行了一場名為《Fragile》的大型巡迴展,作品足跡遍及金夏沙、奈洛比、約翰尼斯堡、阿迪斯阿貝巴、雅溫德、阿克拉、阿比讓、拉哥斯等城市。

此次睽違20餘年回訪巴黎機構級別場館,展覽題名《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RIEN NE NOUS Y PRÉPARAIT - TOUT NOUS Y PRÉPARAIT)》,由法國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龐畢度中心3館之二)主任策展人Florian Ebner,偕Olga Frydryszak-Rétat、Matthias Pfaller兩位助理策展人共同規劃。全區展品橫跨Wolfgang Tillmans將近40年創作歷程,一步步將觀者「誘入」他以多樣化藝術構築的迷人之境。以下分3大關鍵字簡析其作品脈絡,並穿插帶來編輯精選的25張影像。

Power Station (Low Clouds), 2023.(圖片提供:Celine)
Power Station (Low Clouds), 2023.(圖片提供:Celine)
Freischwimmer 93, 2004.(圖片提供:Celine)
Freischwimmer 93, 2004.(圖片提供:Celine)
Sendeschluss / End of Broadcast VI, 2014.(圖片提供:Celine)
Sendeschluss / End of Broadcast VI, 2014.(圖片提供:Celine)
Work A for Blutsturz Party at Front, Hamburg, 1988.(圖片提供:Celine)
Work A for Blutsturz Party at Front, Hamburg, 1988.(圖片提供:Celine)

#01 自剖

轉化空間結構,突出展品意涵

此次展覽揭示了Wolfgang Tillmans攝影作品的一個橫切「面」,呈現順序依循的是空間結構,而非「線」性時間。展出內容融合錄像、音樂、聲音作品,以及龐大的印刷品收藏和個人物品。Wolfgang Tillmans巧妙利用圖書館本身的基礎設施,突出其創作與此一知識多元共存場所之間的相似性,更勝以往地體現了藝術家對空間的直接介入——這是他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的策展標誌:一方面轉化現有結構,一方面發明出全新展示形式,藉此構造出一個包羅萬象的裝置場所,重新定義攝影展覽的可能性。

himmelblau, 2005.(圖片提供:Celine)
himmelblau, 2005.(圖片提供:Celine)
Quelle est la probabilité que je sois le seul à avoir raison à ce sujet, 2017.(圖片提供:Celine)
Quelle est la probabilité que je sois le seul à avoir raison à ce sujet, 2017.(圖片提供:Celine)
Junger Hausrotschwanz, 2022.(圖片提供:Celine)
Junger Hausrotschwanz, 2022.(圖片提供:Celine)
The Cock (kiss), 2002.(圖片提供:Celine)
The Cock (kiss), 2002.(圖片提供:Celine)
Miss Kittin, 2001.(圖片提供:Celine)
Miss Kittin, 2001.(圖片提供:Celine)

#02 尋根

捕捉物質世界的脆弱不安,以自有審美語言追探人文主義

1968年出生於德國雷姆沙伊德的Wolfgang Tillmans,在其藝術生涯中不斷挑戰可見性邊界,捕捉物質世界既脆弱迷人、又令人不安的瞬間。他也進行無相機攝影,致敬將被淘汰的感光材料所擁有的純粹性或不純粹性。從早期對天文現象的觀察,到對1990年代次文化的記錄,再至如今融合錄像和音樂等多元創作,Wolfgang Tillmans形塑出自成一體的審美語言;而這種緊貼時代的探索,不僅推動他不斷追探人文主義與共存的當代表達形式,亦對當代藝術以外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Sahara reflex, 2018.(圖片提供:Celine)
Sahara reflex, 2018.(圖片提供:Celine)
Stauchen eines Blocks auf einer Freiformschmiedepresse, Dirostahl, Remscheid, b, 2024.(圖片提供:Celine)
Stauchen eines Blocks auf einer Freiformschmiedepresse, Dirostahl, Remscheid, b, 2024.(圖片提供:Celine)
Lighter 83, 2010.(圖片提供:Celine)
Lighter 83, 2010.(圖片提供:Celine)
Panoramabar morning, 2002.(圖片提供:Celine)
Panoramabar morning, 2002.(圖片提供:Celine)
左上 Markt (c), 1989 / 右上 Markt (a), 1989 / 左下 Markt (g), 1989 / 右下 Markt (b), 1989.(圖片提供:Celine)
左上 Markt (c), 1989 / 右上 Markt (a), 1989 / 左下 Markt (g), 1989 / 右下 Markt (b), 1989.(圖片提供:Celine)

#03 反思

今昔之作並呈——我們對此毫(萬)無(般)準備

通過將早期檔案與最新創作並呈於展覽中,Wolfgang Tillmans回應了自1989年以来持續主導全球局勢的辯證狀態:那些曾經艱難爭取來的社會進步與自由,如今再次面臨質疑。展覽標題「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作為藝術家自身多年來珍視的一種表達,可被理解為對我們對時間、現實,以及如何塑造現實,這般複雜感知的反思。

Christopher Street Pier Summer, 1995.(圖片提供:Celine)
Christopher Street Pier Summer, 1995.(圖片提供:Celine)
Frank, in the shower, 2015.(圖片提供:Celine)
Frank, in the shower, 2015.(圖片提供:Celine)
Lüneburg (self), 2020.(圖片提供:Celine)
Lüneburg (self), 2020.(圖片提供:Celine)
Lacanau (self), 1986.(圖片提供:Celine)
Lacanau (self), 1986.(圖片提供:Celine)
Echo Beach, 2017.(圖片提供:Celine / Courtesy Galerie Buchholz,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Maureen Paley, London, David Zwirner, New York)
Echo Beach, 2017.(圖片提供:Celine / Courtesy Galerie Buchholz,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Maureen Paley, London, David Zwirner, New York)
Empire (US / Mexico border), 2005.(圖片提供:Celine)
Empire (US / Mexico border), 2005.(圖片提供:Celine)
The Glove That Fits, 2024.(圖片提供:Celine)
The Glove That Fits, 2024.(圖片提供:Celine)

集藝術家文本與訪談,《Tillmans Reader》同步發行

《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為Wolfgang Tillmans自2002年在東京宮(Palais de Tokyo)進行大型裝置後,睽違23年於巴黎機構級別場館的首個個展。展覽將配套發行圖錄,以及匯集藝術家多篇文本與訪談內容的擴展版《Tillmans Reader》法文出版物。

Panoramabar, links, 2006.(圖片提供:Celine)
Panoramabar, links, 2006.(圖片提供:Celine)

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至9月22日(Accès Libre par Celine|7月3日、8月28日、9月22日11:00-23:00免費開放)
  • 地點: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