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為何要搶攻短影音市場?專訪《都市懼集》監製與製作人,解析片長10分鐘內的敘事策略

台劇為何要搶攻短影音市場?專訪《都市懼集》監製與製作人,解析片長10分鐘內的敘事策略

集結許瑋甯、林柏宏、邵雨薇、傅孟柏等78位卡司的《都市懼集》,瞄準現今觀影時間零碎的趨勢,每集僅3~10分鐘,呈現34則「沒有鬼的恐怖故事」。為什麼台劇要跨足短影音市場?又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架構出完整的戲劇?

2022年的69日到728日,為期47天的拍攝,是《都市懼集》團隊永遠忘不了的時間,因為誰都沒拍過這樣的一部戲。「一輩子都忘不了,幾乎每天都在殺青,殺青都要送演員花,我買到花店老闆都在問:到底在拍什麼?怎麼每天都殺青?」製作人賴楀婷講起兩年前的事情仍歷歷在目。

(圖片提供:CATCHPLAY+)
《都市懼集》每集至多兩天就要殺青,現場拍攝節奏緊湊。(圖片提供:CATCHPLAY+)

實際了解《都市懼集》的內容,就知道每天殺青也不奇怪。全劇共34集,動用3位導演、78位演員,但每集僅有310分鐘,是台劇首度嘗試短影音劇集。故事發想得回溯至2020年,本身是重度恐怖片愛好者的賴楀婷,一直想拍一部「沒人做過」的恐怖片。同時她觀察到,國外已出現不少短篇劇集,例如南非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Neill Blomkamp)創立的製片公司「燕麥工作室」(Oats Studios),專拍實驗性科幻短片,每部都在30分鐘以下,最短甚至只有5分鐘;日本早期就有《雞皮疙瘩》、《世界奇妙物語》,近年在串流上的《韓國都市怪談》、《愛xx機器人》等等也都造成迴響。

(圖片提供:CATCHPLAY+)
許瑋甯演出「計程車招呼站」,描述上班族在搭計程車的過程中發生意料外的事。(圖片提供:CATCHPLAY+)

「現在人的觀影習慣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賴楀婷說,現今人們的生活時間破碎,很多時候沒辦法專注地好好看完一部長片。既然如此,她決定要做實驗性的嘗試,藉由時間極短的劇集,讓大眾不管是在捷運上,或是在家裡做家事做到一半,都可以來欣賞。原本規劃一集1015分鐘,但她認為既然現在觀眾已經很難沉浸下來看片,不如更快狠準地濃縮在310分鐘,試圖更貼近大眾生活與觀影步調。

(圖片提供:CATCHPLAY+)
黃河飾演的主廚和扮演美食評論家的唐綺陽,在劇中有精彩對手戲。(圖片提供:CATCHPLAY+)

角色一出場必須立刻有效

《都市懼集》劇本開發一年半,定調「沒有鬼的恐怖故事」,「我覺得人比鬼可怕。」身為北漂族的賴楀婷,獨自在外鄉打拚時遭遇不少可怕經歷,再加上影視產業的工作時間較特殊,常常在凌晨或半夜搭計程車、叫外送,自己或周遭朋友都撞見不少不可思議的人事物。她透露發想階段多達100多個故事,之後針對大學生、上班族、親子3大族群做問卷盲測,最後收斂至34集,並分為夜生活、辦公大樓、住宅大樓、大眾運輸、住宿、商圈6大主題。

(圖片提供:CATCHPLAY+)
邵雨薇在劇中透過Google地圖,發現多年來身邊一直有個跟蹤狂。(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發現年齡、性別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恐懼點。」她舉例,許瑋甯主演的「計程車招呼站」,女性普遍有感,男生則否,猜想男性對計程車司機較不恐懼,畢竟若真發生危險也較能自行解決;傅孟柏、初孟軒、黃冠智主演的「新主管」講述荒謬的社畜處境,男性的評分就高於女性。

(圖片提供:CATCHPLAY+)
傅孟柏演出「新主管」,操勞不堪的房仲和新主管有著微妙互動。(圖片提供:CATCHPLAY+)

通常影集一集落在40~90分鐘,電影則是120分鐘,實在好奇要怎麼在3~10分鐘內完成敘事?監製蔡宗翰以文學上的極短篇比喻,「要想辦法在很快速的時間內,創造翻轉的戲劇效果,並呈現隱藏在角色之間的矛盾或衝突。」不過這其實也是長篇戲劇該做的事,因此在戲劇核心不變的情況下,短篇要做的就是更快狠準。

他認為「角色一出場必須立刻有效」,長篇可以鋪陳角色的過往、不同面向,由此建立起角色形象;短篇沒有這麼多篇幅,必須一出場就能讓觀眾明瞭角色人設,不用到非常完整,但至少要能大概掌握。

(圖片提供:CATCHPLAY+)
李沐在劇中不堪鄰居噪音騷擾。(圖片提供:CATCHPLAY+)

由章廣辰、謝麗金主演的「客房清潔」,飾演旅館清潔員工的謝麗金,在床底下發現章廣辰女友的屍體。章廣辰有點痞痞的角色扮相,和滄桑老實的謝麗金形成對比,再加上兩人的世代差距,隨即能知曉這兩個角色的形象和衝突。

最後謝麗金得知真相後崩潰又抓狂的舉動,不難猜想她過往有些不好的遭遇,或是被欺負過,才會有這麼大的反轉。蔡宗翰說,若是在長篇戲劇,會先交代謝麗金的家庭、和老公的相處等等,但短篇都省略了。

選角也是讓角色快速有效的關鍵,蔡宗翰說,「在時間沒那麼多的情況下,運用大家對演員的公眾形象,快速建立角色,再利用這個形象在劇裡做一些反轉。」林柏宏主演的「完美夜景」僅3分鐘,原型為許多人會為了拍一張網美照,做出危險行為,但如果只演一個人到懸崖拍照最後墜落,就只是新聞事件而不是戲劇。賴楀婷說,後來在拍網美照的行徑中,加入了「如果有一個帥哥想幫你拍照,你會不會拒絕?」的橋段,而這個帥哥卻人不可貌相,有著極其扭曲的心理。

(圖片提供:CATCHPLAY+)
林柏宏在劇中幫網美拍照,卻有著不為人知的扭曲內心。(圖片提供:CATCHPLAY+)

選角特意找來看起來可愛無害的林柏宏,「那個反差才會出來。」除了在選角善用演員公眾形象,蔡宗翰也希望帶給觀眾新鮮感,例如許瑋甯和劇場演員竺定誼的組合,就是從來沒看過;此外也加入新人演員、YouTuber等新面孔。賴楀婷笑說,YouTuber喬瑟夫非常想跨足戲劇,殺青後還追問:「只有一天嗎?可不可以去其他集客串?」

(圖片提供:CATCHPLAY+)
《都市懼集》選角希望帶給觀眾新鮮感,加入了博恩等YouTuber演出,也透過他們鮮明的形象營造戲劇效果。(圖片提供:CATCHPLAY+)

兩天內一定要殺青的極限拍攝

現場拍攝又是另一個挑戰,《都市懼集》總成本大約是一般規格戲劇的兩倍。賴楀婷解釋,光是美術組就分為4組,由一位美術指導統籌,一組專門負責道具、兩組陳設,另外一組留守現場應變。

通常拍長篇戲劇,租一個主場景可以拍78頁的劇本量,但這次幾乎是「一天一場景」,甚至花好幾天架設的場景一天拍完後就立刻撤掉,「只能說CP值很低(笑)。」她說拍攝現場壓力非常大,因為每集12天內一定要殺青,進度完全不容許落後,就算現場出問題,也要想辦法克服和解決。

(圖片提供:CATCHPLAY+)
《都市懼集》的美術共有4組人馬,在道具與陳設上都十分講究。(圖片提供:CATCHPLAY+)

最直接的難題就是天氣,賴楀婷說,在拍攝「觀光巴士」篇章時,巴士的車頂是打開的,拍攝當天的天氣預報顯示下午3點後會下雨,果不其然快到3點時就看到一片烏雲慢慢接近。他們趕緊請場景經理先往烏雲的方向查看,結果真的已經下雨,於是一邊看著道路監視器,一邊請巴士司機追著還沒下雨的地方開去。還有一場戲的場景在商圈,拍攝途中突然下雨,只好換位置拍,但因為要連戲,就得想辦法「看不出來有換場景」。

 BIZ NUMBER 

3~10 分鐘
現在人們的觀影時間有限且零碎,《都市懼集》每集僅3~10分鐘,可以在通勤等時間輕易觀賞

47天
《都市懼集》全劇34集花費47天拍攝,每集拍攝1~2天,幾乎一天一場景,進度完全不能落後。

2倍
《都市懼集》在演員、美術等人員動用較多,整體成本約是一般規格影集的2倍。

逐漸興起的短影音戲劇

現今戲劇的播映方式,不外乎一週一集、週一到週五連續播,或者在串流平台一次上架。但《都市懼集》在CATCHPLAY+平台上,將是一天一集,不管平日或假日,每天連續上架新集數,亦為播映節奏的新嘗試。其實國外早已出現各種新型態劇集,賴楀婷提到中國的「豎屏劇」已行之有年,歐美國家則在瘋名為「ReelShort」的串流平台,兩者都是符合手機的直立畫面,一集約落在1分半、2分鐘,內容以八點檔狗血劇情為多。

(圖片提供:CATCHPLAY+)
「新主管」的原型為過勞死,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員工為達成業績到了近乎瘋癲的地步。(圖片提供:CATCHPLAY+)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ReelShort並不打算和主流串流平台競爭,鎖定的是一群完全不同的客群,是在等公車、上廁所等「途中」的觀影群眾;數據公司Sensor Tower更指出,今年1月,ReelShort在Apple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已達100萬次、收入500萬美元,在Google Play則有300萬次下載量、300萬美元收入。

隨著數位工具與內容的普及,Facebook、Instagram、TikTok、Threads⋯⋯,各種平台有著各式各樣的影音內容,影視產業的競爭對手一再擴大;不少串流平台亦有「倍速觀看」功能,讓觀眾以1.5、2倍速「快轉」看戲。

(圖片提供:CATCHPLAY+)
《都市懼集》將於7月12日在CATCHPLAY+獨家上架,呈現日常生活中「沒有鬼的恐怖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

面對這個注意力分散與短暫的時代,蔡宗翰認為觀眾本就有觀看的自由,「大家想怎麼看就怎麼看,也沒有什麼叫作『這樣看比較好』或『這樣看比較差』,不看也是一種選擇。」他說,戲劇終究要回歸到角色之間的衝突能否成立,時間再短的戲劇都需要此條件,如此也才會有別於ReelsTikTok等單純展現某個東西的短影音。說到底,時間長短終究是形式,觀眾觀看的仍是內容,能否打動人心還是買單的關鍵。

 BIZ IDEA 

快速建立角色形象再反轉
短篇沒有時間交代角色背景,可藉由選擇公眾形象和角色氣質相近的演員,再翻轉這個形象來營造效果。

短篇劇集串流正夯
《韓國都市怪談》每集10分鐘內、《愛x死x機器人》每集約10幾分鐘,都在串流上造成熱度。

手機直立畫面觀影
中國已出現豎屏劇、歐美則有「ReelShort」,都是符合手機尺寸的直立畫面,每集約在2分鐘內。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CATCHPLAY+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7月號《運動的設計進行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我們與惡的距離2》結局前回顧:從7段經典台詞看精神疾病議題,別說社會、說說我們每個人能「接住」誰?

《與惡2》結局即將在本週六7月5日揭曉,在台灣這些年拍攝相對大量的社會寫實題材劇集中,《我們與惡的距離》大概堪稱最為成功的案例。而對比首季,經過6年時間洗禮,本季作品又更「不戲劇」了一些,反倒像一只紀錄膠卷般,緩緩將褐色影格鋪展於觀眾眼前;其顯影並不甚清晰,還待世界上所有的「我們」,共為這只載滿生命殘跡的社會膠卷,覆上該有的顏色。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轟動一時,台灣乃至亞洲地區觀眾無不共情,隨角色之間立場的拉鋸而動盪價值判斷。然而這6年間,我們身邊又發生了很多事,卻見得社會議題所具備的和平對話空間,似乎仍顯得稀缺、尖銳而決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2》睽違6年回歸。(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2》全新故事線由隨機縱火、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兩件重大事故展開,描繪6個家庭中眾多角色之間長達20年、錯綜交疊的人生軌跡。第一季編劇呂蒔媛、導演林君陽及原班團隊紛紛回歸第二季創作,除了領銜主演周渝民、薛仕凌、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5位外,更集結劉子銓、詹子萱、張軒睿、朱芷瑩、蔡振南、黃迪揚、朱宏章、陸弈靜等老中青實力派演員共同塑造劇中世界觀,帶領觀眾觸摸那些幾乎掉在「社會」這張所謂的安全網邊緣粗糙斷裂地帶,不斷摩擦出的淚水和血漬。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周渝民、薛仕凌。(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主演謝欣穎、楊貴媚、于子育。(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善惡不絕對嗎?

「善惡」這個詞彙的構成,本身即體現其二元性。無論第一、第二季,要說《我們與惡的距離》試圖做到打破或消弭二元對立性,就戲劇作品有限的影響力而言或許太過宏大,更多的是讓觀眾真正看見這些難解的對立——通過將「符號」般的人物、事件和催化因子(包括創傷、疾病、經濟困窘等)組合成為一幀密密麻麻的社會寫實影像,某種程度迫觀眾直視和反思對立。簡而言之,善惡或許絕對,但我們不是非得用善惡來為每件事情立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演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鏡《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演賈靜雯以主播角色出鏡《與惡2》片段,如為觀眾串起了這6年時間,重啟對話。(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劇情架構簡析

跳躍式時間線,多角度交錯敘事

相較第一季,《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季整體架構更為繁複,在「每兩集一個年代」的跳躍式時間設定上,採多人物、多角度敘事:1、2集落在案件發生的2022年,3、4集倒回各角色生命線逐漸交會的2001年,5、6集邁入10年後的2011年,7、8集又再推進10年,來到2021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的「陰鬱時代」(本篇在此不著墨太多,不過疫情時代「集體禁閉把人逼瘋」這個論點相當有意思)。同時,各集數以不同角色題名,一面揭露該角色身世、一面由其視角觀看世界並側寫劇中他者。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與惡2》全劇從劉子銓飾演的胡冠駿一角於超商縱火揭開序幕。(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另一頭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殺警案同啟雙線故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現播出至2021年時空,重現疫情期間的社會景象。(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儘管故事量體龐雜,周渝民飾演的主角馬亦森一句「我們以為我們接得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什麼都接不住」便已道盡全劇核心思維;從「接住」一念出發,整部劇集深究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我們擁有何等強度的「網」,能夠涵容受傷的人、受傷後去傷人的人、被受傷的人傷的人⋯⋯,並進一步通過加害與被害的換位思考,叩問這之中是否存在修復與理解的一線生機。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為胡冠駿的精神科醫師,妻小卻葬身他引燃的火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隨機殺人案引發社會譁然。(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背後寓意探討

從政治與社會大題,將微光照進渺小個人的傷痛中

題材上《我們與惡的距離2》既延續首季針對社會議題的辯證,亦愈加著重心理及精神層面的探討。特別的是,多處描繪精神疾病患者發病的場景,導演選擇讓第三人稱(社會共識上的客觀)鏡頭,和藉以魔幻寫實手法詮釋的主觀鏡頭交織出現,盡可能呈現罹病者本人同樣深受折磨、而非全然蓄意攻擊的兩面狀態——心理及精神疾病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病,不發病時甚至可能比感冒還不外顯,也因此自始至終未能被社會完全正視——總有聲音認為是藉口、是軟弱的遁逃。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詹子萱飾演的輔導老師簡齊蕙和白潤音飾演的學生羅譽有相似遭遇,因而更加關注其心理健康。(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比起更宏觀的社會議題,本季劇集所聚焦社會中渺小個人的精神撕裂,著實是編劇深厚觀察和描繪功力展現最淋漓盡致之處。關注劇情進展的同時,傾聽個別角色的娓娓道來、拾起角色之間對話流露的種種細緻的悲傷,縱使他們所遭遇的「情境」不見得那麼普世,「情感」上卻皆為旁觀的我們完全能夠映照自身的。或多或少地,大家也不免將劇情與當代社會問題連結,下意識完成了這部劇集冥冥之中交予觀眾來進行的「思辨」最後一環。以下收錄第7段編輯精選台詞,在迎向結局之前,一同回顧《我們與惡的距離2》劇情承載的重要意涵。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從7段經典台詞回顧看議題

1.

其實我們人生就是不斷地探索自己需要什麼、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這些東西都很正常。重點是,不要討厭你自己。

——馬亦森(周渝民飾)

2.

我只是想跟那兩個孩子說,世界會變好。可是我不知道我可以陪多久,誰可以保證世界會變好。

——簡齊蕙(詹子萱飾)

3.

馬:嘿,你很棒,真的。能夠同時安慰兩個受傷的孩子,一般人很難做到。

簡:我身兼被害人跟加害人的家屬,才可以辦到。

馬:哇你這有點地獄梗。

——馬亦森 x 簡齊蕙

以上3段台詞皆出自因童年創傷而深陷憂鬱的簡齊蕙,至精神科與醫師馬亦森會談時所言。在療癒內部和完善外部並進下,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增生、擴大,簡齊蕙這個角色正同時承載了這兩部分意義。幼時父親殺了母親和弟弟,唯她逃過一劫獨自存活下來,背負憤怒、悲傷和難言的愧疚,她長得多大便療傷多久,最後成為了一名學校輔導老師,以「被害人暨加害人家屬」微妙的第三種立場,嘗試治癒他人和自己。劇中她與醫師的對話尤有深意,台詞調性雖悲,卻也在絕望的黑暗中點起微小的希望之光。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原為精神科醫師,在妻兒死於縱火案後自己也走過身心崩潰的歷程。(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簡齊蕙因童年創傷長期就醫,與馬亦森之間的醫病關係甚多了幾分友情。(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4.

高:那不管怎麼說,現在總是第一步嘛,之後再慢慢來啊。

馬:你花15年才走一步要修法?真是快得可以啦大哥!

——馬亦森 x 高政光(薛仕凌飾)

馬亦森和高政光作為一對無話不談的「靈魂兄弟」,亦在彼此面對人生關卡時安靜陪伴。表面互嘴,實為激勵對方奮起至關重要的存在。高政光原效力於NGO組織,後進入體制、希望改變體制,卻逐步走進一人之力難有所為的窘境。因此,高政光有許多發牢騷或被發牢騷的你一言我一語都令人發笑,有意無意地撩撥著那本早被翻得邊角捲曲、卻始終未付諸實行的「社會停擺」項目書。稍微有別於敘寫精神疾病議題的慎重和嚴謹,編劇和導演在本劇另一大政治議題上,多以幽默中帶軟刺的台詞安排,以及微誇大的鏡頭語言「復刻」各種社會亂象,既直指現實,又不至於真拆現實的台。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5.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一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吳遠海(朱宏章飾)

吳遠海為劇中高政光在校攻讀法律時相當敬重的老師,後成為立法院長並邀請高政光入黨參選立委。兩人在政治之路上因「實現理念的手段」不同而心理上漸行漸遠,此話即出自高政光對老師所下的指導棋表示不理解,老師以大局說服他時所言。吳遠海這個角色以不多的戲份帶出一種「柔和的強烈象徵性」,他行事溫文爾雅,開口有條有理、頭頭是道,讓人不由地想像其人格之崇高,久而久之卻發現一切理想如空談。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高政光從政後才逐漸理解到自己和老師理念相去甚遠。(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6.

改革這種事情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你得有權力,你才能夠慢慢改變。

——吳遠海

追求權力的路上,是否就已經是一種對體制的妥協?而,真正擁有權力後的改變,又還能是原來所念想的那個改變嗎?《我們與惡的距離2》也透過以高政光和其母高張玉敏(楊貴媚飾)為軸心的政治敘事,對堅持信念抑或屈從現實、孤作清流抑或與眾合汙等抉擇,不斷來回辯證。然而雞生蛋蛋生雞,雖藉政治人物之口,劇中所談的「妥協」這件事遠不止政治。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7.

馬:你覺得政光真的有變嗎?

牛:換位置總是要換腦袋吧,但我覺得政光是一個有理念的人,要變也不會變到哪吧。

——馬亦森 x 牛祐荷(孟耿如飾)

馬亦森與少年保護官牛祐荷因案件相識並結為夫妻(牛祐荷於首集的2022年時空已因縱火案喪命,以上為兩人在2021年時空的對話)。牛祐荷一角是劇中眾多「沒被接住」的例外,也正因曾被至親接住而獲得再去接住他人的力量,角色性格具彈性和面對悲觀事物的正向態度。若將全劇比作物件,有光面和暗面的話,牛祐荷在戲劇結構上可屬光面角色。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馬亦森和高政光從學生時代開始的友誼,在人生的艱難境遇中支撐彼此,包括馬亦森痛失妻子牛祐荷和兒子的療傷階段。(圖片提供:CATCHPLAY+、公視、大慕可可)

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軟教育,更可以是某個人的一面鏡子或一個出口。無論大家從《我們與惡的距離2》得到最多的是什麼,製作人林昱伶所言極是:「戲裡的某個角色,某條故事線觸動了你,那可能就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改變了某些事,這樣就夠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奥山由之導演首作《長椅小情歌》看點總整理:廣瀨鈴領銜10位演員詮釋5段交錯故事,以「長椅」為主視角的群像電影

以廣告成名的日本攝影師奥山由之,跨足成為電影導演的首部長片作品《長椅小情歌》日前於2025台北電影節首映,並將於7月18日正式在台上映。廣瀨鈴、仲野太賀、草彅剛、吉岡里帆等10位日本實力派演員全來助陣,共同演繹5首交織城市光景、圍繞著河畔長椅而生的日常詩篇。一系列氛圍感拉滿的絕美劇照已盡顯「攝影師」功力,那麼奥山由之「導演」做得如何?本文為大家詳解全片看點。

日本知名攝影師、廣告導演奥山由之,6月28至30日攜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アット・ザ・ベンチ)》來台宣傳,並登上2025台北電影節進行全台首映,現場座無虛席自不在話下,誠品電影院安可場特別舉辦的「奥山兄弟檔對談」映後活動,更讓奥山由之與其弟、《我心裡的太陽》導演奥山大史,將兩人首次海外電影活動合體獻給台灣粉絲。而奥山由之於29日媒體茶敘中針對此次新片創作過程的娓娓道來,再度引得萬千期待。

相信大家對這位攝影師並不陌生,要不熟悉也無妨,以下將從他轉戰電影的簡歷說起,接續揭露即將在台上映的《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及演員表演各方面必知訊息和片場趣聞。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奥山由之為新片《長椅小情歌》來台宣傳。(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並出席台北電影節,與媒體就創作過程進行分享。(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首度跨足電影領域,執導作品《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兩年連發

1991年生的奥山由之,過去活躍於攝影、廣告與影像創作領域,曾獲「寫真新世紀」優秀賞與講談社攝影賞,憑藉寶礦力水得廣告、米津玄師〈感電〉及星野源〈創造〉等人氣MV為大眾所記憶。始終持以從日常細節中提煉詩意影像的長項,奥山由之至2024年首推劇情長片《長椅小情歌》,延續一貫清透溫潤的視覺風格,更邀音樂人安部勇磨操刀配樂,音畫相得益彰。其整體作品風格在真摯與怪誕之間取得獨特平衡,闢出一條有別於鬼才宮藤官九郎、大師濱口龍介等資深電影人的詩意蹊徑。2025年,亦再因接棒執導新海誠知名動畫《秒速五公分》真人版而備受矚目。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奥山由之轉戰電影導演領域,2024、2025兩年兩作《長椅小情歌》、《秒速五公分》陸續公開。(圖片來源:光年映畫、Instagram @yoshiyukiokuyama)

>> 《La Vie》雜誌曾專訪奥山由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點此閱讀〈奧山由之的魔幻視覺之外!不停解構自我風格的攝影歷程〉全文。

《長椅小情歌》導演、編劇、攝影解析

▍導演觀點:從一張「長椅」展開的溫柔群像電影

《長椅小情歌》集結10位日本當代一線演員,卻罕見地以「物件」為敘事主視角。電影聚焦東京某條河河岸草地上一張不起眼的長椅,並由此開展多人多篇故事——它雖沉默,卻彷彿城市潛意識的收納器,靜靜見證來來去去的人們,承載著未被說出口的牽掛與記憶。

對此奥山由之親揭,其靈感來源於自家附近的一張長椅,「我常常經過那張椅子,幾年來它都默默佇立在那。不是靠近水邊,也不是巴士站,只是突兀地存在於草地中央。沒有人坐,但也沒有人討厭它。像是對城市變遷的一種固執抵抗,它讓我意識到,若不將它留下,或許哪天它就會不見。」早已超越公共設施的存在,這張椅子成為了導演童年記憶與城市記憶的交匯點,也進一步成為他想說故事的起點。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劇本架構:全片切分5個篇章,由不同編劇共同創作

為了傳達上述情感,全片由〈那些被剩下的〉、〈不旋轉的壽司〉、〈看守的責任〉、〈最後一場戲〉、〈寂寞會延續〉5段交錯的故事鋪陳,且為不限縮於自身觀點,奥山由之找來不同編劇共同創作,展現長椅作為「城市記憶載體」的多種樣貌;希望透過不同角色與情境,讓觀眾能變換角度重新觀看與理解這張靜默的椅子。從久別重逢的青梅竹馬、為瑣事爭執的情侶、嘗試勸回離家姊姊的妹妹、意圖拆除長椅的神祕公務員,乃至以外星語演繹的奇幻片段,《長椅小情歌》從一個個圍繞這張椅子的瞬間出發,勾畫出一幅幅記憶拼圖。

▍拍攝手法:「隱身式」攝影機一鏡到底

各約15分鐘的5段故事皆一鏡到底拍攝,營造如舞台劇般一氣呵成的觀賞體驗。攝影機全程固定不動,宛如場邊一位默默觀察的第三者,捕捉長椅周遭的人物互動與情感流動。奥山由之也特別舉其中一場廣瀨鈴的戲為例:拍攝當下演員因不小心掉了東西而短暫離開畫面,然劇組選擇保留原構圖,並未追拍補位——這些偶發的錯落與停頓,他認為反是演出中最真實動人的部分,亦讓角色與場景的關係更加自然、更加立體。

希望作品能像「有靠背的椅子」般給人力量

談到是否偏好特定的椅子類型,奥山由之笑說自己特別喜歡有靠背的椅子,「那種被支撐的感覺讓人安心。」並補充表示,自己從小就會觀察家具的「表情」,對物品有深厚情感,這也影響他對創作的想像。他比喻,與其拍出會「推你一把」的作品,他更希望自己的電影像一張有靠背的椅子,能讓人在疲憊時感受到那股默默支持的力量,彷彿輕聲說著:「你已經很努力了。」

坐上電影這張椅子的,無非是各擁不同狀態的觀眾,可能有滿心歡喜的,有悲從中來的,有自信篤定的,也有惴惴不安的——然而當電影的光亮起,該作品在那絕無僅有的一刻、之於椅子裡的觀眾而言,無論是長久的現實映照,抑或短暫的美好遁逃,若真能有股從後背隱隱而來、默默相撐的力量,其重要性之大必將難以計量。導演這看似樸實的話語,所含實為最難能可貴的創作真諦。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堅強演員陣容現身說法

將城市裡的日常光景交織成詩,讓每一個細微的故事得以延續

本片出演者廣瀨鈴、仲野太賀(第一篇及第五篇)岸井雪乃、岡山天音、荒川良良(第二篇)今田美櫻、森七菜(第三篇)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第四篇)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紛紛表達了對這次拍攝經歷的感動。主演廣瀨鈴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在拍攝中沒有明顯的『在演戲』的感覺,就像泡在溫熱的澡水中,時光充滿怦然心動。」並大讚拍攝現場幾乎看不到攝影機的自由氛圍。與她搭檔的仲野太賀亦回憶,「奥山導演曾說過,總有一天要在這張椅子上拍電影。當這願望真的實現,且邀請我一同參與,實在太開心了。」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廣瀨鈴,與仲野太賀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仲野太賀,與廣瀨鈴共演第一篇〈那些被剩下的〉及第五篇〈寂寞會延續〉。(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作為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的演員,岸井雪乃對劇本給出高評價,「蓮見翔老師寫的劇本,看似無關緊要卻又極為深刻,讓我演起來非常過癮。」岡山天音則說,「這是我第一次對導演產生創作上的嫉妒心,完成品讓我對那張椅子產生了深厚的情感。」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岸井雪乃,與岡山天音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岡山天音,與岸井雪乃共演第二篇〈不旋轉的壽司〉。(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荒川良良(左)亦於第二篇中出演。(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由今田美櫻、森七菜詮釋的第三篇〈看守的責任〉,主要描繪姊妹之間的愛恨錯綜。今田美櫻分享,「情緒像風暴一樣傾瀉而出,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愛。」森七菜有感而發道,「我開始思考,每一張椅子、每一個球,可能都連結著某個故事與某個人,這部電影讓我想成為那些故事的延續。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森七菜共演第三篇〈看守的責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今田美櫻。(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森七菜。(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第四篇〈最後一場戲〉由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草彅剛表達,「這次的拍攝手法,讓我感受到影像創作全新的可能性。」吉岡里帆笑稱,「沒想到會跟草彅先生一起講外星語!這樣的荒唐,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神木隆之介感性地說,「能成為導演鏡頭下世界的一部分,是很幸福的事。」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神木隆之介共演第四篇〈最後一場戲〉。(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草彅剛、吉岡里帆。(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承導演之言:「這是一部集結個人願望與友情的作品。每位工作人員都像球隊隊員一樣,抱著純粹創作的熱情聚集到這張椅子旁,一起完成了這部小小的、卻真誠的電影。」2025年7月18日,《長椅小情歌》上映在即——獨自一人也很好、找到總和你在一起編織日常之詩的夥伴那更好,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奥山由之攜手10位重量級演員呈獻的東京詩篇。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長椅小情歌》中文版電影預告

*更多《長椅小情歌》相關消息可至光年映畫官方臉書官方IG了解。

2025台北電影節現正於台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進行中,頒獎典禮則於7月5日登場,電影迷們務必鎖定。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