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揭開日本攝影大師橫浪修鏡頭下的純真!捕捉蒼井優空氣感、《1000 Children》 純粹童顏

橫浪修鏡頭下的蒼井優

歪著頭、頂著濃眉毛的小女孩,肩膀不自然地夾著一顆紅蘋果,有點詭異卻又讓人不禁莞爾的攝影作品,是日本攝影大師橫浪修的代表作《1000 Children》 。純真、空氣感、詩意光線,是人們提及這位名家的關鍵字。剛結束記者會,直奔後台稍作休息的橫浪修,對他來說當下最重要的事是拿著珍珠奶茶大口啜飲,能夠近距離見到大師童心一面,似乎也了解他的作品為何總能予人「純粹」之感。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作為日本空氣感系指標攝影師,橫浪修的名號總和日本空氣感女孩蒼井優擺在一塊,甚至因此贏得「蒼井優御用攝影師」的稱號,不過行事低調的他,卻對封號有點招架不住,事實是他和蒼井優合作過幾次,但要擔起「御用」 之名,這承受的壓力自然有點大。熱愛捕捉自然光線、純粹心靈和大自然的橫浪修,世界任何事物在他鏡頭詮釋下,彷彿都添上了療癒氣息,也許人物和背景深具反差之感,卻不知不覺中讓人凝視著,在內心油然而生一種平和感受,而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侘寂(Wabi-sabi),曾經他以日本獨有傳承已久的美學觀來形容自己的作品風格,那種不對稱、不規則,簡單卻富含自然的完整性,帶來幽靜清爽的感知,讓人得以細細品味。「純粹感是拍攝時我最注重的,正因為我喜歡這樣的元素,因此當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交流就變得很重要,若當下沒有那份感動,不免顯得有些無味。」橫浪修說道,舉例來說,他鏡頭底下的蒼井優,帶著淡淡爽朗,沒有一絲華麗與繁瑣,呈現出最純淨、活力滿溢的姿態。而能夠在色調淡雅的作品中,創造出極具強烈情感觸動的作品,正是他那近30載淬鍊出來的爐火純青攝影功力。

 

14歲時因為看了西田敏行在《池中玄太80キロ》裡飾演的攝影記者一角,讓他決定踏入攝影領域,先從拍攝時尚雜誌與商業攝影開始,接觸許多廣告拍攝,之後才開始進行個人創作。 對他而言,平凡不過的日常,一點一滴藉由觀察與探索,慢慢累積創作能量。2009年,他開啟了名為《100 Children》的拍攝企劃,紀錄100位3歲半至5歲的幼稚園女童,小孩穿著白襯衫與藍色吊帶裙,肩上夾著一顆水果,微妙設定卻帶來異想天開的效果,談及當初攝影靈感,他表示是在泰國普吉島工作時獲得的啟發,「那時接下兒童雜誌的邀約,本來只是為了讓畫面更有異國氛圍,加入了當地水果,卻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儘管小女孩們穿著同款制服,看似單調卻讓人玩味,「相同的服裝、姿勢,但每個人的神情和性格都截然不同」。

 

「他們總是全神貫注地凝視著鏡頭,鏡頭另一端的我,心情也純粹了起來。」,原先100位的計畫,漸漸擴張至1000位,而同樣的肩膊夾水果姿勢,有些原本哭鬧的小孩變得認真,反而極度專注,展現「一生懸命」精神;有的則始終放不開,需要媽媽在鏡頭外牽著手,各式林林種種的情況也成了拍攝時難忘的回憶,「我心想應該要好好把握這些瞬間,紀錄他們最美好純真的一刻。」。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隨著《1000 Children》系列成名,橫浪修則把此概念延伸至《Assembly》與《After Children》。在《Assembly》中,他想放大強調「團體美感」,以大自然為背景,拍攝一群神秘女學生,沒有名字、看不到樣貌,但卻穿著同樣的服裝,做著同樣的動作,「如果走在日本街頭,一群穿著同樣制服的女學生是很常見到的景象」橫浪修說道,他刻意模糊個體,而是放大「團體」姿態,而鏡頭裡的少女列隊而行、相互擁抱,或在雪地狂奔、嬉戲,不同於《1000 Children》,我們見不著少女臉龐,完全隱藏個體性格,卻進一步凸顯出群體的力與美。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到了《After Children》,則是在《1000 Children》企劃的幾年後,橫浪修像當初參與過拍攝的孩童重新發出邀約,以相同姿勢、水果素材重現當時的計畫,然而經過幾年成長,當時懵懂的孩童如今已能快速正確接受指令,甚至能夠好好展現自己,無意識的純粹感削減不少,甚至像是有意被隱藏起來般。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若說《After Children》是之後的延續,《PRIMAL》 則像是系列前傳,以0歲到3歲的嬰孩為主,看似微小的水果在他們眼中看來像是巨大玩具般,要用肩膀或是下顎夾著反而需要更多專注力,而專注的同時也產生不同情緒變化,反而有一種更接近野生、原始的動物本能一面。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與 LIBRARYMAN 季刊攝影集所合作計畫「Seasons Series」的《Mizugi》,如制服化般的灰色泳衣,能否談談當初在攝影上編排?

以往的幾個系列,多是用長鏡頭、遠距離角度來拍,但《Mizugi》則有許多近距離角度拍攝的鏡頭,身體上的水珠、泛紅肌膚與紋理等,同樣有著規律般的姿態,卻因更互相貼近,而讓人有溫度與親密性的感受。

 

關於通過鏡頭捕捉不同性別,兩者間相似與最有趣的差別為何?

常常被問說為什麼,尤其是常被說個人作品常是拍女生,而不是男生,可能是生理上無法接受(笑)。其實我在工作上,商業攝影還是會拍男性,但男生比較達不到我心中,那種放空純粹的感覺。

 

 
 
 
 
 
 
 
 
 
 
 
 
 
 
 

Osamu Yokonami(@osamuyokonami)分享的貼文 張貼

 

在眾多作品中,有否感到棘手的難題?

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拍攝作品,所以要維持熱情的動力,這件事就是最大挑戰。像是我會計算一天拍9次,一次拍30個人,一個月拍270個人,有明確的目標才能維持拍下去的動力。像是當初在拍攝《100 Children》時,我也會想說如果有人想學我的話,100個人感覺蠻容易挑戰的,那我就設定1萬個,造出一個別人比較難到達的門檻。

 

為了別人沒辦法學的一個目標,所以必須開發拓印、自己不一樣的東西,要將自己的風格推敲到極致,例如《1000 Children》系列繼續發展,強度也會越來越緊密,至於最難的話,可能還是連絡吧(笑)。因為一旦停止這系列就會結束,對我來說系列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它延續,感受成長的魅力。

 

會排斥數位攝影?

並不會刻意排斥,但現在作品仍舊多是使用膠卷拍攝,我想無論是傳統還是現有的數位相機,只要有興趣,就應該有一份無畏的堅持,而隨著時間更迭,也要照著自己喜歡的風格堅持下去。

 

橫浪修Osamu Yokonami 

1967年出生於日本京都,1987年進入大阪視覺藝術學院就讀,1989年進入日本文化出版局寫真部,擅長捕捉純真、空氣感,曾拍攝蒼井優、新垣結衣、小松菜奈等日本女星,是少數商業與藝術兼具的攝影師;作品常見於日本各大時尚雜誌如《裝苑》、《Figaro》。

 

文字:Ian Liu
 照片提供:©SNAPPP ©OSAMU YOKONAM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杉本博司攝影展在文心藝所!集《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系列代表作,叩問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意義

「杉本博司個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的創作圍繞時間、記憶與存在的本質,並以大畫幅相機的攝影技法來探索多元主題。現正於文心藝所展出的「杉本博司個展」,由文心藝術基金會與杉本博司工作室攜手策劃,展出《過去的存在》、《劇院與歌劇院》、《海景》、《偏光色》等4大系列影像,其中杉本博司不僅挑戰攝影作為記錄的功能,更讓影像成為探索感知與現象的途徑。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

攝影留住了轉瞬即逝的時刻,將我們當下的視覺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影像,杉本博司曾說:「攝影是一種儲存記憶的系統,就像是一部時光機,保存記憶,留住時間。」在他創作中,攝影不僅定格畫面,更是記錄與保存時間流動的方式,甚至成為超越時間的媒介。時間彷彿在他的影像中延續,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引發對記憶與感知的哲學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模糊藝術名作輪廓,《過去的存在》思索經典之於當代的意義

2013年,杉本博司受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之邀參加一項攝影委託計畫,為中庭花園的週年紀念進行創作,在此他受賈科梅蒂《站立的女人》系列其中一尊雕塑啟發,創作出《過去的存在》系列作品。這組影像捕捉了西方藝術史中的經典雕塑與繪畫,刻意將圖像呈現模糊、失焦的狀態,原作的細節在朦朧之中,只留下輪廓與姿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過去熟悉的大師作品變得模糊,挑戰了觀者的視覺記憶,迫使人們去辨識、確認每一個物體,同時思索這些物體在當代的意義。藉此杉本博司拋出了關於影像記憶的提問:當作品脫離既定的聯想,我們還能憶起其最初的創作構想與本質嗎?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將電影壓縮的《劇院與歌劇院》

1976年,杉本博司在紐約一家電影院的後方架起相機,根據即將放映的電影設定曝光時間,最後將整部電影壓縮為一張靜態影像,銀幕化為一片耀眼的白光。

杉本博司曾說:「觀看一部兩小時長的電影,無非是觀看172,800幀攝影殘像。我想用相機拍攝一部電影,捕捉影像中的活力與動態,目的是為了將電影再次停格。」作品中央亮光奪目的白色銀幕成了唯一的光源,空蕩蕩的劇院散發出詭譎的氣氛,銀幕宛如刺眼的虛空,又像是閃耀的光輝,彷彿隱射電影觀賞這一集體儀式所代表的某種精神層面。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杉本博司隨後也在其他不同的電影放映與劇場場域,持續探索這樣的創作手法:在長時間曝光下,《汽車電影院》(1993) 捕捉到露天銀幕背後飛機與星辰的光跡;《歌劇院》(2014) 記錄了歐洲歷史悠久的劇院,給美國靈感仿造出電影宮殿的正是這些劇院;《廢棄劇院》(2015)則揭示美國經典電影院緩緩步入凋零的命運。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將內心海景投射於世界畫布

1980年代至今,杉本博司持續在世界各地拍攝不同的海域,創造出海與天各半、看起來像是抽象畫的純粹畫面,《海景》系列消弭了地理環境與文化的差異,這些作品不僅描繪自然風景,更呈現一種超越時空的詩意圖像。為了拍出永恆的海景,杉本博司將大片幅相機架設於懸崖或高地,調整視角讓海與天各佔畫面的一半;構圖中不見飛鳥、船隻或遠方的海岸線等干擾元素,只聚焦於水、空氣及日月光影的交織。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海景》如今已是杉本博司窮其一生的創作計畫,為什麼對大海如此著迷?杉本博司說:「海洋的變遷比起陸地可說是微乎其微。所以,當人類從獸類進化到智人,開始擁有自我意識時,海洋的景象或許已深深刻在人類的心靈之中。我能感知那樣的視覺經驗,也能對照自己的記憶與人類初次見到世界的美麗景象。」於是他設想:「有沒有可能,現代人能以原始人的目光觀看一處風景?」一幕幕詩意的天光海景,因此被凝鍊於雋永的黑白影像中。透過此系列,杉本博司不單用攝影描繪世界,也將內心的海景投射到世界這塊畫布之上。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提供:文心藝所)

藉《偏光色》提問:世界的色彩真的只有7種嗎?

受牛頓的劃時代著作《光學》(Opticks)啟發,杉本博司於2009年起展開對光的紀錄。《偏光色》是他首次探索彩色攝影的作品,延續他對時間與存在的關注,揭示色彩之間仍潛藏著人眼難以察覺的微觀層次,並引發對可見世界真實性的思考。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從牛頓棱鏡實驗中獲得靈感,杉本博司在東京的工作室裡設計了一套設備,組件包括一台老寶麗來相機、一個配有玻璃棱鏡與鏡子的裝置。用寶麗來拍攝的影像,色彩濃郁、鮮明而純粹,細究其中能發現變化無窮的微妙色調。杉本博司以此提出質疑:「我們的世界俯拾皆是繽紛的色彩,為何自然科學堅持只有7種?」提問的對象正是牛頓在《光學》中提出的論據,其推翻了當時普遍認為自然光為純白的看法,證明光實則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等7種獨立的色彩所組成;而在杉本博司眼中,「那些被忽略的細微色階,反倒讓我更真實地感受世界。」

「杉本博司攝影展」文心藝所展出中!集結《過去的存在》、《海景》等4大系列代表作
(圖片來源:Hiroshi Sugimoto official website)

《杉本博司 Hiroshi Sugimoto》

日期|2025.04.12-08.31

時間|10:30-18:30,每週二休館

地點|文心藝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

類比到數位時代,紀實影像如何演變?北美館「時代劇場」集結杉本博司、沈昭良等17位攝影家作品帶看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等人作品

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紀實攝影」的意義不僅止於捕捉決定性瞬間,更能展現攝影者的個人風格及敘事方式——透過他們的拍攝手法、構圖與後製編排,我們不只能從影像窺探世界或事件一角,還能閱讀影像之外暗湧的想法與主觀意識。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即日起至713日推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展覽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劃,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劉振祥等17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關注從類比到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拍攝者、影像內涵與生成過程所產生的變化。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北美館即日起至7月13日展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

張乾琦、周慶輝、全明遠、何經泰、謝三泰、石內都(日本)、劉振祥、羅晟文、森山大道(日本)、西野壯平(日本)、盧純澤(韓國)、凱薩琳·歐佩(美國)、安娜‧里德勒(英國)、沈昭良、杉本博司(日本)、黃海昌(馬來西亞)、徐冰(中國)

該如何理解「當代紀實攝影」?

攝影不僅是記錄現實的載體,也能透過建構影像的敘事方式,將「觀看」轉化為「思考」的過程。當代紀實攝影在這樣的脈絡中,重新賦予影像的意義與價值:進入數位影像時代,攝影家改變或放慢先前報導攝影的拍攝節奏,不再強調捕捉決定性瞬間與衝突時刻,而以風格化的手法呈現自己的主觀世界。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徐冰,《蜻蜓之眼》,2017,影片,81分。(圖片提供:徐冰)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黃海昌,《馬來西亞女傭》,2008,C-print,85公分×17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杉本博司作品開場,帶你思考「觀看」的本質

展覽以「時代劇場」為題,隱喻影像內在所建構的時空演繹,包含創作者、照相機功能、攝影與時間、影像生產之間的關係,延伸3個子題:「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及「視覺風景」,探究紀實影像之於社會的觀點、影響及意義。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盧純澤,《奇怪的球》,2004-2007,噴墨輸出,80公分×108公分。(圖片提供:盧純澤)

展覽以杉本博司《劇場》與《廢墟劇場》系列為開端並呼應主題,此作以長時間曝光捕捉影劇院放映電影的全程,泛白的螢幕對比幽暗的舞台與座席,折射出影像中關於時間、存在與消逝、虛實影像交會的向度,引領觀眾思考影像與觀看的本質。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杉本博司,《廢墟劇場:法國巴黎東京宮 37 號廳》,2013,銀鹽相紙,42公分×54公分,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探尋廣島核災、白色恐怖等歷史的隱藏記憶

展覽開場邀請觀者透過凝視穿越時空的褶皺,重新想像遭受歷史事件迫害者的身影,或是探問隱匿其中的政治權力或文化傳承。2025年是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80周年,石內都《ひろしま / 廣島》系列拍攝原爆受難者遺物,以溫潤的光影捕捉這些承載逝者記憶之物的時光痕跡,其色彩與紋理映照生命曾經閃耀的存在,也揭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石內都,《ひろしま/廣島》(#105 捐贈者:Nakajima, E.),2013,C-print,74公分×108 公分。(圖片提供:石內都、日本The Third Gallery Aya)

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以濕版攝影,紀錄臺東排灣族土坂部落跨越世代的祭典及人物,傳統儀式如同無法重現的手工顯影過程,不僅是時間的印記,更是深刻的文化延續與回聲。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2018,濕版攝影、基底材料鋁板,30 公分×36.4公分。(圖片提供:何經泰)

曾採訪白色恐怖倖存者的謝三泰,深刻理解此段歷史的影像缺席,《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透過「非劇照的劇照」,側寫同名電影於鏡頭外的場景,試圖想像未曾被見證的故事,藉此追溯過往政治犯監禁的遭遇。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2018,影片,10分45秒,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謝三泰)

從台灣到世界,紀錄到敘事的影像轉變

攝影者對特定議題的關注,手法從「紀錄」過渡到「敘事」,這既是觀看方式的重塑,也是社會意識的演進。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聚焦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生命經驗,藝術家深入訪談個別故事,並以編導式攝影構思攝影敘事,運用三聯屏影像重構現實與想像融合的景象,開啟與大眾的對話和理解。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之一》,2023,噴墨輸出、物件、訪談,235公分×308.4公分;164.6公分×124.6公分×2件。(圖片提供:周慶輝)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紀錄全臺廟會慶典、婚喪場合中的特有的表演團體,將台前幕後的黑白影像與霓虹舞台車空景並置,梳理表演與習俗的交融脈絡,映現臺灣庶民文化的特殊景況。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2005-2023,藝術微噴、影片,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沈昭良)

劉振祥《暫時.風景》以空拍機高空視角,捕捉廟會酬神建醮的過程與場景,祭典中的人群、供品與隊伍形構成神秘的幾何地景,這些儀式場合承載著人們對神聖的集體想像,在短暫的現實瞬間凝聚深刻的信仰敘事。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劉振祥,《暫時.風景》,2024,藝術微噴,176公分×136公分。(圖片提供:劉振祥)

作為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的張乾琦,以《馬格蘭人》記錄在新聞與紀實攝影史的重要前輩,他們身穿關於數位警語的T 恤,象徵紀實攝影在技術變遷與世代交替中的挑戰;本次亦展出北美館典藏其作品《在路上》,以影像結合聲音敘事,引領觀者回望其攝影之旅。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張乾琦,《馬格蘭人》,2007,銀鹽相紙,126公分×167公分。由左至右依序為:費迪南多.希安納、菲利普.瓊斯.格里菲思、托馬斯.霍普克、大衛.赫恩 、艾略特.厄維特,前排為久保田博二。(圖片提供:張乾琦)

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以852張靜態影像組成的影片,由歐佩的舊金山藝術家朋友扮演一位社會邊緣人,藉由縱火行為表演,及燒毀的現代主義建築新聞報導圖片,呈現反烏托邦和後末日世界敘事,探討當今全球動盪的環境、政治與社會議題。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2017,影片,21分44秒。(圖片提供:凱薩琳.歐佩、洛杉磯Regen Projects畫廊及紐約、首爾、倫敦立木畫廊)

視覺風景暗藏的內省與感知

相機裁切的現實片段,不僅揭示了觀看的深層意識,亦反映攝影者的內省與感知。森山大道《記錄:台灣》以直覺快速捕捉臺灣街景的風貌,以其代表性的高反差、粗顆粒與傾斜失焦的黑白影像構圖,帶著深刻的視覺印記,亦反映社會變遷與文化流動的歷程。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森山大道,《記錄:台灣》,2011、2014,數位輸出,100 公分×150公分。(圖片提供:森山大道、 Akio Nagasawa、亞紀畫廊)

西野壯平交織身體經驗與環境的圖譜,《山線,富士》將其漫遊城市所見不同視角的風景影像,拼組成具多向度的人文地貌;另透過曝光GPS記錄日常行走的軌跡,以光點紀錄個體與城市之間的連結與脈動。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西野壯平,《山線,富士》,2021,噴墨輸出、相紙,227公分×152.3公分。(圖片提供:西野壯平、倫敦Michael Hoppen畫廊)

出自對於百年後人們如何看待現在記錄的好奇,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以虛擬實境整合技術,再現臺灣著名的市集、觀光地標和大型活動的紀實影像,觀者透過頭戴顯示裝置重返既熟悉又陌生的特定時空,從封存的視覺敘事中延續身歷其境的體驗,進而探索過往與想像未來。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2020,VR 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全明遠)

安娜·里德勒探討時間、記憶與數位媒材的關係,《晝夜曲》透過AI生成夜間綻放的花朵影像,以非人類的時間呈現生命的韻律,開展自然與數位影像融合的感知維度。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安娜‧里德勒,《晝夜曲》,2024,GAN生成錄像影片(mp4)、自定義程式碼,22分。(圖片提供:安娜‧里德勒、柏林、科隆Nagel Draxler畫廊)

羅晟文關注人類與其他物種的生存關係,Watch Out透過看似詩意的風景影像,引領觀者尋找藏匿其中的「寶物」那些根據路殺動物殘軀設計的珠寶,凸顯現代公路與生態棲地的矛盾,促使審視人類與自然的共存關係。

北美館「時代劇場」關注紀實影像變化!集結杉本博司、森山大道、沈昭良作品
羅晟文,《看路》,2024,尋寶遊戲:攝影、錄像裝置、珠寶飾品、印刷品,尺寸依場地而定。(圖片提供:羅晟文)

展覽期間規劃有「藝術家面對面」座談系列、「專家導覽」、「共融美術館」等活動,由藝術家、策展人、影像評論人帶領觀眾探究當代攝影的創作觀,詳情可見於北美館官網及社群。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展期|2025.03.29-2025.07.13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A、3B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