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開啟時空對話的關鍵鑰匙!《2016台北雙年展》

檔案,開啟時空對話的關鍵鑰匙!《2016台北雙年展》

文件檔案作為藝術展出的主軸,其實在國際間行之有年,因為比起傳統的繪畫和雕塑,它更能有系統地收納論述和記憶,成為鑑往知來不可或缺的利器。今年《台北雙年展》的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聚焦檔案,從觀照它的多樣形式,延伸成對過去和未來的多重解讀,作為當下的借鏡。走一趟北美館,一場自省的思辨之旅,將為你敞開。

 

專訪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

La Vie:為何選擇「當下檔案‧未來系譜」作為本次的主題?你如何定義「檔案」?

Corinne Diserens(後簡稱CD):檔案不存在於過去,它像一個「空間」,在裡面可以提出對記憶、脈絡敘述的建構藉以質疑未來。若沒有召喚性的力量,檔案可能是靜止、隱藏、或被忽視的;當然,若能允許這樣的召喚性力量,檔案則可能變為動態、可以啟動、或重新顯現,在感官上變得可被體察,並能與那些即將浮現或不可能到來的現實之間,產生或合作、或對抗的關係。

 

公部門和私人機構都存有檔案,有些開放給大眾閱覽,有些則否,在在等著被解密;在私領域,檔案則是作為內在想像世界的地圖,能夠被傳播、(非自願的)被盜版、受挖掘等等……。然而一旦被這些形式啟動,它就能發揮回顧(retro-perspective)和在認知層面上隱射多重意涵的功能,對「當下」的複雜內涵有所助益,闡明「檔案化」(archiving)「反檔案化」(anti-archiving)姿態記憶組成的關係,探索檔案的解讀和潛在的挪用,並重新思考歷史和文化典範的轉移。

 

La Vie:你認為這個題目和台灣之間的關係為何?為何我們需要這個展覽?

CD:展覽羅列橫跨多元領域及主題的藝術實踐,同時意識到沒有任何政治權力,會放棄對檔案、甚或對集體記憶的控制。正如法國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所言,是否達成有效的民主化,可以用一個關鍵指標來衡量:對於檔案的開放程度,普羅大眾擁有多少的參與權、組構權、以及詮釋機會。

 

德希達提到古希臘時期的「市政廳」(l'arkheîon),是掌權者決定哪些公眾文獻可被保護的場所,因此賦予這種場域正統化的力量,合理化究竟哪些文獻得以被保存或摧毀的決策過程,或成為一種強加的論述,也就是所謂:「在託付給這些執政官此類任務的情況下,這些文件其實代表了法律:文件它們回憶法律、召喚或施加法律。」(Entrusted to such archons, the documents in effect state the law: they recall the law and call on or impose the law.)

 

La Vie:你如何規劃展場空間?

CD:這次展覽召喚了三層面的共鳴:「演繹檔案」(Performing the Archives)、「演繹建築」(Performing the Architecture)、「演繹回顧」(Performing the Retrospective)。對於這次籌畫,相當重要的一環,是思考美術館所處的社會文本、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建築形式,也藉機揭開階梯和陽台這些原本隱藏的空間。隨著數個未上漆的灰色微型建物出現於場內,透過被使用和未被使用的空間、燈光、音效,營造出一種讓建築呼吸的氛圍,也讓觀眾對作品萌生「關鍵親密感」(critical intimacy)。如此期望能回頭檢視:美術館平時如何透過一次次空間的操作,創造許多層次的「習慣模式」(Modi Operandi),並用這樣的模式來處理藝術遺產的傳播。這次也特意凸顯展示的權力、凸顯如何對點子和藝術姿態的擴大感知與接收,以及這一切與那些時時刻刻都在轉變中、不斷試圖尋找從主導論述中自我解放的行為方法

 

La Vie:展場中埋藏許多小線索,例如法蘭西斯.阿里斯(Francis Alÿs)的小幅作品能在展場的數個角落(而非單一展牆上)被看見,可否分享這樣操作的原因?

CD:阿里斯的小幅畫作在二樓展場空間裡,以「標點符號」的形式出現。畫作的主題是不同地景或城市景觀,像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古巴首都哈瓦那、巴西城市瑪瑙斯、上海、紐約、伊朗的亞茲德等等,這些景觀捕捉了藝術家的探尋。他自己說:「回想我當時站在畫布前的感覺,以及隔著這樣薄薄的畫板,在另一邊的他人對我的感知。」

 

這次展覽的籌畫,和論述機制生產、知識體系模組、反射影像等概念息息相關,也關注就此延展出對應的藝術共鳴的關係網絡,透過視覺影像探索歷史的共時和它的安棲之所。有些作品則是藝術家對歷史的召喚,以視覺、表演、或論述的方式呈現於觀眾面前,立足於上世紀大師的智慧結晶,並討論這樣的經典,如何作為現在藝術能量的豐沃土壤。

 

此外,展覽也處理了多層次的關係。例如:討論如何對生命力豐沛的藝術和知識生活,盡可能展現「好客」(hospitable)精神探索怎麼思考藝術作品無可避免繼承前輩思想的現象,以及為何在這些創作的過程中,某些思想比較受到偏好,或被更廣泛的理解等議題。

 

La Vie:你將美術館及雙年展機制視為一個有機母體(matrix),能否談談你認為未來美術館應該朝什麼方向邁進,建立與群眾之間的關係?

CD:美術館必須扮演一個國內及國際間主要的文化傳遞角色,在日漸多元的文化背景與知識分享系統中,要能反射觀點質疑知識呈現手法被體察的模式。若民主化、以及增加藝術創作的開放程度,是美術館歷來的關注重心,那在現今的社會中,得更留意對創作的運用與培育,才能直接或間接地生養文化遺產,以及幫助展覽規劃。不論以何種形式(可能是作品委任、對研究與製作的支持、甚或創造國際專業網絡,與文化機構、大學和研究單位、虛擬平台、先行的知識分享平台等等),讓國內外的藝術家和學者,建立開放且真誠的夥伴關係。

 

這與美術館的歷史任務不相牴觸:歷來與當下最具生產力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對話,是其必須持續堅持的任務,才能對典藏品的豐富化產生實質影響。若美術館能重申,對跨領域展覽規劃的重視(包含表演藝術於20、21世紀的模式),同時能兼顧對歷史和當代提問,就能藉由多元的體驗以及藝術的力量,不斷創生流動的對話、研究、文獻、實驗、討論,不辜負這些活動,也讓它們別具意義。

 

INFO/《2016台北雙年展》

Venue/台北市立美術館

Date/即日起~2017.02.05

 

Text / 歐陽辰柔

Photo / 張藝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16年10月號

 

英國藝術家Oli Epp個展登台!劇場構圖搭怪奇物種,幽默再現社群媒體不間斷的「扮裝表演」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首次亞洲個展在台灣!《奧利・艾普的小鹹點》(Hors d’œuvres)即日起至2025年5月15日於師大美術館展出,不僅匯集藝術家多件知名作品、2025年新作,更有本次在台期間將故宮展品結合泡麵所完成的創作。此外,師大師生團隊也延伸Oli Epp的繪畫作品,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沈浸式短篇,為展覽創造不同的觀看與體驗路徑。

社群媒體仿佛一座無疆界的巨型劇場,人們重現現實、或擷取現實摻點虛擬想像,在這座劇場中「扮裝」或「表演」——你是否也參與其中?英國藝術家Oli Epp(奧利.艾普)有感於此,於是將源自現實生活、影視作品、社群媒體等的元素挪用並解構,透過摩登、怪誕、略帶詼諧的繪畫作品,反映社群媒體文化盛行所衍生出的形象塑造、社交關係互動等等現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師大美術館《奧利・艾普的小鹹點》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師大美術館)

這場表演,我們都參與其中

當代社群媒體重即時性、視覺性,並設有公開、數據化的回饋機制,這讓使用者為了吸引視線、追求按讚及留言等互動,發展出不只是記錄生活、更是在「表演」生活的行為模式——人們在此塑造理想形象、編導自身的故事,在數位空間中進行刻意的展演。《奧利・艾普的小鹹點》透過Oli Epp平滑的電繪風格繪畫,聯想社交媒體的劇場表演,反思虛實生活中複雜的互動關係。

人、物合一的怪奇物種,在平面劇場輪番登台

Oli Epp常使用油彩、壓克力為材料,透過平滑、流暢的噴槍及繪畫方式,塑造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的畫面。他將對社群媒體、影視作品、當代生活的觀察融入繪畫,以怪誕奇異的構圖,讓筆下角色呈現戲劇化的非真實形象;然而,他們並非全然虛構——人物身穿的名牌服飾、臉上的時髦妝容、耳邊的AirPod、手上拿的信用卡……各種你我熟悉的消費象徵,都提醒著觀眾這是源於現實生活的觀察,展現現代人對於品牌與個人風格的過度執著,彷彿在提醒:「記得對生活中種種的『過量』行為保持距離。」

亮點作品《夢遊者》:以奇幻氛圍紀錄生活災難

Oli Epp的作品看似無厘頭,實則透過物件指涉特定意義與社會現象,或反映他個人的生活記憶。如作品《夢遊者》的角色穿著粉紅色長裙、身旁有隻小羔羊相伴,腳步輕盈地在斑馬線上跳躍;看似夢幻無害,遠方卻有顆紅色警示燈暗示著潛藏的危險即將到來。這件作品源自Oli Epp幾個月前一場生活災難,當時他在深夜半睡半醒之間,不慎沒將水龍頭關好,導致公寓淹水,於是將這場災難化為《夢遊者》,繪出一場暗藏危機的夢境。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奧利・艾普,《夢遊者》(Sleepwalker),2025,油彩、壓克力於畫布,200 × 180公分。(圖片提供:Oli Epp)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藝術家Oli Epp的工作室。(圖片提供:Oli Epp)

在台完成新作《唐》:拼接故宮文物與泡麵,慢與快的矛盾對照

值得一提的是,《奧利・艾普的小鹹點》為Oli Epp首次亞洲個展,也是師大美術館規劃的學生交流展,主要代理藝廊Semiose及藝術家慎重看待這次與台灣觀眾與學生見面的機會。Oli Epp這次為個展來台停留一個月左右,充實異地體驗也期待開啟新的創作靈感,展覽中的《唐》(Tang)正是他在台期間完成的作品,其靈感來自藝術家參觀故宮時所見到的唐代三彩馬,陶馬的傳統工藝表現令他印象深刻,於是他靈機一動將三彩馬與泡麵結合,讓慢工煉成、流傳數百年的工藝品與速食、規模化產品組合,創造一種矛盾又詼諧的視覺印象。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右為於台灣期間繪製的作品《唐》。(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師大學生響應數位沉浸短篇

展覽開幕當天,臺師大圖文傳播學系碩士班師生團隊自Oli Epp作品《阿爾戈斯》(Angos)延伸發展,透過動畫與AI生成技術,打造一充滿懸疑氛圍的沉浸式短篇。《阿爾戈斯》繪出一隻頂著9顆眼睛的黑貓,牠巨大的眼睛總凝視著前方,作品靈感源自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傳說中他永不必眼,因此沒有秘密能逃脫他的視線。未來,師大美術館也將持續扶持新銳藝術家,並將學生團隊創作列入未來展覽主題之一,持續開拓大學美術館的展演深度及交流廣度。

師大美術館展覽《奧利・艾普的小鹹點》!英國藝術家Oli Epp亞洲首個展在台北
(圖片提供:師大美術館)

《奧利・艾普的小鹹點》

展覽時間|2025.03.1605.15

展覽地點|師大美術館3樓(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 09:3017:30,週六日 10:0017:3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他筆下的魔幻異世界,是記憶的殘影: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登台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記憶存在於虛實之間,靠近事發現場時生動鮮明,後又隨時間的流動模糊變形,在我們感嘆消逝時,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透過繪畫凝結記憶。台北藝廊奇想會現正展出Cream Ecoe首次海外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展覽圍繞記憶、時間與情感交錯等主題,透過藝術家夢幻、超現實的視覺語彙,探索那些隨時光流逝而樣貌模糊、餘韻卻仍繚繞內心的生命片段。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Always be in my heart〉。(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Blank〉。(圖片提供:奇想會)

記憶,不完全脫離現實的非現實感

色彩在Cream Ecoes的創作中扮演關鍵角色,他經常選擇不易讓人直接聯想到現實世界的色彩,例如紫色、綠色,並搭配藍色來平衡整體調性,這讓他的作品充滿超現實感,引領觀者進入一個陌生又迷人的世界。然而,為了讓作品保持與觀者的連結,他在畫面中保留了現實中的元素,如窗戶、植物或山的輪廓,創造出一種「既陌生又親切」的氛圍,讓觀者能夠投射自己的想像,進入這個幻想空間。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Are you her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Space grav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ハテナ〉。(圖片提供:奇想會)

在本次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中,Cream Ecoes進一步深化這種創作方式,透過架空的建築結構、虛幻的景色以及非典型的色彩搭配,藉繪畫將記憶的殘影視覺化,並以獨特的筆觸描繪時間與情感的流動。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Not Entrance〉。(圖片提供:奇想會)

從音樂開啟藝術創作之路

Cream Ecoes最初從事音樂創作,因對專輯視覺設計與藝術表達感興趣,開始踏入繪畫領域。他善於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提煉靈感,如電影、旅行、城市中的光影變化、建築造型與景觀結構,並將其轉化為畫面中的架構與氛圍,構築獨特的視覺敘事。雖目前以數位創作為主,但Cream Ecoes對未來的創作不設限,期待嘗試以顏料在畫布、紙板、甚至牆面上,進行更自由、開放的情感釋放。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Space egg storage〉。(圖片提供:奇想會)
日本藝術家Cream Ecoe個展在奇想會!以魔幻筆觸捕捉記憶殘影
Cream Ecoe〈Pung Land〉。(圖片提供:奇想會)

Cream Ecoes個展《Always be in my heart

展期|2025.02.2803.23

時間|13:0020:00,每週二、三公休

地點|奇想會 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入場費|低消一杯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