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代插畫家,畫出最寫實、最有味道的「台北人」

台灣新生代插畫家,畫出最寫實、最有味道的「台北人」

新生代台灣插畫家奧斯卡從 2011 年起開始從事插畫創作,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下了 MV、書本的插畫設計,以及藝術駐村、國內外展覽等活動,在插畫的世界裡建築了一片充滿個人風格的殿堂,他說,不知道能不能夠把「畫插畫」當作是夢想,只是單純地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顆看似不確定,卻閃閃發亮的「藝術家的心」,其實就是為其作品注入魅力的重要元素。

 

對奧斯卡來說,靈感可以來自於任何地方,甚至來自於一個微小、瞬間的相遇。回想起當初是怎麼開始畫這系列作品的,他這麼說:

 

「《台北人》系列的產生是誤打誤撞,最初只是想畫些沒有負擔的圖,練習水粉顏料的上色技巧。在國外旅行時,我喜歡在街頭晃蕩拿著手機隨手拍街上的人,在那個城市生活著的人的樣貌,這才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風景。但台北呢?我似乎沒注意過在同個城市生活的人們,彼此形色匆匆,或低頭,或想著未完的代辦事項,不經意地經過又錯過,因此我想以旅行者之姿,畫下同在台北街頭的人,記錄當代台北人的樣貌。」

 

這位年輕插畫家從平時會經過的街頭,去觀察人群並繪製成一幅幅別致的插畫,他們的衣著以及從事的活動代表著市井小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思想,也捕捉了隱身在這座車水馬龍的大城市裡,時常被人們所忽略的邊陲角落。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系列的插畫作品吧!

 

〈中山站賣玉蘭花的阿桑〉

台北許多大馬路上,都可以看見她們賣玉蘭花的身影,這份工作其實很辛苦,吸著車子所排出來的廢氣,還要頂著豔陽或忍受風吹雨淋,穿梭在危險的車陣中間,但是她們卻依然帶著一整盤的花香然後綻開笑靨,緩緩走向每一台車的車窗邊一串一串的賣著……。

 

〈捷運雙連站附近的街友〉

身旁堆滿了雜物,蜷縮在角落,捷運站的人來人往,讓他們隱密的被鑲嵌在人群之中,或許從來沒有人仔細的去觀察過,那是茫然、無助、不知道下一步該走向哪裡的眼神,還是只是因為寒冷或疲憊渴望一夜好眠呢?

 

奧斯卡說,〈捷運雙連站附近的街友〉、〈中山站賣玉蘭花的阿桑〉為最早完成的作品, 一開始掙扎著衣物的顏色是否要完全寫實,或是有時依美感做顏色上的掉換,最後靠向了前者,否則可能失去「記錄」的意義,但是一開始著手這系列的畫作一邊思考是否要加入奇幻等有趣的元素,直到這兩張作品完成後才決定以「紀實」為主,因此這兩張作品其實是這一系列作品中唯二並不完全寫實的

 

〈龍山寺附近的街友〉

穿著簡便,總是徘徊在相同的區域,街友們是最了解這座城市的一群人,也有著許多自己的故事。看著這幅畫中他慈祥但有著歲月痕跡的臉龐,讓人不禁想著,如果我也有機會在龍山寺附近遇到他,希望能和他聊聊天,跟他交換彼此的人生故事。

 

〈台北車站準備搭公車的外籍看護與老人〉

高齡化、都市化的雙重效應下,許多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卻沒有子女在身邊照顧,陪伴左右的常常是看護,而外籍看護身在異鄉,工作也十分辛苦,心裡也是苦悶的。這張插畫的景像不只是台北車站附近,在台北其他地區甚至是全台灣其實隨處可見,這讓人不禁開始思索著:雖然他們都沒有表現在臉上,但是不是有人懂他們的寂寞呢?

 

中和的市場小販〉

隨著超市的蓬勃,菜市場和這樣的小販已經越來越少了,但它們卻是台灣最有特色的在地文化之一。小時候牽著外婆的手去買菜,看菜市場的婆婆媽媽們挑著菜頭、高麗菜等等,「這怎麼賣?」的聲音此起彼落,魚攤、肉攤俐落的切啊剁的……要說甚麼最有台灣味,那麼我一定會說──就是這樣琳琅滿目的市場小販

 

〈淡水老街的掃地阿伯〉

清掃著街道、維護市容整潔的他們總是在清晨大家都在睡夢中時就開始揮灑著汗水工作了,因為我們不容易遇到他們,也不曾目睹他們認真工作的模樣,所以常常會遺忘這些「默默的英雄」。他們穿著背心拿著大掃帚和畚箕,一吋一吋將路面清掃乾淨,是幅多麼值得被記錄下來的畫面。

 

〈台大後門附近的 U-Bike 情侶〉

近年來 Ubike 已經成為台北街頭重要的一部分,男女老少都開始懂得騎腳踏車的樂趣以及對環境、健康的益處,尤其捷運站、校園周邊總是會有 Ubike 租借站。這幅插畫中情侶的兩小無猜,不是騎乘會排放廢氣的機車,還是以代表環保與健康的腳踏車代步,傳遞了一份青春活力的氣息。

 

〈八月在教育部前反課綱的學生〉

學生運動的延燒象徵著國家的年輕人懂得為自己的意見而發聲,並且願意針對所關切的議題盡一己之例,就像這幅圖所畫的這位學生,在八月仲夏不畏炎熱,坐在低矮的板凳、揮著扇子,在這些代表著「自由民主」的標語前說出自己的訴求,姑且不談論議題的爭議性,這樣的精神十分值得佩服與鼓勵。

 

〈在萬華的流鶯〉

其實在夜晚小巷中依然可以見到她們的身影,倚著一堵年代久遠的牆,她們是幾乎被這座城市所遺忘的邊緣人,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活下去,但卻充滿著遭受世俗眼光指指點點的無奈……。這幅圖像與台北其他地區的進步、繁華形成了的對比,捕捉了一個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角落

 

〈圓山站附近教小朋友騎腳踏車的教練〉

小朋友練習騎腳踏車的可愛身影,搭配教練壯碩的身軀和嚴格的表情,表現了台北充滿活力的景像,而且這幅畫細緻的畫出了小朋友所配戴的護膝護肘以及教練手上拿著的哨子,教練另一手扶著小朋友的背,下一秒就要放手讓他自己出發了!

 

〈中正紀念堂賣吹泡泡玩具的阿桑〉

在觀光景點販賣的這些小玩具也是台灣的一大特色,賣著玩具的小攤販,那個揮舞就能做出美麗泡泡的玩具,是童年最讓人懷念的回憶之一。小時候被爸爸媽媽牽著,一經過這樣子賣著吹泡泡玩具、風箏等等的攤販,總會嚷嚷著要買玩具的情景都一一浮現在眼前呢!

 

〈在龍山寺拜拜的女孩〉

這幅作品很純粹的畫出了女孩拜拜虔誠的神情,有著許多著名廟宇遍布的台北,拜拜無論在過年過節或者平時突然有事對神明相求,也是許多台北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雙手合十、雙眼緊閉,心靈平靜的對神明說著想說的話,祈求一切平安順利,這樣的畫面也非常的美麗。

 

〈西門町睡在路旁的街友〉

越是繁華喧囂的城市,越會隱藏有一些無家可歸的人們聚集的角落,時常會有些街友喝了點小酒便在路旁這麼呼呼大睡了起來。平時我們總是視而不見的走過,而插畫家則會將這樣的畫面用插畫去記錄,揭開台北這些被忽視的影像。

 

〈在松山機場的華航空姐〉

這幅插畫呼應了先前空姐爭取權益罷工的時事,整齊的制服、髮型,光鮮亮麗的形象底下其實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和不合理的待遇,而這起罷工事件成了勞工爭取自身權益的一個起點,她們的勇敢和堅強也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幅街頭最美麗的畫。

 

〈古亭公車站牌等車的中年人〉

台北相較於台灣的其他縣市是多雨而且四季都有雨,所以要畫台北人當然不能夠缺少「撐著傘」的人們,撐著傘排隊等公車也是台北隨處可見的生活景像。這天又是陰雨連綿,看到這幅插畫是否讓人想起了在外奔波終於下班,卻在大雨中風塵僕僕返家的父親呢?

 

〈中正紀念堂練旗的女高中生〉

揮灑著汗水、揮舞著旗桿展現身體的力與美,但最重要的是展現高中──人生最燦爛的一頁光景,這位女高中生將年輕世代應有的自信以及力量展現了出來。其實無論環境如何的改變、艱辛,下一個世代總會找到他們的出口,就像這個女孩一樣,舞出他們充滿希望的明天。

 

 

欣賞完畫作,透過「台北人」更認識了台北這座城市,台北童趣、活力、刻苦、孤單以及黑暗等等不同的面向,原來都可以在各行各業的人們身上看見,然而無論是生活在其中的我們抑或是到此一遊的旅人或許也不曾這麼仔細的去觀察身邊的人群。

 

佛曰: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一次的擦肩。」一次將目前所有《台北人》作品平擺在床上,才驚覺這些人物曾在我的生命裡與我交錯,同活在過去某個片刻的時空。「人才是最美的風景。」這句話在台灣插畫家奧斯卡的《台北人》系列作品中展露無遺。

 

如果想要更認識這位插畫家以及看他的更多精彩作品可以點選以下連結:

奧斯卡 Oscar Tsai FB粉絲團奧斯卡 Oscar Tsai 官方網站

 

Text / FLiPER

Photo Credit / 奧斯卡 Oscar Tsai

用陶瓷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劉子瑜個展《漸變》登陸TAO ART,集七年創作軌跡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從台北Restaurant A到倫敦Restaurant Gordon Ramsay等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可見到陶瓷藝術家劉子瑜的食器作品,它們低調襯托料理、也細緻為餐桌增色。可劉子瑜的創作不僅止於功能性,更延伸出獨樹一幟的藝術性,她將兼容並蓄、有機而和諧的美學,貫穿於嚴謹的創作實踐之中,展現出陶瓷創作、原始的自然力量與自我意志之間的深刻連結。

睽違三年,TAO ART推出劉子瑜個展《漸變》

即日起至2025年419日,台北藝術空間TAO ART推出劉子瑜最新個展《漸變 Gradations》,集結藝術家過去7年來累積的作品及創作靈光。展名「漸變」一方面點出了釉燒過程中所經歷的質變,與物質本身的可變性;另一方面則隱喻藝術家多年來的探索與創作軌跡,及作品逐漸長出的豐富樣貌。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談及創作時的心境,劉子瑜說:「在我的作品中,我最享受的是去實驗色彩的漸層變化、各種色調之間過渡的微妙差異。」上述特質也能見於《漸變》個展之中,以下精選幾件亮點作品帶看。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杏福〉。(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用陶瓷凝結自然美景

近展場入口處的細長圓柱造型陶瓷作品,是劉子瑜從2020年延續至今之作。她藉由流釉質感和高低排列組合,敏銳捕捉不同光線、不同時間之下的感性經驗:〈春寒料峭〉色彩細緻、富漸層變化,令人聯想台灣山林間的濕潤綠意,襯著藍天與雲霧繚繞的遠景;〈秋老虎〉的瑰麗釉色混合了草葉綠、橄欖綠、冷杉綠和芥黃,宛若秋陽斜落於山林、穿越樹葉間隙,瞬息萬變的景色。

對劉子瑜而言,暫時放下對器皿實用性的思考,追求自由表達,是一種嶄新的發現;這次她也首次展出全新水彩紙本創作,呼應陶瓷作品對自然意象的捕捉。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寒料峭〉。(圖片提供:TAO ART)

最大展間中呈現寧靜的暖色家居氛圍,以劉子瑜最為人熟知的「餘」系列為主角,並展出精彩的大幅作品〈春夏秋冬〉。其中的亮眼新作還有「池塘深處」系列,她運用礦物塗料創造具流動感、空間感的背景,並在閃爍溫潤光澤、富動態感的魚群之間覆上一層金葉,重現一幅池塘落葉的場景,將瞬間凝結為永恆,寧靜而雋永,蘊含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感受。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夏秋冬〉。(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融有趣想像,轉譯古典器物

這次個展中,劉子瑜也再度挑戰由傳統形制的器物發想,融入有趣和想像性的當代元素。她讓南宋青釉龍虎尊上經典的靈獸形象,變身為既像龍又像蟲的龍蝦;器蓋上,在中國傳統中象徵朱雀的鳥被巧妙地換成小螃蟹。而傳統形制的鳳耳紙槌瓶上,則棲息著優雅的蒼鷺,以她特別喜歡的灰藍色調與漸層釉色效果表現。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Lobster Jar〉。(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Heron Vase〉。(圖片提供:TAO ART)

自在遊走於功能性、藝術性陶瓷創作間

劉子瑜與陶瓷藝術的相遇,是美好的偶然。她出生於美國加州,大學修讀商業經濟學和法語,畢業後曾想赴法國烹飪學校進修,但在啟程前邂逅並愛上陶瓷藝術,因此決定攻讀陶瓷碩士學位,以結合自己對陶土和美食的熱情。如今,劉子瑜的陶瓷作品散見於全球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儘管她的創作著重於功能性,但並不受其限制,她以功能性的形式作為設計的起點,最終成品遠不止於實用的餐盤或碗具,而是蘊含深刻意義、質樸與奢華並存的獨特作品。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劉子瑜個展《漸變》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19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編輯帶逛】望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將於2025315日正式開幕。園區建築依著海岸山脈低調棲於坡地,與太平洋相望;現已開放的5座場館包含展覽廳、藝術家駐村空間、「靜池」觀景台、德布西咖啡廳等場域,未來將持續發掘花東在地的藝術能量,同時積極與國際藝術界交流,實踐將花東打造為國際藝術聚落的想望。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於2025年3月15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靜池。(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源於美國東岸的夢想,在台灣東岸落地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構想,在1980年代就隱隱埋下伏筆。當時,江賢二在紐約長島東漢普敦(East Hampton)擁有一間小畫室與一塊五英畝的地,便起心動念,構想著每年夏天開放畫室給民眾參觀,讓人們有機會和自己一樣被大自然的美所啟發,這對常說著「藝術家對社會沒什麼貢獻」的他來說,是作為藝術家所能為社會做的小小回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這份40年前因美國東岸而生的構想,如今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東岸成真——園區在深耕花東多年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協助下逐漸成型;由江賢二與林友寒建築師一同構思園區樣貌,並在臺灣清水建築工坊、臺東在地的黃文榮建築師協助下落成。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融於自然環境的藝術園區

規劃園區之初,江賢二便向林友寒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園區能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美,將整體環境融入設計,而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因此,園區規劃首重自然地景,園內5棟建築皆依海岸山脈的坡度融入環境的紋理,建材與工法以低調的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每一棟都引進自然天光。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林友寒表示:「江老師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空間性,他並不需要別人的美學意見來設計『代表他的建築』。我們建築師的角色應該『隱形』,思考如何在台東自然生態環境中,用江老師的作品精神建構一文化公共藝術平台。」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位於園區入口處的「恭源接待中心」。(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雕塑作品化為建築,框景設計讓太平洋成畫

入園首先看到的「恭源接待中心」和「承翰館」(第三展覽廳),以江賢二雕塑作品〈13.5坪〉為原型打造,兩棟建築的屋頂採用他偏愛的耐候鋼,隨著時間的鏽蝕,將呈現深邃的紅棕色;量體稜角分明的輪廓,如落於山坡上的巨大岩石,成為迎賓最亮眼的主視覺。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外觀。(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步入造型與氛圍都似教堂的「承翰館」,瞬間便能感受到類宗教建築予人的神性,整座場館幾乎不見任何直角,燈光幽暗,僅有江賢二親自創作的大型燈飾〈天使的簽名〉、自天窗流瀉的台東陽光微微點亮室內,呼應著藝術家作品中的天光、蠟燭、《百年廟》系列裡的廟宇香火……各種形式、無所不在的「光」,也引導人們在此靜思。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展出《百年廟》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13.5坪〉從雕塑正式化為建築之前,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十多年前江賢二剛移居台東,就有以〈13.5坪〉為原型打造自宅的想法,但因建造難度高,久久找不到願意承接的建築團隊;多年後,林友寒為發想園區設計前往江賢二工作室參觀,看見角落的〈13.5坪〉便主動提出:「或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建築!」繞了個彎實現藝術家心中的願望。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外觀及其設計靈感來源〈13.5坪〉。(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位於兩座展覽廳——「信義館」與「勤誠館」——之間的「靜池」,透過水景與天色相映,牆面則特意融入框景設計,巧妙襯托出與園區相望的太平洋海景。江賢二特別在此規劃一張長椅,邀訪客在此面向大海,感受啟發其創作的光線、空氣、大海和植物;轉向另一面,則能靜賞《銀湖》系列畫作感受其中靜謐。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靜池。(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若「靜池」象徵啟發江賢二創作的外在環境,那位於勤誠館內的「冥想空間」則代表內在世界,這裡展出一系列貼近江賢二內心的小尺幅作品,邀人們走入藝術家如苦行般的創作世界。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位於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內的「冥想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暗沈到多彩,回望藝術家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園區開幕大展《光、美與淨化》由現任日本森美術館特別顧問的藝評家南條史生,及曾策劃臺東美術館《江賢二2022個展》的藝術家紀嘉華合作,從江賢二創作裡最重要的元素──——展開敘事,劃分出三大切面:「追尋自由」、「音樂與自然」、「精神性與希望」,體現藝術家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談及江賢二藝術園區歷經十幾年籌備、終於對大眾開放的心路歷程,江賢二表示:「我一直認為完成作品後就是藝術家『退場』的時候,作品交由觀眾、評論家、策展人……去解釋和討論。」而這座藝術園區即是濃縮江賢二藝術生涯的重磅之作,凝練了他從封窗到開了片露台日日面海的過程,乍看是一位藝術家超越半世紀的創作生涯,卻也是一個人探尋生命的無盡旅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展出作品。(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深入參與園區建設的林友寒建築師則說,江賢二藝術園區是極其獨特的作品,「園區離它『生命的源頭』很近,藝術家仍健康在世、他的生活就面向這個場域,所有建築都和藝術家的作品有所呼應。」擔綱開幕策展、同時也是園區榮譽館長之一的南條史生也有同樣感想:「園區開啟了一個『歷史的起點』,這個場域有十幾年來江賢二創作與生活的軌跡,從今而後,訪客的參與將與園區共同寫下新的歷史篇章。」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接待中心內的紀念品販售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補水區結合江賢二動態藝術作品裝置。(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江賢二藝術園區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台1173

開幕日期|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