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藝術的孤獨》:安迪沃荷、紐約與寂寞

《藝術的孤獨》:安迪沃荷、紐約與寂寞

不久前我在紐約待了一段時間。紐約,這座充滿粗花崗岩、混凝土和玻璃建築,每天都被孤寂佔據、喧鬧沸騰的小島。雖然紐約的生活經驗絲毫感覺不到自在,若這種生活無法讓人思考活著的意義等深奧問題,若除了眼見為憑的真相,就真的就沒其他了,我不禁好奇吳爾芙是否說錯了。

 

我內心有些東西正燃燒殆盡,不單是我個人,更是身為這個世紀的子民,數位時代的人群。寂寞的意義為何?要是我們不和其他人類親密接觸,要怎麼生存?我們怎麼和其他人交流?尤其要是交談困難呢?性會是寂寞的解藥嗎?答案如果是,那我們的身體或性慾要是不正常或損害,要是我們病了或者天生不夠有魅力,又該怎麼辦?科技幫得上忙嗎?科技拉近人們的距離,抑或只是將我們困在螢幕後方? 

 

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對這些問題好奇的人。不同派別的作家、藝術家、製片和詞曲創作者都用各自的方式探討過寂寞,想要釐清寂寞為何物,解決寂寞帶來的問題,但那一陣子我反而漸漸愛上影像,從中找到我在其他地方都遍尋不著的慰藉,開始探究視覺藝術的領域,著魔似的想要找出其中關聯,以及其他人經歷類似遭遇的真實證據。在曼哈頓的那段時間,我開始收集傳達寂寞或從寂寞中誕生的藝術品,特別是現代都市裡顯現的寂寞,尤其是過去七十多年來的紐約市。

 

一開始吸引我注意的是影像,但隨著我愈掘愈深,我開始與影像背後的人相遇:在人生和作品中,與寂寞及其後遺症羈絆糾結的人。在眾多記載孤寂城市的人當中,其中一些人的作品讓我學到東西或感到觸動,也讓我在這本書深思—這些藝術家包括希區考克(Hitchcock)、瓦勒麗.索拉納斯(Valerie Solanas)、南.戈丁(Nan Goldin)、克勞斯.諾米(Klaus Nomi)、彼得.胡爵(Peter Hujar)、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佐伊.李歐納(Zoe Leonard)和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我對四位藝術家最感興趣: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安迪.沃荷(Andy Warhol)、亨利.達格(Henry Darger)以及大衛.瓦納羅維奇(David Wojnarowicz)。這四人不全是永久棲息於寂寞的居民,個別代表著五花八門寂寞的處境和角度,然而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鴻溝及人群中的孤立感受特別敏銳。 

 

但對安迪.沃荷,似乎不該寂寞,他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永不嫌膩的交際本能,身旁幾乎無時不刻都有耀眼的跟班,但他的作品卻凸顯出孤獨及寂寞帶來的問題,這都是他終其一生抵抗的問題。沃荷的藝術在人與人之間遊走,深度探究遠近距離、親密與陌生之間等深刻的哲學問題。就跟許多寂寞的人一樣,他有無藥可醫的囤積癖,沃荷製作物品,並且讓物品包圍自己,藉此在人類親密關係的需求之間架起藩籬。安迪.沃荷害怕與人面對面接觸,很少見到他沒帶相機和錄音機等裝備就出門,他把這些當作緩衝物,減緩互動交流:這點充分說明我們為何會在所謂互聯網的二十一世紀使用科技。 

 

工友兼非主流藝術家亨利.達格則恰恰相反,他獨自住在芝加哥市的宿舍,在這幾近沒有同伴或觀眾的情況下,創作出充滿美妙卻恐怖生物的虛構世界。八十歲時,他不得不離開宿舍前往天主教會度過餘日,原本的宿舍充斥百餘張精雕細琢、讓人不安的畫作,這些作品他從未公諸於世,沒人看過。達格的人生說明了社會勢力是怎麼導致孤立—更說明想像力能夠對抗孤寂

 

在這些藝術家的交際方式迥異,因此作品以五花八門的方式探討寂寞這個題材,或繞著寂寞打轉,有時正面直擊,有時討論各種招致污名或孤立的主題—性、疾病、虐待。瘦皮猴又惜字如金的愛德華.霍普雖然有時嘴上不承認,實際上卻用視覺手法呈現都市孤寂,將它轉譯成顏料。近一個世紀以來,他用畫筆下畫出空無一人的咖啡館、辦公室和飯店大廳玻璃後方的孤男寡女,一幅幅都成了城市裡的孤寂印記。 你可以展現出孤獨面貌,也可以高舉武器對付它,創造出能夠溝通表達的東西,抗拒審查制度與沉默。這就是大衛.瓦納羅維奇的動力,這位美國藝術家、攝影師、作家兼激進主義份子至今仍寡為人知,但他勇敢非凡的作品卻最能將我從羞於承認自己孤獨的重擔中獲得解放。 

 

而我漸漸明白,寂寞是一個熙來人往的地方:它就是城市的代名詞。即便是像曼哈頓這種活力充沛又以邏輯打造的城市,剛開始住進城市的人都會迷失自我。隨著時間過去,你會在內心發展出一張地圖,收藏你最愛的地點和偏好的路線:像是一個無人能精確複製或拷貝的迷宮。我這幾年來累積打造出的,就是一張依照需求和興趣,以我個人與他人經驗拼湊起的地圖。我想了解寂寞究竟為何物,寂寞在人們的生活裡是什麼模樣,試圖紀錄追蹤寂寞與藝術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延伸閱讀】好書推薦《藝術的孤獨》:奇異果實

 

☆本文摘錄自:

《藝術的孤獨》

作者:大英圖書館駐館作家 奧莉維亞‧萊恩 Olivia Laing

給居住在孤寂城市中的你,和偶爾寂寞、獨特的所在,以及想要得到慰藉的心情。

謝哲青 ∣ 知名節目主持人、作家

吳洛纓 ∣ 金鐘編劇 

曾文泉 ∣ 《喔,藝術,和藝術家們》

所在推薦

===== 全台網路書店、讀書花園博客來、實體書店熱賣中 ======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6月正式播出!延續第一季精神,深度看見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種種矛盾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6月正式播出!延續第一季精神,深度看見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種種矛盾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將於6月7日起,每週六晚間9點在公共電視、CATCHPLAY 電影台61頻道同步首播,晚間10點於串流影音平台 CATCHPLAY+ (台灣、新加坡、印尼)、公視+、愛奇藝國際版、以及首次加入台劇的國際平台 Amazon Prime Video 於海外超過240個國家或地區同步上架。

2019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開啟與觀眾、社會的深度對話,也是少數走出台灣、受到國際關注的台劇,觸及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觀眾;而2025年,《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再度突破,成為首部登上  Amazon Prime Video 平台的台劇,全球超過240個國家或地區的海外觀眾,將可以在6月7日起,與台灣劇迷同步看到這部指標性的台劇,英文劇名更定為 The World Between Us : After the Flames,延續《與惡》探討的人與人及社會的關係,以一場大火開啟全新故事。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由文策院、公共電視、CATCHPLAY、大慕可可共同出品、大慕影藝製作。(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由文策院、公共電視、CATCHPLAY、大慕可可共同出品、大慕影藝製作。(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II》正式海報及前導預告中,5位主演周渝民、薛仕凌、楊貴媚、謝欣穎以及于子育正式全體露臉,有人沉痛、有人悲傷、也有人安靜思索,纏繞5個人的,是燒出6個家庭因果糾結的一場大火,而在5人的煙硝上方,由劉子銓飾演的關鍵人物只露出半張臉痛苦吶喊,這個角色也將揭開《與惡II》故事的序幕。而在前導預告中,第一季飾演夫妻的賈靜雯以及温昇豪同步驚喜現身,分別以懷舊造型的新聞主播及名嘴身份出現,帶出了包括「立委互毆導致議事空轉」、及「無差別縱火殺人」等多個令人似曾相識的社會事件,畫面在快節奏中迅速交錯,拉出劇情長達20年的時空跨度,幾位主角也正面對各自的人生難關。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飾演精神科醫生,本身卻在縱火案失去摯愛的周渝民在前導預告中情緒失控:「我不要你們提醒我家裡只剩我一個人!」懷抱改革理想,卻在政壇中逐漸迷失自我的立委薛仕凌橫目怒訴:「是我不甘願乖乖閉嘴聽話!」於此同時,因為一場意外面臨人生巨變的謝欣穎幾度在生死邊緣徘徊,而周渝民悲痛的獨白:「我以為我們能接住所有人,但其實我們甚麼都接不住。」則令人心碎。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對世界同時懷抱著希望與絕望,也期待在各自生命的低谷中,仍然有人能夠看見自己,接住自己。角色充滿故事的主演也有感而發,周渝民認為每天都不容易,也都值得好好被重視:「人都應該要珍惜當下,很可能錯過的一件小事,會導致一輩子也無法重來的遺憾。」首度飾演政治人物的楊貴媚也忍不住感嘆:「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隨著自己年紀的逐步增長,也會慢慢發現,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最終最重要的,其實是要守住自己的心。」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II》歷經6年時間打磨,穿梭107個場景、動員226名工作人員,足跡遍及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台南、高雄等地,除了大量主次演群之外,更調度了包括近3000人次龐大的臨演群眾。金獎編劇呂蒔媛再度執筆,以第一季相連的宇宙觀,創造出全新的人物與敘事線,《我們與惡的距離II》故事橫跨20年,6個家庭的生命彼此交織,由一場縱火殺人案為始,揭開盤根錯節的因果。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延續第一季的精神,《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將透過綿密的人物網絡及多線敘事展開,深度看見隱藏在社會角落的種種矛盾。導演林君陽說:「第一季的核心在於『撕下標籤』,帶領觀眾看到隱藏在惡意背後的故事;第二季則是在這個核心上往前推進,希望透過更複雜的角色關係,以及彼此間的因緣牽扯,開展新的《與惡 II》,也傳遞出選擇、修復、理解,與接住的價值。」 編劇呂蒔媛也提及,她想傳達出「接住」的難,難在必須透過許多人的努力來一起完成,這同時也是社會中最難能可貴的集體力量。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我們與惡的距離 II》劇照(圖片提供:CATCHPLAY)

資料提供|CATCHPLAY、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5月上映!串聯11部經典動畫世界觀,發掘大師的手繪創作理念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紀錄片5月上映!串聯11部經典動畫世界觀,發掘大師的手繪創作理念

電影《宮﨑駿的奇幻世界》(Miyazaki, Spirit of Nature)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是首部聚焦於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生平、作品與自然環境深厚連結的紀錄片。《宮﨑駿的奇幻世界》將於5月9日在台上映。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為法國紀錄片導演里奧法維耶致敬這位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之作,去年該片入選第81屆威尼斯影展官方單元「威尼斯經典」最佳紀錄片,就有許多吉卜力迷敲碗期待。

慶幸「趕上手繪的最後時代」

片中引用宮﨑駿11年前獲頒奧斯卡榮譽獎項「主席獎」表揚終身成就時,曾說:「我太太說我很幸運,因為我趕上手繪的最後時代,50年來,我的電影還能只用紙和筆。」宮﨑駿不忘初衷、一生懸命對手繪動畫的堅持,對照近來「AI模仿藝術風格」盛行的現象,在此時推出這部紀錄片格外有意義。

電影《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電影《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串聯11部經典動畫世界觀

宮﨑駿是日本動畫界史上第一個擁有兩座以上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紀錄的動畫導演,最新紀錄片《宮﨑駿的奇幻世界》獲得宮崎駿所有電影的珍貴片段授權,透過串聯「宮﨑駿宇宙」11部經典動畫電影浩瀚世界觀,並集結吉卜力工作室三巨頭之一鈴木敏夫、宮﨑駿之子宮崎吾朗及提摩西莫頓等多位國際重量級思想家的深度見解,揭示宮崎駿如何透過作品探討人類與自然及萬物之間的關係,展現他深遠的生態思考,讓觀眾得以從全新的宏觀角度,重新認識並更加親近這位將一生奉獻給手繪動畫的藝術家。

吉卜力工作室製片鈴木敏夫與宮﨑駿相伴近半百人生。(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吉卜力工作室製片鈴木敏夫與宮﨑駿相伴近半百人生。(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經典動畫《龍貓》帶有自傳色彩。(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經典動畫《龍貓》帶有自傳色彩。(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鈴木敏夫共同打造海報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海報由宮﨑駿、鈴木敏夫共同創作打造,鈴木敏夫親筆題字,呈現獨一無二手繪質感。相識合作半百人生的兩人親繪11部動畫要角,海報中間占比最大的就是經常被認為是宮﨑駿本人化身的《紅豬》主角波魯克,周圍圍繞著眾多吉卜力動畫經典角色,包括鈴木敏夫的投射——《蒼鷺與少年》中的蒼鷺,還有《風之谷》乘著滑翔翼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亦敵亦友的空中海賊朵拉、《魔女宅急便》魔女琪琪和黑貓吉吉、《魔法公主》中居住在森林的木靈、《神隱少女》無臉男和湯婆婆隨從變身而成的小烏鴉、《霍爾的移動城堡》伸長雞腳前行的移動城堡、《崖上的波妞》中的波妞和水母、《風起》經典的零式戰鬥機,以及《龍貓》中形影不離的龍貓、中龍貓、小龍貓及貓巴士、灰塵精靈登場。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中文版海報(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宮﨑駿的奇幻世界》中文版海報(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