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原來如此!為何大型展覽必須花費上千萬?

美術館,原來如此!為何大型展覽必須花費上千萬?

日本的藝術品非常脆弱—展示期間大約三十天

除了硬體設施美術館的重要以外,運送作品時的保存、保管方法也需要細心注意。下面針對具體的運送方法及其相關資訊加以說明。

 

首先是日本畫作。在日本畫作的展覽中,經常會頻繁地更換展品,雖還不至於少於一周,但即使在展覽期間,也有只展出一個月左右就收起來的作品。這是因為日本的畫作大多使用加倍纖細之材料,具有物理性的脆弱之故。展示期間僅限於三到四周者為紙製之物,如襖繪(紙門上的畫)、卷物(卷軸)、浮世繪等等。最終判斷是由收藏者、學藝員及保存修復專家決定,無法一概而論,但按照慣例紙製藝術品的展示期間大概只有這樣。這類畫作若持續接觸氧氣、光線等就會急速劣化,若超過一定期間,就會對作品造成負擔。

 

日本的畫作大多畫在紙上,佛像之類的最後會再上一層漆,現在大多數美術館都會用無酸紙(不含酸的中性紙)包起來收藏。至於美術館以外的保管場所,有私人收藏家還有神社、佛寺的寶物庫。原則上不會像西洋的藝術品那樣常設展出,因此特別公開展示便產生多一層的附加價值,大多是拜見難得看到之物的珍貴機會。

 

 

為了保存作品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在有限期間展出也增加其稀有性,吸引更多觀眾。此外,日本原來就有隨季節或儀式變換掛軸的生活傳統,因此觀眾也不太會有排斥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小心保管作品也帶來好的循環。

 

溫溼度管理很重要—光是製作木箱就要數十萬

相較之下,西洋畫作大多是以恆久在同一場所欣賞為前提而製作,因此必須使用耐久的素材,和日本畫作比起來可算是堅固的了。這就是日本國內的美術館所收藏的西洋繪畫大多數作品常設展出的理由。

 

西洋畫作的敏感問題經常發生在運送作品時。日本的多數美術展都要仰賴拜託歐美的美術館出借作品,若考慮這種實際狀況,便無法避免龐大的運送費用、保險費以及運送時的作品管理問題,這些都具有高度障礙。

 

從國外的美術館運送作品時,大多會利用空運。假設從歐洲的主要都市運來日本,飛行時間大約十二小時左右。對人類來說,大家都知道在空中移動時會因氣壓變化而水腫或感到乾燥,絕對不是舒服的事;對藝術品來說,更是要冒極大的風險。藝術品討厭溫溼度、尤其是濕度的急速變化,因此在運送時要特別訂做能將溫濕度變化降到最低的箱子(crate)。

 

通常這種箱子會使用木製板條箱,因為木材可以吸收濕氣,對藝術品來說最恰當不過了。在歐美規模較大的美術館,有名或受歡迎作品甚至有專用的木箱,但實際上需要廣大的空間來存放,加上考量平時保管多數木箱的費用,對美術館來說是一筆極大的負擔,因此原則上每次都會依照藝術品的規格(尺寸、畫框形狀等)特地訂做。若是繪畫,通常會裝在畫框中直接收進木箱運送。木箱中還會放入調濕劑之類,採取各種減緩溫溼度變化的措施。到這裡為止就需要花上相當的精神和費用。

 

抵達日本後,接著需要用卡車在陸地上運送存放作品的木箱。在日本電視節目【Professional 仕事の流儀】中曾介紹過日本通運的海老名和明先生,藝術品(文化財)的運送比一般運送更需要許多專門技術,現今已是一種高度專門領域。

 

從法國運送一件作品的費用

假設要從法國運送一張雷諾瓦的畫作,包含保險費的運送費用大概會到多少呢?首先製作堅固的木箱,裡面還有一層放進嚴密包裝材料的雙層規格木箱就要數十萬日圓,再加上運送費用以及保險費,便需上百萬日圓的經費。這還只是一張作品的運送費用而已。此外還有出借作品的美術館派出跟隨作品的「搬運陪同者」的費用,陪同搬入和搬出的隨行者一人的機票和住宿費用為一百多萬日圓,因此必須搬運幾十件作品的大規模海外借展,光是運送費用、保險費就要數千萬日圓以上。

 

此外還有會場設置費、人事費用、圖錄等展示相關書籍、傳單、手冊等的製作費用……,必要經費越加越多,不過當中運送相關費用還是佔極大的比例。

 

雕刻之類的立體物品會增加容積和重量,因此會花費更多運送費用。難以空運的大型作品就要利用海運,但現在幾乎很少這樣做。因為長時間運送只會增加保管環境的變化,以及恐怖事件或意外的風險。

 

對藝術大國義大利人、法國人的粗枝大葉感到驚訝

好不容易抵達日本的眾多木箱,打開來一看……有時竟出現意想不到的作品讓我們嚇一大跳。

 

首先是因行政疏失送錯作品的情形,經常出現在與義大利的美術館合作時。過去曾經發生這種情形,經過討論後還是展出計畫外的作品。最近好好簽約後,這樣的失誤也減少了。

 

打開木箱的蓋子,有時竟然看到濕壁畫表面的顏料剝落。那次是從拿坡里的美術館寄來的作品,更令我驚訝的是跟著藝術品一起前來的陪同搬運者的態度。「沒關係、沒關係,這沒什麼大不了」,他這樣說著邊用手拿起剝落的顏料碎片,一副不在意的表情丟進垃圾桶。果然是義大利人哪……實際上,說好聽點他們很豁達開朗,說難聽點則是日本人難以想像的隨便馬虎。總之關於這類作品,他們不會一一皺眉挑剔。可能是在義大利藝術品太多了,他們不太在意細微的地方。

 

很久以前,我曾聽過研究文藝復興初期的大師喬托(Giotto)的恩師說過:「義大利人是拿抹布擦喬托的濕壁畫喔!在水桶裡用水搓洗扭乾後,水就因為濕壁畫的顏料變成藍色了…。我看了這一幕以後,不知道有多震驚呢。」我記得老師說得很輕鬆愉快。的確,顏料是與牆壁灰泥成分混在一起牢牢地黏在牆上沒錯,濕壁畫在藝術品當中比較堅固也是事實。


實際上在運送藝術品的途中,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或許像他們這樣處變不驚又粗枝大葉比較好。若依照日本人的感覺面對每一項偶發事件,大概會因為壓力而胃穿孔吧。

 

雖沒有義大利人那麼誇張,美術大國法國的人們心胸也是很開闊。我自一九八七年起數年間,曾和法國美術史學會會長、法蘭西公學院名譽教授的吐伊里耶先生一起工作。有次我們一起去到某鄉下的美術館藏品倉庫,一邊調查蓋滿塵埃的油畫,教授說:「這真髒啊!」,一邊口袋拿出手帕。我驚訝地看著他要做什麼,他竟然在手帕上吐了口口水,便拿來擦那張畫。「啊!教授!」我不禁叫了出來。的確油畫有一層漆,可以用水來擦掉表面的灰塵或髒汙,但是他竟然用沾了口水的手帕。「高橋,你看,變乾淨了吧?」我看到教授開心地笑了。除了感受到某種可靠之外,我也明白了華美又纖弱的日本畫作和濕壁畫、油畫這類西洋畫作的強韌堅固有多大不同。

 

本文出自La Vie出版書籍《美術館,原來如此!》,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美術館,原來如此!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編織500年工藝的新生命!專訪韓國藝術家Dahye Jeong

「唯有投注誠實的時間,才能誕生作品。」來自濟州島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以馬毛為線,讓一門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重新走入當代視野。她於2022年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韓國藝術家,今年再獲選 M&O Rising Talents Awards,讓這項近乎失傳的地方工藝登上國際舞台。

在韓國歷史上,馬毛曾經是一門繁盛的工藝。自朝鮮時代起,它被編織為網巾、唐巾、四方冠與笠帽,陪伴著貴族男性的日常,也象徵著身分與禮制。然而隨著時代推進,這項工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只在盛產馬匹的濟州島零星存續。直到近年,1989年出生的藝術家 Dahye Jeong 重新拾起馬毛,以細膩、輕盈而堅實的創作語彙,為這門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工藝注入新的生命。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需經過選毛、染色、設計、製模與反覆編織,少則數週,多則歷時數月;在 Dahye Jeong 眼裡,時間與耐心正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一段材料與人生的相遇

「我第一次接觸馬毛是在研究所時期。在此之前我主修雕塑,後來轉向纖維領域,也因此一直困惑於『自己究竟真正屬於哪裡?』就在那段時間,我參加了地方工藝發展計畫,並首次體驗到馬毛工藝。」

Dahye Jeong 分享,馬毛兼具雕塑的結構感與纖維的柔韌性,每一根都纖細脆弱,但當它們被一針一線交織起來時,卻能凝聚為堅固而具空間感的形體,並在光線照射下變得半透明,宛如自體發光。「過程中,我開始看見自己人生的投射——那些不確定、脆弱的時刻,隨著時間累積,也能凝聚成某種有重量的存在。」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2023年, Dahye Jeong 於倫敦舉辦個展《MIND, HAND and TIME》;圖中黑色編籃為《A Time of Sincerity》系列作品之一。 該系列最初以一件咖啡色作品榮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並延伸出不同大小與色彩的版本。(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而真正讓 Dahye Jeong 決定全心投入馬毛工藝的契機,源於2018年的一次嘗試。當時她在傳統文化產品開發研究室擔任研究員,創作了一件以馬毛為主的懸吊裝飾,試圖凸顯材質的透明與輕盈,沒想到作品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正面回饋,也讓她意識到這條路或許不只是實驗或興趣,而可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志業。「在那之前,我總是徘徊於追求藝術與維持生計之間,但因為馬毛,我開始看見一種可能性,讓我的創作與人生能由同一種材料共同支撐。」她回憶道。

以時間與耐心,連結歷史與當代

「時間與耐心是這門工藝中最重要的材料。」Dahye Jeong 分享,要完成一件馬毛工藝作品,首先要挑選品質優良的馬毛,再設計輪廓、製作木模,最後才以針線一點一點編織而成;小型作品往往需要數週,大則可能歷時數月。她解釋,編織的基礎技法雖然看似簡單,不過是將馬毛扭轉1~2次,但真正的難度在於依照作品的大小與形態,精準調整結點的間距與馬毛的粗細。「馬毛本身相當纖細脆弱,若間距過大就難以維持結構。」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Horsehair Norigae》(2020)系列靈感源自朝鮮時代女性衣裙腰間常佩戴的飾物「norigae」(노리개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進一步說明,在反覆的編織中,手勁的控制同樣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右手負責引導穿著馬毛的針,左手則拉緊並固定已編織的線束;如果兩邊的力量失衡,結點就會失去一致性與強度。我花了好幾年才掌握這一點,直到現在仍可能因一時分心而導致形體偏移。」她也坦言,自己在創作初期總是努力讓每一縷馬毛在粗細與顏色上保持一致,但馬毛終究是天然材質,即使編織前看似均勻,成形後往往還是會顯現細微差異。「起初我很難接受這一點,但現在我反而將其視為材料本身獨有的特質。」在她眼裡,這些不規則的差異不再是瑕疵,而是時間與自然留下的印記。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Estrato》,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談及作品的誕生,Dahye Jeong 表示自己並未以保存傳統的使命感作為出發點,而是將馬毛視為「生成形態的媒介」。「真正吸引我的是馬毛轉化為立體形態的過程,而我正好透過傳統工藝發現了這種魅力。」 她經常流連於博物館,從文物中汲取靈感。「其中,我特別被古代陶器所吸引,它們的造型簡單,卻帶有雙手直接塑造的痕跡。」而這些歷史的迴響,也在她手中化為新的語言。她的作品有時映照出陶器般的古老影子,有時則延伸為燈具與裝置的當代形貌,在過去與當下之間編織出一條細膩的連結。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Living Lines》,2025。(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這樣的思考,也體現在 Dahye Jeong 的代表作《A Time of Sincerity》中。2022年,她以該件作品拿下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作品靈感源自古代陶器的形制,並在腰身位置融入朝鮮時期四方冠的紋樣,耗時2個月才完成。「這種『以日復一日的真誠累積,築起堅實而獨立的人生』的修行,正是我創作的核心。」她補充道。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以真誠為線,編織自我與馬毛工藝的未來

回顧創作初期,Dahye Jeong 曾因現實考量製作小型飾品販售,但隨著創作逐漸深入,她才意識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探索自我的過程,以及將思索化為作品的那一刻。如今,她將純粹創作放在首位,也樂於接受作品自然延伸至商業用途的可能性。「無論是商業還是藝術,我不再覺得需要刻意區分。真正重要的是,我是否能傾聽自己的內心,是否能合理解釋自己為何創作,以及作品是否能作為我生命時間的證據。」

展望未來,Dahye Jeong 希望馬毛工藝不僅僅被視為韓國傳統的一個分支,而能被認可為獨立的雕塑語言。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創造一個遠比自身更巨大的馬毛空間,讓觀者能走入其中, 親身感受光影與纖維交織出的沉浸氛圍,感受到「時間」正被編織在他們四周。而支撐她不斷前行的,正是一路以來的鼓勵與國際肯定。「當我獨自待在工作室裡編織馬毛時,我經常會懷疑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直到這些經驗提醒我,原來我正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Dahye Jeong

出生於濟州島,大學主修雕塑,後於韓國國立文化遺產大學取得傳統纖維工藝碩士。以馬毛為創作語言,將瀕臨失傳的朝鮮工藝轉化為當代藝術形式,作品跨越工藝與雕塑之界,展現時間、耐心與材料的張力。2022年獲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首獎,成為首位得獎的韓國藝術家,並於2025年獲選 Maison&Objet Rising Talents Awards。

文|葉欣昀 圖片提供|SOLUNA CRAFT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博物館「卡蘿之家」新開幕!改建自家族宅邸,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想一探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的藝術養成,造訪墨西哥城除了藝術家故居「藍屋」之外,又多了新去處!20259月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改建自卡蘿家族曾持有、被暱稱為「紅屋」的宅邸,由家族成員參與策劃,探討「家庭」對芙烈達個人生活及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20世紀藝術史的濃烈篇章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她畫中鮮明的熱帶色彩與隱喻性符號,蘊藏著對自身根源——墨西哥和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深刻探討,乘載對政治和社會的理想,也交織著她對感情、苦痛和生命的感觸。幼時感染小兒麻痺、18歲遭逢嚴重車禍,讓芙烈達的青春有了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寫照。她因病痛接受數十場手術,臥病在床時靠繪畫抒情也轉移注意力;長期獨處讓自畫像成了她主要的創作主題,她曾說:「因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題。」也因此濃眉、深邃雙眼、鮮豔唇色和稜角分明的臉龐,成了她深植人心的形象。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芙烈達故居「藍屋」,感受藝術家創作情境

造訪墨西哥城,芙烈達·卡蘿博物館(Museo Frida Kahlo)是旅人必訪之地。這棟「藍屋(Casa Azul)」陪伴芙烈達度過大半人生,最早她與家人同住於此,後來與藝術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墜入愛河後也在此共同生活和創作,接待墨西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雅士。自1958年改為博物館揭幕後,藍屋展出兩人的畫作和藝術收藏,也留下照片、書籍、家具等生活痕跡,重現芙烈達當年生活的創作情境。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此外,藍屋也乘載了芙烈達的生命點滴:臥室那張四柱床,是她臥病在床時展開創作的起點;工作室的畫架與拐杖、藥品等,見證了她與病痛相伴的創作歷程;服飾與珠寶等個人收藏,體現了她對美的觀點與想像;廚房則保留墨西哥傳統家屋格局,濃縮昔日她與愛人共度的生活光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紅屋」卡蘿之家,探尋家庭對芙烈達的深刻影響

那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與藍屋有何區別?參與籌備的卡蘿家族成員接受《Wallpaper*》訪問時表示:「關於芙烈達的故事,長久以來由迪亞哥和其他家庭之外的聲音詮釋。我們想訴說的是,在她遇見迪亞哥之前,便受父親影響接觸藝術,並繼承了母親的堅毅和獨立。我們並非要『奪回』她的故事,而是想讓故事更加完整。」因此卡蘿之家著重於「家族」對芙烈達個人及創作生涯的影響,試圖挖掘她在藝術家及「受苦者」形象之外,更深層的面向。如果說藍屋是芙烈達以藝術家身份面眾的場所,那卡蘿之家則是她可以回歸自己、與家人共處,逃離紛亂並尋求慰藉的避風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博物館所在建築本是卡蘿家族的宅邸,於1930年由芙烈達的父母購入,因其鮮豔的磚紅色外觀又被暱稱為「紅屋(Casa Roja)」,跟藍屋僅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雖然芙烈達未長居於此,但她生前時常造訪紅屋,在地下室的隱密小房間裡作畫、寫字、聽聽音樂,那是專屬於她的私密宇宙。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延續家屋格局改造,多件珍貴文物首度公開

2008年,卡蘿家族成員因故著手整理這棟家族宅邸,並在過程中發現許多珍貴物件,每個角落都是故事。像是芙烈達的父親留下的玻璃底片,他曾是建築攝影師,為墨西哥政府紀錄城市重要的地標和建築,同時也是一名畫家,啟發芙烈達透過藝術觀看世界的眼光。此外,廚房牆面還留有一幅壁畫,描繪著掛滿果實的葡萄柚樹枝,四周點綴白花、斑斕鳥群停駐,據說這是芙烈達唯一留下的壁畫作品,約在她20多歲時繪製。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這些發現,讓卡蘿家族深感將家屋轉化為博物館的使命,並在卡蘿基金會(Fundación Kahlo)主席Rick Miramontez的協助下獲得資助,展開長達近20年的籌備歷程。20259月,卡蘿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許多從未曝光的文物,如芙烈達親筆寫下的家書等,另有她早期的素描作品、為迪亞哥作的肖像畫,還有傳統刺繡襯衫、古代墨西哥風格首飾、超現實主義設計大師Elsa Schiaparelli操刀的「Shocking」香水瓶等個人物品,體現她別具風格的美感。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除了展品之外,經重新設計的卡蘿之家也藏有許多巧思。美國建築師David Rockwell團隊保留了家屋令人感到親密、安定的尺度感,並從家族舊照汲取靈感,重現了建築原始的庭院。過去紅屋大門常對外敞開,隨芙烈達習畫的藝術學生也常自由出入。如今修復後的庭院致敬了卡蘿家族好客的傳統,並點綴來自墨西哥各地的工藝陶器和本地植物,長椅設計則令人聯想芙烈達常去的社區公園。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而芙烈達過去常自己待著的地下室房間,則以燭光營造靜謐氛圍,邀訪客放鬆在此細看藝術家的書信、手稿和收藏。廚房則靠氣味引領感官體驗,透過墨西哥傳統鍋煮咖啡中的肉桂香氣,帶人們重回芙烈達曾在紅屋度過的時光。

資料來源|Museo Casa KahloMuseo Frida KahloRockwell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