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台灣畫家入圍破紀錄!「插畫界奧斯卡」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本月登場

「插畫界奧斯卡獎」美譽的《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自1967年起開始舉辦,2016年堂堂步入第50屆。這個由義大利波隆納兒童書展策劃的插畫展,半世紀以來秉持著不看資歷、不分名次、可重複入選的初衷,讓包容度和開放性提升到最大,也讓展覽回歸插畫作品本身。

 

台灣7位插畫家脫穎而出

在這次歷屆最激烈的競爭中所誕生的77位入圍菁英裡面,7位入圍台灣插畫家九子(黃鈴馨)、陳又凌、鄒駿昇、王書曼、黃雅玲、吳欣芷、黃郁欽反應自然環保、現代焦慮、鄉土習俗的作品,都將在展覽中展出!

 

黃鈴馨(九子)亞斯的國王新衣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來自與劉清彥、姜義村共同創作的繪本故事書,書中主角是患亞斯伯格症的十七世紀荷蘭小男孩。本書結合童話《國王的新衣》中小男孩直白點出事實的橋段,讓觀眾得以同理該症狀的特徵。插畫家著重描繪當時的人物服裝、房屋和風景,呈現出荷蘭黃金時代的華麗氛圍;另外,觀眾也可以在畫作中許多角落發現主角亞斯所喜愛的甲蟲們的小小蹤跡。

 

吳欣芷《 孤寂》Loneliness

關於主角所踏上的一趟獨自的旅程。主角撐著一把小紅傘,漫步過城市與餐廳,在旅途中慢慢了解到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是給自己一些時間打開內心去真誠面對那些感受、和那些感受相處。

 

鄒駿昇  軌跡The Trace  

靈感來自臺北機場拆除議題。畫中的三位主角:機場工人小黑鳥小黑狗,皆隱身於五幅畫作的各個角落等待被發現。作品的誕生源於臺北建城130週年公共藝術案,由連環折頁呈現,沿著萬華糖廠、建國啤酒廠,步入臺北機廠,人們得以在一頁頁插畫之間看見城市百餘年來的產業結構變遷史。

 

黃郁欽好東西It's A Good Thing? 

《好東西》談的是嚴肅的核能發展議題。繪本裡的核電廠是一位看似溫和、無害,其實卻很可怕的大巨人。由於文本寫作的概念較抽象,所以選擇以版畫技法加上手上彩來表現,並在書中附錄以正反客觀的資料讓大家思考核電廠的優缺點。

 

陳又凌會生氣的山Is it right?

一座擬人化的山,其實是作者居住的新北市新店山區。近兩年大量的砂石車開進山區、挖去一片片山坡變成住宅樓盤。「這樣子對嗎?如果我是山,會怎麼想?」作者使用鮮豔對比的草綠色與膚色表達生意盎然與被開發後生氣的山頭;四隻小動物沿著彩虹帶來新的植物,象徵人為的環境破壞還是得經由大自然的力量修復

 

王書曼《火燒厝》Paper house

來自與廖炳焜合作的繪本故事書,以臺灣傳統民俗工藝「紙紮」為主題。紙紮工藝並不只用於祭拜祖先,而廣泛地用於傳統節慶或宗教儀式中。插畫家把傳統圖案皆寫實而透著溫暖的鄉土情懷。

 

黃雅玲《月亮人》The Moon Man

來自插畫家的碩士畢業作品,是一本長篇無字圖像小說。內容說明男主角在重複的日子裡總是承受著無形的壓力,直到某天他的夢境帶給他衝擊,讓他的生活態度上有了轉變作者使用有限度的色彩試圖表現主角日復一日、毫無生氣的日子;從小房間擴張到充滿細節的街景之中,主角的渺小與其所處世界之廣大由焉呈現。

 

第七屆SM基金會新人獎得主—Juan Carlos Palomino《猴子,風之使者》


此外,本屆新人獎由墨西哥插畫家Juan Palomino以作品《猴子,風之使者》的獨特風格與其未來的發展潛力獲得。《猴子,風之使者》的靈感來自中美洲神話,插畫家所創造的世界強而有力地導觀眾體驗人類祖先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起源故事;評審團表示,Palomino成功發展出質樸且柔韌的獨特筆觸,其所描繪的線條與表面質地充滿史前岩壁繪畫的原始氣質。

 

插畫界奧斯卡歡慶50週年─波隆納世界插畫大展


展覽期間:2017年2月24日 - 2017年4月26日 
展覽時間:10:00 - 18:00 (17:30後現場停止售票)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紅磚六合院西5館

 

Via /蔚龍藝術

 

步入山城尋光做夢!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展:乘著藝術窺探未知,探索生死、靈魂、地獄等議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潛意識的體現,存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魔幻也赤裸寫實;也是許多民間信仰、身心靈療儀式中,通往過去、窺探未來的通道。

啟發於夢的無盡想像,《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帶人們在蜿蜒的山城裡,迎著光、走進夢,以10組藝術家之作為中介,一同在本我、非人與另類時空的溝通之間,探索未知、窺視未來,爬梳生死、地獄、靈魂等命題。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開幕市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為何以「夢」為題?

經歷疫情的衝擊,站在科技奇點的臨界,人類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不安和恐懼,於是許多人寄託於科學解釋外的儀式,如宗教、占卜、身心靈療等,期待能窺探未來事件和未知世界,藉以尋得心靈慰藉。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不只新人類,早在千年以前的人類祖先,就已透過非科學方式尋求理解世界的方法,如中國殷商時代巫師占卜、南美洲馬雅文明祭司的預言等;人們懷抱著對未知的恐懼、崇拜與好奇,費盡心思想獲得訊息或啟示。這種科學難以闡述的溝通過程,正如人類在夢境中,總會獲得細微、而不易被察覺的訊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你是否曾做過預知夢?活著活著,忽然覺得眼前畫面有種既視感,想了想,才發現是在夢裡出現過。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每個人都曾體驗、擁有的平行時空,也是人類潛意識的引路人,乘載無法估量的思緒;偶爾還是泛靈與民間信仰中窺視過去與未來的通道。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夜夢》作品帶看:探問地獄、生死、未知,講述寶藏巖故事

我們將在十字藝廊與陳瀅如的作品相遇,藉由影像,從宇宙視角感知生死,探討靈性實踐。接著遇見在半樓廣場搖曳生姿的藍蓮花〈從風中來〉,這是張乃仁闡述靈魂流動與匯集的花園。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從風中來〉。(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山城53展間成為與外星人、與人類「未知」對話的空間,詹宏祿透過互動元件〈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尋訪人類心靈,探究恐懼、期待和偏見的投射。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與內在外星人的對話〉。(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在轉角二號,〈如樹之生,默思禪行〉黃晞竭與寶藏巖歷史聚落中古樹的合作,樹木如何看待人類短暫虛幻的生命?透過裝置與表演開展生物間的共生道路。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黃晞竭〈如樹之生,默思禪行〉。(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展在防空洞遺跡的〈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是姚瑞中、海闊拉帝、李可共創之作,以「地獄可能空滅嗎?」、「若能證空性何處現地獄?」等提問,藉互動裝置及影像,呈現信仰場景與反思。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地獄空+地獄籤詩+地獄現〉。(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防空洞入口。(攝影:izzie pang)

夢幻、溫柔的虛擬自然場域在邊境52展間發生,吳克軍的作品〈禪〉用自然的繁榮與未來的美好希望,溫柔包覆城市中迷失的靈魂。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吳克軍〈禪〉。(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則在邊境54展間,以複合媒材搭配光影,細細述說寶藏巖的故事。鄰近公館商圈的寶藏巖,可以說是「台灣最出名的違建」。早在日治時期,就有違建民居在此出現;1960年代兩岸情勢緩和後,違建數量更是迅速增長,它們多半是駐軍、榮民老兵與家屬為尋求生活住所,就地取鵝卵石、荒廢碉堡的舊磚塊建成,依山而建的大量違章建築幾十年下來共築獨特的山城景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鈴木英倫子〈寶藏故事〉。(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寶藏巖村內零星處,安筆行策、林政佑的合作讓現實與夢境交織。〈碎空夢廊〉透過燈光引導,開啟蜿蜒巷弄中如夢境般的奇異開端;〈捕夢與掙脫〉則以「捕夢網」概念於綠野地呈現生命的循環,象徵寶藏巖複雜空間中的受困與穿梭;〈暫在此地的紅黃綠〉展現生猛、有機、具生命力的寶藏巖聚落,麻雀作為過去鄉愁、未來嚮往,甚至是白日夢的寄託,暫時停留於巷弄中。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碎空夢廊〉。(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安筆行策、林政佑〈捕夢與掙脫〉。(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最後,〈裂縫,斷面記憶〉不只是差事劇團的演出主題,同時也是一件燈光設計概念,其於歷史斷面探究散落各處的日光、在光影的縫隙中重拾返家的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作品:〈裂縫,斷面記憶〉。(圖片提供:寶藏巖光節)

依山的封閉劇場

寶藏巖紀錄了大時代下社會弱勢族群於都市邊緣自力造屋、自尋謀生之路的過程,乘載了值得被銘記的一段台灣歷史。這樣一個命運多舛、經時光淘洗的聚落,在台北市顯得不太真實,猶如一座依傍山丘的封閉「劇場」,千階萬轉間埋藏著等待開採的故事。而《寶藏巖光節》正是每年都會在這座「劇場」上演的年度大戲,今年就讓我們一起做夢。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寶藏巖一景。(攝影:izzie pang)

2024寶藏巖光節《夜夢》

展覽期間|2024.03.25-05.05(週一休園)

開放時間|11:00-22:00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參展藝術家

陳瀅如|張乃仁|詹宏祿|Salty黃晞竭|姚瑞中 X 海闊拉帝 X 李可|吳克軍|suzueri鈴木英倫子|差事劇團|洪國城 & 蔡依樺 ft. 非常深藍藝術工作室 + 明立工程 + 好進燈光音響|安筆行策 ft. 2022北美獎得主林政佑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放下外在形象追求的抽象實踐

年屆80的中國藝術家王懷慶,在漫長的創作生平中經歷眾多風格轉變,不變的是其源源不絕的生命能量,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睽違十年,王懷慶再度於台灣舉辦個展,展出油畫、雕塑及紙上作品系列,呈現其近十年來在不同媒材與創作思維的深度。

關於王懷慶

王懷慶出生於1944年北京,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其漫長的創作生平中,他經歷了文革的勞動改造、在中國解放軍擔任舞臺美術設計的歲月等。這些經歷不僅成為他作品中的養分,更塑造了他對於媒材、技法和平面繪畫的獨特理解。我們始終能辨別其不同階段的創作狀態和演化,從早年人物描繪、中國南方民居建築探究、明式傢俱的解構分離,他的創作能量源源不絕,實踐屬於自己的抽象幾何。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個人照。(攝影:王田田)

理性與感性的二元堆疊

王懷慶始終帶著對於中國,以及中國文人特有的感性和情懷創作。從他的作品中,可以同時看見在豐厚的感性上所建構的理性精神,以及理性畫面中的感性追求。即便如今王懷慶早已捨棄對於外在形象的追求,我們仍能從直白大度的媒材選擇、顏料與畫布所建構出的純粹和完美平衡中,窺見其厚積薄發的修養和功力。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睽違十年在台個展《游於藝》

展名《游於藝》,帶出藝術家以「游」作為藝術實踐上的指標。「游」並不是單純的放任、無序,而是更著重於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也逐漸在時間洪流中,藉由一次次的洗滌和過濾,最終回歸真我。

「如果說我的作品裡有一點點哲學的意味與影子,那只是我個人生命的感悟與藝術的隨意之想,與哲學的一種偶遇,巧遇,不期而遇,或是一種不小心的重疊。」 ——王懷慶 2022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王懷慶《游於藝》展覽現場。(攝影:Lucinda Chen)

從心所欲又不踰矩的精神境界|油畫系列

《游於藝》將展設分為一樓的油畫與雕塑系列,以及三樓的紙上作品。其中「知白+競演」系列的油畫,王懷慶以墨黑油彩在畫布上創作出敦厚而分明的矩形墨塊,看似粗獷豪放,卻又暗藏無數肌理與細節變化,表現處下不爭的處世之道。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一樓展出的油畫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細看空間中的光影變化|雕塑系列

本次還將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運用鋁合金的特質與個性,發揮如剪紙般的裁切,讓作品近似於浮雕的質感,趨向更純粹的抽象型態,搭配鋁合金平滑的表面與燈光投射,展現線條和平面之間的光影變幻,看見作品在空間中的運動性。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攝影:Lucinda Chen)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本次也展出王懷慶的九件雕塑作品。(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傳統水墨的不傳統呈現|紙上作品

此外,王懷慶更嘗試利用中國手工桑麻紙,運用傳統筆墨,以皴、擦、染、點等技法,建構紙上系列新作。畫面中大面的色塊,在王懷慶筆下走出了有別於當代水墨的古典韻味。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王懷慶個展《游於藝》現正展出中!當理性與感性相會,歷經各種創作階段後放下外在形象追求
於耿畫廊三樓展出的紙上作品系列。(圖片提供:耿畫廊,攝影:王世邦)

【 游於藝 — 王懷慶個展 】

展期|2024/03/16–2024/05/18
地點|耿畫廊(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F)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