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時尚是藝術新出路?加拿大攝影師Petra Collins成新世代藝術家最新典範

網路與時尚是藝術新出路?加拿大攝影師Petra Collins成新世代藝術家最新典範

來自加拿大的新銳藝術家暨攝影師Petra Collins,今年才24歲,就已經有與Gucci和Stella McCartney等國際知名品牌合作的經驗,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以及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等文化機構也曾是合作對象,她甚至也被《富比士》(Forbes)雜誌選為2017年30位30歲以下的藝術與時尚新銳之列。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自小對閱讀與寫作有些障礙的Petra Collins表示,是藝術拯救了她,成為她表述自我的出口,「我曾經想當個舞者,但後來膝蓋受了傷,沒辦法再繼續跳下去。後來我的注意力放到了電影及攝影上,對我來說,這是訴說故事最直接也最快的方法。」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身為在數位世界成長的一代,Petra Collins認為,影片在這樣的時代裡,其實是最容易觸動人的,也因為製作好的影片需要真實的人生經歷,她才如此熱衷於此。而網路這個媒介,讓更多過去缺乏發聲管道的族群現在有了表達的機會,也許對許多人來說,網路只是個虛假的空間,但她卻不這麼想。

 

「我是在臉書上長大的,對我來說,這個空間就是我生存的一部份,我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直接和我的觀眾溝通互動,並得到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長期以來,像我這種不善言辭者、女性族群、或是其他社會邊緣團體,都沒有自我表述的機會,但網路改變了這一切。」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關於希望透過作品表達的意涵,Petra Collins表示,「身為一位年輕女性,對於沒有視覺語言能真正表達年輕女性的體驗以及我們所經歷的挑戰和困惑,這讓我感到很不安,我們有的就只有像《Cosmopolitian》(柯夢波丹)這類的青少年雜誌,但它們非常片面,只展現女性物化的觀點,我就是受到這樣的教導,但我希望能創作一些不同的作品,我試著創作向更年輕世代溝通的視覺影像。」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當然,要扭轉這個局面只靠藝術作品是不夠的,更多的思考與倡議必須開始進行,因此她開設了一個思考工作坊,讓來自各界具有創造力的女性,一同思考該如何重新定義女性在社會的形象

 

「長久以來,女性在藝術作品裡,總是以物化的形象存在,我們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女性主義是我觀察世界的方式,也是我的信仰,但我從不把女性主義當成一種宣傳的工具,我們希望創造一種嶄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女性主義思潮,我希望讓所有人都能感到平等,能看到女性逐漸掌握力量實在是件好事,也因此像Marilyn Minter這樣的藝術家,對我來說是相當有啟發性的。」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能夠與包括Gucci在內的眾多時尚品牌合作,絕對是相當難得的機會,身為一名藝術家,Petra Collins認為,時尚與藝術之間的關聯,其實是很深遠的

 

「藝術與時尚很像,因為它們都有它們的黑暗面,它們都是非常巨大、商業化的產業,但它們也都具有吸引我投入的這些創意面。比方說,當我跟Gucci的Alessandro Michele合作時,我真的很榮幸,因為他們真的完全放手讓我盡情發揮,這對所有藝術家來說,簡直就是夢寐以求的事,他們真的相當尊重藝術和個人。」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此外,儘管我熱愛藝術,但能從事藝術工作依舊是非常榮幸的事,而且非常少人能夠堅持創作,同時還要維持自己的生計,時尚產業讓它得以成真。舉例來說,最近我與Nordstrom合作的廣告中,我共事的所有藝術家都是收費去做他們喜愛的事情,我們所做的作品已經超越了那個層面,因為所有看到那個廣告的年輕女孩,能夠受到啟發,但我們依舊需要存活,我們在一個地方有更多人讓他們進行創作,就能讓這一切變得更有力量。」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Petra Collins與Madelyne Beckles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共同合作的一場表演,靈感來自於畫家馬內(Manet)的經典作品《Olympia》(奧林匹亞),她表示,這是她到目前為止最喜愛的作品,「我一直對《Olympia》很著迷,這幅由馬內創作的爭議性畫作,畫了一名裸體娼妓,這個影像有太多層次,因此我們希望運用科技和現場表演,以現代的眼光創造這名女性,也就是我們的奧林匹亞。

 

創作者多少都有野心想在這世上留下什麼傳世作品,但Petra Collins對此倒是看得很開,能夠抱著積極的心態認真過每一天就可以了。

 

 

Musée d'Orsay(@museeorsay)分享的貼文 張貼

 

 

Petra Collins(@petrafcollins)分享的貼文 張貼

 

 

Text、Photo / BeautiMode

在東京街頭迷路,然後再次相遇!Lily Chen與石川瑠華攜手呈獻攝影展《迷子》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兼具攝影師與導演身份的Lily Chen首度出版攝影集《迷子》,收錄與《愛上透明系女孩》主演石川瑠華(Ruka)於東京街頭共同創作的一系列拍攝作品。《迷子》同名展覽於10月18日至27日登場,藉空間場景與動線還原攝影集的故事線,如同翻閱攝影集般,一步步從外在的城市,走入兩人的默契世界。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跨越電影畫面的邂逅走入現實

現居於台北和東京兩地的Lily,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作品跨足平面與動態,涵蓋藝人形象、時尚品牌、影視劇照、藝術指導及音樂錄影帶導演等形式。工作之餘,他也熱愛熱愛以底片創作。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Lily Chen。(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Lily在一次機緣下觀看了電影《愛上透明系女孩》,被演員石川瑠華(Ruka)在影片中所展現的神情深深吸引。作為一名攝影師,Lily心中不自覺萌生「想見到這個人」以及「想和他一起拍攝」的願望,而正是這份憧憬,為攝影集《迷子》埋下伏筆。

日本新生代演員Ruka自電影出道,曾出演《錯位的青春》、《愛上透明系女孩》等作品,並以後者的演出奪得第31屆日本電影影評人大獎最佳新人女演員(小森和子獎)。私底下的Ruka熱愛閱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質樸與純粹,其與生俱來的直覺和眼神,讓每次互動都是真實而自然的情感流露。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石川瑠華(Ruka)。(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捕捉藍色冷冽中的一絲暖黃

「迷子」源自於日文的「まいご」一詞,意指「迷失的孩子」。無論是攝影或表演,其創作過程就像在未知的道路上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向感,而「迷子」正是攝影師Lily與演員Ruka在探索的過程中,對於當下狀態提出的詮釋。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系列是攝影師Lily與演員Ruka在探索的過程中,對於當下狀態提出的詮釋。(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在拍攝《迷子》系列作品期間,Lily和Ruka並沒有刻意的安排或腳本,每次拍攝就像是朋友出門散步,在玩樂間挖掘街道上有趣的角落,甚至便利商店前的置物籃都成為即興拍攝的道具。他們沒有太多言語的交流,而是憑藉某種內在的節奏共振創作,每個鏡頭都捕捉了只有他們兩人才能理解的瞬間。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每次的拍攝就像是朋友出門散步,挖掘街道上有趣的角落,甚至便利商店前的置物籃都成為道具。(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迷子》歷時一年半的拍攝期,正好都在冬季,從街道建築、路邊置物籃、交通錐、Ruka身上的衣服,甚至是房間裡的被單,都帶著藍色的影子;而空氣中冷冽的氛圍與白日將近、即將黃昏的光感,則帶著一絲微微暖黃。從街頭拍到房間,Lily走進了Ruka的生活,《迷子》不僅紀錄了與Ruka的相識,更提醒自己拍攝的初衷,源於捕捉日常中的細膩與美好。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拍攝期間剛好都是冬季,所有物件都帶著藍色調的影子。(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白日將近、即將黃昏的光感,則帶著一絲微微暖黃。(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迷子》依照兩人相識的時間序編排,仔細看會發現他們的距離越來越近,從一開始略帶生澀,到後來越拍越靠近。攝影集以精裝方式裝訂,貫穿整本攝影集的藍色,彷彿被賦予了形體與角色,巧妙地牽引著故事線;封面照片則選擇一張樹枝往天空微微伸展的照片,Lily形容畫面如同小孩般,發展性極強卻時常迷惘未知的狀態,扣合「迷子」主題。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精裝攝影集。(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與攝影集敘事呼應的展場規劃

《迷子》同名展覽的場景與動線,皆與攝影集故事線相呼應,踏入一樓展區彷彿瞬移至東京街道,地上寫著「止まれ」、公車站座椅、藍色三角錐等路上常見的元素,如同日常碎片的組合,讓觀者彷彿真的和Ruka一起在東京散步。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踏入《迷子》一樓展區彷彿瞬移至東京街道。(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展覽的場景與動線,皆與攝影集故事線相呼應。(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地下一樓展區則是重現Ruka房間,以藍色與木色交織出的溫潤,搭配滿滿的書籍,反映Ruka喜愛閱讀的知性與溫柔個性。走逛展覽如同翻閱攝影集般,一步步從外在的城市,過渡到內核的世界中心。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地下一樓展區重現Ruka的房間。(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台北攝影展《迷子》開展!在Lily Chen的鏡頭下,與石川瑠華迷路東京街頭
《迷子》展覽現場。(圖片提供:Stairs Space)

攝影集《迷子》現已開始預購,展覽《迷子》也於台北Stairs Space展出中,展期至10月27日。

Lily Chen攝影集《迷子》同名展覽

展覽期間|2024.10.18–2024.10.27
開放時間|13:00–20:00
展覽地點|Stairs Space(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74巷96號一樓)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生涯最大攝影個展《還流・帰還》,即日起至10月15日於日本「攝影文化首都」東川町展出。

《還流‧帰還》集結沈昭良3大攝影創作系列,近百幅原作規格的影像乘載長達30年的創作軌跡,展間中紀錄日本市井日常的「築地魚市場」、以台灣舞台車為主角的「STAGE」、透過地景攝影表達對台灣歷史感懷的「漂流」,十足展現他總是深入在地、貼近庶民、作品極具文化浸潤性的創作風格。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121,沈昭良攝。

東川町,日本的「寫真之町」

位於北海道的東川町被譽為日本的「寫真之町」,當地不僅坐擁瀑布、溫泉、高山、秋葉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色,更以攝影藝術作為城市人文象徵,每年夏天籌辦「東川町國際攝影節」,號召日本國內外的高中生及攝影好手來此交流,並長年推動攝影相關展覽及典藏,誓言成為日本的「攝影文化首都」。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築地魚市場系列-01,沈昭良攝。

台日兩面視角,演繹沈昭良影像風格

此次的沈昭良個展《還流‧帰還》,由日本、台灣兩地專研影像的策展人菅沼比呂志、沈裕融共同策劃,兩人嘗試透過兩國不同的觀看視野,在沈昭良長期深入在地、貼近庶民、融合傳統與當代的攝影語境中,論述他獨特且強大的文化浸潤與影像書寫功力。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漂流 Drifting,台灣屏東,2016,沈昭良攝。

《還流‧帰還》3大系列影像一次看

▍築地魚市場,重回昭和時代的市井現場

沈昭良早年留學日本,自1993年起開拍「築地魚市場」系列,前前後後拍了近30年,本作可說是他生涯第一個、也是歷時最長的系列作品。畫面中臨場、迫近又抽離的鏡頭張力,帶領觀者重返洋溢昭和風情、鼎沸雜沓卻也景然有序的拍賣現場。這座曾經全球最大的魚貨市場,在沈昭良的鏡頭下彷若重生,同時記載著他長年追尋攝影與築地的步履。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築地魚市場系列-04,沈昭良攝。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築地魚市場系列-10,沈昭良攝。

▍STAGE,以電子花車映現台灣庶民文化

曾受邀至20多國參展的「STAGE」系列,可說是沈昭良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全系列以台灣電子花車(舞台車)為主角,結合各地環境的文化肖像,透過實地踏查取樣,梳理舞台車與台灣庶民宗教、生活間的緊密關係,也顯影了兼具外顯視覺性、內在意涵的台式美學實踐。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124,沈昭良攝。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99,沈昭良攝。

▍漂流,藉地景書寫歷史感懷

在2015年啟動的「漂流」系列中,沈昭良開啟地景攝影之路,展開對台灣近代歷史的敘情式書寫,他思考如何藉由攝影,在歷史發展的軸線中,直接或間接援引事件或象徵特定精神、意喻的人文/地理景觀,將其編串重組,一方面呈現家國命運的多重樣貌,折射歷史之於土地的關係,描繪不同族群面對時代的複雜情感,同時試著連結台灣在全球化、區域主義、地緣政治的脈絡下,與周邊國家、地區可能的關聯及影響。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漂流 Drifting,台灣台東,2020,沈昭良攝。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漂流 Drifting,台灣嘉義,2020,沈昭良攝。

重返攝影啟蒙的原點

以《還流‧帰還》為契機,沈昭良也回顧自己數十年的攝影之路:「在漫長的攝影路上,除了勉勵自己保有這三十年前後,往返於不同拍攝現場的熱情和初心,也寄望這次個展連結個人創作生涯在起始、轉進與續行的延展中,相異卻又相依的創作狀態與發展路徑,據以檢視自身在攝影表現、語法間的起伏轉向,從地理上、時序上、精神上乃至於情感上,重返攝影啟蒙的原點。」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還流・帰還》個展濃縮30年創作路!築地市場、電子花車映現地方文化
STAGE-63,沈昭良攝。

《還流‧帰還》沈昭良攝影展

展期|2024.09.17-10.15

地點|日本北海道東川町文化藝廊 The Higashikawa Bunka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