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挑戰自我!邱樹嘉:不老頑童踩高蹺 彩衣娛人!

83歲挑戰自我!邱樹嘉:不老頑童踩高蹺 彩衣娛人!

冬日午後,在氣溫20度上下的汐止火車站廣場,一位身高不到160公分的老爺爺,看起來跟尋常的老人家沒兩樣。但他身穿薄外套及迷彩褲,拉著一卡行李箱,帶著兩支高蹺,卻跟尋常老人家很不一樣。當他打開行李箱,露出塞滿色彩絢爛的服裝與道具時,旁邊的路人無不好奇注目。

 

老爺爺慢條斯理地換穿上紅通通的戲服,戴上白鬍鬚,手捧金元寶。接下來,更令人驚奇地是,他竟俐落地踩上110公分高的高蹺,搖身一變成為高人一等的財神爺,大搖大擺地踩街,吸引不少路人拿起手機仰頭捕捉這特別的畫面。

 

這位藝高人膽大的老爺爺正是有著「不老頑童」稱號的邱樹嘉。今年83歲的邱樹嘉曾在空軍服役,退伍後到飛利浦高雄電子公司任職,直到60歲退休。56歲時,他就開始在心中盤算,自己即將退休了,應該先培養一些休閒活動與重視養生,因而投入當時還未在國內蔚為風氣的慢跑活動,逐漸跑出興趣。

 

累計至今,他已經完成四次42公里的全馬,最佳成績是4小時16分,參加半馬更是不計其數,最佳成績是1小時42分,都高居分齡組前三名。特別的是,2002年,年近7旬的他,還到波蘭華沙參加慢跑比賽,跑出分齡組第一名。

 

當時他與另一半遠赴波蘭探視在華沙工作的女兒,順道參加當地15公里的慢跑競賽。當時冰天雪地,邱樹嘉身穿短衣短褲,在雪地裡慢跑,可說是「膽顫心驚,步步為營」,最終以1小時13分獲得65至69歲組的冠軍。雖然獎金只有波幣50元(折合台幣400元),但上台領獎時,老當益壯的邱樹嘉獲得熱烈掌聲,並登上當地體育版新聞。

 

這次國外參賽經驗讓邱樹嘉至今仍津津樂道,冠軍獎杯成為他的珍藏品,「這是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事。」如今,他的臉書大頭貼放的正是當時與外國跑友的照片。不老頑童並不以此為滿足。他還以70歲高齡,挑戰連年輕人也不敢輕易嘗試的活動──踩高蹺。

 

邱樹嘉回憶,十幾年前有一天看報紙,發現屏東國中有高蹺隊踩街遊行,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興趣,後來看到台北汐止夢想文教基金會舉辦踩街遊行的活動,毅然投入。第一次集合準備出發時就慘跌,遊行途中又跌倒。雖然兩次跌倒均有驚無險,但原本就反對他踩高蹺的太太王金盆,已經鐵青著臉,並在一旁叨唸。因此,第一場踩街遊行在另一半的抱怨中草草結束。儘管第一次「出師不利」,但邱樹嘉並未因此打退堂鼓,反而不停練習,第二年的踩街遊行順利圓滿落幕。

 

老婆如影隨行 宛如經紀人

在第二次踩街遊行中,邱樹嘉特別挑選三種角色,分別是關公、財神爺及小丑。他解釋,關公行俠仗義,講義氣的情操是家喻戶曉的大人物;財神爺會帶來財源滾滾,觀眾相當喜歡。至於小丑是甘草人物,扮相逗趣詼諧,也深受觀眾喜愛。

 

至今十幾年來,每年夢想文教基金會舉辦的嘉年華會,邱樹嘉都會踩高蹺參與,樂此不疲,雖然太太仍反對,時有爭吵,但看到他精采演出,獲得觀眾滿堂喝采時,「老婆只好忍氣吞聲,但仍不免嘮嘮叨叨逼我答應放棄踩高蹺。」

 

然而,邱樹嘉從未放棄踩高蹺。十多年來,從剛開始站上高蹺時的歪歪斜斜,讓人捏把冷汗,到現在已如履平地,像走路一般。不過,老伴還是憂心忡忡。她總是抱怨,「講不聽!就算了。」

 

即便如此,當邱樹嘉全國跑透透踩高蹺時,王金盆總是如影隨形,在另一伴穿上戲服時,她會幫忙扣上鈕扣,同時嘴裡一邊碎念「講不聽!」等邱樹嘉穿好戲服,她會高喊一聲「定裝!」就像經紀人一樣。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素人可以憑著這項絕活兒登上大舞台。

 

2014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媒介,邱樹嘉扮演小丑踩高蹺和基隆經國學院十位同學共同表演熱門舞曲,登上台北小巨蛋,當天總統夫人周美青也蒞臨觀賞。這次演出讓邱樹嘉十分驕傲,成為另一個難忘回憶。

 

許多人好奇,高齡的邱樹嘉,為何能有好體力,到底長壽祕訣如何?邱樹嘉自我分析,他長期慢跑,因此體能好。每週會在住家附近慢跑兩次,每次跑一個多小時,偶爾會約跑友長跑健身。至於飲食,則葷素不忌、不挑食。

 

年輕時是不苟言笑的空軍軍人,年老後卻成為彩衣娛人的踩高蹺小丑,邱樹嘉愈老愈有活力,不僅自己活得開心,也娛樂大眾。雖然他坦承,踩在高蹺上走上一、兩小時不好受,也有危險性,但看到觀眾對他豎起大拇指就會激發出他愛秀的基因,「不知老之將至,非常忘我」。年過80的不老頑童,更像返老還童。

 

Text / 遠見

Photo / 張智傑

 

加入LaVie行動家LINE官方帳號!接收全球第一手設計大事▶

http://line.me/R/ti/p/%40hhr2014n

大稻埕百年校園裡的「太平國小博物館」:展出黃土水《少女》胸像,開館特展爬梳其創作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大稻埕百年校園裡的「太平國小博物館」:展出黃土水《少女》胸像,開館特展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

太平國小博物館自2022年啟動籌備,歷時3年,將於2025年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這座延續黃土水精神所打造的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以「聽得見讀書聲、聞得見稻穗香、看得見大稻埕歷史、能親近黃土水傑作《少女》胸像」為使命,深植於百年校園日常與在地文化記憶之中。另外,太平國小博物館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即日起可在官方網站線上預約。

黃土水130歲誕辰,太平國小博物館元年

黃土水生於1895年7月3日,1907年轉入太平國小前身「大稻埕公學校」就讀。1915年自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返母校任教半年,隨後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0年,他以大理石雕刻《少女》胸像作為畢業創作,並將此作品贈與母校,種下今日太平國小博物館的種子。

太平國小博物館將於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2025年7月3日這一天,恰為臺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將於7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2025年7月3日這一天,恰為臺灣第一位雕刻家黃土水130歲誕辰,也將成為這座博物館的生日。(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全臺首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誕生

《少女》胸像承載著藝術家對故鄉的情感與理想,百年來靜靜守護於校園一隅。2020年出借北師美術館進行修復並參展,社會反應熱烈,也促成關於保存與展示的公共討論。北師美術館創辦人林曼麗認為,《少女》胸像「就地保存」不僅回應黃土水贈作母校的初衷,更承載太平國小師生代代守護的情感,也符合學校與校友會的期望。唯須建立具備「專業性」、「公共性」、「教育性」的博物館機制,並解決永續經營的挑戰。而北師美術館團隊自2022年5月起進駐太平國小,延續「One Piece Museum」計畫核心,即透過「一件」文物即可在校園內落實美術館/博物館的概念,藉由館校協作模式與學校課程連結,導入藝術史、博物館專業、文化資產保存知能;並由田中央工作群參與空間規劃,最終這座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誕生。

《少女》胸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少女》胸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深植校園生活,延續地方文化脈絡

這座博物館深植校園生活,亦延續地方文化脈絡。沿著博物館小徑走入,映入眼簾的是由學生每日照料的田園,「綠色稻波」正呼應黃土水〈出生於臺灣〉一文中對故鄉風土的讚頌。稻波倒映於舊蒸飯室改建而成的「黃土水專室」落地窗上,這棟一樓平房即為《少女》胸像的常設展間。展室牆面採圓潤泥牆設計,營造如「土角厝」般質感,室內設有相思木打造的學習平台,自然光從玉蘭花樹梢灑落,映照胸像細膩的造形與紋理,展現黃土水對藝術的執著與對生命的凝視。專室門前的幽香,則來自紀念其遺孀廖秋桂所設置的桂花花台。

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推出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步出專室,可見一小方仿三合院「埕」的戶外工坊,重現黃土水雕刻大理石的工作場景;與之相連的「特展室」活化行政廊道空間。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特展主題為「黃土水與孩子們」,串聯三個子題:「黃土水身邊的孩子們」、「黃土水創作的孩子們」,以及「《少女》胸像與太平國小的百年情誼」,爬梳藝術家創作生涯中「孩子」的多重面貌。

特展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特展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黃土水與夫人膝下無子,在東京生活時與姪兒們共同起居,他們時而擔任助手,時而成為模特兒。展覽亦首度公開四姪黃清雲(歸化日本後改名幸田好正)後代寄藏的珍貴史料。黃土水早年以兒童為主題創作多件作品,包括初次入選帝展的《蕃童》(1920年)、獻給皇太子的《三歲童子》(1923年)等,雖皆佚失,皆為其雕刻生涯的重要篇章。目前存世之兒童主題作品僅《少女》胸像、《男嬰頭像》(1918年)與《水牛群像》(1930年)三件;其中遺世巨作《水牛群像》常設北市中山堂,《男嬰頭像》則特別出借本展。

《男嬰》頭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男嬰頭像》於黃土水專室(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回顧《少女》胸像的百年保存歷程

展覽透過珍貴作品與文獻梳理,引導觀者能親炙黃土水對童稚神韻的描寫功力,也透露其寄寓純真的創作思維。展覽亦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訴說其自1920年代進入校園以來,歷經沉潛、修復、再現,最終催生校園藝術生態博物館的百年情誼。除了《少女》胸像,百年老校太平國小亦珍藏千餘件歷史文物,未來將活用這些資源規畫展覽、結合學校課程發展,並透過家長、志工與社區的參與,深化並擴散博物館能量,持續拓展黃土水的精神不朽。

展覽亦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展覽亦首次系統回顧《少女》胸像在太平國小的百年保存歷程。(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久子館長」上任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國小博物館的「館長」已在今年5月18日博物館日上任,她是「少女資歷105年,館長資歷0年」的《少女》胸像的數位分身「久子小姐」。《少女》胸像1920年首次登場於黃土水的畢業展時,名為「ひさ子さん」也就是「久子小姐」的意思。如今《少女》胸像以「數位分身」恢復這個名字,成為太平國小博物館的在社群媒體中代言人。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圖片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攝影:黃宏錡)

太平國小博物館開館大展「黃土水與孩子們」
展期|2025.07.03 - 2026.01.31
地點|太平國小博物館(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9號)
開放時間|週二、週四、週六(國定假日休館)
採線上預約制,免費參觀,預約請點此

資料提供|太平國小博物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史上規模最大的David Hockney登陸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匯聚近70年藝術生涯、超過400件作品,從加州時期以泳池為題的一系列作品,到近年以iPhone與iPad創作的數位繪畫,展現David Hockney對於創作與創新的執著不懈。

史上最大規模的David Hockney特展

這場展覽由David Hockney親自參與策劃展覽敘事與空間配置,並與他的伴侶兼工作夥伴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共同構思。展覽除了聚焦其過去25年的創作,也同時回顧David Hockney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帶領觀眾走進他多元且持續進化的藝術世界。他表示:「《David Hockney 25》是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展覽,連我現在正在創作的畫作也會展出,我想這一定會非常精彩。」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 25》展覽現場(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持續帶來創新與驚喜的藝術旅程

自1960年代初嶄露頭角以來,David Hockney一直是英國當代藝術的重要代表。活躍藝壇至今超過六十年,他的創作生涯豐富且多產,無論媒材或技法皆持續創新,從未停下腳步。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David Hockney(圖片來源:Fondation Louis Vuitton)

David Hockney著迷於各種風格的藝術語言,並從自身的觀察、記憶與想像中汲取靈感。《David Hockney 25》首先以1950至1970年代的重要創作揭開序幕,像是1960年代David Hockney移居美國洛杉磯,以當地明媚的陽光、泳池與自由氛圍創作出的《更大的水花》與《藝術家的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等作品,以及《我父親的肖像》、雙人肖像系列如《克拉克夫婦與貓》等。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Christopher Isherwood and Don Bachardy(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1980至1990年代,David Hockney轉而描繪自然景觀,並持續挖掘風景畫的可能性。本展將呈現該時期代表作如《更大的大峽谷》等。

展覽的重點部分,則聚焦David Hockney近25年回到英國,於約克郡、諾曼第與倫敦的創作。在這段時期,他以色彩明亮、視角大膽的自然主題畫作為主,像是描繪春日山楂叢盛開的《五月的白花灌木》,以及巨幅冬景《沃特附近較大的樹》等,都展現了他對季節與光線變化的敏銳觀察。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May Blossom on the Roman Road(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這些畫作後來也成為David Hockney數位創作的基礎。新冠疫情期間,他以iPhone與iPad捕捉春日與重生意象的景色,透過科技筆觸描繪生活的希望,持續為人們帶來充滿驚喜的作品如《220 for 2020》系列。同時,他也持續以iPad和壓克力媒材為親友繪製肖像,並以傳統畫框裝裱數位畫作,產生時空交錯的視覺效果。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Full Bloom, 27th March 2020, No. 1(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來到展覽的尾聲,則將揭曉David Hockney自2023年7月搬至倫敦後的最新作品,其創作過程深受孟克與布萊克等人啟發,畫中結合天文、歷史、地理等元素。除此之外,David Hockney更將在此帶來他最新的自畫像,為這場規模空前的回顧之旅收尾。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After Munch: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史上最大David Hockney展覽現身巴黎!400+作品齊聚路易威登基金會,一次看盡70年創作軌跡
Bigger Trees near Warter or/ou Peinture sur le Motif pour le Nouvel Age Post-Photographique(圖片來源:David Hockney)

David Hockney 25

展覽日期|2025.4.9 - 2025.8.31
展覽地點|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