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奈良Airbnb設計木屋「吉野杉之家」!串聯鄉村林業、村民工藝替偏鄉找回在地價值

入住奈良Airbnb設計木屋「吉野杉之家」!串聯鄉村林業、村民工藝替偏鄉找回在地價值

橫跨全球192個國家的民宿平台Airbnb,與以林木產業著名的奈良縣吉野町合作,在2016年原研哉主持的House Vision展中,發表了由建築師長谷川豪操刀設計,結合在地木工職人技術及良質杉木的「吉野杉之家」(吉野杉の家)。有著俐落線條的兩層樓木造建築在展覽後拆解、運回吉野町重組,並由當地組織自主營運,成為兼具住宿功能及促進交流的場域,建構出一個讓旅客能深度瞭解當地、並展現傳統產業及人文特色的平台,成為振興地方的契機。

 

Airbnb除了媒合供宿主及寄宿者,近年也一直希望藉由住宿模式的多樣化與在地化,讓旅客瞭解當地並增加旅遊經驗的深度。為求更積極的作為,Airbnb創設了Samara部門,希望運用其豐富的社群連結經驗,從空間等硬體設計,到服務、經營體制等軟體的建構,都能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創造以社群為主體,同時深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羈絆、強化經濟效益、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可能模式。

 

他們首先聚焦已開發國家的共同課題:人口高齡化和地方人口流失,造成傳統產業斷後而併發的經濟蕭條現象。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居民的自覺及作為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這類課題在長壽大國日本尤其深刻,因此以日本作為第一波試驗的舞台。

 

資源技術兼具 只欠發聲平台催化的良木美地

自500年前的室町時代以來,吉野出產的林木即是城樓、佛寺愛用的頂級建材。採用「密植」手法養林,先以高密度間距培植樹木,頻繁地進行修枝並逐年砍伐減少密度,使最後收成的樹幹木芯渾圓,年輪間隙窄且均勻,質地堅硬。木紋甚至不帶節點,還散發些許赤紅,被視為日本杉木中的高級品。由於香氣清而不膩,亦被視為製作釀酒樽的良材。林業延伸出的釀造業、木材加工業、木造建築業等技術也代代相傳至今。

 

建築師長谷川豪曾表示,將自然資源和以其衍伸出的傳統工法都保留下來的區域很少見,而這正是吉野町的獨特魅力。加上這裡的吉野山是賞櫻名勝,觀光資源可謂相當豐富。然而極富潛力的吉野町,卻因人口及產業結構的改變漸漸沒落,旅客行經此地也沒有深入認識的管道。因此,Airbnb選定與吉野町攜手合作,促成這次的吉野杉之家計畫。

 

閃亮登場後返鄉落地生根

「吉野杉之家」在去年House Vision展中於東京首度亮相。建築師長谷川豪使用吉野開採而來的高品質杉檜,參考當地造屋工法,由當地木材建築職人打造。從設計發想到施工的每一個階段,都納入吉野町的傳統產業。展後拆解成7輛貨櫃車運回吉野町重組,地點特別挑選在吉野川旁,因為這裡是昔日原木順流而下時,作為林材品管停靠站的河段,鎮守著吉野杉名揚天下的起點,也象徵邁向未來與世界旅人接軌的出發點。

 

房屋為線條簡樸的兩層樓木造建築。二樓為正三角柱空間的「朝日之屋」、「夕陽之屋」兩間客房,沒有過多的設計,將亮點留給兩側窗外的美景。天花板的鑲嵌式照明透過0.3mm的極薄杉片散發溫暖的光線;吊掛式的懸空樓梯、杉木發出的微香,處處都是絕妙的木工技法。一樓是整面落地窗的橫長居廳空間。開放性廊緣設計將周邊的景致盡收眼底,是住客的休憩之所,也是居民的活動交流場地。

 

長谷川豪表示:「特別採取昔日日本家屋的質樸設計,不只能和吉野的街道風景融合,也讓外國旅客可以實際體驗到日本居所的魅力。」以此使旅客藉由住宿,增加對當地生活文化的認識。

 

在地社群自主摸索獨自的營運模式

除了硬體全面採用當地材料,在軟體模式的建構上也立下兩個方針。一是以在地團體為營運主體,二是其住宿收益回饋當地,做為資產保存之用。Airbnb是這次計畫的發起兼投資者,訂房系統也是透過其廣布全球的社群平台進行,然而在營運上,完全交由在地組織「Re:吉野共居會」(Re:吉野と暮らす会)主導。

 

在開幕儀式時,Airbnb社會創新統籌負責人卡麥隆‧辛克萊(Cameron Sinclair)表示:「吉野杉之家並不是Airbnb意圖呈現的理想家居模式,而是由在地社群主導的地方活化試驗計畫。」他也期待這個計劃進一步找到和在地產業連結的可能。目前收益高達97%回饋給地方文化遺產保存之用,讓沒有實際參與的民眾也能受惠,形成優良的永續循環。

 

從2016年12月開幕至今,營運組織已推出各種企劃,包括與在地林木產業合作的工廠參訪之旅、做為學童的校外教學據點、提供在地酒藏舉辦試飲會……等。成員也輪流進駐,與外來訪客實際接觸,不僅擁有對外發聲的場所,也刺激思考並再一次認識故鄉的特色。特別是成員不乏林業伐材職人或木工師傅,他們對傳產文化和建築工法了解甚深,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也讓每一次的相遇充滿驚喜。

 

如同一直以來扮演媒合平台的角色一樣,Airbnb成功串連建築師、地方傳統產業、在地職人等異業領域,提供了軟硬體平台,讓地方組織(供宿者)和外來旅客(寄宿者)自由碰撞火花,進而活絡當地,開啟了一個兼具創意與美感的雙贏模式。

 

 Info│吉野杉之家 

地址:日本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飯貝624

Airbnb「Yoshino Cedar House

https://www.yoshinocedarhouse.jp/

 


Text / 高綺韓

圖片提供 / Airbnb PR事務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7年9月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專訪&實體開箱:RAU Architects以發光球體貫穿建築與展覽,探索人類如何共同生活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專訪&實體開箱:RAU Architects以發光球體貫穿建築與展覽,探索人類如何共同生活

2025大阪世博於4月13日正式開幕!「荷蘭館」以懸浮空中的發光球體,和結合米飛兔的策展內容成為參觀焦點。La Vie專訪建築團隊RAU Architects,不僅分享建築設計細節與幕後,也不諱直言世博耗費巨大,與當今重視的永續議題如何矛盾,又該如何解?而編輯也實際踏訪夢洲,帶回第一手的荷蘭館參觀心得!

如太陽般的巨大發光球體冉冉升起——這是「荷蘭館」從釋出模擬圖後就烙印在眾人心中的印象,而觀眾也會在入場之前,拿到一顆小球,球上設有感應裝置,只要碰觸展場上的感應點,球體即會發光。從建築到展覽,荷蘭館以「球」的形象貫穿,而這顆球,即象徵了我們所處的地球,指向荷蘭館想探討的永續議題。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永續已是當今顯學,倡議此概念的展覽已非常多見,面對此一容易淪為「說教」的命題,荷蘭館選擇將展場體驗簡化,讓觀眾手捧小球穿梭展場、拿球觸碰感應裝置等自然行為,理解到永續理念。例如,要啟動牆面的聲光裝置,必須越多顆球同時接觸牆面才能達到,若僅有一顆球是無效的,由此連結到人類必須合作,才能迎向未來。又或是,觀眾拿著球在展場移動時,勢必會雙手捧著,小心呵護其不掉到地上,隱喻了人類必須悉心照料地球。搭配展場的各式新媒體藝術影像,造就一場簡潔而印象深刻的體驗。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La Vie也專訪到建築團隊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就由他現身說法荷蘭館如何步步發想與落實,以及他對於永續議題、世博意義等的想法與見解!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請先分享荷蘭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這趟設計旅程始於3年前,目標從一開始就很明確——不僅要打造一座裝載展覽的容器(這在世博中十分常見),而是創造一座「建築即訊息」的場館。無論是細節、材質,或服務人員的手勢,每一個元素都有我們想講述的故事。因此我們採取整體性的設計方法,將建築化為「新曙光(A New Dawn)」的具象呈現——由循環經濟、潔淨能源與國際合作推動的未來。展館的核心,是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球體。這顆直徑10.6公尺的球,象徵從水中汲取的再生能源,尺寸則呼應了岡本太郎在1970大阪世博設計的「太陽之塔」,其頂部的金色面具,藉此向歷史傳承致敬。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我們同時深入汲取日本文化精神,外立面以長達425公尺的波浪狀板條構成,象徵流動的水流,紀念了荷蘭與日本長達425年的交流。這段淵源可追溯至江戶時代,當時日本實施嚴格的鎖國政策,荷蘭幾乎成為唯一的對外貿易國。當時因資源有限孕育出節制、再利用的文化,正是當今所謂的循環經濟的前身。整座展館為可拆解式設計,世博結束後將於新場域重新組裝,確保所有材料皆能持續被利用。建築因此成為一種敘事工具,不僅講述「我們建了什麼」,更講述「我們從現在開始應該如何建造」。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這個計畫本身便充滿複雜的挑戰。例如在填海造陸的鬆軟土壤上施工,確保建築能夠抵禦地震與颱風,打造出一顆看似漂浮、卻又能讓參觀者進入內部的球體結構。

但真正的挑戰,其實來自「人」的層面。我們的團隊橫跨不同文化、語言、專業領域與時區,在思考模式、解決問題方式與溝通語境上都截然不同。如何「對齊」這些差異,成為我們最需要持續投入的課題,也需要不斷理解、共感與協作。也正因如此,「共識之地(Common Ground)」此一主題不僅僅是設計的概念,更是我們整個合作歷程的真實寫照,是促使計畫得以實現的基石。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私心希望觀眾注意到的荷蘭館亮點?

其實有兩個。首先是夜晚發光的球體,這顆看似懸浮於空中的大球,象徵著永續與創新,引人驚嘆和反思。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第二則是遍布展館各處的QR Code。這些簡單卻充滿力量的設計,讓「循環經濟」不再只是抽象概念,而變得具體可見、可參與。透過掃描,參觀者可以即時了解建築中各項材料的來源與再利用方式,讓繁複的永續理念,化為一場吸引人且可互動的體驗。我們希望參觀者不只是走進這座展館,更能與其背後的價值產生共鳴。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透過荷蘭館,你想傳達給各地觀眾什麼訊息?

這個訊息很簡單,卻極具迫切性:唯有彼此合作,我們才能解決當今全球所面臨的挑戰。荷蘭館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此相遇,在這個空間,差異將被尊重,合作則被視為必要基礎。

同時,我們也希望參觀者能反思一個更深層的觀點:我們是地球的過客,而非主人。這顆星球是一個封閉系統,不會有全新的資源從外界進入。資源如果不能再生,即是有限。因此我們必須轉向循環性的思維,也就是讓有限資源得以持續流通、再利用的系統性方法。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這項原則正是荷蘭館的設計核心。展館為完全可拆卸結構,從一開始便以再利用為前提而建,確保每一個元素在世博結束後,仍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透過這場實驗,我們邀請參觀者一同邁入「新曙光」,一個由循環、責任與共享願景所形塑的未來,並重新定義我們該如何共同生活。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Q:除了荷蘭館,這次大阪世博最期待看到哪個展館?

我們特別期待造訪日本館,它將深入呈現日本豐富的文化。在「水之廣場」的《藍夜彩虹遊行》(Under the Midnight Rainbow)水舞秀也是必看。最後,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堪稱是建築奇觀!

Q:世界博覽會從19世紀舉辦至今,展會本身的意義也隨時代改變,身為建築師,你如何看待2025年舉辦世博的意義?

世界博覽會至今仍具備巨大潛能,作為文化交流、創新實驗與啟發想像的平台。此時此刻,我們比以往都更需要實體場域,讓各國能面對面交換想法、共同面對全球挑戰,而世博正是實現此對話的場所。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某些無法忽視的問題。世博是極為高昂的工程,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能源與建材,卻只為了短短幾個月。各國展館在同一場域因建造與運輸造成的環境衝擊,在資源緊縮與氣候危機的現況下,更顯得迫切且具爭議性。

(攝影:Zhu Yumeng)
(攝影:Zhu Yumeng)

不過矛盾的是,正因為這種「高度集中」,無論是人群、創意或目的,讓世博具有真實的影響力。在同一個場域實際相聚,所激發的行動力與觀念轉變,往往是數位交流難以取代的。若能以更具責任感的方式策劃與執行,世博是可以成為創新實踐的試驗場,也是凝聚共識、塑造永續與包容未來的契機。

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攝影:Daniel Koeb)
RAU Architects創辦人Thomas Rau。(攝影:Daniel Koeb)

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Zhu Yumeng、Daniel Koeb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
時間:2025413日~1013
更多資訊可見荷蘭館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專訪&實體開箱:建築師Manuel Herz親解,球體構造與漂浮咖啡廳的奇觀設計!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專訪&實體開箱:建築師Manuel Herz親解,球體構造與漂浮咖啡廳的奇觀設計!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開幕,在超過150國的國家中,「瑞士館」以泡泡般的輕盈球體建築引發眾人好奇。La Vie搶先專訪到瑞士館建築師Manuel Herz,分享展館設計理念與跨國建造的挑戰,也公開來自現場的第一手展館照片!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的瑞士館,外觀可見5顆泡泡般的球體被綠意覆蓋,總重量不到400公斤、僅為傳統建築總重1%的輕盈設計,是瑞士在歷屆世博中占地最小的一次,更成為「史上最輕」的世博展館。世博結束後,球體外膜也將被加工製成家具,延續永續理念。

瑞士館為本屆世博碳足跡最少的展館。(攝影:Iwan Baan)
瑞士館為本屆世博碳足跡最少的展館。(攝影:Iwan Baan)

館內展出將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3大主軸,分別呈現瑞士在創新科技、生命科學、永續生態的面貌。有趣的是,大眾熟知的日本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台灣譯為《小天使》),其實改編自瑞士文學作品;也因為這樣的有趣連結,該作品也成為此次瑞士館展出的亮點之一。位於展館頂層的球體被打造為餐飲空間,並取名「Heidi Café」,而Heidi即是《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女主角小蓮的原名。422日館內也將帶來《My Name is Heidi》沉浸式演出,結合設計與電影,重新詮釋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究竟這座輕盈展館是如何被發想出來?又有哪些不可錯過的亮點?La Vie專訪到瑞士館建築師Manuel Herz,由他親解發想到落實的幕後過程。而除了瑞士館,他也以建築師視角分享私心推薦的世博展館,以及對於世博展會的想法!

瑞士館在夜間會有不同面貌。(攝影:Iwan Baan)
瑞士館在夜間會有不同面貌。(攝影:Iwan Baan)

Q:請先分享瑞士館的設計概念和籌備過程!

計畫最早源自瑞士國內的競圖。我們聯手舞台布景公司Bellprat Partner、景觀建築師Robin Winogrond、總承包商Nüssli,這樣跨領域的多方協作,對於案件的推進非常重要。

我們最初的構想之一,是希望以「輕盈(lightness)」為核心去理解整座展館。所謂的「輕」,不僅指建築本身重量的減量,也包括對環境影響的最小化、碳足跡的減少,以及整體外觀帶來的輕盈感受。我們也從55年前同樣在大阪舉辦的1970年世博會汲取靈感,當年展覽呈現的樂觀精神、實驗性建築,以及令人愉悅的展館設計,至今都十分深刻。因此定調了兩大主軸:輕盈、對1970大阪世博的致敬,這也是我們後續發展設計,並採用充氣球體構造的出發點。

競圖勝出後,我們便展開為期兩年的設計、細部發展、製造與施工。這是段非常高壓的時間,但因為有著明確的時程限制,反而讓決策更加果斷。我們必須持續推進、解決問題,而這樣的工作節奏相當刺激。

充氣球體構造是瑞士館的醒目特色。(攝影:Iwan Baan)
充氣球體構造是瑞士館的醒目特色。(攝影:Iwan Baan)

Q: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最大的挑戰不在技術層面,而是文化。日本與瑞士在建築產業的運作上存在極大差異,從建築法規、施工標準,到各自企業的營運模式、談判方式、競爭機制與溝通文化,皆不盡相同。彼此在合作初期,都必須經歷適應與學習過程。

我們此次與一家日本在地建築事務所合作,由他們擔任在地夥伴;同時,我們在瑞士的總承包商也特別在大阪設立辦公室,落實「半在地化(semi-local)」。只要是離開家鄉工作,「文化翻譯」都是必須的環節。我們在歐洲各地、非洲,以及亞洲皆有案子,而我始終相信,沒有什麼比「以建築師身分在當地工作」更能深入理解他國文化了。這也是我如此熱愛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它是一輩子的學習旅程。

Q:私心希望觀眾注意到的瑞士館亮點是?

或許這個答案有點直觀,但我認為,是在屋頂咖啡廳內、置身於那顆漂浮於展館上方的透明球體中,向外眺望整個世博會場,並欣賞偌大的天窗圓孔開啟的過程。我們在酒吧的空間內裝也投注大量心思,親自設計了蜿蜒的長椅,並選用丹麥設計師Verner Panton、美國藝術家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經典家具。我覺得這會是個充滿奇觀的場域。

天窗圓孔開啟的過程十分有趣。(攝影:Iwan Baan)
天窗圓孔開啟的過程十分有趣。(攝影:Iwan Baan)
漂浮於展館上方的透明球體被打造為餐飲空間。(攝影:Iwan Baan)
漂浮於展館上方的透明球體被打造為餐飲空間。(攝影:Iwan Baan)

Q:透過瑞士館,你想傳達給各地觀眾的是?

「輕盈」是從草圖階段就確定的核心,這不僅與瑞士所重視的價值觀深度契合,也反映了我們對彼此、以及對整個世界所應負起的責任。此外,我希望這座展館能傳遞出愉悅、驚喜、興奮,更重要的是好奇。我期盼能讓人產生「想探索下去」的感覺。真正的好奇心,如同孩童對世界的探究精神,是非常珍貴的,而我希望瑞士館能將這份精神,真切地傳遞給每一位來訪者。

瑞士館希望向觀眾傳達「想探索下去」的好奇心。(攝影:Iwan Baan)
瑞士館希望向觀眾傳達「想探索下去」的好奇心。(攝影:Iwan Baan)

Q:除了瑞士館,這次大阪世博你最期待看到哪個展館?

首先,我非常期待能親身感受2025大阪世博這個盛會本身,來自日本各地、以及世界各國的人們齊聚一堂,所激盪出來的氛圍。至於特定展館,我相信由Lina Ghotmeh設計的「巴林館(Bahrain Pavilion)」會很精彩。我也很期待參觀保聖那集團的「PASONA NATUREVERSE」展館!

Q:世界博覽會從19世紀舉辦至今,展會本身的意義也隨時代改變,身為建築師,你如何看待2025年舉辦世博的意義?

我們總是輕易(甚至太過輕易)地認為,在這個媒體發達、網路無遠弗屆、各地旅行便捷的時代,世界博覽會早己喪失重要地位。然而,也許正是在全球局勢越漸緊張、誤解加劇的此刻,每一次能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於同一場所相聚,一同擁抱開放性和世界主義的精神,顯得格外珍貴與重要。

瑞士館希望模糊自然與建築的界線。(攝影:Iwan Baan)
瑞士館希望模糊自然與建築的界線。(攝影:Iwan Baan)

就建築這門學科而言,我認為「展館(pavilion)」作為一種建築類型,是非常重要的。現今多數建築受到市場壓力與投資主導,追求極致效率,每一平方公分都得精打細算,嚴謹遵守預算,盡可能降低風險。然而,展館作為一種臨時性結構,也是特定「景觀(spectacle)」(借用法國哲學家Guy Debord的說法)的一部分,能夠跳脫效率和理性的建築邏輯。因此,展館成為建築領域中,少數得以自由實驗的存在,扮演著革新者的重要地位。

展館不同於一般建築,擁有更多的實驗與自由。(攝影:Iwan Baan)
展館不同於一般建築,擁有更多的實驗與自由。(攝影:Iwan Baan)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
展期:2025413日~1013
更多資訊可見瑞士館官方社群

採訪整理|張以潔
攝影|Iwan Ba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