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義交流道下來之後,繼續朝著山的方向前進,當縣道過了龍騰斷橋之後,逐漸轉折蜿蜒成細小的產業道路;越是深入山裡,手機信號越是薄弱,人最終迷失了定位,來到世外之境。陳倖平的憨人書院隱匿於發現之旅生態園區內,這片由私人照料的山林經過多年生態復育,谷內有蝶舞紛飛,溪裡有山蟹聚居,四面八方送來的蟬鳴填滿了靜謐,此時此刻,人被自然的美所擁抱。
取材自然的劇場空間
在竹籬笆的引導下來到憨人書院,這棟由設計師林浚鎰打造的茶屋,全然使用自然材料構築,覆以台灣孟宗竹與細枝的外觀,看來宛如一頂巨大斗笠,質樸中展趣味。走入充滿戲劇張力的內部空間,除了外圍一圈水泥鋪面之外,中間場域只鋪上了碎石子。正如這個空間裡沒有任何家具,憨人書院的用途也不被定義,它以自然包容萬象,等待人們來創作一切。
陳倖平習茶多年,他曾經是人們口中的科技新貴,為了在高度壓力的工作之中尋求心靈平靜,他與妻子邱鈺茹開始學習沉香之道,奠下了回歸自然生活的契機。十幾年,陳倖平決定揮別上班生活,將產品經理的開發本事用於創業,成立自己的沉香專賣店「禾青」。
禾青在台中默默經營許多年,陳倖平在鑽研香道過程與普洱茶結緣,而他在茶的引領之下,進而觸及茶席、陶藝、花藝、音樂與表演,他發現生活周遭有一群憨直的人執著地努力於創作,闡述著他們理想中的生活美學。
分享憨人精神的平台
對於這樣一群默默的創作者,陳倖平稱他們為「憨人」,為了分享這樣的精神,他決定在山上打造憨人書院,為生活藝術創造一席分享之地。憨人書院不同於一般的商業空間,這裡不提供茶水服務、也不供應茶餐,經營性質類似於展覽館。這裡是為熱愛生活藝術者準備,平時開放給其他團體預約,可用來舉辦茶席、陶藝鑑賞、花道講習或是古琴表演,讓不同領域的藝術都可在此交流分享。當然,在不久的將來,也會由禾青主動策劃體驗或講座,針對喜愛生活藝術的大眾提供入門的接觸管道。陳倖平說:「這裡是一個分享的平台。」。
在茶屋內,從竹間縫隙灑進的陽光,使人沐浴在一片翠綠的空氣中。陳倖平以古老農具的殘件為几,在案上以柴燒壺、杯、銅打盤托等陳設了一席茶,在沉香裊裊的薰陶下,緩緩沖開今年的高山春茶。入坐禪墊品茗之間,周身所呈現出來的,由器物的質地、舌鼻的感知、空間的氛圍、人情的體貼⋯⋯等等,總和出一種似而有形、卻又無形的美。生活的藝術,在空間裡被提煉了出來,而這正是憨人書院存在的真正意義。
憨人書院
文︱FunnyLi
攝影︱王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