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1

「建築雖然很美,但所有發生都有其獨特原因。因而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而是環繞建築周邊的環境及故事,讓它迷人。」無論是大師建築、或是奈及利亞的水上學校、Fogo Island島嶼的在地復興計畫,Iwan Baan所拍攝的畫面中,絕然不僅是建築美學,而是那些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建築的完成不是結束,更重要的是「之後」,因為那之後的故事更耐人尋味。

 

此時的Iwan Baan,或許正在天際之間,俯瞰著某處地景,緊抓著有限的1至2小時,與駕駛溝通,快速飛行至定位,在直升機轟隆轟隆的螺旋槳及雜亂引擎聲中,瞬間按下快門,凝結他心中早已構思好的畫面。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3
拍攝幕後是各種Iwan Baan取材的英姿 


今年42歲的Iwan Baan(後簡稱Iwan),這位出生於阿姆斯特丹市郊的荷蘭攝影師,目前早已是各大普立茲克獎得主、明星建築師的御用攝影師,從實驗風格強烈、挑戰體制的Rem Koolhaas、建築寧靜專注於材質的Herzog&de Meuron、風格輕盈穿透的SANAA、自然有機的伊東豊雄、至關注於中國農村建築的王澍,他們的建築,在Iwan的鏡頭下,沒有過多誇飾、太多後製,只有微調的色彩校正,如實地傳遞建築原有的姿態。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7
Iwan Baan曾來台拍攝由伊東豊雄設計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


在現今部分建築師與攝影師追隨著讓人驚艷(photogenic)的攝影作品,美化甚至誤導原有空間本質,以吸引網路閱聽者的認同及曝光,Iwan卻反其道而行,他在電話一頭緩緩地說:「這正是我嘗試避免的。我想表達的是與建築與周遭環境及人事物間的關係,而不只是讓建築看起來很完美,這些後製或photoshop讓一切都看起來好人工、作品看起來都很像。」。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8
鏡頭下的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0
捕捉冬日裡的哈爾濱歌劇院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9
美國VCU當代藝術中心 


「對我而言,如何選擇一個案子,不僅只有建築,還包括當地環境、政治因素、人如何與建築互動、為何這座建築存在於此、我該如何呈現,這些都一直讓我很感興趣。」自始就著迷於紀實攝影的Iwan,認為攝影不因拍攝主體是建築就有所不同,對他而言,攝影始終是透過鏡頭及影像去了解環境、世界、以及存在於此的意義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5
拍攝由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Heydar Aliyev Centre。


進行空拍前,必須要有構圖的想像

「空拍」與「人」,構築了他獨特的視覺語言。「我試圖讓自己像一張白紙般,開放面對所有發生於拍攝時的一切事情。」拍攝前,他刻意不看設計概念、建築立面圖、剖面圖,以免陷於建築細節的沼泥中,而無法察覺在空間中的那隻完整巨象;建築師對於基地多年的理解,有時反而侷限了觀察視角,他選擇抵達基地後,與當地人閒聊、了解當地歷史、四處勘景、尋找獨特視角。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2
Iwan Baan 曾被稱為攝影界中的印第安納瓊斯,在直升機、貨車各色交通工具上取景都難不倒他,只為求最佳畫面。


每一次拍攝,他總是帶著Canon相機,一人征戰,不帶助理,想要捕捉被攝者自然的一面,因為一旦建立攝影者與被攝者的權威關係,鏡頭前的人心中難免建立起堡壘,臉上的那層保護自我的薄膜就很難再撕下。

 

「通常搭乘直昇機拍攝,是拍攝的最後一個行程,因為搭乘直升機拍攝超級昂貴!」他笑著說,「所以進行空拍前,必須要有清晰的想法及創意。」因為昂貴,飛行途中的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在地面拍攝時,必須在腦海中大致建構當地地景,事先想好要拍攝的構圖、取景,前景是什麼、背景又是什麼、透過攝影傳遞的訊息是什麼?這些都是空拍的挑戰。

 

除了直升機、熱氣球,Iwan也曾有一座他自己笑稱超重的無人駕駛機。但相較於直升機的飛行高度、飛行時間及便利性,無人駕駛機有許多高度及飛行距離的限制,而這些無人駕駛機有時只能飛六公里,高度也不足,很難體現出建築與地景的關係,相較之下,直升機仍是空拍首選。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2
拍攝幕後是各種Iwan Baan取材的英姿


用鏡頭語言描繪不同大師風格

在Herzog&de Meuron的波爾多運動場夜拍攝影中,Iwan的拍攝精準傳遞建築與地景間的線性關係,場中的聚焦亮光讓空間中的纖細矩陣柱列,呈現出如漂浮般的輕盈感;而在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直島地中美術館中,透過其鏡頭,巧妙描述嵌於山海之間的幾何量體排列與建築的謙遜,曾經談及建築師們總是讓他自由發揮,而無特殊要求,他又是如何透過鏡頭,描繪這些各自極具風格的建築師呢?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4
拍攝由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Heydar Aliyev Centre。 


「基本上,面對不同設計案,我採取的拍攝途徑還是相同的,當然觀看作品時,會看到我的攝影語言以及如何描述建築,所以最後呈現的圖片是完全不同的」每一個設計都有它獨特之處,Iwan 在拍攝時,感知建築在涵構中的表現,並體會周邊環繞的人事物的獨特性。他探索的不僅僅是建築的表象,而是為何這樣形式的建築,可以存在於當地脈絡中,而這也是這分工作最迷人之處,如他所言:「建築雖然很美,但所有發生都有其獨特原因。因而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而是環繞建築周邊的環境及故事,讓它迷人。」

 

從歷史及多元角度思索人與建築的關係

「擁有好奇心,是我認為一個攝影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1
捕捉由鬼才建築師海澤維克所打造的上海世博英國館「種子聖殿」 


然而多年攝影師生涯,過著如空中飛人般的生活,採訪前的這兩星期,Iwan 已經去了四個國家,拍攝了六個計畫,行程依然滿檔,持續探訪新設計,難道不會如已吸滿水的海綿,膨脹到無法再吸收,因為沒有時間沈澱思考所看到的一切,而感到疲累嗎?「所以在拍攝這些建築之外,我也會拍 攝 自 己 的 作 品。」 2012 年 與 Urban Think Tank、Justin McGuirk 一同合作,拿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Torre David,Gran Horizonte〉,更體現著他關注於人與建築的關係。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70% 的人居住於貧民窟中,許多建築是自行建造、自行統籌,「當我行走於這座高達 45 層樓的高樓,沒有電梯、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就是一個建地,是一個非常艱困的環境,但這裡的人們卻在此建立了一座垂直城市,對我們而言很不尋常,對他們而言,卻再尋常不過。」。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3
2012 年與 Urban Think Tank、Justin McGuirk 一同合作,拿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作品〈Torre David / Gran Horizonte〉。 


Iwan 透過這些計畫,從不同角度思考建築,在另一個展覽計畫《非洲當代化》(African Modernism)中,他斷斷續續花費約 2~3 年時間,來回飛行於 5 個國家,拍攝自 60 年代以來的現代建築,藉此探索非洲是如何面對西方引進的當代化思想,又是如何依此形塑城市?然而對照著巴西國寶級建築師Oscar Niemeyer 在現代化進程中,留下內化於國家記憶之中的經典建築,這些在特定時間產生的非洲當代建築,在當時也象徵著新開始,如今卻已被歷史大川侵蝕。Iwan感嘆的說:「很不幸的,許多建築現在的狀況都很不佳,當我在拍攝這些衰落的建築時,當地人們不斷詢問說為何要拍這些建築,這段歷史好像被遺忘了。」。

 

行遍全球的 Iwan,也曾經到台灣拍攝伊東豊雄台中歌劇院及台大社科院,好奇他如何觀看台灣的城市肌理呢?他說:「台灣的城市目前仍持續成長中,我覺得比較挑戰的是如何找出台灣的獨特性並保存它。」。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6
Iwan Baan曾來台拍攝由伊東豊雄設計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


Iwan Baan簡介

2005 年與 Rem Koolhaas 的一次會面,讓他走上了建築攝影之路,如今更成為各大知名建築師喜愛合作的御用攝影師,曾與 Rem Koolhaas、Herzog& de Meuron、Zaha Hadid、SANAA、伊東豊雄、藤本壯介、王澍多次合作,曾榮獲 Julius Shulman 攝影獎、是在當代建築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百大攝影師之一。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1
Iwan Baan 


除了攝影建築外,Iwan 也持續拍攝與建築的相關議題,包括榮獲 201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Torre David / Gran Horizonte〉、或是《非洲當代化》展覽。

 

必備的器具

工作時必備的相機是 Canon EOS 1DX Mark Ⅱ相機,我很希望可以帶著攝影機到處探索,且盡量不要被被攝者發現我是攝影師,才能捕捉自然的一面。鏡頭部分,廣角鏡頭對於拍攝建築是很重要的,不過當然也有各種不同鏡頭,端看要呈現的空間、想透過影像傳達的是什麼。

 

 

文/彭永翔

圖片提供/Iwan Baan photograph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攝影師林祐任個展《邊界》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島嶼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你會怎麼形容台灣?不可否認,台灣因為歷史、地緣政治等因素,一直難以被形容。在這座島上的人們,不停在模糊中摸索定義,以各自的方式解讀台灣;又或者,會不會這份「未定」與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曖昧,就是台灣現在的模樣?

攝影師林祐任就是其中一位探索者,他帶著相機走訪台灣高山和海的邊界,也透過潛水、登山看見山海的不同深度和切面;遊歷歐洲時,看著實景與照片上如出一轍的景色,反思台灣模仿歐風的浪潮。他自認沒有特定的影像風格,更在意創作時的感受和思考,期待帶給觀者介於現實、夢境之間的感受。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灰色地帶,模糊卻充滿想像的未定空間

林祐任將身歷其境的觀察匯集為展覽《邊界 Ambiguity》,並推出3本攝影集:《邊界 Ambiguity》、《321》、《Penguins》,它們各有不同概念與表現手法,皆探討著「未定論」的灰色地帶——這些模糊的邊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本展即日起於新竹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展出。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圖片提供: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展場由林祐任攜手W春池計畫、彡苗空間實驗籌劃,利用影像搭配互動裝置,從拓展界限、回顧記憶到探尋新境,描繪一場由灰色地帶所構築出的意象。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3本攝影集各訴說什麼故事?

01.《邊界 Ambiguity》: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了解台灣

在《邊界 Ambiguity》當中,林佑任探討邊緣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帶」,透過不同主題的討論,慢慢出找台灣的模樣,也藉由高山和海的邊界、概念模糊的影像,給出自己對台灣的定義。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02.《321》:觀看過去的自己,模糊與時間的距離

321》靈感來自拍照時讓人做好心理準備的倒數「321!」,書內集結了「在開始之間」的各種瞬間,紀錄林佑任成為專業攝影師之前的過程,承載著每個階段的憤怒、難過、平靜心緒。林佑任說,現在回頭看這些照片,依然會被深深觸動,想起當下的情緒和感受,彷彿回到了拍攝當下的瞬間。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03.《Penguins》:台灣,可以不用成為歐洲的模樣

Penguins》源自林佑任疫後兩個月的歐洲旅行,期間他反思台灣模仿歐式美感、風格的風潮,心想:「台灣,可以不用成為歐洲的模樣。」如同攝影集名稱「Penguins(企鵝)」——不是鳥都要會飛,人也是。本書探索外在的國境邊界,林佑任也試圖突破觀光客的身份,試著在每個城市快速、細膩地觀察當地人的習慣,希望能更深入他們的生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台灣的邊界,如同顏料被暈開的線條

展覽名中的 “Ambiguity” 代表「歧義」,意指擁有一種以上的解釋,且為未定義的狀態。策展團隊認為,這個詞很適合描述台灣——因歷史發展、地緣政治的各種因素,台灣面臨邊界、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島嶼日常中所見的老舊公寓的頂加、隨性停放的機車、自由流動的小攤販,都遊走在灰色地帶。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然而,在新舊文化、多元價值間的衝突中,這些灰色地帶卻偶爾能被人情所允許、包容。「未定論」像是台灣的一種特色,讓一切都有不同的解釋空間。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在這樣的狀態下,林祐任所看到的台灣邊界,非清晰的實體線,更像是暈開、模糊的線條。已被暈染的界線,相互融合、交疊後形成一處可擺玩的空間,林祐任正是在此探索各種可能,以影像形容台灣的曖昧性質。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代表色「靛色」呼應影像中的曖昧

為了呼應影像中的曖昧、模糊、流動特性,《邊界 Ambiguity》特別以「靛色」為代表色,它具備藍色的沈靜、紫色的神秘,撲朔迷離,如同本次展出的作品,都盡可能給予觀者兩種以上的觀看、解讀視角,引導出不同定義。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互動裝置《float》映現觀者、展品間的交流

展場也特別結合了裝置作品,其中一件為玻璃與水共構的《float》,它像是一張漂浮在空中的桌子,當人們碰到桌上擺著的物品時,水缸裡的水會因晃動而產生漣漪,並透過光纖映照在天花板,形成漂亮的光影,彷彿具象化了觀者、展品之間的交流。

另外,《float》結構也呼應「邊界」概念,它沒有桌子該有的支架,又是懸掛的發光物體——那它究竟是桌子還是燈?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邊界 Ambiguity》透過光影的晃動、觸摸的質感、聲音的設計等,傳達各種「模稜兩可」的可能性,讓觀者沈浸探索邊界、與其邊緣的灰色地帶。

林祐任攝影展《邊界 Ambiguity》在新竹春室!以影像探索台灣未定、曖昧的灰色地帶
(攝影:林祐任)

〈邊界 Ambiguity|林祐任 個展〉

展覽期間|2024.06.14-09.08

展覽地點|春室 Glass Studio + The POOL

開放時間|每日10 : 00-17 : 30 開放,週一公休

 

策展單位|林祐任 + W春池計畫 W Glass Project

空間協力|彡苗空間實驗 seed spacelab co., ltd.

書籍設計|大象設計 Elephant Design(邊界 Ambiguity)+ 張愛眉(Penguins)

書籍編輯|涂育庭、陳杰民(321)

飲品設計|春室 The POOL

玻璃製作|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 + 春室 Glass Studio

視覺攝影|林祐任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成立一週年之際,台北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 Photography」推出全新創作《Echoes of Hope》,包含影像創作大師林炳存的《透視內在》系列,以及時尚攝影師蘇益良的《飯後甜點》系列,透過絢麗繁花與夢想的遠方,演繹攝影大師心中的希望之光。

策展思維的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 Photography」

由移動式藝廊「明日創藝 MOT ARTS」與林炳存所創立之藝術平台「ABOOK STUDIO」攜手合作、以策展思維為主軸的期間限定攝影商店「MOT X ABOOK Photography」,透過國內外知名攝影師的鏡頭,捕捉情感凝聚的瞬間,打造居室空間的微型藝廊,體現藝術即生活的美學日常。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MOT X ABOOK Photography由「明日創藝 MOT ARTS」與「ABOOK STUDIO」共同打造。(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透過國內外知名攝影師的鏡頭,捕捉情感凝聚的瞬間,打造居室空間的微型藝廊。(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林炳存、蘇益良全新計畫《Echoes of Hope》

自5月23日起,「MOT X ABOOK Photography」攝影藝術商店將正式發表展售《Echoes of Hope》全系列23件作品,由林炳存、蘇益良兩位攝影大師分別帶來的《透視內在》、《飯後甜點》系列組成,透過貼近當代日常的「攝影」途徑,傳遞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希望。

《Echoes of Hope》以更易於入手的「輕藝術」價格,將大師攝影作品收藏至居家空間,把「家」打造成最貼近生活、反映個人風格與思想的微型藝廊;這些作品也很適合用作送禮,不僅展現送禮之人的品味,也透過創作者的影像氛圍,感受悠悠迴響於心的「希望」,拾起向明日瞻望的勇氣。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MOT X ABOOK Photography」攝影藝術商店現正展售《Echoes of Hope》全系列23件作品。(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Echoes of Hope》透過貼近當代日常的「攝影」途徑,傳遞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希望。(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 林炳存《透視內在》|透過繁花回望內在

除了廣為人知的人像攝影外,林炳存在藝術攝影領域也以富有哲思及實驗性的風格著稱,曾先後展出《中國古代仕女圖》、《時尚.原住民》、《鏡墨.流白》、《蒼藍小點》等藝術攝影創作。

此次在《透視內在》系列15幅作品延續其對於光線的精準掌握,特意以鏡頭強調花朵瓣葉的透光性,用絢麗豔異的影像隱喻多變的內在世界。看著作品的觀眾,將帶著各自獨特的生命經驗,感受花朵的纖弱與力量如何並存為一,回望內在的自己。林炳存希望:「照片的故事不只是由創作者賦予,而是從每個人的凝視裡,創造出情感,勾動屬於自己的故事。」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攝影師林炳存《透視內在》系列。(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林炳存《透視內在》系列:透視之5、透視之10。(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 蘇益良《飯後甜點》|夢想之地即是希望

全方位視覺藝術家蘇益良,過往操刀多項唱片封面及廣告,近年更以打破既有框架的藝術攝影作品著稱,曾與藝術家王九思合作融合時尚概念與東方觀點的《二十四孝》系列,也曾四度參與「小花計畫」系列展覽。

在《Echoes of Hope》企劃中,蘇益良以「希望猶如人生這場漫長宴席裡的飯後甜點」為概念,把自身最想看到卻未能抵達的他方,作為《飯後甜點》系列共8幅作品:「想做卻尚未實現的事情,便是我的希望。」他如此說道。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瀏覽取代了遊覽,人們往往妥協於「物美價廉」的虛擬;而《飯後甜點》從人人談論的「必訪之地」出發,找到黃昏的撒哈拉沙漠、入夜的烏蘭巴托等地,徘徊於現實與虛幻間,是未竟的彼岸,也是最後的希望。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攝影師蘇益良《飯後甜點》系列。(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商店MOT X ABOOK新系列!攜手林炳存、蘇益良發表以希望為題的《Echoes of Hope》
蘇益良《飯後甜點》系列:20240501114432。(圖片提供:MOT X ABOOK Photography)

《Echoes of Hope》:林炳存《透視內在》、蘇益良《飯後甜點》

活動地點|MOT X ABOOK Photography攝影藝術商店
活動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F
線上瀏覽|bit.ly/44Nu1ZX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