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1

「建築雖然很美,但所有發生都有其獨特原因。因而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而是環繞建築周邊的環境及故事,讓它迷人。」無論是大師建築、或是奈及利亞的水上學校、Fogo Island島嶼的在地復興計畫,Iwan Baan所拍攝的畫面中,絕然不僅是建築美學,而是那些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建築的完成不是結束,更重要的是「之後」,因為那之後的故事更耐人尋味。

 

此時的Iwan Baan,或許正在天際之間,俯瞰著某處地景,緊抓著有限的1至2小時,與駕駛溝通,快速飛行至定位,在直升機轟隆轟隆的螺旋槳及雜亂引擎聲中,瞬間按下快門,凝結他心中早已構思好的畫面。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3
拍攝幕後是各種Iwan Baan取材的英姿 


今年42歲的Iwan Baan(後簡稱Iwan),這位出生於阿姆斯特丹市郊的荷蘭攝影師,目前早已是各大普立茲克獎得主、明星建築師的御用攝影師,從實驗風格強烈、挑戰體制的Rem Koolhaas、建築寧靜專注於材質的Herzog&de Meuron、風格輕盈穿透的SANAA、自然有機的伊東豊雄、至關注於中國農村建築的王澍,他們的建築,在Iwan的鏡頭下,沒有過多誇飾、太多後製,只有微調的色彩校正,如實地傳遞建築原有的姿態。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7
Iwan Baan曾來台拍攝由伊東豊雄設計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


在現今部分建築師與攝影師追隨著讓人驚艷(photogenic)的攝影作品,美化甚至誤導原有空間本質,以吸引網路閱聽者的認同及曝光,Iwan卻反其道而行,他在電話一頭緩緩地說:「這正是我嘗試避免的。我想表達的是與建築與周遭環境及人事物間的關係,而不只是讓建築看起來很完美,這些後製或photoshop讓一切都看起來好人工、作品看起來都很像。」。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8
鏡頭下的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0
捕捉冬日裡的哈爾濱歌劇院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9
美國VCU當代藝術中心 


「對我而言,如何選擇一個案子,不僅只有建築,還包括當地環境、政治因素、人如何與建築互動、為何這座建築存在於此、我該如何呈現,這些都一直讓我很感興趣。」自始就著迷於紀實攝影的Iwan,認為攝影不因拍攝主體是建築就有所不同,對他而言,攝影始終是透過鏡頭及影像去了解環境、世界、以及存在於此的意義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5
拍攝由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Heydar Aliyev Centre。


進行空拍前,必須要有構圖的想像

「空拍」與「人」,構築了他獨特的視覺語言。「我試圖讓自己像一張白紙般,開放面對所有發生於拍攝時的一切事情。」拍攝前,他刻意不看設計概念、建築立面圖、剖面圖,以免陷於建築細節的沼泥中,而無法察覺在空間中的那隻完整巨象;建築師對於基地多年的理解,有時反而侷限了觀察視角,他選擇抵達基地後,與當地人閒聊、了解當地歷史、四處勘景、尋找獨特視角。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2
Iwan Baan 曾被稱為攝影界中的印第安納瓊斯,在直升機、貨車各色交通工具上取景都難不倒他,只為求最佳畫面。


每一次拍攝,他總是帶著Canon相機,一人征戰,不帶助理,想要捕捉被攝者自然的一面,因為一旦建立攝影者與被攝者的權威關係,鏡頭前的人心中難免建立起堡壘,臉上的那層保護自我的薄膜就很難再撕下。

 

「通常搭乘直昇機拍攝,是拍攝的最後一個行程,因為搭乘直升機拍攝超級昂貴!」他笑著說,「所以進行空拍前,必須要有清晰的想法及創意。」因為昂貴,飛行途中的每分每秒,都不能浪費。在地面拍攝時,必須在腦海中大致建構當地地景,事先想好要拍攝的構圖、取景,前景是什麼、背景又是什麼、透過攝影傳遞的訊息是什麼?這些都是空拍的挑戰。

 

除了直升機、熱氣球,Iwan也曾有一座他自己笑稱超重的無人駕駛機。但相較於直升機的飛行高度、飛行時間及便利性,無人駕駛機有許多高度及飛行距離的限制,而這些無人駕駛機有時只能飛六公里,高度也不足,很難體現出建築與地景的關係,相較之下,直升機仍是空拍首選。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2
拍攝幕後是各種Iwan Baan取材的英姿


用鏡頭語言描繪不同大師風格

在Herzog&de Meuron的波爾多運動場夜拍攝影中,Iwan的拍攝精準傳遞建築與地景間的線性關係,場中的聚焦亮光讓空間中的纖細矩陣柱列,呈現出如漂浮般的輕盈感;而在安藤忠雄所設計的直島地中美術館中,透過其鏡頭,巧妙描述嵌於山海之間的幾何量體排列與建築的謙遜,曾經談及建築師們總是讓他自由發揮,而無特殊要求,他又是如何透過鏡頭,描繪這些各自極具風格的建築師呢?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4
拍攝由Zaha Hadid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Heydar Aliyev Centre。 


「基本上,面對不同設計案,我採取的拍攝途徑還是相同的,當然觀看作品時,會看到我的攝影語言以及如何描述建築,所以最後呈現的圖片是完全不同的」每一個設計都有它獨特之處,Iwan 在拍攝時,感知建築在涵構中的表現,並體會周邊環繞的人事物的獨特性。他探索的不僅僅是建築的表象,而是為何這樣形式的建築,可以存在於當地脈絡中,而這也是這分工作最迷人之處,如他所言:「建築雖然很美,但所有發生都有其獨特原因。因而不只是建築本身的美,而是環繞建築周邊的環境及故事,讓它迷人。」

 

從歷史及多元角度思索人與建築的關係

「擁有好奇心,是我認為一個攝影師必須具備的條件。」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11
捕捉由鬼才建築師海澤維克所打造的上海世博英國館「種子聖殿」 


然而多年攝影師生涯,過著如空中飛人般的生活,採訪前的這兩星期,Iwan 已經去了四個國家,拍攝了六個計畫,行程依然滿檔,持續探訪新設計,難道不會如已吸滿水的海綿,膨脹到無法再吸收,因為沒有時間沈澱思考所看到的一切,而感到疲累嗎?「所以在拍攝這些建築之外,我也會拍 攝 自 己 的 作 品。」 2012 年 與 Urban Think Tank、Justin McGuirk 一同合作,拿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Torre David,Gran Horizonte〉,更體現著他關注於人與建築的關係。在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70% 的人居住於貧民窟中,許多建築是自行建造、自行統籌,「當我行走於這座高達 45 層樓的高樓,沒有電梯、沒有任何基礎設施,就是一個建地,是一個非常艱困的環境,但這裡的人們卻在此建立了一座垂直城市,對我們而言很不尋常,對他們而言,卻再尋常不過。」。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3
2012 年與 Urban Think Tank、Justin McGuirk 一同合作,拿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作品〈Torre David / Gran Horizonte〉。 


Iwan 透過這些計畫,從不同角度思考建築,在另一個展覽計畫《非洲當代化》(African Modernism)中,他斷斷續續花費約 2~3 年時間,來回飛行於 5 個國家,拍攝自 60 年代以來的現代建築,藉此探索非洲是如何面對西方引進的當代化思想,又是如何依此形塑城市?然而對照著巴西國寶級建築師Oscar Niemeyer 在現代化進程中,留下內化於國家記憶之中的經典建築,這些在特定時間產生的非洲當代建築,在當時也象徵著新開始,如今卻已被歷史大川侵蝕。Iwan感嘆的說:「很不幸的,許多建築現在的狀況都很不佳,當我在拍攝這些衰落的建築時,當地人們不斷詢問說為何要拍這些建築,這段歷史好像被遺忘了。」。

 

行遍全球的 Iwan,也曾經到台灣拍攝伊東豊雄台中歌劇院及台大社科院,好奇他如何觀看台灣的城市肌理呢?他說:「台灣的城市目前仍持續成長中,我覺得比較挑戰的是如何找出台灣的獨特性並保存它。」。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6
Iwan Baan曾來台拍攝由伊東豊雄設計的台大社科院圖書館


Iwan Baan簡介

2005 年與 Rem Koolhaas 的一次會面,讓他走上了建築攝影之路,如今更成為各大知名建築師喜愛合作的御用攝影師,曾與 Rem Koolhaas、Herzog& de Meuron、Zaha Hadid、SANAA、伊東豊雄、藤本壯介、王澍多次合作,曾榮獲 Julius Shulman 攝影獎、是在當代建築領域最有影響力的百大攝影師之一。


荷蘭建築攝影大師Iwan Baan全世界最會拍建築的人!用鏡頭探索建築及世界美學_01
Iwan Baan 


除了攝影建築外,Iwan 也持續拍攝與建築的相關議題,包括榮獲 2012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Torre David / Gran Horizonte〉、或是《非洲當代化》展覽。

 

必備的器具

工作時必備的相機是 Canon EOS 1DX Mark Ⅱ相機,我很希望可以帶著攝影機到處探索,且盡量不要被被攝者發現我是攝影師,才能捕捉自然的一面。鏡頭部分,廣角鏡頭對於拍攝建築是很重要的,不過當然也有各種不同鏡頭,端看要呈現的空間、想透過影像傳達的是什麼。

 

 

文/彭永翔

圖片提供/Iwan Baan photograph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新銳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從越南新二代到國際得獎的非典型攝影路

專訪新銳攝影師蔡定邦《本是同根生》、《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從越南新二代到國際得獎的非典型攝影路

要如何感受攝影?攝影書或許是個理想的入口,特別這兩年台灣創作能量正迸發,新銳攝影師蔡定邦以《本是同根生》在新加坡攝影節與2024 Paris Photo斬獲「光圈攝影書獎」(Aperture Foundation Photobook Awards);今年新作《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又奪得哈蘇基金會年度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獎金。撕開「越南新二代」、「自學」、「國小學歷」這些標籤,他為我們攤開了他的非典型創作路。

蔡定邦的首本攝影書《本是同根生》,始於哥哥阿賢一通突然的電話。面對強勢的母親,阿賢選擇了決裂與逃離, 獨自從越南來台從事粗工謀生,幾乎斷了音訊。直到一天,蔡定邦得知阿賢出車禍住院了,需要幫忙拿藥。踏進哥哥狹窄租屋的那一刻,眼前的雜亂與滿屋藥袋令他震驚,意會到哥哥已陷入精神疾患的困境。「那一刻,我的內心有股強烈的衝動,覺得必須要記錄下來。」

翻開《本是同根生》,首頁便是母親與兩兄弟的合照,採用雙開頁裝幀設計,兄弟分立左右,如同僅只相差一歲、熱愛電影與藝術的他們,各自岔離而又重新交會的生命軌跡。從2023年開始,他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拍攝,讓攝影成為兄弟重新對話的橋梁,也成為縫補家庭關係的契機。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圖片提供:蔡定邦)

從家族中尋找自己的語言

26歲便收穫關注,蔡定邦感到意外、欣喜、同時惶恐, 他太明白自己一路並不安穩。越南新二代的他小時父母離異,父親又在他12歲時早逝,才跟著媽媽回到越南。他的童年在父母家族、台越之間來回奔波,甚至只有讀完小學。15歲,他隨媽媽再度赴台謀生,後來家人先回去了, 但他懷揣著電影夢留了下來,在各大學旁聽學習。19歲的他曾拍攝短片想拿獎,現在回顧起來,只苦笑說:「那時我太過自溺了,完全不在乎觀眾,只顧宣洩感受。」

他挫折地燒掉了存款,2019年當完兵後,決定暫回越南母親家。回去前,在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活動中,他接觸到沈昭良《STAGE》、李岳凌《Raw Soul》、張乾琦《鍊》3本攝影書,「我很驚訝,原來影像與一本書可以做出這樣的節奏跟敘事。」而且攝影書的製作成本相對可控,他想:不如試試看攝影? 

《日花》系列。(圖片提供:蔡定邦)
《日花》系列。(圖片提供:蔡定邦)

靠著網路自學,蔡定邦一開始學街拍攝影師那樣狂按快門,但始終覺得不對勁。他轉而將鏡頭對向日常周遭,拍攝越南女性傳統碎花服飾集結成《日花》系列;同時,他也開始記錄起媽媽與繼父。「我逐漸意識到,我的家庭其實是深受時代牽引而不斷遷徙的渺小個體。」他的媽媽嫁到台灣成為被歧視的「越南新娘」,失婚、又一次經歷感情挫敗,因而武裝起自己、專注營生賺錢;她鬱鬱回鄉, 卻意外地搭上經濟發展順風車成功投資房地產,如今反倒是台灣繼父在照顧家庭,成為「女主外、男主內」的有趣反轉。「她的生命一路頑強地走到現在,我想要記錄下這些事情。」

2022年末,他帶著這組《母親父親》系列又一次來台追夢,首獲PHOTO GO攝影獎的肯認。他也逐漸找到自己的創作語言:「我喜歡也最熟悉的方式,就是這種很私人的攝影,那種很私密的情感關係。」而他的身邊,就有各色的靈感等待他去發掘。

2022年末蔡定邦以《母親父親》系列獲該年PHOTO GO攝影獎,2025年他進一步發展為攝影書《絨邦》,更深入挖掘母親的生命史。(圖片提供:蔡定邦)
2022年末蔡定邦以《母親父親》系列獲該年PHOTO GO攝影獎,2025年他進一步發展為攝影書《絨邦》,更深入挖掘母親的生命史。(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創作是很自私的一件事

為了支持創作夢,蔡定邦至今都在咖啡廳工作。他認識了洗碗工金雲阿姨,70多歲的她仍充滿活力,經常帶著一大疊年輕時的性感照與同事們分享。然而,蔡定邦訝異地發現竟沒人放在心上。那不是一般的家庭照、旅遊照或唯美外拍,她沒有大眾期待的纖瘦身材,也不擺嫵媚姿態,其中一張請鄰居拍的照片甚至就自信地展露腋下。他驚呼這太前衛,「這些是阿姨自己界定、創造的美感。」

他邀請金雲阿姨再次記錄下自己。雖然他質疑既定的主流審美,但也坦言要拋去審美習慣並不容易,也拍過不少失敗的影像。「這是一個過程,讓我去學習如何真正去除自己的框架。」《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將在2026年正式出版,書封設計彷彿衣袖,揭開書本的動作也像是將袖中的腋下攤開,新照中交織著拉頁設計,展開後則是阿姨相應的舊照。翻書過程帶來強烈的私密揭露感,他希望能復現初見阿姨照片時的那種驚奇。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為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獎金今年度二人之一的獲得者,此為Dummy Book,正式版將在2026年出版。(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為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書出版贊助獎金今年度二人之一的獲得者,此為Dummy Book,正式版將在2026年出版。(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不過,深掘身旁人們私密的生命故事,會不會太消費他人?他坦承即便他的作品有共創成分,「創作本身是自私的一件事情。」《本是同根生》初版的雙開對照更直觀、強烈,但同時殘酷暴力。後來,阿賢回到越南山間平靜生活,他持續拍攝,更多照片與合影也被融入了新版,而阿賢也真如創作者精準回饋編排建議。「我更佩服他了。」他也發現哥哥在Facebook上有些很帥的照片,「我開始真正去理解他,放進一些他可能真正想被看見的模樣。」他前後改版不下10次,敘事也隨著對話延展越加溫柔。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本是同根生》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而拍攝金雲阿姨時,她也主動提議讓自己年老的媽媽穿著她的衣服一起留影。「30歲的阿姨到現在的變化,還有看見小時候的我和哥哥長大變成這樣,時間堆疊出的落差跟生命的變化,對我來說很迷人。」強烈的直覺與感受驅使著他攝影,而他也折服於這兩個人的生命能量,認為阿賢和金雲阿姨也都在創造自己的藝術。「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真誠的,會想要盡量真誠對待自己與被拍的人。」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水噹噹的金雲阿姨》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說出故事的慾望

透過攝影書的爬梳,蔡定邦得以與自己創作的渴求對話,也與家庭的傷痕尋求和解。《本是同根生》映照出母親的武裝與母子兄弟3人的關係張力,而現在,他想更深入挖掘母親的生命經歷,以此為題、與「哲攝」共同編輯的《絨邦》才剛完成募資。「母親帶著我奔波的童年,讓我看見不同的生命狀態,一直影響到我觀看的方式,也激發我想要講出身邊故事的慾望。」

今(2025)年甫成功募資的《絨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今(2025)年甫成功募資的《絨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絨邦》內頁照片。(圖片提供:蔡定邦)

相較於動態影像創作者對敘事節奏的掌控,他觀察到攝影書的閱讀更加私密與自由。「每個讀者都能以自己的節奏觀看這本書,翻閱過程中的任何停留,都創造出更大的想像空間。」或許有一天他還是會回去拍電影,但現在他專注在紙上編織想說的故事,尋找與自己、與被拍的人、與讀者之間的交會。 

蔡定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蔡定邦。(圖片提供:蔡定邦)

蔡定邦

1999年出生於桃園,台越混血,現主要以攝影為創作媒介,圍繞家庭、關係、身分等探索。以《本是同根生》獲得Paris Photo光圈攝影書獎(Aperture PhotoBook Awards)及新加坡攝影節攝影書獎、入圍2023年亞爾國際攝影節攝影書獎;《水噹噹的金雲阿姨》獲選2025年哈蘇基金會攝影書出版贊助計畫。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蔡定邦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打造首屆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專訪創辦人曹良賓與Steidl出版社傳奇創辦人Gerhard Steidl

打造首屆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專訪創辦人曹良賓與Steidl出版社傳奇創辦人Gerhard Steidl

攝影是民主的媒材,它讓記錄生活、觀點表達甚至創作都更加容易且普及。而民主,正是從每個個人的實踐開始。第1屆「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從美國經典攝影家Robert Frank的攝影製書祕辛、民主的3種切面,以及15位攝影新銳「New Waves」的視角,帶你探索攝影與民主的方方面面。

2022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啟動「藝術未來行動計畫」,成為刺激Lightbox攝影圖書室思考下一步的契機。「我們不是學院,也不是公立機構,一個社群組織可以做什麼?」Lightbox的答案是讓「藝術民主化」。創辦人曹良賓分享,他們因團隊小,最初野心不大,只想為攝影新人創造舞台並舉辦國際論壇。2024年創設首屆「New Wave 攝影創作獎」後,他們希望以展覽延續新銳們的創作能量,同時也察覺若邀國外講者來台,僅辦論壇的交流效益有限,才有了擴大舉辦攝影節的構想。

延續思維,他們為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定下核心主題:「民主」。曹良賓強調,民主看似日常,但回顧台灣400年歷史,民主從來不是常態。他強調:「創作表達的前提必須要有言論或創作自由;當你沒有時,就得去努力打開這個空間。」而攝影恰好是弔詭的媒材,因技術門檻低,看似人人可學的「民主」,卻是易學難精,應用更廣博延伸至各領域。將「攝影」與「民主」兩個曖昧又複雜的命題並置,正希望激起對話。

國際論壇第一天「當代攝影與公共對話:美術館裡的攝影展」講者宋修庭(Sujong Song)、吳詩瀅( Sze Ying Goh)、小林紗由里(Sayuri Kobayashi)與主持黃舒屏。(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國際論壇第一天「當代攝影與公共對話:美術館裡的攝影展」講者宋修庭(Sujong Song)、吳詩瀅( Sze Ying Goh)、小林紗由里(Sayuri Kobayashi)與主持黃舒屏。(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Robert Frank攝影書的生命力

3大主題展區中,《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為這次重頭戲。曹良賓很早就想將Robert Frank的展覽引入台灣,2017年曹良賓第3次拜訪已90多歲的他,他說 他太老了,要曹良賓去問問與其合作數十年的Steidl出版社創辦人Gerhard Steidl。曹良賓解釋,自1960年代起,Gerhard Steidl早有意識地透過出版令藝術民主化。藝術如同攝影可大量複製、流通,他以高標準的工藝精神製書,卻又不限版壓低書本價格, 藝術不再只是美術館或私人的收藏。而移民身分的Robert Frank,在其經典攝影著作《The Americans》(1958)中開創了一種更主觀、甚至不那麼正面的觀看方式來描繪美國。「民主社會最重要的一個特色,就是保有自我修正的空間。」他認為創作者勇於揭露情感,會帶來開放性的討論與共情。

美國攝影大師Robert Frank在德國著名藝術書出版社Steidl討論製書細節。(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美國攝影大師Robert Frank在德國著名藝術書出版社Steidl討論製書細節。(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1樓正陳列了《The Americans》的製書過程。策展人Gerhard Steidl進一步說明,相比他的影像輸出作品,書可能才是Frank真正的創作核心。「他從不在乎金錢,對藝術世界深感懷疑,而書籍提供一種繞過整個藝術體系的方式。」如今重新審視這部經典時,貧富差距、不平等、種族等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們。2樓則展出《Visual Diaries》系列等他晚期、不那麼「經典」的作品,更多映照他的內心世界。Gerhard Steidl分享,相對於《The Americans》版面設計左頁圖說、右頁照片的一致結構,《Visual Diaries》編排更加靈動、抒情,將黑白影像、彩色拍立得、生活私照與剪貼、隨筆等等相互交織。「這些日記不僅呈現出過去如何影響Robert,更展現了製書如何塑造他的人生。」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他的攝影實踐或許回應了攝影節的主軸,「攝影中的民主精神完全因攝影師而異。」Gerhard Steidl舉例:它可能是William Eggleston在平凡中發現美麗;或如Jackie Nickerson的肖像作品捕捉人的共通性;也可能像Juergen Teller混合不同影像類型;甚至是Dayanita Singh將書本設計如袖珍美術館,讓讀者策劃自己的展覽。「我不會告訴任何人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讀者要自己去發現,而書的魅力正在於此。」他相信,「書籍是活的,而且會一直活下去。」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史泰德與法蘭克—攝影書與藝術民主化》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當民主的多元關懷走入日常場景

最早確認展出的是《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去年15位獲獎者的鏡頭正映現出當代台灣的多元面貌,關懷從移民身分認同、殖民記憶到邊緣族群紀錄還有自我凝視的覺察等,廣泛的視野正是曹良賓所樂見的。他談到,當初5位評審都特別邀請策展人擔任,就是要借鏡他們審視藝術的廣度,跳脫攝影圈內分類的既有框架。

《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台灣新銳攝影創作展》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則將影像帶出了室內白盒子。其中策劃3組創作者與公民團體的跨域合作,從創新、防衛、轉型3大角度切入台灣民主景況。曹良賓說明,這次邀請的g0v台灣零時政府、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台灣共生青年協會平常都處理很硬的議題,協作藝術家卓杜信、林暐倫、劉千鈺,不約而同將視角拉回台灣人熟悉的日常場景。「我們希望透過藝術將議題軟化一些,讓大家感受到這些事其實很有意思。」展覽將在3公尺高的鷹架上懸掛大型帆布輸出,呼應台灣工地常見景象,也對應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正在改建中的施工狀態。「這也是民主形塑中的感覺,很多事情同時在發生。」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親愛的台灣,戶外影像展》展場一景。(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第1個以台灣為名的攝影節

這次論壇與講座以藝術家、攝影策展人的交流為目標,未來,曹良賓期待邀請更多攝影節總監參與,聯繫上國際社群。他坦言第1屆還在摸索模式,「我們會做出許多設定上的調整,讓攝影節更制度化地持續,籌備才不會如此漫長又辛苦,並能看到更多元、製作良好的作品進來台灣。」一年辦攝影節、一年攝影獎的交替進行,是他們認為適合的節奏。他們也不排除仿照其他攝影節公開徵件,但會先從小規模開始,留給本土創作者一些時間累積作品,再延展到國際。

國際論壇大合照。(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國際論壇大合照。(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台灣過去也有過不少攝影節、攝影獎IP,但都因補助、資金斷炊等因素停辦了。對此,曹良賓表示,「我們在考慮贊助模式,接下來會嘗試與業界合作。這次也因此連結到過去沒有接觸過的單位,正在學習如何協作。」其實,他很意外至今還沒出現冠以「台灣」的攝影節。他深知2字的重量,「我們明確想要讓所有人知道,活動的文化主體就是台灣,但它是開放、並非排外。而這島上多元的文化是我們的養分,而且尚待我們去了解。」

曹良賓。(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曹良賓。(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曹良賓

2016年創辦Lightbox攝影圖書室,致力保存、研究、推廣台灣攝影。台灣新竹出生,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影像創作之外,亦從事組織營運、公共服務,並關注開放文化。2015年,出版首本攝影專輯《中途》;2024年,舉辦第一屆「New Wave攝影創作獎」;2025年,創立首屆TIPF台灣國際攝影節。

Gerhard Steidl。(圖片提供:Steidl)
Gerhard Steidl。(圖片提供:Steidl)

Gerhard Steidl

Steidl出版社創辦人。1950年出生於德國哥廷根,1968年在家鄉創辦印刷公司,1994年啟動 國際攝影書計畫,如今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當代攝影書出版計畫,並出版一系列的德國文學作 品精選。親自監督每本書籍的紙張選擇與製作工序,對書籍製作的極致追求令出版社享譽國際,合作對象包括Robert Frank、Karl Lagerfeld、 Joseph Beuys等著名藝術家。

5位值得關注的New Waves


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

家鄉的輪廓在工業發展中逐漸模糊,童年記憶裡的火車站與街景已被挖土機的轟鳴聲取代。旅居台灣的卓杜信,用鏡頭追溯馬來西亞故土拉央的身世變遷。他在城市化進程的縫隙中穿梭,捕捉那些即將消失的日常片段。當具體的地標不復存在,攝影成為他重新詮釋故鄉意義的方式,也是對流逝時光的深情挽留。

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攝影:卓杜信)
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攝影:卓杜信)
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卓杜信《拉央的風箏已遠去》。(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

身兼攝影師、美術企劃、模特兒、演員等多重身分,鐘苡綾似乎拒絕被單一標籤定義,創作軌跡最初關注自我慾望的內在挖掘,逐漸延伸至女性與社會議題的外在觀照。他擅長在平凡日常中植入超現實想像,讓歡愉與憂傷、真實與荒謬等那些矛盾情緒,在同一畫面中共存,映照出生活中那些模糊難辨的曖昧時刻。

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攝影:鐘苡綾)
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攝影:鐘苡綾)
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鐘苡綾《荒誕與荒謬的灰色地帶》。(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謝明澄《落果》

鏡頭或能審視青春歲月的迷惘與蛻變,謝明澄的作品混融編導式自拍與街拍手法,捕捉生命中那些關於離別、孤獨與成長的複雜情緒。這位生於2000年後的創作者,敏銳察覺到攝影創作時間性的矛盾。當我們試圖留住某個瞬間時,卻已經錯過了真正的當下。這系列既是個人的青春備忘錄,也是對生命無常的凝視。

謝明澄《落果》。(攝影:謝明澄)
謝明澄《落果》。(攝影:謝明澄)
謝明澄《落果》。(攝影:謝明澄)
謝明澄《落果》。(攝影:謝明澄)

唐佐欣《還是要面對明天的太陽》

將鏡頭對準大漢溪畔的都市原住民聚落,這位年輕的攝影記者記錄下阿美族人離鄉後重建家園的生活樣貌。唐佐欣不僅以影像紀實,更邀請族人透過口述、繪畫、書寫共同參與創作,讓不同世代在協作中交流生命經驗。這個跨越3年的計畫,是對邊緣群體集體記憶、認同的溫柔重構。

唐佐欣《還是要面對明天的太陽》。(攝影:唐佐欣)
唐佐欣《還是要面對明天的太陽》。(攝影:唐佐欣)
唐佐欣《還是要面對明天的太陽》。(攝影:唐佐欣)
唐佐欣《還是要面對明天的太陽》。(攝影:唐佐欣)

郭哲希《殖民地之杉》

一種樹木,兩段殖民歷史的見證者。郭哲希兼具軟體工程師與攝影師身分,以冷靜的紀實手法,追蹤這些外來的南洋杉在台灣土地上的身世,在歷史政權更迭中如何流轉、重新被詮釋。它們既是帝國擴張的綠色標記,也是威權統治的空間符碼,看似平凡的人文地景攝影背後,潛藏複雜的殖民記憶與認同政治。

郭哲希《殖民地之杉》。(攝影:郭哲希)
郭哲希《殖民地之杉》。(攝影:郭哲希)
郭哲希《殖民地之杉》。(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郭哲希《殖民地之杉》。(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TIPF 臺灣國際攝影節

展期|2025年9月6日至2025年10月6日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售票連結|tipf.oen.tw
其他活動相關資訊,請見TIPF 臺灣國際攝影節FacebookInstgram官方網站

文|吳哲夫 攝影|卓杜信、鐘苡綾、謝明澄、唐佐欣、郭哲希 圖片提供|TIPF臺灣國際攝影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