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Ford 欽點的包裝設計師!七年級台灣女生林佳儒揭開時尚美妝包裝巧思

身為一位包裝設計師,林佳儒Jiaru Lin的設計作品涵蓋品牌、平面、產品和網頁設計,在大學時期的畢業製作就已獲得台灣新一代設計銀獎,後來更橫掃德國iF、義大利A'、美國GDUSA、荷蘭INDIGO、以及美國HOW雜誌等全球各大設計獎項。

 

Jiaru自台灣輔仁大學畢業後,赴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攻讀包裝設計/視覺傳達碩士。畢業後從事時尚和美妝產業的設計,客戶作品有GUCCI、Louis Vuitton、Coach、ZARA、Anna Sui、NARS、Comme des Garçons、Abercrombie&Fitch,Maison Margiela等。代表作品有GUCCI Bamboo 香水主視覺設計,模特兒由《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 的蓋兒·加朵擔任;NARS的Blame it on NARS胭脂盤,材質繪畫出自佳儒原創;另外Anna Sui的童話獨角獸香水禮盒也是她的代表作品。

 

目前她在Tom Ford Beauty彩妝擔任包裝設計師。包裝設計團隊只有兩位成員,佳儒則是其中一位;她也是目前唯一的亞裔設計師。最近火紅的香水「先聲奪人」(Fucking Fabulous)便是出自於她的設計團隊。

 

佳儒表示未來包裝趨勢「會更好玩然後重視環保!」例如Glossier 彩妝主打自我風格的表達,透明感和漸層顏色運用的包裝很新鮮。包裝裡面附貼紙可以任消費者玩、塗鴉在包裝上;Christian Louboutin 彩甲油包裝設計像是他經典高跟鞋,包裝握柄極端有張力很前衛;蕾哈娜的Fenty Beauty 粉紅色六角形內含磁鐵,打開堆疊包裝和玩的可能性 。環保概念上,有些品牌運用回收玻璃當香水瓶,取代原本市面上的玻璃。設計凸凹印刷代替印色料,也是最近包裝趨勢。

 

Q&A with Jiaru

Q:Tom Ford的包裝設計工作內容?

A:我設計所有彩妝、香水、保養品、禮盒和時裝秀禮品主要和次要包裝設計。Primary Packaging主要包裝(例如香水瓶子、口紅殼、粉餅外盒);Secondary Packaging次要包裝(例如紙盒、紙袋、卡片)。

 

Q:彩妝和香水包裝設計的挑戰?

A:讓化妝產品視覺通一時常是挑戰。在生產線上,不是想設計什麼都可以;有預算限制或不同工廠也有裝飾限制,所以要想辦法把設計擺在最「合理」的地方。抑或是,例如睫毛膏包裝材料有塑膠和金屬,要讓不同材質顏色一致很困難,時常要來會更正很多次。彩妝、保養品、香水液體包裝更要通過實驗室測試,舉例來說如果玻璃顏色和裡面香水液體會起化學反應,設計團隊要重新設計別的顏色。

 

Q:Tom Ford工作文化如何?

A:以前看《穿著PRADA的惡魔》電影,對時尚產業的想像是心機、老闆難相處。但很幸運,老闆和同事都很好相處很替人著想(可能還沒遇到)。同事多來自美國和歐洲。設計團隊穿著輕便,但行銷部門大多穿著較嚴謹西裝和套裝。我有時後會穿球鞋上班!Mr. Ford很敬業,幾乎所有設計都要給他看過,得到他認可。

 

Q:怎麼會走上時尚和美妝產業?

A:在輔仁大學時讀應用美設學系,奠定基礎平面設計和包裝學。在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主修包裝設計,嘗試酒、食品、香水和家用品包裝,是一個實驗性的學習階段。 真正開始走向時尚和美妝產業是在研究所畢業後。當時幸運在知名時尚廣告公司Baron&Baron實習然後工作。一開始很緊張,從來沒有做過一線品牌設計,但慢慢接觸包裝設計,發現自己很喜歡 。我在公司獲得許多啟蒙。

 

Q:有沒有特別喜歡的包裝?

A:彩妝我很喜歡韓國的Vidivici;香水的話我很喜歡瑞典的Agonist設計。VidiviciI以一個很單純的圓柱發想,前後消一塊平面作為鏡子。我覺得黑色包裝和鏡面有一個很好的對比,設計兼具實用性和造型美感。

 

Agonist香水包裝像極一個玻璃藝術雕朔品!設計師把包裝融入室內環境,並有機會當藝術品一樣被觀賞 。我覺得他們家跳脫純粹美的包裝設計,還有空間和人的互動。

 

Q:未來彩妝包裝趨勢?

A:我覺得未來包裝會更好玩然後重視環保!例如Glossier彩妝主打自我風格的表達,透明感和漸層顏色運用的包裝很新鮮。包裝裡面附貼紙可以任消費者玩、塗鴉在包裝上;Christian Louboutin 彩甲油包裝設計像是他經典高跟鞋,包裝握柄極端有張力很前衛;蕾哈娜的Fenty Beauty 粉紅色六角形內含磁鐵,打開堆疊包裝和玩的可能性 。環保概念上,有些品牌運用回收玻璃當香水瓶,取代原本市面上的玻璃。 設計凸凹印刷代替印色料,也是最近包裝趨勢。

 

Q:靈感來源和平時的美學培養?

A:除了跟進產業作品、逛畫廊和美術館,我的靈感不限制。可以是從自然、菜餚、書籍、音樂、運動或是藉由觀察。問自己的「感覺」 很重要。問為什麼我覺得這個設計有質感? 要是我來做怎樣可以更好?拿掉logo還會感覺好嗎?

 

Q:給對香水和彩妝包裝有興趣的人建議?

A:現在網路資訊,社群網站發達,建議可以多留意喜歡的設計師作品。多看。尤其熟知平面設計、字體學、和產品設計。

 

About│林佳儒Jiaru Lin

工作經驗

Tom Ford Beauty(雅詩蘭黛集團), 紐約, 美國, 3D包裝設計師

香水, 彩妝, 保養品, 和禮盒包裝設計

 

獎項

德國IF 設計獎, 2018

荷蘭INDIGO 設計獎, 2018

義大利A' 設計獎, 2014 & 2017

GDUSA美國包裝設計獎, 2017

美國IDA 設計獎, 2017

美國SPARK 設計獎, 2017

美國GRAPHIS 設計獎, 2015

ADOBE 設計獎, 2014

美國HOW 雜誌國際設計獎, 2014

美國PAPERBOARD包裝設計獎獎學金, 2014

台灣新一代設計 銀獎, 2010

http://www.jiarulin.com/

 

via Jiaruli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乍看是雕塑,其實是Kohler「馬桶」!輪廓如野獸派建築,亮橘色顛覆衛浴印象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屹立數百年的古老建築,對比著摩登新潮的家具與工業設計,是每年「米蘭家具展」讓人看不膩的展覽情景。

今年在米蘭元老宮(Palazzo del Senato)巴洛克風格的庭院裡,出現了一座小工廠——橘紅色工業水管與石頭相接成管線,不知向何處輸送著水;順著管線走,才發現最終目的地是一座顏色張揚、風格狂野的亮橘色雕塑。再擦亮眼睛仔細看,原來這座雕塑的真面目是「馬桶」,由衛浴品牌Kohler與英國設計師Samuel Ross一同打造。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展場。(圖片來源:Kohler)

當衛浴設備化為「功能性雕塑」

擁有平面設計背景、在時尚圈打滾多年的Samuel Ross,如今自在遊走於時裝、設計與藝術之間。他所創辦的SR_A工作室聚焦於工業設計,近年與Kohler展開合作,以藝術為思考、設計為手法,推出乍看是藝術雕塑、實為功能性衛浴設備的「Formation」系列產品,企圖顛覆人們對衛浴場景的既定印象。

2023年邁阿密設計展(Design Miami)上發布的「Formation 01」水龍頭後,就是這次在2024米蘭家具展公開的「Formation 02」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1” 水龍頭。(圖片來源:Kohler)

不對稱線條 X 崎嶇紋理,外觀如迷你野獸派建築

第一次設計馬桶的Samuel Ross,不想再重複白色座椅、配上一些金屬和塑膠零件的套路,他想做出前所未見的形式,於是以左右不對稱的線條、邊緣鮮明的輪廓,為「Formation 02」創造如野獸派建築般的個性外觀。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2” 馬桶。(圖片來源:Kohler)

陶瓷座椅上覆蓋了Kohler利用合成樹脂製造的外殼,上面帶有橢圓形切口、觸感粗糙的崎嶇紋理……各種細節,給人天然岩石的既視感。看似有機、隨意的紋理其實經過悉心安排,從紋路的走向、樹脂加工時的凹凸數量都經過考量,甚至還被申請為專利。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馬桶外殼以合成樹脂打造,上頭帶有崎嶇紋理。(圖片來源:Kohler)

傳承自1960年代的Kohler亮橘色

抓眼的亮橘色則延續了「Formation 01」水龍頭的用色,這抹名為「Haptic Orange」的橘,靈感來自Kohler曾在1967年推出的「Tiger Lily」橙色浴室系列,蘊含著突破衛浴設備材料、形式與顏色的精神。「Haptic Orange」取代了傳統馬桶慣用的白,讓衛浴場景變得更活潑、外向,不再只是印象中的單調、冷靜,為人們打開多一種生活想像。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在展場重現輸水管線的工作情景,將被埋於地下的景象挪到地上,讓人們看見日常用水的幕後功臣。(圖片來源:Kohler)

創作藝術 VS 設計產品,Samuel Ross選擇前者

第一眼看見「Formation 02」,很少有人會直覺聯想到馬桶,這正好順了Samuel Ross的意。他期待人們初見「Formation 02」,會先認為這是一件藝術雕塑,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才恍然大悟它具備馬桶的功能,而且還非常齊全,包含加熱座椅、夜燈和用來沖水、清潔馬桶的觸控螢幕等等。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圖片來源:Kohler)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Samuel Ross將「Formation 02」視為一件「功能性雕塑」。出於這份理念,他用創作藝術、而非設計產品的思考策劃了這座馬桶,前期拋開各種KPI的限制,拿起筆在紙上繪製草圖,而不是靠電腦繪圖和CAD,回歸最純粹、最直覺的創作形式,勾勒出作品的未來走向。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於2024米蘭家具展與觀眾們互動。(圖片來源:Kohler)

「設計師提出的新想法,要遊走於危險邊緣。」

一款賣25,000美元的亮橘色雕塑馬桶,到底會不會有人買單?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答案,但回歸Samuel Ross的創作理念,他相信,「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提出新想法時要遊走於風險的邊緣,」要懷抱上世紀6070年代的大膽與突破精神,提出各種有趣的可能。

在2024米蘭家具展快閃亮相後,「Formation 02」的第一個定居地是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未來Samuel Ross希望有更多畫廊、博物館或注重藝術美學的公司,能將這件作品帶入自家空間,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於日常的衛浴場景。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第一座售出的 “Formation 02” 馬桶將設於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圖片來源:Kohler)

資料來源|Kohler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實驗金屬、蠟、砂石等「材質」,思考物的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台灣藝術、設計與工藝作品現蹤「2024米蘭家具展」!位於Isola設計展區的《弦外之音》特展集結同樣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4位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各自以擅長的媒材如金屬、織品、砂石、蠟等,展出共14件實驗性家具、家飾物件,企圖突破過往「功能性設計」的公式,反思「物」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由4位台灣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共同策劃。

「物」是什麼?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一切皆物。」不過物(Obejct)究竟是什麼?往往我們只由兩個角度端看,一是「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What it is made of?),以及「它用來做什麼」(What it does?)。《弦外之音》受「物導向」的哲學觀念啟發,撥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從材料、製程、空間關係等角度切入,探索「造物」於生活的狀態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張家翎・金屬|觀看「人與物」、「物理與物性」關係的新視角

擅長以「材質物性」發展創作脈絡的張家翎,以金屬的色彩質變為核心,創作《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透過金屬薄膜反射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顏色,讓鏡像的「虛部」疊合周圍環境的「現實」,創造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曖昧狀態。本系列最初在2022年東京設計藝術展(Designart Tokyo)亮相時,僅以小型物件、材料形式呈現;這次進一步拓展為家具家飾,應用工業規格管材發展出立鏡與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

另一件與「雜波ZAP」團隊共同開發的燈具雕塑《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則以鋼索構築張力的懸吊結構,並利用鋼索的導電性作為正負電路,讓中央懸掛的燈管亮起。

透過這兩件作品,張家翎在人與物(視覺感知和鏡像物理)、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之間,提供另一種觀看、認知物的維度。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

李佳玲・織品|穿梭時空,用當代手法凝鍊歷史

以織品為創作媒材的李佳玲,在藝術與設計邁向全球化、流行化的過程中,從地方的物質文化、自然與人文歷史中得到啟發,萃取並融合東西方文化、新舊樣態,述說人與物之間的故事。

這件以台灣靈感的軟雕塑《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講述了蘭嶼和白花蝴蝶蘭凋亡的故事,李佳玲以傳統絎縫(Quilt)工藝柔軟地刻痕出紋理,模擬原始人類社會的石雕記事行為。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

《軟花瓶》(Soft Vase)靈感則來自1998年的打撈沈船事件「黑石號」,當時漁民在印尼沿海發現一艘從唐代中國航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船隻,上頭載滿了千年前的陶器、金屬工藝品、碗碟等,這些文物被稱為「唐代寶藏」,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文物窖藏。李佳玲打造一只瓷器,外觀帶有千年前沉於汪洋、被珊瑚包圍的古老意象,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體驗。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軟花瓶》(Soft Vase)。

賴亭安・砂石|實驗數位製造、傳統技藝結合的可能

專注於材料實驗、未來工藝的賴亭安,延續自身3D砂材列印系列作品,繼續探索人造物、自然物之間的界線。《積石》(Fieldstone)從傳統石牆堆砌中汲取靈感,聚焦數位製造與傳統石匠技藝融合的可能,思考如何從數位精準控制的3D砂材列印中,製造出具有自然幾何且有功能的「石頭」;透過數位製造與參數設計,呈現出模擬「自然」而能精準堆疊積層印製的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3D砂材列印作品。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積石》(Fieldstone)。

張庭瑄・蠟|流動美感中藏有對生命、時間的感知

張庭瑄以蠟材為主角,善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創造流動、有機、轉瞬即逝的美感,探問著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認知。這次他帶來3個作品系列,其中《重塑》(Dipping)以最為古老的蠟燭浸泡製法(Dipping Candle)出發,層層堆疊出現代物件樣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重塑》(Dipping)。

《流動之形》(Water Mold)以水作為形塑流動物質的模具,找尋與變動共存的方式;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流動之形》(Water Mold)。

《物生》(Living Form)則以抽象型態模擬生命的脈動,以泛靈角度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生的景象。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物生》(Living Form)。

匯聚「噪音」,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弦外之音》不僅暗示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音」字也意有所指。日本平面設計杉浦康平提出的「造型思考理論」表示,無論是騒音、嘈雜、喧囂,或風聲、馬嘶、器物的擊打音都是「噪音」;然而這些聲響皆構成「音」的元素,只要透過剪裁、銜接、組合的巧思,或許能碰撞出新的旋律,譜成篇章。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the New Antique》。

而《弦外之音》正代表了來自不同視點的細碎聲音,4位創作者藉由非傳統材質的創新研究、當代加工製造的表現手法,將物由傳統功能性意義釋放,並脫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思考物的本質、相互作用和存在方式,帶回人與物之間先驗(獨立於經驗)的存在關係,共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弦外之音》

展覽日期|米蘭家具展期間 2024.04.16-04.21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Isola Design District(Viia Carlo Farini, 29, 20159 Milano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