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梵谷、莫內的謬思之地!八個真實存在的畫中秘境

你也曾夢想走入名畫之中嗎?八個真實存在的畫中秘境,朝聖著名畫家曾經的謬思之地!1

傳播媒體發達的今日,促成許多影劇與影迷的產生,而許多取景處也成為粉絲朝聖的熱門景點。但同樣的情形也出梵谷、 塞尚、莫內、雷諾瓦、孟克、伍德等藝術家舉世聞名的現代藝術畫作當中。

 

這些地點從百年前便吸引了大畫家們的目光,促成了這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名畫,如今,先人早已逝去,但他們的作品不曾凋零,其畫中世界也仍存在於世上。拜訪那些既遙遠又熟悉的場景,成為後世憧憬與憑弔的另一選擇。

 

Le Café La Nuit--《夜晚露天咖啡座》,文森‧梵谷

Le Café La Nuit--《夜晚露天咖啡座》,文森‧梵谷

1888年,印象派畫家梵谷來到了南法「亞爾(Arles)」,這座繽紛多彩的小鎮,催生了梵谷一生中最知名的幾幅畫作,其中一幅正是《夜晚露天咖啡座》(Café Terrace at Night)。

 

初秋的夜晚,熠熠星空下,論壇廣場邊的露天咖啡座,人們三五成群,溫暖的黃色燈光灑落每一寸街道,悠閒自在令人心生嚮往……如今,只要走訪這間咖啡廳,你也可以站在當年梵谷作畫的角度看世界。

 

Atelier Cézanne--《靜物》系列,保羅‧塞尚

Atelier Cézanne--《靜物》系列,保羅‧塞尚

就如同梵谷,塞尚一樣在南法找到靈感來源,不同的是,塞尚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法人,其大半人生皆於普羅旺斯度過。他將一間舊農舍改造成個人工作室,並持續於此創作,知名作品包括《愛神石膏像》(Still Life with Plaster Cupid)等。

 

如今,Atelier Cézanne保存了塞尚使用的家具與擺設,曾在靜物畫中出現過的「明星們」也仍定居於此。這間位於山丘上,美景盡收眼底的工作室,不僅是畫家的摯愛,更是畫迷們必來的聖地。

 

Terrain des Peintres--《聖維克多山》系列,保羅‧塞尚

Terrain des Peintres--《聖維克多山》系列,保羅‧塞尚

當你來到普羅旺斯,除了Atelier Cézanne外,也千萬別錯過一公里外的Terrain des Peintres,從這座被塞尚拜訪無數次的公園可以遙望聖維克多山,這一場景也被捕捉在其至少30幅《聖維克多山》系列中,其以色彩、筆觸與構圖最為人稱頌,也因此成為塞尚一生中最知名的畫作。

 

如今,為了讓朝聖的旅客更容易找到畫家的私房景點,其路徑已被規畫為「Cézanne Trail」,只要依循此路,便可享受塞尚最愛的美景。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睡蓮和日本橋》系列,克勞德‧莫內

Monet's Garden in Giverny--《睡蓮和日本橋》系列,克勞德‧莫內

這次,我們將鏡頭切到北法吉維尼(Giverny),印象派大師莫內於1883年搬遷至此,而為眾人所愛的水上花園系列畫作正是在這裡問世。

 

茂密的柳枝垂於池畔,四季盛開的花卉與中央的蓮塘,一座綠色日本橋橫越其上,莫內以此庭院風光繪製了250幅《睡蓮》以及12幅《日本橋》,此外,他對花卉的熱愛甚至驅使他說出「我的心將永繫吉維尼」的名言。

 

這座舉世聞名的花園同時也是莫內故居,內部一併裝飾有莫內生前收藏、為數眾多的日本浮世繪版畫,作為觀光勝地,每年吸引了超過五十萬的旅客,若你也深愛莫內畫作,那可別落後腳步了!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陽光穿過的國會大廈》系列,克勞德‧莫內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陽光穿過的國會大廈》系列,克勞德‧莫內

莫內定居吉維尼的同時,曾數次拜訪倫敦,旅途中,他繪製了25幅英國國會大廈(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只為實驗性地記錄天空與泰唔士河的光線變化,此舉也直接應證了畫家的名言--我無可救藥地著迷於色彩,它是我的喜悅,我的痛苦。

 

據傳,莫內當時作畫的場所位於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的二樓露台,雖然如今已難以站在同個地點遙望英國下議院,不過根據河岸以及橋樑輪廓大致推測後可以見得,這片景致確實與莫內的畫作相當吻合。

 

Maison Fournaise--《船上的午宴》,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Maison Fournaise--《船上的午宴》,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船上的午宴》(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是雷諾瓦最出名的作品之一,繼1882年於第七屆印象派畫展上展出後,這幅鉅作歷經幾世紀的讚頌,同時也為畫中場景所在地Maison Fournaise引來大量印象派畫迷。

 

Maison Fournaise位於巴黎西邊郊區的沙圖島(Chatou Island)上,於19世紀晚期提供船隻租借與河景用餐的服務,雷諾瓦以及其他法國畫家時常參與這項活動,此點可由《船上的午宴》看出些端倪。

 

然而,這間餐廳曾一度於1906年歇業,至1990年才再度開幕。如今,人們仍可在Maison Fournaise最著名的池畔陽台用餐,享受印象派獨特的美感視野。

 

Valhallvegen Road--《吶喊》系列,愛德華‧孟克

Valhallvegen Road--《吶喊》系列,愛德華‧孟克

詭譎的橘色天空,一座大橋延伸至遠方,上面站著托著雙腮的男子,世界彷彿因其吶喊而扭曲……這是挪威畫家孟克於1893年至1910年間創作的《吶喊》系列,系列中共有四幅作品,每幅構圖與主要元素皆一致,但細看則會發現,筆觸、色彩細節與媒材皆不盡相同。

 

這經典的畫面源自孟克某次散步途中,正巧經過一處峽灣,此時夕陽西斜,天色血紅一片,這片景色彷彿大自然的吶喊,對疲憊不堪的他造成巨大的衝擊與印象,也因此催生了這系列世界著名畫作。

 

大多人相信,當年孟克行經的路徑便是今日的Valhallvegen Road,從欄杆一側望去,可發現底下的城鎮及峽灣海岸,與畫作不謀而合。

 

Dibble House--《美式歌德》,格蘭特‧伍德

Dibble House--《美式歌德》,格蘭特‧伍德

1930年,畫家格蘭特‧伍德創造了《美式歌德》(American Gothic),其不僅是美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甚至可與《吶喊》、《蒙娜麗莎》並列為人們公認的文化標誌。

 

《美式歌德》畫面主體為一對看似古怪、暴躁的男女,一棟白色小屋靜靜矗立背後,然而其新歌德式窗戶搶眼程度卻不亞於前方兩位人物。有趣的是,多數人認為是夫妻的主角們,實際上是參考伍德的妹妹及牙醫所繪製的。

 

Dibble House取名靈感源自小屋的第一位主人Charles Dibble,現今這棟典雅的房舍已被列入美國國定古蹟的名單中,並設有博物館及旅客服務處,甚至提供道具出借服務,讓畫迷們也能拍出屬於自己的「美式歌德照」!

 

Text/Carol Chien

Via/MY MODERN ME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朱銘美術館雕塑大展《方物》集20位亞洲藝術家!藉金繼、半人半獸等作探索「物質」意義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由台灣代表性雕塑家朱銘創辦的「朱銘美術館」,自1999年開館以來便致力推廣雕塑藝術,2024新展《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集結亞洲20位藝術家,藉由當代雕塑作品打開觀眾看待「物」的新視野,並聚焦探索「物」的意義。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潘娜潘.尤蔓妮〈禱〉,2024。複合媒材、現成物、鐵、混凝土、漆。(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羅懿君〈蔗渣飛彈〉,2024。甘蔗渣、菸草、硫磺粉、竹筌。(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的野心之作

《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由臺灣和韓國兩位策展人劉俊蘭(LIU Chu-Lan)和崔泰晚(CHOI Tae Man)共同策展,集結臺灣、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印尼、泰國等地雕塑家之作,是朱銘美術館主辦過集結最多國際藝術家的大型群展,被視為館方邁向品牌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延伎栢〈加里峰-133〉,2014。壁紙、木頭、尼龍線。(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從地方出發,探索新的物質觀點

展名中的「方物」,原指地方產物,也有描述或識別的意思,而展覽本身企圖從「地方」出發、以「去中心化」為立足,藉由「地方」的異質與多元、複雜與變動,不論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傳統知識、歷史文化或社會生活等,探索新的物質觀點。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陳淑燕〈輕擊著 那回聲〉,2003。樹皮布,樹藤,草木染色,紗布,鐵網,布,各種線,紙,瓊麻、苧麻、絲瓜絡等 植物纖維。(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預習《方物》6件亮點作品

中國藝術家傅中望的《大木作》,利用大量傳統木建築碎片,尤其是「榫卯」構件,叩問傳統智慧的承繼和物質文化的今昔。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傅中望〈大木作〉,2014。木頭。(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臺灣藝術家劉柏村的《天地一方》,延伸他與臺灣史前冶鐵文明對話的系列創作,以鐵為媒介構築隕石風景,表現人類的微渺存在,也融合人類與非人類世界。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金妲芭〈凸・起-神話起源〉,2022。絲綢、刺繡。(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出身中醫世家的香港藝術家蘇詠寶帶來《散發》,從藥用植物取材發想,探索人類與植物的互文性,以及萬物存有的相對關係。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蘇詠寶〈散發〉,2017-2018。無籽使君子乾、銅管、LED燈管。(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韓國藝術家李受徑的作品《瓷瓶轉譯》以傳統的「金繼」修復手法,用純金熔接、重組瓷器碎片,探討文化傳統可能的起死回生與異變發展。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李受俓〈瓷瓶轉譯〉,2016-2023。陶瓷碎片、環氧樹脂、24k 金箔。(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同樣來自韓國的藝術家金維政所作的《滲流的森林》,則呈現了蔓延室內牆面的無根植物,暗喻人工與自然之間的碰撞與共生。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金維政〈滲流的森林〉,2024。松蘿鳳梨。(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印尼藝術家赫立.多諾的《基因操弄》,以半人半獸的造型探究生命複製、賽博格和基因改造等科技發展,並反思其可能對人類文明帶來的潛在風險。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赫立.多諾〈基因操弄〉,2017。玻璃纖維、木頭、電力裝置、風扇。(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也同步規劃一系列工作坊、文化體驗營等豐富體驗,多檔活動貼心為不同年齡層特別設計,有興趣不妨到朱銘美術館粉絲專頁了解更多資訊。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詹士泰〈無題〉,2024。大理石、金屬。(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金妲芭〈凸・起-神話起源〉,2022。絲綢、刺繡。(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解放物質的既定身份,凸顯萬物共存的意義

策展人劉俊蘭表示,《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重新反思作為雕塑基礎的「物質」,不只將它當作媒介或材料,而是承認其「能動性」。這個觀點回應了新物質主義,也就是對於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發展而來的物質理論。然而,本展不僅激發觀者對人類與物質關係的思索,更意圖透過重新審視人類與物質的關係,解構階級支配與從屬邏輯,從而突顯「萬物並存共在」的相對性、突顯亞洲作為「地方」的獨特性乃至「超地方」的意義,以探尋亞洲當代雕塑的重新定義。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楊偉林〈書七絕〉,2018。書、藍染、蠟線。(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2024雕塑大展《方物》!20位亞洲藝術家齊聚探索物質意義
FX哈索諾〈漫長旅程後遺留下的文化〉,2024。竹子、織品、現成物、LED燈泡、塑膠和木材。(圖片提供:朱銘美術館)

《方物-亞洲當代雕塑展》

展期|2024.09.13-2025.01.12

地點|朱銘美術館(新北市金山區西勢湖2號)

策展人|崔泰晚(CHOI Tae Man)、劉俊蘭(LIU Chu Lan

參展藝術家|詹士泰(CHAN Shin-Tai,臺灣)、陳淑燕(CHEN Shu-yen,臺灣)、赫立.多諾(Heri DONO,印尼)、傅中望(FU Zhong Wang,中國)、FX哈索諾(FX HARSONO,印尼)、金妲芭(KIM Dabal,韓國)、金維政(KIM Yujung,韓國)、岸 かおる(KISHI Kaoru,日本)、李明學(LEE James Ming-Hsueh,臺灣)、劉柏村(LIU Po-Chun,臺灣)、羅懿君(LO Yi-Chun,臺灣)、大卷伸嗣(OHMAKI Shinji,日本)、申美璟(SHIN Meekyoung,韓國)、蘇詠寶(SO Wing Po,香港)、成東勳(SUNG Dong-Hun,韓國)、鳥光桃代(TORIMITSU Momoyo,日本)、楊偉林(YANG Wei-Lin,臺灣)、李受徑(Yeesookyung,韓國)、潘娜潘.尤蔓妮(Pannaphan YODMANEE,泰國)、延伎栢(YUON Kibaik,韓國)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於9月27日至29日在東京六本木登場,今年新設「RAN Focus」聚焦臺灣這片充滿活力的藝術沃土,由策展人吳達坤攜手7組藝術家參展,作品形式涵蓋裝置藝術、影像、舞台表演等。

六本木藝術之夜(Roppongi Art Night)今年將邁入第13屆,每年將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齊聚一堂,已成為東京首屈一指的藝術節。歷來,六本木藝術之夜以多元的藝術形式和包容的文化氛圍著稱,今年也首度以「城市、藝術、未來節日」為活動精神,以永續和向新世代扎根為目標,企圖將「六本木藝術之夜」進化為更具全球性的新型夜間活動。活動期間,六本木地區的美術館和文化機構將延長展覽開放時間,並結合周邊的街道與商業設施,透過設計、裝置藝術、音樂、表演、影像等多種形式讓大眾認識城市與藝術結合的新面貌。

首度設立「RAN Focus」台灣特別單元

隨著大眾對於臺灣文化藝術的興趣提升,越來越多的藝術節、影展、漫畫節、音樂節等,開始策劃臺灣為主題國或展演的核心。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就特別設立「焦點臺灣」(RAN Focus - Taiwan)單元,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策展人吳達坤攜手7組藝術家合作參展,透過裝置藝術、影像、舞台表演等形式,用臺灣的獨特魅力點亮六本木藝術之夜。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RAN Focus」參展藝術家

01 何曉玫MeimageDance《默島新樂園 New Paradise of Silent Island 》

有「創造超現實想像的高手」之稱的何曉玫,作品深受台灣文化與社會現實啟發,透過當代性的符號及鮮明的視覺風格,挖掘人心深處的微妙情感。她的2019年作品《極相林》探討生命本源,而2018年則有《默島新樂園》重製版透過金光浮世繪反映台灣與外來文化的交織。自2011年起,她創立了「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邀請優秀的台灣旅外舞者回國創作。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編舞家何曉玫MeimageDance舞團再現經典作品《默島新樂園》,邀請觀眾進入一段繽紛美麗的迷幻之旅。(攝影:Liu Chen-Hsiang)

02 袁廣鳴YUAN Goang-Ming《日常戰爭Every Day War》

作為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袁廣鳴今年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其作品融合科技媒材與象徵隱喻手法,深入探討當代人的生存狀態。繼雙年展後,《日常戰爭Every Day War》首度在六本木藝術之夜同步呈現,作品中以詩意的語言、富含隱喻及批判的影像詩學為基底,交織著焦慮與希望,探索人類對於棲居概念的追尋。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藝術家袁廣鳴的作品《日常戰爭》,反映對家、和平、安全等生存問題的探問。(圖:藝術家提供)

03 辛綺Xin Qi《榕光樹下》

辛綺以「樹下聚會」這一台灣常見的景象為靈感,創作了《榕光樹下》。這件作品結合傳統水墨技法與螢光金屬線風格,期望探索公共空間中的交流行為,並重現榕樹下人們分享故事的場景。作品傳遞了「找回消失親密性」的願景,也呼應了台灣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藝術家辛綺的藝術裝置以螢光與金屬構建「場域」,結合在地調查、編織及多媒體技術,表達對「消逝」的執念。(圖:藝術家提供)

04 陳普CHEN Pu《光獸Mossmo》

《光獸》是陳普的跨媒介作品,結合了手繪圖像、實體裝置與AR技術,打造出虛實交錯的生態系統。藉由跨維度的藝術表現,這件作品象徵了當代虛擬意識的生長,並以生物形態學、分類學、考古學等科學視角,構建出一個未來的虛擬世界,暗示著人類意識生成未來生命的可能,企圖打開未來生物與衍生生命的虛實想像。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藝術家陳普透過充氣裝置,融合科學視角與跨越虛實空間,探索未來生物與新生命的想像。(圖:藝術家提供)

05 張方禹Aka CHANG《環Ring》

媒體藝術家張方禹專注於各種發光媒材的質感與溫度感知,擅長運用光線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與聲音空間。早期他以VJ身份進入視覺藝術領域,創立了台灣當代VJ文化平台「燧人氏Zuirens」,是臺灣當代VJ文化興起的重要推手。2022年,其首次個人創作展「空間中的光結構」於 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行 。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藝術家張方禹的光線裝置,利用電腦和雷射在空間中形成純粹的光束與光結構,探索光在空間中的表現。(圖:藝術家提供)

06 西瓜姐妹Watermelon Sisters《六本木西瓜緣Watermelon Love in Roppongi》

由余政達和黃漢明組成的表演組合「西瓜姐妹」,靈感來自20世紀60年代的京劇電影與台灣電影,命名則來自兩人合作的計畫《西瓜緣》。他們以變裝形式化身為仙女姐妹,結合饒舌音樂與現場表演,表達對多元性別的想像,也傳遞愛與歡樂。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藝術組合西瓜姐妹利用性別轉換,變裝成一對仙女姐妹,看見凡間的種種不平等。(圖:藝術家提供)

07 蔡筱淇 & 吉川公野HSIAO-CHI TSAI & KIMIYA YOSHIKAWA

蔡筱淇與吉川公野的合作作品擅長以獨特的使用手法,將生活中看似平凡無奇的素材,巧妙轉化成富有生命力的大型立體裝置。他們大量運用了色彩搭配、大膽的形狀,構建出視覺張力強烈的作品,本次展覽作品融合了花朵與氣球雕塑,呈現出多層次的空間體驗,宛如在古老建築中沉睡的祕密生物,隨著觀眾的到來而逐漸甦醒。

2024六本木藝術之夜將登場!首設「RAN Focus」邀7組台灣藝術家,裝置、影像、表演展現創作能量
藝術家雙人組蔡筱淇&吉川公野的作品將平凡素材轉化為大型立體花朵裝置,色彩繽紛、視覺張力強烈。(圖:藝術家提供)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