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部門刊物美學!一探屏東縣刊、桃園誌、台北畫刊等如何從封面、版面設計翻轉傳統美感

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

或許不說你不知道,台灣各縣市大多都擁有一本專屬刊物,然而談及這份官方刊物,在不少人印象中似乎與政令宣導緊緊相扣,內容顯得較制式外,在版面編排上也略顯單調,不過每份刊物面對時空環境與讀者品味變異,皆有再度成長的空間,畢竟對外來遊客來說,城市刊物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開啟人們對她的想像。

告別傳統公部門美學

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

「不可能,這本刊物太不政令宣導了」、「不可能,英文名稱長輩會不習慣」,屏東縣政府縣刊《安居樂業》發行5年,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前夕全面改版,從《安居樂業》更名為《AMAZING PINGTUNG》,挖掘屏東人不知道的屏東,放送台灣人沒看過的屏東,要讓人看到驚豔,直呼AMAZING。

身處台灣最南端,屏東今年從史上最美的台灣燈會、展現藝術實力的台灣設計展、搭配雲、風、山、水等簡潔符號的《屏本事年度手札》,到被譽為台灣最美旅行指南《關於屏東的6件事》,屬於屏東的美學漸漸茁壯成形。如今這股能量也蔓延至縣刊,在發行5年的「安居樂業」基礎上,以全新面貌跨入2020年,預算不變,全面改版。「不要告訴我不可能,哪來那麼多框框,把屏東最好的拿出來就對了」潘孟安畫下全新基準線。

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PINGTUNG》_1

之所以大刀闊斧改變,主因正是過去國內各地方政府出版各種刊物,本該是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但官方單向性的思考,制式鋪排加上無趣宣導,常讓民眾無感,不僅能見度低,甚至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為此屏東縣府花了近3個月進行改版,蒐集全台刊物,經過分析、研究,將思考軸線來回讀者,首先在內容上,不再單向站在縣政府的立場,一昧將未整理消化的資訊塞給讀者,改以企劃式的做法,深入淺出做出多元觀點的內容。

1576927211312

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

以改版後的首期主題故事為例,由於正值年度交替,因而從回顧2019年10個屏東亮點切入,透過一幀幀跨頁照片,搭配少量文字,運用搶眼視覺讓人感受相片裡人物的喜悅,包括在公園享受最單純快樂的兒童;手握心中那顆球的偏鄉野球少年;段考後在校園穿堂練街舞的青少年;不必搶票就能追星的演唱會;笑看子女奔跑自家黃瓜園的青農;專注創作的藝術工作者;返鄉生根的咖啡職人;用手語聊天的身障者與翻譯員;穿上設計師走秀的老與弱;載部落長輩前往天涯海角的幸福巴士等,各自交織出屏東不同面向的改變。

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

至於在設計上,捨棄呆板、長篇宣導,以簡潔的設計,高張力的照片,洗鍊的文字,形塑屬於屏東美學。刊物前後經過數十次修改,最後二種版本設計,大幅度改變也讓團隊擔心會否不被接受,好在最終以全新角度詮釋的官方刊物獲青睞,也讓讀者能用嶄新視角看見屏東。

1576917198665

線上版刊物

屏東縣季刊《屏東本事》

除了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外,同樣以屏東在地特色故事為主的《屏東本事》,則在2017年夏天以季刊方式發行登場,從封面、主題規劃、書寫手法到編排設計呈現豐富的在地人文,帶領讀者從字裡行間的溫度細細閱讀屏東,其精美編排也樹立政府刊物美學標竿。

屏東本事

屏東本事

線上版刊物

官方粉絲團

台北觀光局《台北畫刊》

1968年1月出刊的《台北畫刊》,是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市政刊物,以圖文並茂內容傳達台北市政資訊、生活型態及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實用資訊。為因應不同時代讀者需求,歷經幾次改版,最近一次調整則為2019年3月,讓這本擁有50年歷史的市府刊物,能夠再次成為台北人、旅客感到驚艷的畫刊。

全新改版的《台北畫刊》,團隊邀來三金設計師方序中出任美術顧問,內容則以「台北+N」、「V+台北」、「Adj+台北」新型態為主軸,藉由編輯好手貼近日常的文字、攝影師與插畫家等,從不同面向去探索台北不同的城市面貌,像是在10月號期,則以「在多樣繽紛的台北 寫下同樣美麗的相愛」為題,不僅呼應每年10月固定登場的台北同志大遊行,也切實走入同志大遊行的現場,走進多元的城市生活。

台北畫刊610期

台北畫刊

線上版刊物

桃園市刊《桃園誌》

在2014年從縣升格為直轄市的桃園市,2015年7月推出《桃園誌》,目標是將桃園這座城市13個行政區,從建設發展、在地打拚的職人,到美景美饌好去處都忠實呈現,讓每個角落精采故事,都能被外界看見。

不過紅底白字Logo搭配大面積文字編排,《桃園誌》最初封面看來和傳統政府刊物沒有太大不同,為此在發行兩周年之際,則邀來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團隊全新打造主視覺和全書排版設計,將原本顯得凌亂的視覺減法收斂,精心拍攝的照片搭配簡化後的文字,大面積留白空間,則讓整本刊物質感大幅提升。

桃園誌3

桃園誌

版面更改外,Logo也全部汰舊換新,字以極細線條的字母「T」作為主要識別,在「T」的線條交會處,用圓角及方角的幾何線條呈現「Y」,構成桃園(Taoyuan)的縮寫字母T和Y。細節上,讓T與Y的交會處看似比鄰共存的社區街坊一隅;整體型態亦如一只天秤或輕盈的竹蜻蜓。

桃園誌Logo

線上版刊物

官方粉絲團

台南文化局雙月刊《美印臺南》

2011年創刊的秒殺刊物,由台南文化局推出的雙月刊「美印臺南」,用文創生活角度重新觀察台南,讓這個以小吃與古蹟聞名的府城,能擁有另一種機會,認識台南這塊土地上,那些深藏還未引人注目的大城小事。

美印臺南49期

美印臺南47期

線上版刊物

官方粉絲團

via 屏東縣政府、台北觀光局、台南文化局、桃園市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來場跳島藝術之旅!馬祖國際藝術島9月登場:展出超過50件作品,發電廠、軍事據點、前線電影院化身展場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為9月5日至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此次邀集55組以上國內外藝術團隊,於四鄉五島展出超過50件作品,邀請大家來場跳島藝術之旅!

2022年開展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主軸,帶領人們揭開這座島嶼長年醞釀的芬芳;第2屆主題「生紅過夏」則象徵藝術島持續蓄積與蛻變,逐步孕育成一場生命力迸發的藝術盛典。這項以5屆10年為願景的長期計劃,如今邁入第3屆,歡迎大家今秋登島,親身感受馬祖的魅力。

→ 2025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視覺率先揭開「手島共生」寓意,5款海報捕捉黎明、黃昏等魔幻時光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藝術島主視覺,由設計師馮宇、攝影師鄭鼎及馬祖書畫名家陳合成共同創作,以手島共生的概念,將島上居民的手,變成馬祖的四鄉五島,設計五款系列海報,展現有別以往的島嶼風景,也傳遞馬祖人與海共生的精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以「拍楸」(pha-jiu)為本屆主題

本屆主題中的「拍楸」(pha-jiu)源自馬祖傳統閩東語,指的是一種世代傳承、需集結眾人之力的捕魚工法。每年8、9月,全村動員將巨大的竹樁打入海底,為漁網定錨,捕撈順著潮水入網的漁獲,為來年的豐收打下基礎。這也象徵舉辦藝術島是全島總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展現出眾志成城的精神。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由連江縣政府及文化總會共同主辦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三屆,以「拍楸 ——你的海洋,我的陸」為主題,展期從9月5日開始到11月16日,共73天是歷屆最長。(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用藝術的力量訴說馬祖故事

今年的策展聚焦3大主題:「島嶼的馬祖」、「前線馬祖」、「海洋的馬祖」,一起說出馬祖這座島嶼的當代故事。另外,本屆的形象影片,也特別與創作者「國美」合作,從閩東語「逐逐日」(意指每一天)出發,以「5cm小人物」視角,透過極具個人風格的定格動畫與費納奇技法,採集四鄉五島不同身份的島民日常生活,有大廚、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燈塔守、風燈師傅、釀酒師傅及老漁夫,共同編織出每一日的島嶼風景。

展期歷屆最長、超過50件作品

此次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香港、馬來西亞、澳洲、美國、西班牙與加拿大,至少55組的國內外藝術團隊,展出超過50件作品,堪稱是台灣規模最大的跳島藝術慶典。以下帶你搶先看有哪些精彩作品。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北竿-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莒光-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東引-作品地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多元藝術創作,走入島嶼日常

藝術家甘銘源在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曾於前兩屆創作《漁火》、《漁光》的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與黃貞燕郭美君共同策劃民俗文物館主題特展「十人十海」,並在橋仔五間排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來自馬來西亞的藝術家朱威龍,則於山隴澳口以風動裝置《漁夢》,呈現過往漁人順應海流、與海共生的記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劉致宏三度回歸藝術島,將於北竿創作全新作品《漁汐》、《魚漬》。此為《漁汐》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3屆藝術島也有多位馬祖在地藝術家共襄盛舉。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的策展人,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創作,並邀集4位藝術家透過攝影與錄像作品,呈現出北竿島既寫實又神祕的雙重樣貌。南竿珠螺海灣長堤,則迎來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將過往的前線風景轉化為當代島嶼的自我定位。科技藝術家黃心健以「馬祖女婿」的身分,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新竹生活美學館今年也特別邀請過往曾參與藝術游擊駐村計畫的藝術家,重返馬祖探索東莒西莒的島嶼記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攝影家陳敬寶重返北竿擔任《神人之際,縹幻之島》計畫策展人,亦延伸《尋常人家》系列創作捕捉馬祖家庭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南竿珠螺海灣長堤,有馬祖雕塑家陳益輝的大型海岸地景作品《築巢》。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黃心健與其創作團隊及林強共同創作《彼岸之聲》設置於新台馬輪,邀請觀眾掃描作品QRcode開啟聽覺旅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發電廠、軍事據點、報社、前線電影院,都是藝術展演場

擁有獨特閩東與戰地文化的馬祖,此次也將軍事據點、報社、老宅、前線電影院等場域化為藝術展演場。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將帶領人們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追尋昔日的榮光與記憶。鄒駿昇設計的「黃魚公車」,將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一段移動的島嶼之旅。建築師林聖峰在后沃聚落打造地景作品《海量》,重釀家屋記憶,串聯閩東聚落的空間敘事。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跟著台電公共藝術團隊策劃的展演,走入北竿軍魂電廠及40據點,一同探訪「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鄒駿昇設計「黃魚公車」,穿梭南北竿之間的蜿蜒公路,展開島嶼旅程。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林聖峰在后沃聚落重釀家屋記憶的地景作品《海量》,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進馬祖日報故事館,可見吳柏葳打造的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與島民一同重返軍旅時期的全家福時光;也可造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由策展人洪榆橙策劃的「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的訊息,也寫下自己的思念,寄給過去或未來的親朋好友。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吳柏葳照相館裝置《行吧行吧,依哥依爸》邀請觀眾和島民重返軍旅時期全家福的記憶場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踏訪舊時營舍據點,參與策展人洪榆橙「穿越蟲洞的書信」計畫,閱讀來自過往訊息,也將自己的思念寫下,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來到南竿的舊體育場——這座曾承載無數島民記憶的場域,在拆除改建前最後一次開放,迎來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代表作《哥吉拉計畫2025》。昔日的前線電影院、位於西莒的中正堂,則可以觀看藝術家陳界仁的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乘夜船前往東引,在1935年起造的祥記商店內,欣賞走路草農/藝團《常備記憶》,窺見國家與個體之間、台灣家庭所共有的影像記憶。還有經建築師改造完工後,首次打開的26、53與77據點,將展現軍事據點轉譯與再生的能量,讓藝術成為連結歷史、空間與未來想像的重要媒介。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走路草農/藝團在東引祥記商店內,展出《常備記憶》,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陳界仁於西莒中正堂(過去前線電影院所在地),帶來作品《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張正瑜/張匡逸(常式建築師事務所)《海角藝隅 — 南竿26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攝影:丰宇影像 )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群青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佇於建築師事務所監造之《海上鋼琴吧 — 南竿53據點》完工後首次打開。(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MAYU architects《等待美術館 - 南竿77據點》。(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首次啟動國際徵件,邀請國際藝術家登島共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首次啟動國際徵件,吸引來自六大洲各國藝術家踴躍參與,共收到213件投稿作品。其中,加拿大的台裔創作者李佩珊,將於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透過裝置呈現權力對弈下,「棋子」們獨特的美麗與哀愁。日本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與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以釣魚線為媒材,頌揚世間萬物生命系統緊密不可分割,也說明人類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營區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李佩珊在南竿26據點展出《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藝術家雙人組米谷健、茱莉亞(Ken Yonetani & Julia Yonetani),在南竿山隴排練場展出《生命之網》,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彭雅倫以《白馬非馬》為題,在南竿梅石特約茶室,探討女性角色在島嶼的生命敘事與記憶。(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除徵件作品外,也有多位國際藝術家受邀參與本屆創作。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於北竿島設置《夢之亭》,透過潛意識的夢境,映照出馬祖島嶼的自然與歷史,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與海洋同夢共眠的空間經驗。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共創計劃,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舉辦工作坊,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透過藝術連結台日之間的跨海情誼。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也於西莒展出代表作《Big Other》,引領觀者重新觀看與反思島嶼邊界與他者的關係。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西班牙藝術家 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遠眺北竿島的《夢之亭》,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日本藝術家木村崇人 《和兩座島嶼一同化為雲朵的日子》攜手東莒與男木島,製成乘載兩地夢想和祝福的藍曬風箏,此為作品草圖。(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加拿大藝術家Pierre & Marie在西莒展出吸睛代表作《Big Other》,此為作品示意。(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各式聯名設計,一起感受四鄉五島魅力

此外,今年藝術島也與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品牌合作,包含全家便利商店、臺虎精釀、iPASS一卡通、去趣、yoxi、iRent,以及馬祖人引以為傲的馬祖高粱,期盼藉此讓更多人對馬祖國際藝術島產生興趣,進而吸引人們親身前往,感受島嶼藝術的魅力。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台灣設計師WHOSMiNG,以第三屆主題「拍楸」,及由藝術家伊祐.噶照創作的第二屆續留作品「海就是我的陸」為主題,繪製一卡通圖片,透過透明卡片的設計,讓插畫與實景結合,期待大家帶著「馬祖國際藝術島」一起去世界旅行。(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國際藝術島X台灣插畫家WHOSMiNG、藝術家伊祐.噶照首次共同合作。(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卡片除了可在馬祖及部分本島全家便利商店店舖購買,也於iPASS一卡通線上商店販售。(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文總再度與臺虎精釀攜手合作,開發馬祖專屬口味「海波浪皮爾森 馬祖國際藝術島限定版」,飽滿麥芽香氣的皮爾森啤酒,融合了帶有海洋風味的昆布,在尾韻帶出海風鹹中帶鮮的餘韻。(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本屆「全家」以老酒為主軸,推出馬祖店舖限定的新產品——Fami!ce老酒風味霜淇淋、老酒風味茶葉蛋,及從先前就大受好評的Let's Café老酒風味拿鐵,將馬祖的記憶深植每個人的味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
馬祖酒廠推出2025國際藝術島紀念酒,包裝以酒廠匠人之手化作島嶼,象徵多年來高粱以傳承為主,古法為骨打造出一款款令人動人的酒款,酒體裡的橘果香、穀糧香濃烈渾厚,58度高粱亦為2025舊金山世界烈酒大賽雙金獎酒款。(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
展期:2025/9/5-11/16
藝術島各項資訊請點此

台北信義全新場域「BEONE未來共生基地」:健身房變身特色展區,水療池、泳池化為咖啡廳與展演劇場

台北信義全新場域「BEONE未來共生基地」:健身房變身特色展區,水療池、泳池化為咖啡廳與展演空間

遠雄集團在台北信義區總部地下一樓打造的全新公共場域「BEONE 未來共生基地」,前身為SPA及健身俱樂部,在策展團隊「INCEPTION啟藝」以及「禹樂空間整合」的設計規劃之下,轉化為一座以「Play Ground」為概念,融合藝術、永續、創新與社會參與的未來生活遊樂場。

健身房搖身一變成城市遊樂場

於2025年5月正式啟用的 BEONE 未來共生基地,是一處位在 B1,重新詮釋關於未來生活想像的體驗場域。在這次的改造,除保留了原有的場域結構,也大量再利用既有的建材、降低對環境的衝擊,同時透過導入藝術裝置,為空間注入永續新生能量。

遠雄集團於 2025年5月20日 啟用台北市信義區總部地下一樓的全新公共場域「BEONE 未來共生基地」,將舊有的SPA及健身俱樂部的場域結構保留,廣泛運用再生材料與導入藝術裝置,為空間注入永續新生能量。(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遠雄集團於 2025年5月20日 啟用台北市信義區總部地下一樓的全新公共場域「BEONE 未來共生基地」,將舊有的SPA及健身俱樂部的場域結構保留,廣泛運用再生材料與導入藝術裝置,為空間注入永續新生能量。(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遠雄集團攜手策展團隊INCEPTION啟藝,共同實踐未來共生的精神傳遞。INCEPTION啟藝為BEONE重新思考永續如何更具參與性與趣味性,量身打造了BEONE的空間概念與故事脈絡,並與 禹樂空間整合 共同合作空間設計規劃,將整體場域概念跟想像落實於場域之中。(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遠雄集團攜手策展團隊INCEPTION啟藝,共同實踐未來共生的精神傳遞。INCEPTION啟藝為BEONE重新思考永續如何更具參與性與趣味性,量身打造了BEONE的空間概念與故事脈絡,並與 禹樂空間整合 共同合作空間設計規劃,將整體場域概念跟想像落實於場域之中。(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舊水療池、泳池空間化為咖啡廳與展演場地

而在這個全新場域,包含:結合概念策展、藝術裝置的「未來展區」;原本的水療池邀請「COFFEE LAW」咖啡廳品牌進駐,並保留玻璃牆與原有標示、延續空間記憶。淋浴隔間則巧妙化身為單人辦公站,展現低介入改造的彈性與創意;舊有健身俱樂部的泳池化為保有階梯與磁磚結構的「泳池劇場」,作為可舉辦展演、講座的多功能空間使用。另外還有可供租借的禮賓會所會議中心,滿足多元需求。

抱著「玩樂」、「實驗場」精神,BEONE海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夥伴參與,在這裡你會發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團隊,如何以各自風格詮釋對永續的理解,並透過作品將之具象化。(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抱著「玩樂」、「實驗場」精神,BEONE海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夥伴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團隊,以各自風格詮釋對永續的理解,並透過作品將之具象化。(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水療池引進 COFFEE LAW 咖啡廳品牌,玻璃牆與原有標示被保留,延續場域記憶。(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水療池引進 COFFEE LAW 咖啡廳品牌,玻璃牆與原有標示被保留,延續場域記憶。(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淋浴隔間則變身為單人辦公站。(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淋浴隔間則變身為單人辦公站。(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COFFEE LAW 咖啡廳品牌進駐BEONE。(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原為健身俱樂部的泳池空間,在「BEONE 未來共生基地」轉變成為多功能的空間。(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原為健身俱樂部的泳池空間,在「BEONE 未來共生基地」轉變成為多功能的空間。(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泳池保留原有階梯與磁磚結構,轉化為可展演、可講座的多功能劇場。(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泳池保留原有階梯與磁磚結構,轉化為可展演、可講座的多功能劇場。(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禮賓會所(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禮賓會所(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會議中心(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林祐任)
會議中心(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林祐任)

邀集國際藝術團隊以作品詮釋永續

而作為 BEONE 一大亮點的未來展區,首展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團隊,以各自的風格詮釋對永續的理解,引領觀者在行走與駐足之間,思考並感受設計如何回應環境議題。

▸ 澳洲ENESS 《記憶之輪》,展現循環再生的藝術力量

甫一踏入地下一樓,映入眼簾的即是澳洲科技藝術團隊 ENESS 打造的《記憶之輪》藝術裝置,其由兩個環形結構構成,第一個環中,將翻新過程中回收的廢棄石材封存於透明樹脂內;第二個環則以 LED 呈現空間翻修的動態影像,當人們靠近,光影與動畫將隨之產生微妙變化,共同構築出循環再生的藝術力量。

《記憶之輪》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記憶之輪》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記憶之輪》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記憶之輪》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 丹麥SUPERFLEX 《One Two Three Swing!》,三人才能玩的鞦韆

步入 BEONE 內,可見由丹麥藝術團隊 SUPERFLEX 與跨領域設計工作室 KWY.studio 共同開發製作的《One Two Three Swing!》。這件曾巡迴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哥本哈根當代藝術中心(Copenhagen Contemporary)等地的重要代表作,此次首度登台展出。作品以鮮橙色鋼製軌道串聯多組三人鞦韆,顛覆鞦韆一向個人化的使用方式;將三人協作鞦韆的律動轉化為社交節奏,邀請觀者透過身體擺盪創造更多互動與共享能量。

《One Two Three Swing!》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One Two Three Swing!》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One Two Three Swing!》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One Two Three Swing!》藝術裝置(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 日本TORAFU & 泰國Bope,打造以未來生活為題之作

核心策展區則集結日本 TORAFU 建築設計事務所與泰國永續藝術家 Bope 的作品,以不同角度描繪對未來生活的想像。TORAFU 將建築語彙轉化為家具與空間設計,以AA STOOL系列作品為中心,探索木材的可塑性與機能的延展,也打造出一處兼具實用性與互動性的公共遊樂場域。Bope 則運用遠雄回收的制服布料,創作出懸浮於空間的雲朵裝置與手工包袋,以及一座大型的疊疊樂,回應永續議題的同時,也重新定義廢棄衣料在未來公共空間中能扮演的角色。

日本 TORAFU 建築設計事務所與泰國永續藝術家 Bope 作品。(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日本 TORAFU 建築設計事務所與泰國永續藝術家 Bope 作品。(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泰國永續藝術家 Bope 作品(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泰國永續藝術家 Bope 作品(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圖片提供:遠雄集團、攝影:康志豪)

遠雄BEONE未來共生基地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200號B1樓 (遠雄國際中心)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 08:30~18:00 / 週六 13:00~18:00 / 每週日、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含週六)休館,未來展區免費參觀,其他區域請參考官網資訊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