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風格咖啡廳5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尋咖啡香

九日咖啡 道地老萬華人情味道

在暢銷紀實散文《做工的人》翻拍成同名台灣電視劇之後,更多人知道了林立青。他的多重身分識別一路從工地監工擴充到原著作家、影劇改編顧問,十年工地主任的經歷讓林立青深入社會底層,看見營造工地勞動者被強迫隱形的處境悲歌,書寫《做工的人》、《如此人生》甚或是貼近生活日常的社群發文,他選擇站在社會縫處鎮重承接起他人不願觸碰的爭議性議題,振筆直書寫下社會結構對待勞動弱勢者的偏見與不公。

也許對社會觀察學能夠消弭大眾對貧窮的歧視仍抱持期待,林立青寫了一篇又一篇,試圖翻轉勞動者被污名化的機率。義憤填膺的書寫風格透露出他脈絡清晰的詮釋語言,除了把書寫當作出口,林立青更將平視的視角位置擴寬到一般人生活能接觸到的活動講座和街區導覽,他用個人觀點和立場,引領白領階層走進勞工階級的生活內涵。原本和咖啡館絕緣的工地監工生涯,也因為工作上接受各界邀約訪談而起了重要的轉場變化。

萬華老城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林立青帶路萬華咖啡巡覽 (攝影/Gelee)

「寫得越久越知道,你在憤怒或是完全痛苦的情緒之下是不可能寫出東西來的。雖然很多事是靠吃也不能緩和,但是它會讓你好過一點,這時候吃一點甜點、喝杯咖啡中場休息一下,對自己好一點你才能活得比較久。」現實的物質生活雖說因作家身分有了改變,但靠自己填飽肚子總要有工作保障,林立青時常騎車在市區奔走,偶爾回到工地打零工,咖啡館成為他現在最常約訪的喘息歇腳處,而能夠讓林立青感到自在不受拘束的萬華,就是他與人碰頭的首選。

過去因監工採買工具設備的必要需求,常跑環河南路五金街一帶,加上父母分別來自加蚋仔和南機場地區,林立青和萬華的地方淵源深厚。近來因詳實紀錄的最新寫作計畫,他在萬華來回奔波,探訪以社會議題為倡議導向的地方性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發展協會,「書寫勞工的社會困境,會需要社工、地方人士照顧或扶持弱勢者的實質經驗,萬華是具備小型實驗性質NGO組織最團結的地方,這裡有夢想城鄉、人生百味、芒草心、慕哲人社、南機拌飯,他們能透提供弱勢關懷的立場,相對也能解決我在寫作時遇到的核心問題。」

萬華老城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在既定印象中,一般人會將萬華貼上「又老又窮」的負面標籤,林立青表示,一旦了解城市景觀發展的歷史脈絡,會發現萬華和世界上許多沒落的老城區一樣,都具有多元文化包容的共通點,「這邊可以容納很多的老殘窮、畸零者、弱勢者,無論什麼樣的故事在這邊都會變得理所當然。也因為這裡開發得早,生活機能特別完善,你要在台北市找到一個最具歷史感、最包容、東西最好吃的地方,大概就是這邊吧!」

台北老城的新舊文化在萬華落地深根,北、中、南三區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文街廓紋理風貌,仔細梳理會發現萬華的咖啡文化底蘊內斂而厚實,這裡有過台灣最早的歐風咖啡茶館「西洋軒」,充滿時髦歷史感的南美咖啡和蜂大咖啡在此發跡,老城的溫暖人情賦予年輕人返家創業的機遇,這兩年來由在地咖啡館串聯發起的「萬華老城咖啡香」即是萬華年輕人以咖啡文化精神擴散為號召,見證整座老城生根發芽的咖啡濃香越開茁壯。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在地咖啡館截然不同於連鎖咖啡館的市場消費型態風格,足夠吸引人在此多加停留,其講究與地緣產生連結,有著獨特的濃厚人情氛圍,能使人放下思想包袱。吃完飯想著愜意放鬆一下,跟著林立青的腳步,走進其中幾間別具韻味的咖啡館,重新認識在地生活的深蘊況味。


1. 九日咖啡 道地老萬華人情味道

不分晴雨都能接納來自各地旅人,萬華咖啡館對於林立青而言,是一處提振寫作生氣的魅力存在。這間座落於中華路馬路交叉口的「九日咖啡(中華店)」是老萬華人都熟知的九日咖啡第三間店。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由資深老萬華老老闆開設的九日咖啡第一間店草創在2003年、早在連鎖咖啡店進駐龍山寺之前,當時喫茶文化正盛行,創立在騎樓下不到一坪的咖啡空間,起初以半買半相送的咖啡推廣形式吸引周遭鄰里,簡單擺上幾張桌椅讓人自在暢談,斜槓老老闆同時會在門口開鎖配鎖,店家重視咖啡的自然醇香風味,老少咸宜的「特調咖啡」香氣飽滿渾厚,銅板價就能喝到自家烘豆所講究的咖啡品質,直至今日仍是在地老人家最熟悉的味道,不時能看見艋舺阿北們穿吊嘎點一杯咖啡在此閒聊。

萬華老城咖啡香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延續老老闆致力推廣咖啡文化的精神,九日咖啡第二、三間店由第二代年輕夫妻Jade和Marco用心經營,兩人分別身為咖啡杯測師和烘豆師的專業身分,精準掌握了不同年齡層喜愛的咖啡風味,中深焙為基底的濃厚香氣與老城區的獨特風韻十足契合,而喝過就此難忘的淺焙咖啡,除了能夠品嘗出咖啡原始果實柔弱酸質的香味,還附帶一種使人身心輕盈的俐爽感。隱藏版咖啡調酒使用水蜜桃蜜跟衣索比亞咖啡豆調配,味道極為清新獨特,在這裡攜帶外食是被允許的,不時有老店客人到此串門子,整間店充滿舊城親切的愉悅氛圍。

本店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3號

FB:九日咖啡 自家烘焙咖啡館(本店)

三店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204號

FB:九日咖啡自家烘焙咖啡館(中華店)


2. 口感魅力混搭 IM雨焰商行 X 阿波伯楊桃

對比網美矯揉造作啜飲的拍照打卡,冰咖啡之於林立青就像酷熱工地裡的結冰水,走逛萬華老城喝咖啡,不時會有意外的新發現,其中竟也包含義式咖啡和楊桃汁的絕妙搭配。由在地青年阿超和太太小雨共同打理,「IM雨焰商行X阿波伯楊桃」有著獨樹一格的溫馨調性,以木質調為主的咖啡空間,阿超被林立青戲稱為被咖啡耽誤的漫畫家,牆面裝飾著他描繪家庭成員的可愛Q版手繪插畫,整間店被獨立小店的風格故事性包覆。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店裡的楊桃汁和清水祖師廟埕旁的「阿波伯楊桃汁」同屬一家,阿波伯楊桃汁為阿超的丈母娘經營,潤喉的楊桃汁使用鹽漬和砂糖製作出鹹酸甜古早味,沿襲小雨家從阿公時代就有的傳統做法,和店內主推的冷熱義式咖啡調配在一起,同時具備楊桃鹹酸和咖啡微苦的滋味,有種難以言喻的滑順口感,林立青偶爾因口乾舌燥來訪帶上一杯楊桃汁,尚未寫進菜單的「楊桃咖啡」絕對是熟客才知道的獨家款。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212號1樓

FB:IM雨焰商行 X 阿波伯楊桃


3. 街口6號珈啡 陪伴度過老城療癒時光

依循咖啡香氣來到貴陽街上的「街口6號珈啡」,早年駕著咖啡攤車全台趴趴走的在地年輕夫妻蔡瑄和世函選擇於此處落腳,對比鄰近西門町的熙攘人群,原為舊宿舍建築的樓層店面有著獨特、吸引人流連的靜謐氣息,凸顯出台北第一街守住老屋宅與青年創業共存的難能可貴。幽靜的環境氛圍營造出鄰里街坊喜愛的慢步調,無分平假日單次入店人數皆不得超過四人,無形也為喧囂城市帶入難得放鬆的悠閒時光,時常能見旅人抱著筆電在此愜意窩上一整天。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蔡瑄和世函在創業之前也曾是上班族,同理下班後需要一個人享受咖啡時光的療癒儀式感,為此店內牆面漆上溫暖的鵝黃色系,從插座到各處角落皆能看見可愛狐狸的擺飾和蔡瑄親手繪製的狐狸插畫,一樓鄰近咖啡吧台的座位增加店主與客人的互動,二樓的挑高空間迎入明亮採光,靠窗為店內熟客偏好的用餐位置,一邊享用招牌甜點舒芙蕾和季節手沖單品咖啡,一邊將整條街保留老城建築的人文景色收進眼底。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6號

FB:街口6號珈啡Street No.6


4. 凝視咖啡 是眼鏡行也是咖啡館

接上地氣,邊喝咖啡邊做視力檢查兼配副眼鏡,在萬華喝咖啡能享受到傳統眼鏡行接軌現代化經營的複合式服務。對比50年前台灣經濟起飛將眼鏡視為身分地位,現代人對於好咖啡的要求,儼然也是一種品味和氣質象徵。極富創意巧思的年輕店主Angie將父母在地經營30年的「青商眼鏡」與自身喜愛的咖啡文化結合。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Angie在辭去工程師一職後專注投入於咖啡品香專業,講究自家烘豆的品鑑品質一點都不馬虎。位處三角窗的獨特店面型態以藍白為主色調,大片落地窗帶來自然明亮採光,映著窗景角落開闢一處獨立的烘豆室,每日新鮮烘豆,從淺焙、中深焙、單品到配方豆都有,置身其中點一杯手沖品嘗,能感受到咖啡香瀰漫空氣之中。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初次來訪不容錯過,使用獨家比例調配製成的抹茶生乳酪,有著濃郁抹茶與紅豆甘甜的絕佳口感搭配。值得一嘗還有幾經研發的青草茶拿鐵,別具當地特色亦承載著艋舺囡仔共同的青草巷記憶,店內服務從烘豆、沖煮到驗光一應俱全,隨時敞開大門的親切回應,也讓社區鄰里成為忠實顧客。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32號

FB:凝視・咖啡GazeCafe


5. 伯爵的甜羹 在傳統日式老屋享受愜意

吃過「伯爵的甜羹」主打的提拉米蘇不禁讓林立青發出如此讚嘆:「如果有人跟你說台灣人吃飯後的甜點品項都很差,你就帶他來這邊嗆聲!」寫做工的人處境苦楚,與現實生存產生極大質疑的拉鋸,這時候甜食就成為了一種寫作動力推進的最佳撫慰。

提拉米蘇的命名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帶我走(Tiramisu)」的釋義,還有一說提拉米蘇原來叫「公爵的甜羹(zuppa del duca)」,店主伯爵遵循提拉米蘇的傳統義大利製法,並以此巧妙為店址起名。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食品烘焙科系出身的伯爵表示保留原始風味的提拉米蘇,做法和用料並不像坊間食譜那般容易,他在拿到經典配方後摸索了許久,為此也特此講究所使用的原物料,和店內義式咖啡豆同為義大利進口。有別於一般層層疊疊再分切的做法,每份新鮮現做的提拉米蘇,不為美觀而添加吉利丁,都是一份份放進大小如布丁杯的透明杯子裡。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伯爵的甜羹最早以工作室型態接單製作,為五星級飯店供應餐後甜點,一年前伯爵裝修阿公家的70年老房,採用義大利鄉村風格的復古調性,和鄰近對街的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懷舊景致相映成趣。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日治時期剝皮寮社交文化代表場所「茶室」,主要喫茶糕點就有綠豆糕。用意將古早味與眾人共享,店內招牌甜點之一的綠豆糕,原料單純只使用綠豆、砂糖,不添加油脂,咬一口綠豆的香氣在嘴裡化開,甜而不膩口,綿密細緻的餘韻口感在味蕾裡留存。

萬華咖啡廳5間風格選!「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帶路咖啡香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54號

FB:伯爵的甜羹

除了一杯好的咖啡之外,氣氛掌握與空間營造同時能給人寫作的刺激,萬華老城咖啡館各自有其獨特的風味,使人回味無窮,彷彿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同的個性一般,值得在好奇心驅使下走一趟感知探索。

|萬華老城咖啡香|

數百年時光醞釀出老城的獨特風韻,一如品飲咖啡的渾厚香氣,2020年第二屆萬華老城咖啡香以「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路上」為主題,串聯在地20家咖啡館與10家特色美食店,藉由9條導覽路線走入老城的人情巷弄,透過所見所聞重新認識萬華。

文字・攝影/楊芷菡

照片提供/萬華老城咖啡香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探店】京都咖啡廳「超隱藏版」3選:深夜昭和山屋、藏身公寓小店、狗派必訪木造庭院,在地人私密散策踩點公開

京都咖啡廳推薦:深夜昭和山屋、藏身公寓小店、狗派必訪木造庭院,在地人私密散策踩點公開

獨旅夥伴請查收!本篇挖掘在地人私藏名單、搭配實地走訪,精選京都市左京區3間別具老屋情調的咖啡廳,為各位策劃一趟適合午後到深夜隨意踩點的療癒系散策路線——除和家人朋友同訪,這些地方也非常獨旅友善。

10月的京都,涼而不冷,含蘊在城市空氣裡的靜謐柔和,絲毫不像一座已經人滿為患的觀光重地。然對居民而言,觀光帶來的無形壓力恐怕仍超過負荷,尤其部分原來只是「好好過生活,做做小生意」的在地店家。此次探路取材的過程裡,編輯遇到一位店家老闆,邊不斷抱歉、邊真誠請求不要對他們的店進行報導,「這裡承接不了那麼多人的到來。」他比劃著自己的一方小小天地說道。環顧四周,有客人倚牆閱讀、有客人對坐談天,這幅安適景象確實不該被打破。答應了老闆,氛圍絕佳的「祕境」影像於是沉沒相簿深處。雖不免感到可惜,但想想既然是祕境,大家哪天也許就在各自的旅途中意外尋得了也說不定。相信吸引力法則:)

為何將這段故事寫在開頭——「越多人去,生意越好,難道不好嗎?」停留該店半小時便深受其療癒,那份現代生活最為匱乏的「不多不少,這樣就好」之感,讓人深刻領略,有些歲月靜好,是再多的人潮、生意、金錢都換不回來的。

\本輯La Vie探店帶大家搭乘叡山電車,前往一乘寺、京都藝術大學站附近3間咖啡廳!/(圖片提供:Ning Chi)
\本輯La Vie探店帶大家搭乘叡山電車,前往一乘寺、京都藝術大學站附近3間咖啡廳!/(圖片提供:Ning Chi)

——— 降低分貝分隔線 ———

 

午後到深夜,在歲月靜好的京都喝茶散步

相比台灣城市夜間燈火通明的生活風格,開放至深夜的咖啡廳在日本就沒這麼隨處皆是了。因此本輯收錄的3間咖啡廳特別列入兩個「太陽下山後另有風情」的選項,讓你從午茶到宵夜,不愁沒有好去處。※京都小店較常不定時公休,建議外地旅客提前電洽以保不撲空

京都咖啡廳推薦#01

Wood Note,和《深夜咖啡廳》老闆熱聊?!

《深夜食堂》隨顧客來去而短暫匯聚的人生故事,是作品從漫畫立體化為電視電影始終不變的看點。如果這部作品平凡卻充滿溫度的「陌生交流」令你時常回味,那麼你也一定會著迷於Wood Note和Wood Note老闆的熱情可愛。

自叡山電車一乘寺站步行約5分鐘即能抵達的街邊轉角,頗具年代感的木質外觀、森林綠色勾勒的方格窗,乃至從中流淌而出的暖黃燈光,一瞬間彷彿具象化了歐洲童話裡的山間木屋,為深夜未歸之人沖碗熱茶、來份烤得正酥脆的塗餡吐司,聊上幾句鄉野趣事。

Wood Note座落街邊轉角,作為該區少數的深夜咖啡廳點亮夜路。(圖片提供:Ning Chi)
Wood Note座落街邊轉角,作為該區少數的深夜咖啡廳點亮夜路。(圖片提供:Ning Chi)
門前立起標誌性昭和燈箱,森林綠色勾勒的方格窗流瀉暖意。(圖片提供:Ning Chi)
門前立起標誌性昭和燈箱,森林綠色勾勒的方格窗流瀉暖意。(圖片提供:Ning Chi)

這間由老闆一手經營20多年的喫茶店,裡外巧妙交融和洋風情。門口以標誌性昭和燈箱引人目光,屋裡卻襯墊愛爾蘭音樂;桌上供隨意塗鴉、留言的交流手帳什麼語言都有,親切又健談的老闆面對(即使會說日文的)外地訪客仍不忘切換英文增進溝通、也會指著本子上認得的漢字問中文涵意。在西式的幽默不羈之間,Wood Note保有濃郁的日式古典氣息,用「老闆手作」的溫度,包裹著每位入店的「朋友」,度過悠閒自洽的漫漫時光。

整體店裝交融和洋風情,猶如歐洲童話裡的山間木屋。(圖片提供:Ning Chi)
整體店裝交融和洋風情,猶如歐洲童話裡的山間木屋。(圖片提供:Ning Chi)
包含吧台及座位區僅約20席。(圖片提供:Ning Chi)
包含吧台及座位區僅約20席。(圖片提供:Ning Chi)

別看小店不甚起眼,一面受好評相報、在地人推薦、旅遊書介紹等途徑廣傳,同時又作為相對少數的深夜咖啡廳點亮夜路,他們的觀光客源其實並不少,台灣、韓國尤占多數。老闆自嘲地擺擺手說自己的店不時髦(おしゃれ),然老闆不知道的是,這樣渾然天成的老屋氛圍感,相比四處可見的華麗裝修,那可太值得被標上京都散策地圖了。最後,除了前面提到的塗餡吐司有多樣口味外,編輯更推薦大家一律加點和菓子套餐,內含一顆當日例菓、一杯飲品(數種可選)——和菓子配上舊書報,即刻重溫昭和浪漫。

左起冰拿鐵+和菓子(和菓子套餐)、馬鈴薯烤土司。(圖片提供:Ning Chi)
左起冰拿鐵+和菓子(和菓子套餐)、馬鈴薯烤土司。(圖片提供:Ning Chi)
不僅交流手帳(中、右)承載各地旅客的筆跡,Wood Note的菜單(左)本身也是手寫。(圖片提供:Ning Chi)
不僅交流手帳(中、右)承載各地旅客的筆跡,Wood Note的菜單(左)本身也是手寫。(圖片提供:Ning Chi)
牆面同樣貼滿手繪風格文宣。(圖片提供:Ning Chi)
牆面同樣貼滿手繪風格文宣。(圖片提供:Ning Chi)

Wood Note / ウッドノート

京都市左京區一乘寺大原田町23-3

  • 營業時間:12:30-23:00,週二公休
  • 特別活動:表定每週一和每月第一個週五舉辦音樂會

京都咖啡廳推薦#02

Naya Cafe,推開吉卜力大門

看Google Map找這間店,需要花點時間。它不在路面,甚至不只藏身小巷,更直接嵌入一棟極其素雅的公寓中庭——彎了又拐,終於發現掛飾著乾燥植物的「隧道」裡別有洞天。

Naya Cafe隧道般的入口,如帶訪客穿越到吉卜力世界。(圖片提供:Ning Chi)
Naya Cafe隧道般的入口,如帶訪客穿越到吉卜力世界。(圖片提供:Ning Chi)

內部空間較想像中所謂的「小店」更精巧些,卻毫不顯得狹窄壓迫。反倒是縈繞周身的異世界氣氛忽而觸發《貓的報恩》的奇幻聯想,(感覺貓男爵等會兒就來XD);開放式廚房由手刷感牆面、方形磁磚流理台,和一系列家家酒道具般自帶童趣感的鍋碗瓢盆所構成,且能直接看到老闆料理食物的全過程,又彷彿帶著我們穿越到《霍爾的移動城堡》的世界⋯⋯。也或許正因一次能招待的客人就那麼幾位,無論送餐時與熟客的搭話、對新客恰到好處的關照,都讓人倍覺溫馨。

內部空間精巧、座位也不多,莫名有種娃娃屋的童趣感。(圖片提供:Ning Chi)
內部空間精巧、座位也不多,莫名有種娃娃屋的童趣感。(圖片提供:Ning Chi)
開放式廚房可見料理過程,「難道是霍爾在煎蛋?!」的奇想油然而生。(圖片提供:Ning Chi)
開放式廚房可見料理過程,「難道是霍爾在煎蛋?!」的奇想油然而生。(圖片提供:Ning Chi)

而當空間率先拿下超乎預期的高分,飲品、餐食再不踩雷,這間店基本上就「二訪確定」了。飲品方面,在咖啡廳常備款應有盡有之餘,Naya Cafe同步供應自家特色款,尤推薦大家嘗試風味牛奶系列;甜點方面,人氣起司蛋糕想吃還得碰碰運氣(編輯自己這次沒吃到),不過據當地友人轉述口感偏濕軟,喜歡扎實型蛋糕的人另行斟酌;若欲來份稍有飽足感的輕食,現做三明治相當不錯。店內亦設一處擺放左京區藝文展演DM(形式與台灣部分咖啡廳類似),集結包括書展、畫展、音樂會等活動,享用午茶的同時隨手便可汲取相關資訊。

推薦風味牛奶系列飲品(圖左);起司蛋糕(圖右)為口感濕軟的類型,可斟酌個人喜好點用。(圖片提供:Ning Chi)
推薦風味牛奶系列飲品(圖左);起司蛋糕(圖右)為口感濕軟的類型,可斟酌個人喜好點用。(圖片提供:Ning Chi)

縱使不比Wood Note一路到深夜,Naya Cafe到晚上8點的營業時間在京都已經頗晚,突然想喝杯咖啡、飯後散步順道吃點甜,它都將用「吉卜力魔法」為一天完美收尾。

Naya Cafe

京都市左京區北白川堂ノ前町1號(「デュ北白川」公寓102室)

  • 營業時間:12:00-20:00

京都咖啡廳推薦#03

Kinta Dog Cafe,身為狗派一定會愛

先打預防針,這間店的隱密程度,初訪時可能會找路找到懷疑它倒了,但一旦尋得其門而入,絕對是狗派人能玩一下午的天堂。複合式咖啡廳Kinta Dog Cafe座落兩層樓民宿「Ginkakuji Kinta(銀閣寺Kinta)」一樓——顧名思義,店裡有狗,同時非常歡迎各方狗狗一起來玩。地理位置雖稱不上熱鬧區域,但鄰近銀閣寺、哲學之道(可賞櫻花和紅葉)等景點,到京都大學和京都藝術大學都方便;除了咖啡廳、民宿,也兼備烤肉區,家庭旅遊若在京都停留較久,至此住兩日想必大人清幽、小孩/毛小孩歡樂。

Kinta Dog Cafe座落兩層樓民宿「Ginkakuji Kinta」一樓,與自然為伍。(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Kinta Dog Cafe座落兩層樓民宿「Ginkakuji Kinta」一樓,與自然為伍。(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狗主題空間圍繞老闆愛犬Kinta打造,Ginkakuji Kinta在Airbnb的自介頁面甚至稱Kinta才是店主。(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狗主題空間圍繞老闆愛犬Kinta打造,Ginkakuji Kinta在Airbnb的自介頁面甚至稱Kinta才是店主。(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除大片綠色外,就屬紅色柵欄大門最具辨識度,烤肉區(圖右)、露天平台等欄杆亦點綴式使用紅色。(圖片提供:Ning Chi)
除大片綠色外,就屬紅色柵欄大門最具辨識度,烤肉區(圖右)、露天平台等欄杆亦點綴式使用紅色。(圖片提供:Ning Chi)
作為休閒、住宿複合場域,店家歡迎客人帶自家毛小孩來玩耍跑跳。(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作為休閒、住宿複合場域,店家歡迎客人帶自家毛小孩來玩耍跑跳。(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以醒目的紅色「柵欄」為始,整座庭院可謂圍繞狗狗運行。「店主」是一隻名為Kinta的栗色柴犬,時而躺地、時而占據沙發,溫厚隨和地陪伴客人用餐,客人也可向店家購買Kinta的吃食,與他互動留影。

整體室內外界線模糊、近乎全木作的暖調空間營造滿滿生活感,不僅狗主題裝飾貫穿陳設,大至狗玩偶、小至時鐘上的狗元素都不放過,爬上二樓露天平台更彷彿全覽狗狗遊戲場。涼爽時節推薦選擇親近自然的半室外座位,當陽光從簾幕縫隙灑落桌面成幾何圖案,店狗、家狗玩成一塊,無疑使得這趟戶外體驗愈加靈動有趣。

庭院額外搭建露天平台。(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庭院額外搭建露天平台。(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半室外座位有簾幕適度遮蔽,尤適合涼爽時節享受陽光。(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半室外座位有簾幕適度遮蔽,尤適合涼爽時節享受陽光。(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通透的落地門窗模糊室內外界線,室內裝潢和家具則延續室外設施,形塑近乎全木作的慵懶格調。(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通透的落地門窗模糊室內外界線,室內裝潢和家具則延續室外設施,形塑近乎全木作的慵懶格調。(圖片來源:Ginkakuji Kinta Airbnb)
與狗相關的設計巧思充斥各角落,引人沿路尋找「狗足跡」;Kinta此刻正在沙發上睡午覺。(圖片提供:Ning Chi)
與狗相關的設計巧思充斥各角落,引人沿路尋找「狗足跡」;Kinta此刻正在沙發上睡午覺。(圖片提供:Ning Chi)

餐食部分編輯個人認為相對不是這裡的亮點,簡餐為主,消費就京都來說不算高,但並無特別印象深刻之處。一句話總結:請為「擼狗」而來!

餐食中規中矩,狗掌造型隔熱墊倒讓人端起茶杯不禁會心一笑。(圖片提供:Ning Chi)
餐食中規中矩,狗掌造型隔熱墊倒讓人端起茶杯不禁會心一笑。(圖片提供:Ning Chi)

Kinta Dog Cafe

京都市左京區浄土寺西田町115-4號

  • 營業時間:12:00-19:00

收藏一段京都的靜寂

京都的靜,不只感官上的無聲,更獨具遠離煩囂、沁入骨子裡的靜寂。除了朝九晚五跑景點,既來到文化古都,不趕時間地漫行巷弄,與風擦身、與人相遇,留下真正重疊於當地日常的樸實記憶,無非是種格外別致的旅遊方式。願大家在悄聲造訪這座城市之際,有機會於Wood Note、Naya Cafe和Kinta Dog Cafe的溫潤木調空間裡攢得安然片刻。

左京區,此次京都行收藏的靜寂。(圖片提供:Ning Chi)
左京區,此次京都行收藏的靜寂。(圖片提供:Ning Ch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伯朗咖啡館科大概念店開張:溫潤木質調搭配丹麥品牌HAY家具,打造愜意的「都市客廳」空間

伯朗咖啡館科大概念店開張:溫潤木質調、搭配丹麥品牌HAY家具,打造愜意的「都市客廳」空間

接續2024年伯朗咖啡館南京概念店的開幕,伯朗再度以全新面貌推出第2間科大概念店。其將生活美學融入整體設計,同時延續咖啡專業,首次引進「Coffee on Tap 咖啡自取機」滿足快節奏消費者需求,並推出獨家現做美式餐點,提供兼具視覺與味覺的嶄新體驗。

極簡線條 ✕ 溫潤木質調 ✕ 自然採光

伯朗咖啡館科大店坐落於繁忙的區域中,以「都市客廳 Urban Living Room」為概念,讓附近民眾走出家門也能夠擁有自在交流和放鬆的場域。透過極簡線條、溫潤木質調與大面玻璃窗透進的自然採光,營造舒適卻富有設計感的氛圍。整體採用深色木質調,並透過多元座席形式打造豐富的空間層次。

伯朗咖啡館科大概念店10月20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改裝後的伯朗咖啡館科大概念店10月20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伯朗咖啡館科大店以「都市客廳 Urban Living Room」為概念,讓民眾有自在交流和放鬆的場域。(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伯朗咖啡館科大店以「都市客廳 Urban Living Room」為概念,讓民眾有自在交流和放鬆的場域。(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找到恰到好處的生活節奏

伯朗將空間分為「快」與「慢」兩大區域:前半部為「快區」,設置可在7.5秒內完成取咖啡的自取機,並搭配高腳桌與階梯式座位,滿足通勤族與上班族的效率需求;後半部「慢區」則配置沙發、低桌椅與閱讀區,讓學生與一般消費者能在此放慢步調、自在交流,找到恰到好處的生活節奏。

店內設置高腳桌與階梯式座位,滿足通勤族與上班族的效率需求。(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店內設置高腳桌與階梯式座位,滿足通勤族與上班族的效率需求。(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內有可租借會議空間。(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內有可租借會議空間。(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搭配丹麥品牌HAY家具

設計風格融合了「經典 × 創新」的精神,以磁磚與吧台水磨石材質象徵新舊交融,並加入北歐美學的細節與比例,搭配丹麥品牌HAY家具,營造出溫潤而現代的氛圍,希望走進科大店便能感受到品牌想傳遞的幸福感與愉悅。

科大概念店空間中搭配丹麥品牌HAY家具,營造出溫潤而現代的氛圍。(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空間中搭配丹麥品牌HAY家具,營造出溫潤而現代的氛圍。(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整體採用深色木質調。(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整體採用深色木質調。(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引進Coffee on Tap咖啡自取機

伯朗咖啡館深耕科大商圈超過20年,一直是學生與師長共享晨昏時光的日常風景。為讓消費者能更便利、快速享受專業咖啡體驗,此次科大概念店特別引進全台連鎖咖啡館首創的「Coffee on Tap咖啡自取機」。消費者僅需簡單操作,即可快速取用一杯保留手沖層次的單品咖啡,並可依喜好選擇冷萃和熱飲,滿足現代消費者對效率與專業品質的雙重需求。

此次科大概念店特別引進全台連鎖咖啡館首創的「Coffee on Tap咖啡自取機」。(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此次科大概念店特別引進全台連鎖咖啡館首創的「Coffee on Tap咖啡自取機」。(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推出現點現做美式餐點

另外,科大概念店也獨家推出多款美式新餐點,從黃金酥脆早餐捲、經典雞肉凱薩捲到罪惡厚培根酸種麵包,每一道皆兼具色香味俱全的魅力。搭配多元創意特調與甜點,讓消費者無論早午餐、下午茶或晚餐等各個時段,都能盡情享用美味的餐點。

未來,伯朗咖啡館持續投入各門市改裝與新型態店點開發,讓生活美學、設計與科技走入的城市每一角。

伯朗咖啡館的現點現做餐點,提供消費者於各個時段,都能盡情享用美味新鮮的餐點。(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伯朗咖啡館的現點現做餐點,提供消費者於各個時段,都能盡情享用美味新鮮的餐點。(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噶瑪蘭威士忌香蕉藍莓法式吐司(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噶瑪蘭威士忌香蕉藍莓法式吐司(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內販售許多不同周邊產品(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科大概念店內販售許多不同周邊產品(圖片提供:伯朗咖啡館)

伯朗咖啡館科大店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52號1樓

資料提供|伯朗咖啡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