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SER打造高級時尚結合上東城美學概念空間

1

KAISER-店上照(2)

「如果你今年就死亡了, 最捨不得放下的人事物是什麼?」深感於2020的無常,高端叛逆時尚代表KAISER與國際時尚攝影師DENNIS FEI攜手與各領域名人合作,用Dennis的視角拍出每位捨不得放下的人事物背後的故事。KAISER 成立於2017年,代理歐美國際大牌,以經典、雋永、摩登、叛逆風格為主,展現新世代對於靈魂即時尚的詮釋。KAISER負責人Kai從美國紐約州律師身份跨足叛逆美學先鋒,旅居瑞士、英國、美國數十年,深受歐美白領穿著打扮的風格影響,一直希望能將此種內涵帶回台灣,於是打造了KAISER品牌。

KAISER 10月16日於信義遠百A13 2樓打造全新的概念店,明亮燈光及純白簡約的裝潢營造出猶如歐美藝廊的氛圍,將商品如藝術品般陳列,體現收藏經典的單品就如同收藏藝術品,是追求質感生活的美好實踐。

四分衛主唱-陳如山(1)

擔任今日出席嘉賓的四分衛主唱 陳如山,表示不留遺憾活在當下是面對人生無常的最好的方式,並談到自己是個念舊的人,身邊有許多物品都是穿戴好幾年的私物,希望能將對自己有感情的物品都留在身邊。最近的新書「回得去的地方與回不去的時光」,陳如山俏皮地表示,有很多美好的時光回不去但有更多不想回去的時光。

KAISER 店上照(4)

獨到的選貨眼光 打破了藝術與零售店的界線

KAISER 負責人Kai  旅居歐美多年,深受歐美人文生活影響,對於時尚想做出靈魂級的詮釋,受著歐美找尋真我的文化影響,原本職業是律師的Kai發掘了對於美感有強烈直覺的天賦,結合自身多元的人生歷練,在2017年踏入了時尚產業,除了引進歐美大牌之外,還有許多特色個性的潮流品牌,這些單品將男性的典雅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走進KAISER,像是走進紐約上東城(Upper East Side)的高級藝廊,可感受到紐約客崇尚簡約的特性,不僅裝潢結構簡約俐落,店內的角落都處理的非常細膩還有許多幽默俏皮的元素,每一件商品都像一個裝置藝術,巧妙地讓購物變成「逛展」、「朝聖」之旅,店內販售帶有強烈高街頭搖滾元素的Balmain、以機車皮夾克帶有叛逆粗獷風格聞名的Belstaff、留著強烈法國正統時裝血液的Officine Générale、美國洛杉磯James Perse高質感親膚極簡單品及歐美新銳設計師商品、DENNIS FEI髮品…等等,提供風格人士結合藝術、時尚與設計等跨領域的質感生活。

KAISER 店上照(6)

2020最有溫度的展覽 DENNIS FEI與各領域名人的「無常」演出 

DENNIS FEI為首位與紐約時尚公司簽約的華人髮型師,擁有多年時裝週後臺的豐富經驗,作品遍佈世界頂尖的時尚雜誌。對於藝術,Dennis有無限的渴望與想像,除了時尚造型,他也跨足攝影界,作品登上許多國際時尚雜誌,他創造時尚造型的同時,也將視覺藝術發揮到極致。面對瞬息萬變的2020年,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先後順序,甚至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如果只能帶走一樣東西,你會帶走什麼?展期間KAISER 及DENNIS FEI 邀請了近四十位各領域的名人來探討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物品,它可以是有形的或是無形的,但每個人對於要帶走物品的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Dennis 表示,2020年對自己來說是特別的一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接觸冥想,讓自己的腳步慢了下來,面對自己多年來憂鬱症的困擾,與自己內心的恐懼相處,剛好接到kai的邀請而決定一起執行這個企劃,藉由這個企劃接觸到非常多不同領域的人,聽到非常多感人的故事,進而對自己人生的省思。

KAISER 店上照(1)

首次展出的藝名人包括:影后朱芷瑩父親過世後留下一本手寫筆記本,裡面有著爸爸平常的生活記事,也紀錄著全家人的生日和身份證字號,並在最後寫下一段看透人生的心靈啟示。朱芷瑩表示若只能活到這一天,最放不的是家人。並想要學習爸爸對人生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無常」的到來。;年紀輕輕就勇奪奧運游泳項目蝶式A標國手 王冠閎,年輕的他面對無常坦然的表示「無法避免無常的恐懼,那我們更應該活在當下,表現最完美的自己。」這次他帶著牧羊犬入境,嘗試和以往不同的穿衣風格,照片一釋出就獲得廣大的社群討論度。四分衛主唱 陳如山更帶來了多樣的物品,有佈滿兒子及女兒塗鴉的效果器、口琴和一把吉他,每件物品都是充滿故事性的回憶,而最後Dennis 挑選出最能代表他的一件作品現場展出; 知名男演員施名帥帶著國中書包入鏡,這只書包承載了他青少年時期的狂放,也同時提醒著他,在那段荒唐的年少時期,家人的陪伴與支持是他這生中最重要的情感。; 資深媒體人 楊起鳳為了此次的藝術展首次在鏡頭前展現健美的身體線條,為的是能在鏡頭前展出媽媽留給她的一條金項鍊,家人的愛和深刻的連結,給她面對無常的勇氣。

國際攝影師Dennis-Fei(1)

這次展覽Dennis以黑白照片的形式表現,希望能夠去除色彩的干擾透過光影和線條,更能體現被攝者最自然的神情與真情流露的純粹。與彩色照片相比,黑白照片簡單、樸實、含蓄而有想像空間,特別能夠呼應2020年回歸自然及本質的概念。

活動資訊:

日期:2020/10-2021/2(每月更新展覽作品)

時間:11:00-21:00

地點:信義大遠百A13 2樓(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資料提供| KAISER

從模仿到創造,孩子如何破解語言的密碼?

Photo by Marisa Howenstine on Unsplash

人們常以為孩子學語言的方式只是單純模仿,但事實上,他們在模仿的同時,也在進行一場深層的「語言解碼任務」。從無意識的重複,到能創造出從未聽過的句子,孩子在探索語言的過程中展現出驚人的認知能力與創造力。本文將一步步揭開孩子如何從模仿走向語言創造的奧祕。

語言創造力的萌芽

大人通常會覺得孩子學語言的方式基本上就是靠模仿習得。這種直觀想法其來有自,他們認為小孩不會把事情複雜化,純粹就是複誦他們聽起來覺得有趣的東西,直到他們已經什麼都會說的那一刻,尤其是他們有能力閱讀以後。小孩的確時常模仿剛剛聽到的東西。時至今日,要說孩子是以模仿習得語言的話,也一定沒有人會反駁。只是他們也確實透過層層解析語言的深層架構(即文法)來習得語言,而且他們會在解構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把玩,藉此探索語言這種暗藏特性,而這是需時多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小孩不需要上文法課,不需要有人去教或去糾正他們的語言結構,他自己就能發現。隨著語言「解碼」能力越來越強,他們就開始有了語言的創造力,能根據想傳達的意思調整語言結構,能說出不曾聽過的話語,只是因為他們想說就能說。孩子這麼做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在模仿語言,而且他們每天會做好幾遍,他們做為小小人類就有能力達成這樣令人欽佩的認知表現——那就是他們能夠習得任何一種語言,甚至是能同時習得多種語言。

在這種時候,他們所展現出來的能力已遠遠不僅限於模仿,而是就像英語說的那樣,他們是在破解語言密碼(Cracking the code),他們會察覺如何運用這些語音和單字去組織有意義的語言訊息。就好比面對加密通訊系統的特務,一步步解開周遭語言背後的文法暗號。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語言素材的蒐集

現在聰慧過人的小特務正忙著破解周遭訊息之中的密碼,也就是語言的文法,我們稍後再回到他身上。正如之前所說的,這位小小的語言學徒(或是較大一些的)不僅是個聰明的語言小間諜,同時也善於模仿周遭語言。母語學習者一邊將精力投注於解構文法這樣困難至極的任務,一邊也繼續進行簡單至極的事,那就是持續蒐集語言素材,也就是蒐集單字、句子、短篇段落、語調等,像螞蟻一樣,全心全意地努力累積一塊塊有趣的語言素材,而且在聽人說過這些素材後,隨即加以複述。

對於這些語言素材,孩子不只是投諸心力、認真聆聽,還一定會不斷複誦,也就是不斷去模仿這些素材,即使從外表看不出來,即使沒聽到他們說出口,他們也默默在進行這些活動。他們用這種方式,逐漸編造出一本屬於他自己的「語言用法字典」,隨著不斷累積跟蒐集語言素材,字典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

而問題在於,這本字典要是沒有跟文法的運用方式,也就是語言的「暗號」結合,那能發揮的效用就很有限,頂多只能說出像某些電影裡的台詞:「舊電影,印第安人,這樣講話」。因此,我們不得不再回到這位小間諜身上,他得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自己找出語言暗號的運作方式(也就是文法)。語言暗號的組成元素總是免不了用上這些東西,諸如稍微變形的單字(詞法與文法格)、排序方式(文法)、使用特定語調(韻律)、搭配特定的文法用字(文法),讓他們每次使用語言時,都能傳達清楚、具體而且有相關意義的不同訊息。接下來要來看看研究人員提供的幾項資料,了解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

Photo by Charlein Gracia on Unsplash
Photo by Charlein Gracia on Unsplash

從韻律到語法: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

一位六個月大的女嬰靠著她的「韻律迷你字典」,就能夠表達生氣的情緒、不喜歡的感覺或非常喜歡「五隻小狼」的遊戲,諸如此類的表達方式,都是這位小小模仿家透過模仿語調和溝通方式才能做到的。再過一陣子,靠著這本「韻律與單字迷你字典」,在她十五個月大的時候,她就可以在有人要離開時說出:「擺擺(拜拜)」,或者在想吃東西時說:「內內(喝奶)」,這些都是模仿來的表達方式,僅僅使用一個單字卻能適當表達意義。

到了十八個月大的時候,這位小間諜已經慢慢可以掌握文法暗號了,她開始能說出兩個單字,而且能正確排序,比如她能說出「要敲顆粒(我想要巧克力)」。等到了二十六個月大的時候,媽媽開車載她經過馬德里的西貝萊斯廣場。小女孩知道那裡有兩隻獅子,但從她的角度只能看到一隻,於是就有了這段對話:
小女孩說:「沒有一隻獅子,另一隻砍(看)不到。」
媽媽(很驚訝,並確認她是否所言屬實):「對,還有另一隻看不到的獅子。」
小女孩:「有兩隻獅子。」
媽媽:「對,有兩隻。」
小女孩接著說:「有兩隻獅紙(子),像 X 有兩歲。」(X = 她自己的名字)

小女孩從未聽其他人說過「要敲顆粒(我想要巧克力)」這種句子,也沒聽過類似「有兩隻獅子,像 X 有兩歲」這種句子。但這句話不僅掌握了文法順序,還用到了動詞變化(tiene = 她/他/您有)與複合句文法(hay…como…tiene = 有…像某人/事/物有…)。這些全都是她自創的語言輸出,隨著她慢慢解開層層文法暗號,她的語言創造力也越來越活躍。

模仿是語言習得的起點,卻不是終點。孩子在模仿中學會聲音與節奏,但唯有透過理解語法規律、運用語義結構,他們才能真正「破解語言密碼」。因此,模仿雖不可或缺,但語言的精髓在於創造與理解——這正是孩子天生具備的驚人能力。

Photo by Element5 Digital on Unsplash
Photo by Element5 Digital on Unsplash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人類如何學習語言?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探索嬰兒到成人的語言能力躍進之謎》

出版日期|2025/11/06

作者|蘇珊娜.洛佩斯.奧爾納特(Susana López Ornat)

在本書中,鑽研語言習得議題超過五十年、與多個頂尖國際研究機構合作過的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先驅帶領我們深入探索語言習得的不同階段,並串聯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科學的最新研究與發現,揭示嬰兒如何從牙牙學語、與自己或玩具「對話」,直到最終發展出完整敘事能力的驚人過程。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夢中清醒」如何讓意識覺醒?揭開清醒夢的神祕與力量

Photo by Jordan Bauer on Unsplash

當我們在夢裡意識到「我正在做夢」的那一刻,現實與想像的界線悄然模糊。清醒夢讓人得以探索潛意識的深處,修補恐懼、釋放創造力,並與內在的自己重新連結。這不僅是一場夜裡的冒險,更是一場通往自我覺醒的旅程。

夢與清醒的界線

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曾留下一句經典語錄:「我們最真實的生活,是在夢境中清醒的時候。」他的觀察說不定反映了為什麼幾千年來,大家一直對清醒夢著迷不已。清醒夢的定義是:當做夢者還在夢中時,就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夢,一旦完全清醒,做夢者就可以有意識地影響夢境中發生的事情。

面臨危險中的清醒夢者,可以顯現一條逃生路線,或將有敵意的人物變成更友善的人。清醒夢者也可能尋找資訊,或是到一個他們從未到過的地方旅行。我們在清醒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力量和壯舉(例如飛翔),在清醒夢中卻可以輕鬆實現,存在於清醒夢中的可能性是無窮無盡的。

一般八成都會認為,清醒夢是一種大多數人體會不到的神祕體驗,幸運的是,這種假設並不正確,據夢境研究者史瑞德爾(Schredl)和埃拉赫(Erlacher)估計,大約有一半的人在一生中至少做過一次清醒夢,而兩成的人至少每個月都會做一次。對於為什麼會做清醒夢,目前尚無確切答案,不過按照蘿柯的說法,研究指出,清醒夢可能是「⋯⋯大腦的生理變化與做夢者形成的意志和意圖相結合的結果,在睡眠期間導入了自我意識的元素。」換句話說,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夢境,是因為有這樣做的渴望,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腦變化。

Photo by Richard Stachmann on Unsplash
Photo by Richard Stachmann on Unsplash

清醒夢的力量

因此,清醒夢是可以實現的,但需要大量的實驗、練習和耐心,它所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它所帶來的挑戰,而且可以提升我們的能力、遠離疾病,並且增進幸福感,這些不僅得到了奇聞軼事證據的證實,也透過科學研究而得到證實。但是,請記住,有些人應該避免嘗試做清醒夢,特別是那些難以區分醒著的現實、和發生在想像中和夢境中的事情的人,嘗試做清醒夢實際上可能會對這些人造成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

清醒夢已被有效地應用於許多方面,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運動技能發展
.減少或消除夢魘
.治療慢性疼痛和其他身體狀況
.改善心理健康
.用有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與學習
清醒夢的治療用途已被證實能大幅降低恐懼和懼怕,其他的好處還包括激發靈感、增強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和探險。

Photo by Julia on Unsplash
Photo by Julia on Unsplash

研究顯示,有些特質其實有助於進行這種類型的夢工作,研究人員珍・蓋肯巴赫(Jayne Gackenbach)發現,女性、經常冥想一族以及平衡感高度發達的人,似乎更容易做清醒夢。拉伯格發現,對於能夠在夢境中進入意識清醒的狀態,我們需要滿足三個非常重要的條件才可以擁有這種能力:正確應用和持續練習成功的清醒夢技術、強烈的動機與非凡的夢境回憶能力。有些睡眠階段讓人容易做清醒夢,清醒夢最常發生在清晨時分,此時人仍處於快速動眼睡眠階段。

顯然,持續數小時的睡眠狀態有助於達到並成功維持意識清醒的夢境,基於這些原因,拉伯格建議將鬧鐘設定為比我們平常起床時間再早一小時,一旦醒來,試著保持清醒三十到六十分鐘,然後再重新入睡,以做清醒夢為目標。比方說各位通常在早上六點醒來,試著把自己的鬧鐘設定在早上五點發出鈴聲,並且在鬧鐘響後保持清醒到早上五點三十分或六點,然後再試著繼續入睡。這個方法最好是在各位可以睡得比平常更久的那一天嘗試,尤其是它也可以增加夢境的持續時間。

Photo by Vladislav Muslakov on Unsplash
Photo by Vladislav Muslakov on Unsplash

本文內容節錄自La Vie出版書籍《夢境魔法實作全書:解鎖潛意識,轉化現實改寫你的人生》

出版日期|2025/11/01

作者|羅蘋.科拉克(Robin Corak)

本書結合科學研究、歷史智慧與神祕學,提供超過30種實作技法。無論你是想探索自我、改善生活困境,還是尋求內心平靜的力量,這本書都將是你的夜間指南與清醒策略。從今晚開始,不再被夢境支配,而是讓它成為你人生的魔法師。

✹ 更多新書資訊 ⭢ La Vie 圖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