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用自帶保溫杯也能無痛環保減塑!「巧折杯」設計師莊嘉駿、薛佩君親解設計故事

不用自帶保溫杯也能無痛環保減塑!專訪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入圍作品「巧折杯」設計師-莊嘉駿、薛佩君

秋日午後,兩位設計師步伐輕盈,和大人物相約不只是圖書館,他們是以「巧折杯」入圍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的工業設計師莊嘉駿、薛佩君,年輕卻經驗相當豐富的兩人,談起設計可是活力十足,在安靜而美好的場域裡,總是讓大家笑聲不斷,原來在簡約的環保設計背後,是兩個愛喝咖啡又愛地球的大孩子。

img_4534


巧折杯是一款無需塑膠杯蓋的一體成型外帶紙杯,透過摺紙形塑結構,僅用單一紙材滿足盛裝與覆蓋機能,兼具易折扁回收的便利性,在不改變人們的使用習慣的前提之下,讓大眾與店家自然而然無痛達成減塑的目標。「我們兩個都很喜歡喝咖啡,是咖啡外帶杯的重度使用者,雖然知道環保的重要,但自己還是懶得帶保溫杯,從數據層面來看,2019 年台灣就用掉了 6 億杯,就算在回收意識已經很強的台灣,在現行公共空間的回收系統仍不會將紙杯與塑膠杯蓋分開丟,但其實這兩者在回收處理流程是截然不同的。」

img_4369


體認到改變使用習慣的難度,因此在巧折杯發想的初期,莊嘉駿、薛佩君兩人便訂立要「延續人們的使用習慣」為原則,透過運用同一材質減塑的效果,也使回收流程更簡化。加上疫情的關係,內用座位有限或避免群聚的因素,使得「不得不使用外帶杯」的情況越來越多,在如此情況下,兩位設計師思索著運用設計的力量,因而誕生了「巧折杯」來回應世界對於環保的需求。

img_4512


「巧折杯是一個過渡期,現階段我們也知道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環保,因為我們有很多東西需要兼顧,但至少可以先改變 10%,再慢慢地增加。減少一個塑膠杯蓋,總體就至少減少了 80% 以上的塑膠使用量。」莊嘉駿、薛佩君如此說道。
img_4321


看似簡約的巧折杯,其實在取代杯蓋部分的結構設計發想可是讓設計師卡關了不少。如折疊後如同花形的放射狀折痕,是設計師幾經嘗試,最後從自然植物中靈光乍現的結果。佩君向我們分享:「有一天觀察我種的仙人掌時,我發現它在成長或枯萎的時候都有一些折痕,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自然界很多植物生長會有的痕跡,這些摺痕的功能是為了讓葉片很好地收合在一個小地方,然後在成長時放大,稱為『折疊結構』。」設計師接著解釋:「實際上,折疊結構很常被應用於生活,像是 Issey Miyake 三宅一生,或者衛星太陽能板得以旋轉打開的折疊,我們就想:既然這種收合機能可以運用在這麼廣泛的物件上,巧折杯說不定也可以,所以才有上頭花朵狀的雛形出現,這算是一個階段性的突破!」

01_259


除此之外,巧折杯收合的結構讓紙材從周圍到中央聚合,些微內凹的設計更暗藏著巧思。由於移動時難免有飲料震動潑灑的疑慮,巧折杯上方的內傾斜度設計使得咖啡就算濺溢出來,也可以順著折痕和角度再度流回杯內,這個細節設計也同樣來自於植物豬籠草防止昆蟲逃離籠袋的「倒鉤設計」,再度師法自然。
02_230


看似沿用許多現行外帶杯的設計語彙,其實背後經過的思考量超乎想像。杯身斜度適用目前隔熱杯套的設計,也符合手握的舒適度;開口飲嘴設計於邊緣,既符合折紙結構的 R角,也不影響結構強度。而六邊形的稜角設計不僅好折,在拿取上回饋於人們觸覺心理的安全感也是最好,結構穩定度亦然;店家使用的堆疊收納和倉儲空間的習慣不需改變外,更減少了體積;回收時壓扁促成的垃圾減量等等......,這些經過反覆實驗的設計成果,要不是設計師向我們一一說明,恐怕是大家最視為理所當然,卻也最為重要的細節。

img_4411


站在地球的角度,設計師認為巧折杯設計的常數是可以開放客製化調整的,只要是現行需要塑膠蓋的杯型或湯碗餐具皆可行。嘉駿設計師表示:「回歸到初衷,其實就是在思考以設計師的身分,如何透過設計的能量去影響環保這件事情,巧折杯的出現並非想要空前絕後,而是在追求環保終極目標的過程中的一個概念和解法。」
pana0794


在已找到英國材料研發廠做出的易分離塑膠薄膜的情況下,巧折杯的量產並非遙不可及,然而勢必得在所有外帶杯生命週期會遇到的消費者、生產者、店家、回收業者間來回溝通調整。期待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偶然間在獨立咖啡廳,甚或是大型連鎖遇見巧折杯,想必在那一刻,我們都能在看見它的瞬間,會心一笑。
img_4619_1

All Images Credit:金點概念設計獎,Photo by KURA

本文由大人物授權,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實驗金屬、蠟、砂石等「材質」,思考物的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台灣藝術、設計與工藝作品現蹤「2024米蘭家具展」!位於Isola設計展區的《弦外之音》特展集結同樣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4位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各自以擅長的媒材如金屬、織品、砂石、蠟等,展出共14件實驗性家具、家飾物件,企圖突破過往「功能性設計」的公式,反思「物」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由4位台灣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共同策劃。

「物」是什麼?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一切皆物。」不過物(Obejct)究竟是什麼?往往我們只由兩個角度端看,一是「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What it is made of?),以及「它用來做什麼」(What it does?)。《弦外之音》受「物導向」的哲學觀念啟發,撥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從材料、製程、空間關係等角度切入,探索「造物」於生活的狀態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張家翎・金屬|觀看「人與物」、「物理與物性」關係的新視角

擅長以「材質物性」發展創作脈絡的張家翎,以金屬的色彩質變為核心,創作《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透過金屬薄膜反射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顏色,讓鏡像的「虛部」疊合周圍環境的「現實」,創造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曖昧狀態。本系列最初在2022年東京設計藝術展(Designart Tokyo)亮相時,僅以小型物件、材料形式呈現;這次進一步拓展為家具家飾,應用工業規格管材發展出立鏡與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

另一件與「雜波ZAP」團隊共同開發的燈具雕塑《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則以鋼索構築張力的懸吊結構,並利用鋼索的導電性作為正負電路,讓中央懸掛的燈管亮起。

透過這兩件作品,張家翎在人與物(視覺感知和鏡像物理)、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之間,提供另一種觀看、認知物的維度。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

李佳玲・織品|穿梭時空,用當代手法凝鍊歷史

以織品為創作媒材的李佳玲,在藝術與設計邁向全球化、流行化的過程中,從地方的物質文化、自然與人文歷史中得到啟發,萃取並融合東西方文化、新舊樣態,述說人與物之間的故事。

這件以台灣靈感的軟雕塑《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講述了蘭嶼和白花蝴蝶蘭凋亡的故事,李佳玲以傳統絎縫(Quilt)工藝柔軟地刻痕出紋理,模擬原始人類社會的石雕記事行為。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

《軟花瓶》(Soft Vase)靈感則來自1998年的打撈沈船事件「黑石號」,當時漁民在印尼沿海發現一艘從唐代中國航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船隻,上頭載滿了千年前的陶器、金屬工藝品、碗碟等,這些文物被稱為「唐代寶藏」,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文物窖藏。李佳玲打造一只瓷器,外觀帶有千年前沉於汪洋、被珊瑚包圍的古老意象,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體驗。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軟花瓶》(Soft Vase)。

賴亭安・砂石|實驗數位製造、傳統技藝結合的可能

專注於材料實驗、未來工藝的賴亭安,延續自身3D砂材列印系列作品,繼續探索人造物、自然物之間的界線。《積石》(Fieldstone)從傳統石牆堆砌中汲取靈感,聚焦數位製造與傳統石匠技藝融合的可能,思考如何從數位精準控制的3D砂材列印中,製造出具有自然幾何且有功能的「石頭」;透過數位製造與參數設計,呈現出模擬「自然」而能精準堆疊積層印製的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3D砂材列印作品。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積石》(Fieldstone)。

張庭瑄・蠟|流動美感中藏有對生命、時間的感知

張庭瑄以蠟材為主角,善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創造流動、有機、轉瞬即逝的美感,探問著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認知。這次他帶來3個作品系列,其中《重塑》(Dipping)以最為古老的蠟燭浸泡製法(Dipping Candle)出發,層層堆疊出現代物件樣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重塑》(Dipping)。

《流動之形》(Water Mold)以水作為形塑流動物質的模具,找尋與變動共存的方式;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流動之形》(Water Mold)。

《物生》(Living Form)則以抽象型態模擬生命的脈動,以泛靈角度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生的景象。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物生》(Living Form)。

匯聚「噪音」,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弦外之音》不僅暗示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音」字也意有所指。日本平面設計杉浦康平提出的「造型思考理論」表示,無論是騒音、嘈雜、喧囂,或風聲、馬嘶、器物的擊打音都是「噪音」;然而這些聲響皆構成「音」的元素,只要透過剪裁、銜接、組合的巧思,或許能碰撞出新的旋律,譜成篇章。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the New Antique》。

而《弦外之音》正代表了來自不同視點的細碎聲音,4位創作者藉由非傳統材質的創新研究、當代加工製造的表現手法,將物由傳統功能性意義釋放,並脫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思考物的本質、相互作用和存在方式,帶回人與物之間先驗(獨立於經驗)的存在關係,共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弦外之音》

展覽日期|米蘭家具展期間 2024.04.16-04.21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Isola Design District(Viia Carlo Farini, 29, 20159 Milano MI)

2024 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名單出爐!能自己削成喜歡形狀的鉛筆、水滴般的便利貼等4件作品亮點

2024 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名單出爐!能自己削成喜歡形狀的鉛筆、水滴般的便利貼等4件作品亮點

2024年KOKUYO DESIGN AWARD得獎名單揭曉!KOKUYO DESIGN AWARD為日本文具用品、家具製造商「KOKUYO」,於2002年起舉辦的設計比賽,而本屆以「primitive」為主題,期盼人們「重新定義本質」,打造出在未來能保留本質的產品。而此次一共有來自日本國內外1,480件作品參賽,最後選出1件大獎與3件優秀獎。

已有20多年歷史的KOKUYO DESIGN AWARD,是項國際產品設計競賽,其不僅從中選出優秀的產品設計,也將與獲獎者一同把得獎作品商品化;至今,已有20多個作品化為獨具特色的產品。

而每一年的KOKUYO DESIGN AWARD徵件主題皆有所不同、並反映出社會面貌,本屆以「primitive」為題,這一詞原本是描述接近自然的「原始」狀態,以及未經打磨、提煉或開發的「根本」狀態,不過在此次的設計大賽中,KOKUYO將其解讀為「重新定義本質」,徵集在未來能保留「本質」的產品設計。也就是說,若我們回到「primitive」去想像未來時,將會看到什麼樣的進化型態?當人們重新省視熟悉的存在時,或許就會發現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呼應此次KOKUYO DESIGN AWARD的年度主題「primitive」被詮釋為「對本質的重新定義」,KOKUYO在獎盃與獎狀的設計上,都結合了展現「洞察本質的視覺」的「眼睛」元素。因此,獎盃是以放大鏡為題的設計,獎狀的視覺則融入了眼睛。

2024年KOKUYO DESIGN AWARD的獎盃與獎狀設計,皆融入了「眼睛」的元素。(圖片來源:KOKUYO)
2024年KOKUYO DESIGN AWARD的獎盃與獎狀設計,皆融入了「眼睛」的元素。(圖片來源:KOKUYO)

✷ 得獎作品亮點 ✷

大獎

作品名:削鉛筆
得獎者:伝野 輔
2024 KOKUYO DESIGN AWARD大獎由伝野 輔這件有趣的「削鉛筆」設計奪得,如同作品名稱,使用者能親手將這款鉛筆削成想要的形狀。伝野 輔提到,他從小手就偏大,無法好好握著標準尺寸規格的鉛筆,因此他的握筆方式較獨特、也被人糾正過,他考慮到其他人也有因為使用統一規格的鉛筆而感到不便,啟發他設計出這件「削鉛筆」作品。

優秀獎

作品名:Memento
得獎者:田中 聡一朗
現代人將筆記記錄在紙上後扔掉,而在遠古時期,人們將字母刻在石頭或獸骨上,之後會自然風化掉。而這件「Memento」是塊像鵝卵石般圓潤、能在桌上使用的小型白板。若只是要稍作紀錄,可以寫完再擦掉;若是想要慢慢品味的重要字句,則可以不擦掉、放置著,使其成為桌上的一道風景。

作品名:移ろう色鉛筆
得獎者:大原 衣吹
每個人應該都有被花香或綠草地吸引駐足的經驗,植物的生長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為我們每天看到的日常風景增添了色彩。而大原 衣吹以此為發想,設計出這件以顏色變化來表現出種子發芽、長出葉子、開花到枯萎的一生的「移ろう色鉛筆」;就像是植物花朵會隨著季節變化而改變外觀,色鉛筆也會跟著人們的使用而變化顏色,讓使用者能體驗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作品名:滴付箋
得獎者:フカタカ(佐藤 貴明、深沢 真緒)
如同作品名稱,「滴付箋」是款看來像是水滴般的便利貼,也由於其具有一定的厚度,當人們在翻閱書本時、能自然地翻到想要的那頁;你也不用在意使用細長形的便利貼時會露出突出的一端,因而可以更自由地在書本的任何位置留下標記。

資料來源|KOKUYO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