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Island」無人駕駛概念雙層電車!後疫情時代的新型態大眾運輸工具

ISLAND 首圖

在與COVID-19共存的這段日子,「社交距離」成了人們之間培養的新默契,而因應疫情而生的限制與警惕感,也讓許多人一改乘坐大眾運輸工具的習慣,轉而選擇計程車、Uber等人際接觸相對少的通勤方式。香港設計工作室「Ponti Design Studio」有感於此,便以香港極具特色的雙層電車為載體,融合對後疫情生活型態的思量,打造一台無人駕駛的概念電車——「Island」,盼運用不以切割、分離為出發點的設計想法,為未來生活提供嶄新解方。

island_13
Ponti Design Studio為香港設計的新型態交通工具「Island」

Island:因應後疫情時代新型態雙層電車

面對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模式,讓Ponti Design Studio思考,大眾運輸能否以新型態再現,讓市民在感到安心的前提下,重拾過往的生活習慣?「Island」便是在團隊不斷反芻、改造後誕生。至於為何以雙層電車為主角?一來Ponti Design Studio認為它是極具香港特色的交通工具,二來2021年適逢有軌電車在港通車115週年,Island的出現不僅象徵時代意義,也具紀念價值。

island_05
Island為因應後疫情時代生活型態而生

圓弧狀座椅讓乘客放射式入座,降低面對面接觸風險

香港地狹人稠,在這樣的條件下極難維持社交距離,也成了設計Island時的一大難題。為了盡可能回扣最初創作理念,Ponti Design Studio將座椅以圓弧狀呈現,並安排在車廂中央,頗有居家空間內中島(英文亦為Island)的既視感,且兩者皆具有將空間在視覺上分割為二、卻未真正隔離兩邊的效果,如此一來,乘客可以面對車窗、放射狀方式入座,避免面對面的直接接觸。

island_07
圓形座椅讓乘客採放射狀入座,降低面對面接觸機會

island_15
座椅安排在中央,頗有居家空間內中島的既視感

呼應香港城市景觀的車體設計

Island外觀設計以大片深色玻璃、弧形輪廓為重點,靈感源自於香港摩天大樓林立的都市景觀,車頂也設有半透明天窗,白天時日光自然流瀉而下、晚間滿街霓虹反射上頭,營造出截然不同、各具特色的空間感受;車廂內則採極簡設計風格,碳黑色牆面、弧角圓形座椅、木質地板共構出舒適的乘車空間。

island_02
Island外觀設計特色:大片深色玻璃、弧形輪廓

island_03
外觀設計以香港城市景觀為靈感

island_04
上方設有半透明天窗可讓自然日光流入

無人駕駛設定優化乘車空間

Ponti Design Studio將Island設定為無人駕駛的電車,此舉不僅能將車廂空間做更靈活的運用,亦能提高對到站時間的掌握程度,同時確保乘客登車時的安全性。上車後,將有圖標指引乘客至八達通(Octopus Card)所設計的電子付款區,完成簡易流暢的車資交易流程。

island_12
Island被設定為無人駕駛電車

候車亭兩側開放創造寬敞空間

除了打造Island車體之外,Ponti Design Studio也重新設計了候車亭,其以黑白色調搭配流線型外觀,呼應電車本身造型,其中較特別的是新式候車亭採兩側開放,創造更舒適、寬敞的等候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每輛Island皆設有可伸縮的連結器,供車輛在候車亭快速充電,使用上相當便捷同時兼具機動性。

island_10
兩側開放的候車亭創造更寬敞、舒適的等候空間

▶點此看更多防疫生活提案

資料、圖片來源|Ponti Design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若單從外觀看,宛如科幻電影裡的異星太空船降臨,實在很難想像得到,其實這裡是地鐵站出入口;位於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Traiano 區,由英國籍印度裔雕塑大師Anish Kapoor與AL_A 建築事務所共同打造的Monte Sant’Angelo 地鐵站,前後耗時22年時間,才完成這座融合公共藝術雕塑與交通樞紐的建築鉅作!

拿坡里藝術地鐵計畫

作為拿坡里Traiano 區都市再生計畫的一部分,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正式啟用,除了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象徵與新地標外,同時也為拿坡里「藝術地鐵」(Stazioni dell’Arte)計畫再增添全新版圖。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始於2000年初的「藝術地鐵」計畫,以「藝術、建築、考古」(Art,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做為計畫三大目標,旨在透過邀請世界頂尖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為每一座地鐵站注入獨特的美學語言與在地文化意象,將通勤空間轉化為公共藝術的舞台,像是Foster + Partners、Massimiliano Fuksas、Álvaro Siza、Karim Rashid、Oscar Tusquets Blanca等人皆參與其中,希冀透過大師之手,讓拿坡里擁有全世界最具藝術風格的交通系統。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邀請Foster + Partners合作

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是計畫中的第20座藝術地鐵,然而回首其建造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興建計畫在2003年登場,當時Anish Kapoor攜手與捷克建築師Jan Kaplický及Amanda Levete共同領軍的Future Systems一同構思;然而,隨著Jan Kaplický在2009年辭世,計畫陷入停滯,直到由Amanda Levete成立的 AL_A建築事務所接手,才得以讓計畫延續並實現。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從火山地貌與但丁《神曲》地獄篇汲取靈感

耗時22年才完工,位於拿坡里地鐵7號線上的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Anish Kapoor將創作靈感歸納為三個核心概念「神話物件」(mythological object)、「身體」(the body) 與「虛空」(the void)。談及創作概念想像,他表示:「在這座同時擁有維蘇威火山與但丁《神曲》筆下地獄入口的城市裡,我思考著『進入地底』究竟意味著什麼。」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地鐵站共有兩個出入口,造型彼此呼應又各自獨立。一處位於大學區,以耐候鋼(weathering steel) 製成,外觀如同由地面緩緩隆起的岩體,表面經歲月氧化後呈現出深紅與棕色交錯的肌理,宛如從大地呼吸出的有機生命,並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下行的旅人,而倒漏斗造型設計,也讓人有穿梭至地底深處的感受。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另一處入口則坐落於Traiano區,以光滑的鋁質管狀結構鑲嵌於地面之中,呈現極度精緻的未來感,像是一道通往未知空間的裂隙。

「它彷彿通往地下世界的下沉之口。」Anish Kapoor團隊補充,「正如他許多作品所探討,內部空間在此被翻轉成外部,上下方向的秩序也被重新定義。這不是一件置於地景中的雕塑,而是一個與地景融為一體的形體。」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走進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內,保留著原先隧道粗糙未修飾的混凝土牆面,當光線映射在金屬表面,進而與整個空間構築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也讓日常通勤化作啟發靈感的探索旅程。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參考來源|Anish Kapoor官網DezeenAzure MagazineIl Giornale dell'Ar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乘著 DEFENDER 深入迷霧之林,在宜蘭「不老部落」裡看見傳統如何以最純粹的姿態創新

在迷霧之林裡,不老部落成為泰雅的傳奇

隱身宜蘭寒溪的山林深處,一條不為人知,沒有柏油鋪面、指標引導的蜿蜒小路,指向隱於山霧之中的祕境「不老部落」。二十年前,寒溪部落因年輕人外移、母語逐漸消逝,文化一度瀕臨斷裂。然而,就在此刻,七位長者與青年族人決定逆轉部落命運,非但沒有選擇轉身離去,反而憑藉著勇氣與眼界,在貧脊現實中重建家園。

Defender
Defender

自此,「寒溪部落」以「不老部落」之名重生,成為一個以傳統為根,向未來生長的新型態部落。以「泰雅文化保存基地」為定位,採取預約制的「不老部落」堅定拒絕來去匆匆,只想拍照打卡的「觀光客」,只有願意放下成見、以謙卑之心走進部落的旅人,才有幸走進其中,體驗部落最真實的生活。

Defender

於是,當旅人用雙腳走過那條尋常車輛難以抵達的山徑後,將能親手搗米、採集雞蛋、撿拾野蔬,體驗最深刻的部落文化。在此過程中,年輕族人也陸續回到部落,把新的想法帶回來,並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傳統,沒有矯揉做作的表演,而是用泰雅生活的節奏,讓不老部落成為最美的傳說。

Defender
Defender

不只是文化引路人,Defender 更與族人共同駛出未來之路

另一方面,這種深度參與的體驗,也為部落帶來更多可能,像是台灣第一所由原住民自辦的山區高中便誕生於此,讓孩子們能在自己的語言與土地中學習成長;部落甚至成立以小米為核心的小米酒莊,揉合泰雅智慧與歐式香檳釀法,讓山中作物走上國際餐桌。

Defender
Defender
Defender

當族人為部落拚搏的同時,曾是英國皇室鍾愛座駕的 Defender,也從運送糧食與物資的座車,化為載著旅人往返城市與山林間的文化引路人,可說是沉默卻帥氣,充滿探險精神卻又十足可靠的最佳夥伴。而在不老部落重建 20 週年的此時此刻,日復一日穿越泥濘與陡坡的經典Defender,也在服役近 20 多年後功成身退,把任務交棒給新世代Defender,繼續在這條沒有地圖的道路上前行。

Defender
Defender
Defender

這不只是車輛的更新,也是精神的延續,讓車與人、品牌與文化、土地與信仰、傳承與創新,共同在迷霧之林裡穩定前行。畢竟,路,本來就是人一步一步,車一趟一趟駛出來的;而有 Defender 相伴,夢想不必在他方,而能在此地,以自己最獨特的姿態綻放。

探索更多關於 Defender 的故事

https://www.landrover.tw/defender-world/index.html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Def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