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A SPACE10、Google X、Concept Car等未來實驗室!為了美好生活超前佈署

IKEA SPACE10_01

關於未來的想像,在很多品牌專屬的設計實驗室裡一直都有。特別的是,其中有些品牌,並不只是為了開發下階段新產品,而是為了刺激思考生活或未來科技想像力而存在。

SPACE10 未來美好生活的想像

1943年,年僅17歲的Ingvar Kamprad在地形崎嶇、滿佈石頭且資源匱乏的瑞典Småland創立IKEA,希望用創造力讓小東西變出大價值,並以務實的態度解決日常問題,這也成為IKEA成立70多年來的品牌核心,延續這個概念,2015年他們在哥本哈根成立獨立的研究與設計研究室SPACE10,專注在使用創新的解決方案,面對未來人類和地球會面臨的重大變革。光靠自己的力量當然不夠,這裡同時也是集結全球有前瞻性的專家和創意者對話的場域,透過定期舉辦各種展覽、演講、晚宴和放映會,讓大家來這裡互動、刺激彼此的想像,讓想法能更多元更有創意。也就是說,在這裡發展的概念不見得能成為IKEA商品變現,而是為了提供更多思考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IKEA SPACE10_02

研究室成立後,他們就以IKEA招牌肉丸子做了一個有趣的思考:全球人口增加,食物需求將倍增70%,再加上食品加工造成的暖化日益嚴重,如何用更少的成本、和可持續的方式生產更多食物?解方就是「明日肉丸」,可以使用容易取得又不會製造污染的食材,如人造肉、在地小農作物、代餐粉末、藻類或昆蟲,只要烹飪技巧美化,每一種都美到讓人想嚐一口它的味道,他們甚至還推出更全面完整的《未來食物》食譜大全,在對環境友善的食材中,找出新的美味。

IKEA SPACE10_01

他們的想像當然不只食物,SPACE10辦公室特別選在哥本哈根集結創意學校、工作室、餐廳、酒吧與市場的熱鬧樞紐上,這裡過去是三層樓的肉品包裝區空間,現在則以共享和開放為空間規畫的主軸:包括製造實驗室、技術工作室、測試廚房、活動空間、畫廊和會議室,他們深知數位遊牧族是未來工作趨勢,原本應該規畫的員工辦公區域,變成容易組裝拆卸的多用途工作站,可以針對不同團隊需求變化出最適合使用的隔間,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場域裡,透過自我實踐的方式思考未來工作環境的樣貌。最近因應疫情,他們也和設計師Tanita Klein合作以蜂巢的概念思考未來居住的模樣,並提供開放設計資源,歡迎全世界的創意者一起來為未來住宅集思廣益。

IKEA SPACE10_03

神秘的 Google X 部門

Google有一個非常神秘的高科技研究室Google X,2010年在舊金山成立時,集結灣區最強大的研發技術人才,提出各種解決未來問題的奇想,讓大家好奇死了,公司成立的自我介紹也非常狂,開宗明義指出X部門成立的意義,在於改善數百甚至數十億人生活的技術,他們要解決世界上各種最棘手的問題,並產生10倍的影響力。

正當大家還有點摸不著頭緒時,他們推出顛覆大家想像的Google眼鏡,造型比一般眼鏡還炫,在當時AR技術還不成熟時,就已經宣稱眼鏡可以顯示各種在科幻片裡才看得到的即時資訊,後來也刺激其他廠商進一步思考做出AR隱形眼鏡的可能,雖然2015年正式宣佈停止眼鏡計畫,但近兩年隨著AR技術成熟,造型時髦、價格實惠的AR眼鏡已經有不少選擇。

Google X_01

2013年眼鏡推出的隔年,他們要外界也別猜了,正式宣布X部門的核心發展重點:無人飛機、眼鏡、無人駕駛車和網路熱點熱氣球LOON。Google傾全力深耕多年,直到最近已有顯著成果。2016年自立門戶的無人駕駛車Waymo 2020年初即宣布,獲得母公司Alphabet高達台幣675億資金挹注,這也意味市場對它的願景非常樂觀;無人飛機Project Wing,設計初衷是希望能服務偏遠地區民眾,為他們運送生活物資和醫療用品,最近他們正式獲得美國維吉尼亞州空中物資運送許可證,並在疫情緊繃的情況下,完成1,000次以上的運送服務,也讓大家更願意擁抱無人機運送技術;為了讓網路遍及全球落實「寬頻人權」,2013年突發奇想,讓熱氣球在平流層飛行作為熱點,別以為這很簡單,不但要集結各領域專業,還得克服低溫、強風等嚴苛天氣考驗。今年5月他們和美國電信商AT&T合作,計畫推出災難網路解決方案,當天災人禍發生時,透過LOON佈網保持災區網路暢通,讓救災工作更順暢。

Goolge X的計畫項目,看起來很具體多半也逐步落實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其實他們當初也是從太空電梯、漂浮滑板、噴射背包等現階段技術門檻還太高,卻非常刺激想像力的研發項目開始大膽設想。可以想見,當X部門累積夠多的想像,就有可能實現即日可期改變大家日常生活的新技術。

概念車裡的奇想

概念車,通常意味著最先進、最科技、最環保於一身的新世代車種,各大車廠推出的概念車,還可以分成可行駛和不能行駛兩種類型,它可能是為新車款熱身,或是設計師思考下個世代汽車可能的樣貌,以及他們期待未來科技,能將車子的性能帶往某些概念的未知領域。

以Mercedes-Benz和BMW兩大車廠2020年新型概念車為例。BMW概念車i4,是第一款純電動Gran Coupé四門跑車,最大續航里程可達600km、加速度約4秒、最高時速可達200km/hr、並具備全程零污染排放、動力幾乎無聲、對環境友善的優點。車內配備BMW首次展示的曲面特大觸控螢幕,省略所有實體按鍵,把行使資訊和控制顯示等功能都收進符合人體工學的螢幕中。他們也預告,2021年即將推出的新車i4,就是承襲概念車的元素而來,電力驅動、電子化操作系統,都會在i4中實現,提前看到概念車的新功能,提高大家對來年新車的期待度。

Concept Car_01

Mercedes-Benz在2020年CES現身的概念車AVRT Vision,預計會在電影《阿凡達 2》出現,車型設計以阿凡達為藍圖,車尾模仿魚型,使用33個可調式仿生鱗片模仿動物呼吸,搭配蝶翼式全透明車門,駕駛座沒有配置傳統方向盤,只有中島的觸控式操控盤控制,並兼具偵測駕駛者的呼吸和心跳功能;使用最新的石墨烯電池,提供行使約700km的電池續航力,車內座椅和配件材質,採用再生塑膠或植物皮革,降低對環境傷害,並呼應阿凡達環保共生的概念,雖然是為科幻電影量身打造的車款,但品牌投入對未來車種的想像,在自動駕駛日益精良的發展下,誰料得到幾年後,是不是真的會出現沒有方向盤的車?

圖片提供|IKEA SPACE10、LOON、Mercedes-Benz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乍看是雕塑,其實是Kohler「馬桶」!輪廓如野獸派建築,亮橘色顛覆衛浴印象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屹立數百年的古老建築,對比著摩登新潮的家具與工業設計,是每年「米蘭家具展」讓人看不膩的展覽情景。

今年在米蘭元老宮(Palazzo del Senato)巴洛克風格的庭院裡,出現了一座小工廠——橘紅色工業水管與石頭相接成管線,不知向何處輸送著水;順著管線走,才發現最終目的地是一座顏色張揚、風格狂野的亮橘色雕塑。再擦亮眼睛仔細看,原來這座雕塑的真面目是「馬桶」,由衛浴品牌Kohler與英國設計師Samuel Ross一同打造。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展場。(圖片來源:Kohler)

當衛浴設備化為「功能性雕塑」

擁有平面設計背景、在時尚圈打滾多年的Samuel Ross,如今自在遊走於時裝、設計與藝術之間。他所創辦的SR_A工作室聚焦於工業設計,近年與Kohler展開合作,以藝術為思考、設計為手法,推出乍看是藝術雕塑、實為功能性衛浴設備的「Formation」系列產品,企圖顛覆人們對衛浴場景的既定印象。

2023年邁阿密設計展(Design Miami)上發布的「Formation 01」水龍頭後,就是這次在2024米蘭家具展公開的「Formation 02」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1” 水龍頭。(圖片來源:Kohler)

不對稱線條 X 崎嶇紋理,外觀如迷你野獸派建築

第一次設計馬桶的Samuel Ross,不想再重複白色座椅、配上一些金屬和塑膠零件的套路,他想做出前所未見的形式,於是以左右不對稱的線條、邊緣鮮明的輪廓,為「Formation 02」創造如野獸派建築般的個性外觀。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2” 馬桶。(圖片來源:Kohler)

陶瓷座椅上覆蓋了Kohler利用合成樹脂製造的外殼,上面帶有橢圓形切口、觸感粗糙的崎嶇紋理……各種細節,給人天然岩石的既視感。看似有機、隨意的紋理其實經過悉心安排,從紋路的走向、樹脂加工時的凹凸數量都經過考量,甚至還被申請為專利。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馬桶外殼以合成樹脂打造,上頭帶有崎嶇紋理。(圖片來源:Kohler)

傳承自1960年代的Kohler亮橘色

抓眼的亮橘色則延續了「Formation 01」水龍頭的用色,這抹名為「Haptic Orange」的橘,靈感來自Kohler曾在1967年推出的「Tiger Lily」橙色浴室系列,蘊含著突破衛浴設備材料、形式與顏色的精神。「Haptic Orange」取代了傳統馬桶慣用的白,讓衛浴場景變得更活潑、外向,不再只是印象中的單調、冷靜,為人們打開多一種生活想像。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在展場重現輸水管線的工作情景,將被埋於地下的景象挪到地上,讓人們看見日常用水的幕後功臣。(圖片來源:Kohler)

創作藝術 VS 設計產品,Samuel Ross選擇前者

第一眼看見「Formation 02」,很少有人會直覺聯想到馬桶,這正好順了Samuel Ross的意。他期待人們初見「Formation 02」,會先認為這是一件藝術雕塑,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才恍然大悟它具備馬桶的功能,而且還非常齊全,包含加熱座椅、夜燈和用來沖水、清潔馬桶的觸控螢幕等等。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圖片來源:Kohler)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Samuel Ross將「Formation 02」視為一件「功能性雕塑」。出於這份理念,他用創作藝術、而非設計產品的思考策劃了這座馬桶,前期拋開各種KPI的限制,拿起筆在紙上繪製草圖,而不是靠電腦繪圖和CAD,回歸最純粹、最直覺的創作形式,勾勒出作品的未來走向。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於2024米蘭家具展與觀眾們互動。(圖片來源:Kohler)

「設計師提出的新想法,要遊走於危險邊緣。」

一款賣25,000美元的亮橘色雕塑馬桶,到底會不會有人買單?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答案,但回歸Samuel Ross的創作理念,他相信,「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提出新想法時要遊走於風險的邊緣,」要懷抱上世紀6070年代的大膽與突破精神,提出各種有趣的可能。

在2024米蘭家具展快閃亮相後,「Formation 02」的第一個定居地是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未來Samuel Ross希望有更多畫廊、博物館或注重藝術美學的公司,能將這件作品帶入自家空間,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於日常的衛浴場景。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第一座售出的 “Formation 02” 馬桶將設於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圖片來源:Kohler)

資料來源|Kohler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實驗金屬、蠟、砂石等「材質」,思考物的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台灣藝術、設計與工藝作品現蹤「2024米蘭家具展」!位於Isola設計展區的《弦外之音》特展集結同樣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4位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各自以擅長的媒材如金屬、織品、砂石、蠟等,展出共14件實驗性家具、家飾物件,企圖突破過往「功能性設計」的公式,反思「物」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由4位台灣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共同策劃。

「物」是什麼?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一切皆物。」不過物(Obejct)究竟是什麼?往往我們只由兩個角度端看,一是「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What it is made of?),以及「它用來做什麼」(What it does?)。《弦外之音》受「物導向」的哲學觀念啟發,撥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從材料、製程、空間關係等角度切入,探索「造物」於生活的狀態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張家翎・金屬|觀看「人與物」、「物理與物性」關係的新視角

擅長以「材質物性」發展創作脈絡的張家翎,以金屬的色彩質變為核心,創作《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透過金屬薄膜反射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顏色,讓鏡像的「虛部」疊合周圍環境的「現實」,創造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曖昧狀態。本系列最初在2022年東京設計藝術展(Designart Tokyo)亮相時,僅以小型物件、材料形式呈現;這次進一步拓展為家具家飾,應用工業規格管材發展出立鏡與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

另一件與「雜波ZAP」團隊共同開發的燈具雕塑《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則以鋼索構築張力的懸吊結構,並利用鋼索的導電性作為正負電路,讓中央懸掛的燈管亮起。

透過這兩件作品,張家翎在人與物(視覺感知和鏡像物理)、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之間,提供另一種觀看、認知物的維度。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

李佳玲・織品|穿梭時空,用當代手法凝鍊歷史

以織品為創作媒材的李佳玲,在藝術與設計邁向全球化、流行化的過程中,從地方的物質文化、自然與人文歷史中得到啟發,萃取並融合東西方文化、新舊樣態,述說人與物之間的故事。

這件以台灣靈感的軟雕塑《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講述了蘭嶼和白花蝴蝶蘭凋亡的故事,李佳玲以傳統絎縫(Quilt)工藝柔軟地刻痕出紋理,模擬原始人類社會的石雕記事行為。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

《軟花瓶》(Soft Vase)靈感則來自1998年的打撈沈船事件「黑石號」,當時漁民在印尼沿海發現一艘從唐代中國航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船隻,上頭載滿了千年前的陶器、金屬工藝品、碗碟等,這些文物被稱為「唐代寶藏」,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文物窖藏。李佳玲打造一只瓷器,外觀帶有千年前沉於汪洋、被珊瑚包圍的古老意象,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體驗。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軟花瓶》(Soft Vase)。

賴亭安・砂石|實驗數位製造、傳統技藝結合的可能

專注於材料實驗、未來工藝的賴亭安,延續自身3D砂材列印系列作品,繼續探索人造物、自然物之間的界線。《積石》(Fieldstone)從傳統石牆堆砌中汲取靈感,聚焦數位製造與傳統石匠技藝融合的可能,思考如何從數位精準控制的3D砂材列印中,製造出具有自然幾何且有功能的「石頭」;透過數位製造與參數設計,呈現出模擬「自然」而能精準堆疊積層印製的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3D砂材列印作品。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積石》(Fieldstone)。

張庭瑄・蠟|流動美感中藏有對生命、時間的感知

張庭瑄以蠟材為主角,善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創造流動、有機、轉瞬即逝的美感,探問著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認知。這次他帶來3個作品系列,其中《重塑》(Dipping)以最為古老的蠟燭浸泡製法(Dipping Candle)出發,層層堆疊出現代物件樣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重塑》(Dipping)。

《流動之形》(Water Mold)以水作為形塑流動物質的模具,找尋與變動共存的方式;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流動之形》(Water Mold)。

《物生》(Living Form)則以抽象型態模擬生命的脈動,以泛靈角度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生的景象。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物生》(Living Form)。

匯聚「噪音」,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弦外之音》不僅暗示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音」字也意有所指。日本平面設計杉浦康平提出的「造型思考理論」表示,無論是騒音、嘈雜、喧囂,或風聲、馬嘶、器物的擊打音都是「噪音」;然而這些聲響皆構成「音」的元素,只要透過剪裁、銜接、組合的巧思,或許能碰撞出新的旋律,譜成篇章。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the New Antique》。

而《弦外之音》正代表了來自不同視點的細碎聲音,4位創作者藉由非傳統材質的創新研究、當代加工製造的表現手法,將物由傳統功能性意義釋放,並脫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思考物的本質、相互作用和存在方式,帶回人與物之間先驗(獨立於經驗)的存在關係,共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弦外之音》

展覽日期|米蘭家具展期間 2024.04.16-04.21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Isola Design District(Viia Carlo Farini, 29, 20159 Milano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