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迷失美國」!11月卡塔爾博物館開展

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迷失美國」7

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 (Jeff Koons,1955年- )將於卡塔爾博物館ALRIWAQ藝術中心,以「傑夫昆斯:迷失美國」(Jeff Koons: Lost in America)為題、於2021年11月21日至2022年3月31日開展。這也是傑夫昆斯 (Jeff Koons,1955年- )在海灣地區的首場展覽,並作為「卡塔爾-美國2021文化年」的組成部分。

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迷失美國」1

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迷失美國」4



寬敞明亮的卡塔爾博物館ALRIWAQ藝術中心位於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公園 (MIA Park)內,與多哈海濱路(Doha’s Corniche)上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為鄰。展覽策展人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Massimiliano Gioni) ,以獨特的視角呈現當代著名藝術家傑夫.昆斯不同凡響的職業生涯,及其將普普藝術、極簡主義和現成物品融為一體的獨創作品。

 

「迷失美國」策展核心

「迷失美國」(Lost in America)是昆斯以自傳形式呈獻的作品,由他在賓夕法尼亞郊外的童年照展開。展覽匯集了昆斯40 多年藝術生涯中超過60 件作品,分別在16個展廳展出,每一間展廳都由昆斯的自傳文字作為引言,強調他對美國視覺文化的回憶、影響和迷戀。這展覽除了被視作昆斯的全面個人展,還將呈現其具有迷人鏡面的雕塑和繪畫作品,映照出觀賞者自身的同時,喚起人們對自我蛻變與成長的關注。

 

展覽必看亮點

展覽精選了昆斯的名作,包括《新》(The New)(1980–87)、《平庸》(Banality)(1988)、《慶典》(Celebration)(1994–)、《大力水手》(Popeye)(2002–2013)和 《古物》(Antiquity)(2008–)等系列中的作品及首次展出的近期新作。本次展出的繪畫和雕塑集合了昆斯最標誌性的作品,如《兔子》(Rabbit)(1986)、《氣球狗》(Balloon Dog)(1994-2000) 和Play-Doh(1994-2014)等,這些作品將普通的日常物件和工業材料創造成妙趣橫生的藝術品,引導人們思考有關慾望與希望、自我與超越、個人與群體等問題。

 

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迷失美國」3

美國藝術家「傑夫昆斯:迷失美國」5



藝術家昆斯表示:「我很榮幸能以一名美國藝術家的身份代表我國參加『卡塔爾-美國文化年』的活動。20多年來,我曾多次到訪卡塔爾,參觀各類景點和文化機構,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我的展覽能成為卡塔爾和美國文化交流活動的一部分,實是夢想成真。」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藝術總監兼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則表示:「傑夫昆斯以其豐富的美學、創新包容的想像力,不斷創造著奇異的美國夢境。其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配以多哈的城市景觀,將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昆斯在其職業生涯中徹底顛覆了藝術世界,他在前衛和大眾文化之間建立了新的聯繫,同時為藝術家在超級通訊時代的角色塑造了新的範例。他與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等藝術前輩,以及羅伯特.戈伯(Robert Gober)、芭芭拉.克魯格(Barbara Kruger)、李察德.佩利斯(Richard Prince)、查理斯.雷(Charles Ray)和辛迪.謝爾曼(Cindy Sherman)等當代藝術家都對美國流行文化持有共同的想法。

 

圖片與文字提供|Qatar Museum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好行3.0」新設計駛入全台景點!暖橘浪潮躍上車體,候車亭屋頂融入地方特色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旅遊阿里山、日月潭、墾丁、九份、太魯閣等台灣知名景點,無論在臨山或靠海之境,總會遇到「台灣好行」公車載著旅人出遊和賦歸的蹤影。最近「台灣好行」啟動品牌識別3.0系統,從Logo、公車車體、候車亭到乘車資訊等,都迎來新貌,以暖橘色貫穿,融入模組化設計思維,為旅客提供更明確的指引,創造更安心的旅遊體驗。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伴旅人行至台灣山林、湖畔和海濱

「台灣好行」是2009年啟動的景點接駁旅遊服務,串連全台灣各大景點及其鄰近的臺鐵、高鐵站,營運十多年來已拓展超過80條路線,串起城市與鄉鎮,將風景與人情織入每趟旅程。近來在觀光署的推動下,台灣好行迎來全新識別系統,由「樸實創意」統籌設計,以「安心感」為核心概念,攜手「共感地景」及「中間研究室」分別進行建築及視覺策劃。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全新車體、候車亭等設計亮點

▍暖橘車體自成風景

新一代的台灣好行公車,披上更明亮、活潑的色彩,暖橘與白色交織成浪躍上車體,無論行駛在城市或鄉野,都自成一道流動風景。此外,車體新加入「TOURIST SHUTTLE」英文標準字,讓外國旅客更容易辨別。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侯車亭採模組化設計,屋頂藏巧思

候車亭採用透明結構,消弭站體內與周遭環境的界線,化身讓旅人小歇片刻、細賞風景的「觀景窗」。此外,設計團隊也以「模組化」思維出發,讓每座候車亭都能根據所在地點的氣候、地景、文化特色等,改變屋頂的造型和材質,展現對地方的理解與致敬。在阿里山,屋頂融入鄒族竹編、山巒線條意象;在日月潭,則藉優雅弧線呼應靜謐湖景。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改善燈光和資訊介面,乘車體驗更安心

導覽站牌也全面升級,從站名、路線圖到即時動態QR code,皆以4種語言呈現,讓國際旅人查找資訊更便利。另考量到旅運路線深入山林,入夜後燈光稀少,新候車亭特別設置夜間照明,藉橘色導光條指引並陪伴旅人。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灣好行3.0」品牌識別設計亮點!候車亭屋頂融地方特色,暖橘浪潮躍上車體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亮相!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詮釋臺灣文化與水的共生美學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亮相!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詮釋臺灣文化與水的共生美學

2025臺灣文博會將在8月2日至11日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文化部公布文博會文化策展的主題為「水風景」,以水型態的多樣性為主要設計概念,呈現多元文化交流中產生的碰撞火花與韻律,展現多元文化豐富的面向與交會時的美感,也隱喻文化不受限制的多變樣態。

以「水風景」為主題

2025年文博會主題為「水風景」,以臺灣水生態投射臺灣文化生態的多元面向,藉由川流海島的地理特質展現水生態所孕育的豐沛文化表現,從高海拔雲海霧林、淺山的溫泉飛瀑,到落山過嶺的溪海潮浪,透過「接海之島」、「臺灣萬水」、「有河之靈」、「穿霧之境」4大主題,呈現臺灣水文化的韌性包容、海湧危闊、撫慰能量與變化萬端,展現多物種、多樣態的文化活力。主題「水風景」訴說的正是臺灣文化的流動性與包容性,從高山雲霧到海洋潮浪,不僅呈現島嶼地貌與文化生命的緊密連結,更訴說著多樣態文化在時間長河中淬鍊出的韌性與活力。 

楊士慶操刀主視覺

本屆主視覺邀請設計師楊士慶操刀,視覺畫面靈感來自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言,「水無形無相,倒入杯中,便成為杯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便化為茶壺的模樣。水能自由流動,也能滴水穿石」,展現水能自由流動,也能定型,亦能穿石的哲學精神。

本屆文博會主視覺邀請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圖片提供:文化部)
本屆文博會主視覺邀請曾獲金曲獎與金點設計獎肯定的設計師楊士慶操刀。(圖片提供:文化部)

楊士慶以水的波紋作為設計核心,詮釋如同人與人、文化與文化的交會,每一次互動都是一次新的思想流動。視覺畫面運用多層次藍綠色調,從深邃的海洋、清澈的湖水到輕盈的水霧,營造出空間深度與文化層次感,象徵創意能量的自由生成與匯流。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以水型態的多樣性為主要設計概念。(圖片提供:文化部)
2025臺灣文博會主視覺,以水型態的多樣性為主要設計概念。(圖片提供:文化部)

層層交織的水色開場

動態設計亦以「水風景」為出發點,展開一場關於流動、擠壓與匯聚的文化視覺旅程。畫面以層層交織的水色開場,象徵創意於水的律動中孕育誕生;隨後轉為地殼擠壓所生成的地質紋理,視覺上展現文化在壓力中不斷突破、逐步成形的過程;最終,來自各方的文化物件融合聚合,形塑為臺灣島嶼的意象,詮釋臺灣文化如何在歷史變動中積累與重構,成為今日豐富多變的面貌。 

2025文博會8月登場

今年文博會「文化策展」將自8月2日起於松山文創園區率先登場,展出內容包含首次策辦匯聚由地方政府推薦文創良品的地方特選館,以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工藝選品店;「品牌商展」則自8月5日起於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行,除了IP授權與文創品牌參展品牌數為歷屆之最外,此次特別規劃「黑潮星樂園展區」,有興趣者可持續留意La Vie的報導。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