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鹹味島合作社」!以廢棄魚露工廠為基地,發展東引美學與社區品牌

馬祖「鹹味島合作社」

「鹹味島合作社」位於馬祖東引島,是一個自廢棄魚露工廠改造的複合式社區空間,由三個平均26.6歲的女孩發起,以飲食、展覽、工作坊、戶外情境式劇場等媒介,致力於結合地方產業與召喚在地島民,在這個充滿女性意象和能量的小島,建立起屬於東引的社區品牌。

打動島民的任性計畫:環境劇場《星・引》

日落後的東引島上,只剩下微弱的幾盞路燈,「小時曾聽大人說過,東引的晚上沒有燈光。室內的燈光得用三角燈罩、投射在地上、拉下窗簾,否則,將會被特別關切。」「鹹味島合作社」的三位女孩經常在晚飯後,聽大人們串門子聊過往,搜羅東引島過去的記憶,慢慢勾勒出她們不曾參與過的島嶼時代。隨著長者們漸漸消逝,很多的曾經也跟著消退,她們在某天,決定開始一場「任性的計畫」。

1
以東引島為背景,鹹味島合作社進行了一個動人的環境劇場。/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星・引》是一個以東引海與島為真實背景的環境劇場,週末兩天是主場秀,我們選擇提前一天做了一件很浪漫的事。」鹹味島合作社與東引唯一的設計公司圖「亞圖創意工作室有限公司」首次合作,展開一場以東引人為主題的系列展演活動。原來,在週五入夜、島民們吃過晚餐後,一艘航行於海上的船隻,突然在家家戶戶窗外響起大家熟悉的鳴笛聲,以往是菜船、是交通船,如今這聲音特別的雄厚、在島與海之間維持將近五秒鐘之久。聲音消失那一瞬間,島上被路燈照映著的馬路--像是一條一條的螢光線,三秒後,整座島像停電一般,所有的光點燈源都消逝了,只剩下更深更深的黑暗…。

「登登登…」這時耳邊響起島民共同記憶的鄉公所廣播,「鄉公所廣播、鄉公所廣播…。」她們請來了聲優講出前導型的廣播劇,傳遞這環境劇場的活動宣傳,唱了一首馬祖人熟悉的福州童謠,深植每一位不同年齡好奇者的耳朵--「讓大家知道明天島上將有重要的事情發生,大家務必來參加!」

打破了最艱難的海巡、鳴笛、軍事規範,他們帶領著夥伴們,在無數的請託與眾人的協助下,三十幾位軍人真實站在路燈開關箱旁,聽著劇場背景的導演阿關在Line上的指令。一聲指令下,大家毫不遲疑、分秒無差的把燈關掉,時空立刻拉回到大人們記憶中的年代。「取名叫《星・引》,許多人以為是星空導覽。其實講的是在家鄉光害這麼小的地方,卻能看到這麼多美麗的星星。」原先只是想做給在地人看,沒想到一傳十、十傳百,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2
鹹味島夥伴們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蒐集集結在地人的生命歷程,編寫成一位主角阿東。/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星星代表著家鄉,在求學生涯中,東引人都是在國中時候離開島嶼,到台北念書,在每個東引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有這麼一段離鄉與返鄉的記憶。」直到工作成家、回到家鄉到死亡;整場劇裡面,沒有開任何的一盞燈,「整齣戲裡,只有引路人才會帶著燈籠引路。」走路的過程,陪伴的唯一的光源就只有天上的星星,「這是一個星星帶著你、指引著家的方向的故事。」他們將所有東引人的故事,寫成一個名為「阿東」主角的劇本。

3
阿東的故事,也是所有島民的故事。/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很多老一輩長者,看到最後都感動得哭了。他們知道這是在講他們的故事,怎樣經歷離開家鄉、回到家裡的這段路,別人眼中的短暫、在他們心中卻無限漫長,而這就是他們共同的記憶。創辦鹹味島合作社的三位女孩,也在經歷這樣的歷程:離開島上、到台北念書、再回到島上一起製作這齣環境劇場。原本回到島上,做的事情不完全被能島民所理解,卻因為這劇碼,意外與鄉民產生了連結、也喚醒了大家共同的回憶。試圖讓地方、戲劇、藝術能融合在一起的嘗試,跨越了年紀的藩籬,拉近了距離,也是近期最令島民津津樂道的活動之一,每每都被所有人鼓譟敲碗續辦。

4
整齣劇沒有任何燈,只有引路人提著燈籠照路、引路。/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5
望著海,看著劇,將所有人的情感都連結起來。/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6
星引劇場的最終目的地。觀眾坐躺在草皮上,九月微風拂來,一群人徜徉在主角阿東的故事以及音樂當中。/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從改造廢棄魚露工廠開始的「鹹味島合作社」

原來在2019年,景觀設計背景的蔡沛原、台北教育文創所背景的劉香吟、流通管理背景的林奕蕎,三位女孩組成了「鹹味島合作社」。開店前,沛原剛回到島上,參與了東引的小小街角改善社區營造計畫、並進行色彩計畫調查,將東引代表色及島上特色植物、材質與房子結合,設計成帶有溫柔色調的新門牌。之後,三人聚首、決心申請社區規劃師補助,進行一個前身為魚露工廠的廢棄老屋改造,這共識讓三人的生命規劃有了交點。

7
景觀設計背景的沛原以東引島的代表色與植物入門牌設計,有了社區營造經驗後,再與兩位幼稚園同學一起創立鹹味島合作社。/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店的前身原是廢棄魚露空間,店長奕蕎和泰利食堂的老闆娘一起完成戶外除草、六個女生則將室內那些六米長的朽木,一人抬一邊地緩緩搬移到戶外丟棄,整整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整理空間內部,「每天流的汗都是灰的,因為身上沾滿灰塵。」

「通常釀造魚露共有五道,前兩道會放置在大池子裡,就像我們店內那樣,色澤很黑。」原本想要抽乾它,有次,一位老人家走進來,聞到魚露的味道不禁喜形於色地說:「這是我小時候記憶的味道啊!」因為在當時,東引家家戶戶釀造老酒、也釀造魚露,遇到釀造季節時,整個島對沛原來說都是臭烘烘的。但衝著老人家這句話,他們決定保留下來,並用盡心力、24小時風扇不停歇。

8
幾位女孩們一起完成整理老屋的工作,歷經兩、三個月後整理出悠閒的室內外空間。/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保留傳統元素,延續東引的味道

「在東引,做魚露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為要買許多漁貨來製作。」沛原的爺爺是漁工階級,家裡並沒有錢做魚露。「當時做魚露會用下雜魚製作,像是沙丁魚、提魚、竹莢魚、小蝦子。」念餐飲科的弟弟補充著。他們將好的漁貨賣給阿兵哥,較小的下雜魚就放到大木桶裡,一層下雜魚、一層海鹽的醃漬發酵,歷經一個月後,魚骨化掉、將發酵的湯水瀝出後,利用太陽曝曬、煮過,反覆五道程序,終能看到現在清澈透明的魚露。

只可惜,這東西無法成為觀光客接受的風味餐。「小時候會煮蘿蔔豬腳清湯,夾豬腳起來蘸魚露;或是吃炸鰻魚也會蘸鹹味。放入料理裡則是魚露蒸五花肉的傳統料理。」底盤鋪上滿滿的豆腐、上面擺上五花肉,加入魚露去蒸,蒸出來的五花肉味中帶有魚露的氣味,鹹香帶臭,而且,除非是村民提早跟餐廳預定,否則在餐廳是看不到這道菜的。

9
原本只是想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聚會、喝酒、吃飯、聊天,到現在舉辦了一連串地方創生的活動,擾動整社區。/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她們在閣樓找到這間店的「瑞記商標」,還特別以此發想,設計出魚露口味的調酒,想讓大家體驗東引的味道。在店長奕蕎端出的組盤上,有:高粱、調酒杯、米醋商標,加入茶的味道調和,讓魚露與茶結合,「有時都會有許多想要大膽嚐鮮的大學生們點來嚐鮮。」

以場域開啟在地與美學的對話

三人最初為此店定調,單純想要自己有地方可以聚會、喝酒、吃飯、聊天的地方,然而當有了這空間,便展開一連串擾動地方的企劃,包含:島物研究、美學展覽、工作坊、講座、親子活動、戶外情境式劇場等。「有了場域,才有對話的發生。」對她們來說,這空間不是用來賺錢、而是讓平時與美學沒有緊密連結的在地島民可以浸淫在美學的生活場域之中。

 

10
人潮絡繹不絕的東馬台市集。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11
軍方支援的偽裝網,在藍天與老街當中,別有一番風味。/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除了保留下來的魚露空間、咖啡店之外,中間夾了一個展覽的場域,最初的目的是提供島上婦女們在畫畫和手工藝興趣之餘,有一個發表的平台,邀約展覽的作者、展覽內容都緊扣著與東引相關的事物。之後也陸續在戶外辦市集,「原本我們是邀請南竿、北竿、台灣本島的人來參加,沒有邀請東引在地人。」原來是貼心地希望當地人可以以消費者的角度好好享受市集,但經不住鄉親們要求一同擺攤,之後幾年也變成島民們一起參與的小盛會。「鹹味島合作社希望能夠過這樣的互動,感受到我們不是為了賺錢而成立的組織,而是希望東引這經常被遺忘的島嶼及過往的故事,透過鹹味島,能被大家記得。」

12
不定期展示與東引相關議題的展覽,此為「循光拾引攝影展」。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13
以伏特加為基底,加上些許檸檬汁與象徵海瑟的蝶豆花水,是店長為東引星空週特製的星空調酒。/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用創意融合島上飲食產業

此外,三個女孩也透過創意菜單設計,認真結合在地產業,像是:店內有一款「豆漿雲朵拿鐵」,就是用島上有名的「好列豆漿店」(福州話「好吃」之意)的豆漿替代牛奶做成拿鐵,還有也擔任調酒師工作的店長奕蕎,也研究不少島嶼相關飲品,當中頗受好評的飲品之一就是「老酒奶茶」,源自於島上家家戶戶都會釀造不同的口味的老酒,她們選擇最甜的老酒來製作,「我們希望能回到社區,成為社區橋梁。」

14
店內限量的預約菜單「烏魚子飯糰」,使用東引野生烏魚子來搭配飯糰,濃濃的海味與獨特東引味。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在東引實踐夢想,邁向島嶼品牌

鹹味島由三個女孩們共同創立,他們以女孩們溫柔的視角,再詮釋島上軍事陽剛的氣息。香吟喜愛文案撰寫與企劃發想,也擔任鹹味島申請補助的企劃撰寫、開店前後所發生有趣故事的文字紀錄、創意菜單設計企劃等。期間曾短暫到台北行銷公司上班,最後仍回到東引鄉公所的觀光行政課擔任課員、下班後會過來鹹味島串門子幫忙,她認為當鹹味島空間團隊都在成長上升時期,更需要人手協助才能穩穩度過陣痛期,恰好她在鄉公所工作正是幫鄉鎮推廣品牌,與在鹹味島的任務不謀而合,「馬祖的建設發展,多半仰賴公部門去作改變,如果能熟悉公部門的角度去思考,當作中間協調者,彼此合作傾聽,才能把整個島的質感提升上來。」

而做事明快、執行俐落的店長奕蕎,一張酷臉隱藏了內心的喜悅與平靜,許多客人會不自覺過來與她聊天,是稱職的傾聽者,燈泡壞了、廁所熱水不熱..大小庶務都由他負責,沒有她,整間店就運作不起來。當大家發現這老空間得有營運才能存活時,她便擔任學煮咖啡、做甜點的工作,是店裡營運不可或缺的要角。

個性活潑鮮明的沛原,骨子裡是新時代女性,做事極具爆發力與目標,在香吟眼中,她是少數將專業背景發揮極為精妙的人。「很多學設計的人到地方,沒辦法快速知道地方需要什麼,也許是因為這是她生長環境,她協助的社區改造案例,都以溫柔設計的力量深入整個環境之中,門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5
擔任文字企劃的香吟(左)與負責店內大小庶務的店長奕蕎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東引國中攝影社)

16
鹹味島企劃親子活動,活潑的沛原帶領大家參與東引北澳野餐工作坊。/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東引國中攝影社)

三人聊起對東引的情感,「其實馬祖經濟都是女性撐起來的。」沛原說,大家提到馬祖都談到戰爭、覺得剛毅,然而女性卻在這島嶼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傳統社會男生出去捕魚,甚至補完魚也不會把魚提上岸,而是媽媽們合力到船上把漁獲拎上岸,殺於、賣魚、幫軍人修補軍服..都是女性一手包辦,男性只有做捕魚這動作。香吟有共鳴地說:「連擺暝時,全島女性很有默契、錦然有序地把祭品擺放起來,哪家要擺什麼祭品,都是媽媽們有默契的彼此協助負責。」

「我們的女性不是傳統媽媽那種溫柔婉約型,她們非常有魄力、嗓音也很宏亮,可以從街頭叫到街尾,甚至可以說非常剛毅。」她們希望顛覆講到馬祖、就想到戰爭年代的既定印象,「戰爭以前漁村年代是女性、戰爭中期也是女性,甚至我們的女神媽祖也是女性,有時,島上天氣偶爾起霧,陰陰浪漫型的天氣,整個意象都非常女性。」甚至有時候舉辦親子活動,都是媽媽帶著孩子們一起參加,他們希望以各種溫柔新穎的設計與企劃,為島上注入一股新氣息。

17
鹹味島企圖成為一個平台,讓島上大家的夢想都可以在此發生。/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對她們來說,鹹味島合作社算是整合所有人的所有夢想。「東引是可以把大家夢想實現的地方,不一定只能在台北發生。」反而希望跟當初的命名用意一樣,成為真正的合作社,透過島民入股的方式,與鹹味島一起長大、享受這成果。「短期,希望透過合作社成立,讓島民直接與我們有合作關聯,中期目標則希望鹹味島成為整個東引島民一起塑造的品牌。」透過網站介紹在地物產、民宿、青年旅社、餐廳…等,有人開餐廳、有人做民宿、有人開咖啡店,大家變成一個聯盟。「也讓大家想到東引,就會有明確的品牌印象,透過我們的設計能力,把在地的物產與產業做一個轉型,傳遞給更多外地人。」

18
十五位在地青年,有一半的青年返鄉、一半的青年想要到東引二地居。/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鹹味島合作社,這是三個女孩、十五位在地青年共同打造的複合式社區空間,承攬老屋過去百年的漁業故事、以美學、年輕創意的力量翻轉整座島嶼,帶來新的氣息與觀點。香吟說,鹹味島擾動整個環境,做出最酷的事應該就是:讓更多像她們這樣的青年決定返鄉、為地方做更多創意的事情,也促成更多想要兩地居的外移者進駐。如今,他們以平均年齡26.6歲之姿重新轉譯過往的記憶、軍事意象,也以各種計劃與可能,召喚島民共同記憶。「鹹味島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她們躍躍欲試地說。

19
以平均26.6歲的視野,翻轉整座島嶼。/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20
以街道和地形高低做成有意思的島民市集,市集地點選在東引的中路老街,不但有著建築特色,更是過去東引故事的起點,曾歷經黃金時代的一條街區。/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21
透過鹹味島的「引路」,許多返鄉青年對於回鄉更具有信心。/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撰文|孫維利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

攝影|食癮,拾影、東引國中攝影社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張維眞

企劃主編|張維眞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登場的「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延續前兩年嘉義「美」字圖鑑精神,今年以時間、空間、生活的三大「美白」為重點,並聚焦於「興中街」這條街道。活動串聯20+1間店家,以符號燈具展、集章體驗,引領人們走進街區光影之間,尋找屬於嘉義生活的留白。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今年持續攜手嘉義策展團隊辵辵計画,與大象設計、平凡製作、種種影像等各領域在地團隊,舉辦「嘉義美白圖鑑」活動。第一年「嘉義美街圖鑑」聚焦成仁街,以「一抹青綠幽雅」捕捉街區氣質;第二年「嘉義美物圖鑑」走訪「蘭井街」,以「磚橘色的時代縮影」作為代表色光。今年則回望興中街的昔日繁盛——生活用品店與修繕商鋪交錯林立,百工百業在此交會,彷彿「虹彩流轉,匯聚成光的總和」。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街道的「空間留白」

「空間美白」體現在近年嘉義市積極推動的「舊屋力」、「老屋卸妝」、「嘉有木屋」等政策,同時,在地業者主動修繕、居民以美感意識維護街區,保留空間給來往的訪客行人,街道美白得以落地實踐,也讓更多人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之美。而《嘉義美白圖鑑》所指的白光與虹彩,化作店家門前的一處遮陽、一幢老屋的呼吸,邀請人們在日常的縫隙裡放慢腳步,於光影交錯間,特別為「生活留白」。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折射街區的多彩風貌

主視覺延續「美」字為主體,以透明虹膜為底,從不同角度遊走於海報前,能看見彩色虹光,仔細看更藏有轉化各店特色為信號燈具的形狀符號。而裝飾於海報兩側小弧角,經巧妙的合併排列後,也代表各色店家集結,呈現出閃閃的光芒。而今年「街徽」設計,以興中街的「中」字為核心符號,象徵街區的凝聚與綻放,字形如同光芒四射的萬花筒,每一道延伸出的線條,映照著百業百工的獨特樣貌,這些光彼此交織、閃耀,彷彿將街區的故事與文化折射成光譜,綻放出興中街專屬的繁盛與活力。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20+1間店家特色化為符號燈具

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如「三宅一室」前身為醬油工廠,傾倒醬油流淌的狀態;抹茶販售專門的「京製茶」,為手刷抹茶時轉動意象圖形;第三任經營逾15年持續為衣物把關的「佳佳洗衣坊」是掛衣架造型;外牆有台式米字鐵花窗欄杆設計的「楓茶記 嘉義中山店」。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在活動期間,串聯店家除掛起不同的燈具信號物在店內,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在展覽中將呈現所有串聯店家從平面符號,由3D列印出20+1種不同立體的曲線、弧形、直線等造型,想像從平面符號到立體燈具轉化過程的樂趣。人們更能拿起手機彷彿現代偵探一般,掃描燈具對應店家的介紹,就能以手機觀看串聯店家的環景實境及聆聽認識店主和街道的故事。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活動拿專屬限量周邊

今年「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周邊以白光、美白為題,推出一系列5大活動周邊,包含:輕巧尺寸便於攜帶,收錄串聯店家故事的小冊與集章頁於一體的「集章摺頁小冊」;從不同角度觀賞可折射出多彩虹光的「虹彩主視覺海報」;奶油白色的「美字小徽章」;委託嘉義在地廠商「美學權威 Beauty Authority」製作的「透明水光面膜」,以及吊掛於展場中的「3D列印符號燈具」。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11月1日至11月30日至串聯店家索取摺頁小冊開始集章,集滿5間,可獲得嘉義美白圖鑑活動海報、美字徽章;集滿15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集滿20+1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展出於展場的燈具一盞(燈具造型隨機贈送,不開放挑選,於展覽結束後取件)。兌換方式及地點可見活動IG。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興中街」散策路線推薦!

從匯聚20+1間串聯店家的「往前咖啡製作所」為起點,觀看串聯店家的不同平面符號轉化為立體燈具的展覽後實地走入街區;造訪嘉義市靈感創意空間「諸羅設計塾」,感染嘉義小城日常醞釀的文化魅力;細看「慈龍寺」牆上林玉山濕壁畫的細語,遙想嘉義畫都美稱由來;聆聽「仁武宮」裡四個愛與四個不滿足的故事,觀看嘉義市市定古蹟文化之美; 最後停留在由舊興中派出所華麗轉身後的「西門交誼創新所」,感受嘉義市街區生活的細節與魅力。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串聯特色店家4選!

黃記涼麵涼圓|無名攤車到店面的家傳手藝

黃記涼麵涼圓位於文化公園旁,是一家主要販售涼麵與涼肉圓的在地老店,店內的人潮時常絡繹不絕。有夏季限定的粉條、粉粿冰,以及冬季限定的紅燒土魠魚。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口側邊的銀色招牌有著可愛的圖案,是大家喜歡拍照留念的空間,不論等候外帶餐點或內用座位,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停留。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佳佳洗衣坊|不負所托的時代技藝

走進佳佳洗衣坊前,會先注意到門上印著「精緻、乾洗、水洗」的標語,彷彿在一開始便向訪客預告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這裡是一家傳統洗衣店,有別於常見的自助洗衣,仰賴的是店主專業判斷與一身手藝,協助顧客清洗及整燙特殊材質的衣物。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前鐵皮屋簷下的一小塊空地,很適合與朋友坐在這裡聊天、想像過往時光。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coffee PANTRY|城中散步路上的茶水間

位於興中街的 coffee PANTRY,致力於成為散步途中可短暫歇腳的場所,像城市的茶水間,讓人愜意享受休息時間。店內供應咖啡,並與北中南品牌合作甜點,店外座位區呼應店主豐瑋的經營理念,是以簡約素材呈現復古與童趣,並納入街道色調,座椅改用木材以強化一體感,與室內形成區別。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店外屬於較 chill、不受約束的空間;在這裡可悠閒坐下,細細體會街區風景。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京製茶 Kyo Cha|品茶哲學裡的一期一會

隱身於忠義街的京製茶 Kyo Cha,有著簡潔俐落的木質外觀,招牌上的「茶」字俐落揮毫,安靜地在此薰上一絲清冷的木香與禪意。京製茶的靈感,源於店主 Allen 和 Zoe 的一場京都漫遊,當時看著茶粉在眼前被刷開的那份新鮮感,以及這種既簡單又貼近日常的體驗,成了創立品牌的初心。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一入門的客席區,座椅旁擺著店主 Allen 喜愛的小松樹盆景,靜靜陪伴著來客,也替空間添上一抹精巧的綠意。坐下時,可以同時感受到室內的日式氛圍與街區的流動;既能觀察街角互動,也能讓時間慢下來,留下一段放空、細細品茶的片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 興中街串聯店家 ✶


|黃記涼麵涼圓 
|聖塔咖啡 
|鵲鷗 Chill 
|興。台式海鮮酒食
|佳佳洗衣坊
|穀谷
|coffee PANTRY
|餘生咖啡館
|C’EST C’EST
|諸羅設計塾TiROSPACE
|Forward Roasters/往前咖啡製作所


✶ 衛星街區串聯店家 ✶


|河司康River Scones 
|ONCEMORE 摘杯茶飲 
|樂檸漢堡 THEFREEN BURGER
|楓茶記嘉義中山店
|巴倫司康
|京製茶
|西瓜珈琲
|睦嶋咖啡
|蘇比黛西SOUPYDAISY
|三宅一室 

資料提供|辵辵計画、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