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鹹味島合作社」!以廢棄魚露工廠為基地,發展東引美學與社區品牌

馬祖「鹹味島合作社」

「鹹味島合作社」位於馬祖東引島,是一個自廢棄魚露工廠改造的複合式社區空間,由三個平均26.6歲的女孩發起,以飲食、展覽、工作坊、戶外情境式劇場等媒介,致力於結合地方產業與召喚在地島民,在這個充滿女性意象和能量的小島,建立起屬於東引的社區品牌。

打動島民的任性計畫:環境劇場《星・引》

日落後的東引島上,只剩下微弱的幾盞路燈,「小時曾聽大人說過,東引的晚上沒有燈光。室內的燈光得用三角燈罩、投射在地上、拉下窗簾,否則,將會被特別關切。」「鹹味島合作社」的三位女孩經常在晚飯後,聽大人們串門子聊過往,搜羅東引島過去的記憶,慢慢勾勒出她們不曾參與過的島嶼時代。隨著長者們漸漸消逝,很多的曾經也跟著消退,她們在某天,決定開始一場「任性的計畫」。

1
以東引島為背景,鹹味島合作社進行了一個動人的環境劇場。/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星・引》是一個以東引海與島為真實背景的環境劇場,週末兩天是主場秀,我們選擇提前一天做了一件很浪漫的事。」鹹味島合作社與東引唯一的設計公司圖「亞圖創意工作室有限公司」首次合作,展開一場以東引人為主題的系列展演活動。原來,在週五入夜、島民們吃過晚餐後,一艘航行於海上的船隻,突然在家家戶戶窗外響起大家熟悉的鳴笛聲,以往是菜船、是交通船,如今這聲音特別的雄厚、在島與海之間維持將近五秒鐘之久。聲音消失那一瞬間,島上被路燈照映著的馬路--像是一條一條的螢光線,三秒後,整座島像停電一般,所有的光點燈源都消逝了,只剩下更深更深的黑暗…。

「登登登…」這時耳邊響起島民共同記憶的鄉公所廣播,「鄉公所廣播、鄉公所廣播…。」她們請來了聲優講出前導型的廣播劇,傳遞這環境劇場的活動宣傳,唱了一首馬祖人熟悉的福州童謠,深植每一位不同年齡好奇者的耳朵--「讓大家知道明天島上將有重要的事情發生,大家務必來參加!」

打破了最艱難的海巡、鳴笛、軍事規範,他們帶領著夥伴們,在無數的請託與眾人的協助下,三十幾位軍人真實站在路燈開關箱旁,聽著劇場背景的導演阿關在Line上的指令。一聲指令下,大家毫不遲疑、分秒無差的把燈關掉,時空立刻拉回到大人們記憶中的年代。「取名叫《星・引》,許多人以為是星空導覽。其實講的是在家鄉光害這麼小的地方,卻能看到這麼多美麗的星星。」原先只是想做給在地人看,沒想到一傳十、十傳百,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

2
鹹味島夥伴們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蒐集集結在地人的生命歷程,編寫成一位主角阿東。/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星星代表著家鄉,在求學生涯中,東引人都是在國中時候離開島嶼,到台北念書,在每個東引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有這麼一段離鄉與返鄉的記憶。」直到工作成家、回到家鄉到死亡;整場劇裡面,沒有開任何的一盞燈,「整齣戲裡,只有引路人才會帶著燈籠引路。」走路的過程,陪伴的唯一的光源就只有天上的星星,「這是一個星星帶著你、指引著家的方向的故事。」他們將所有東引人的故事,寫成一個名為「阿東」主角的劇本。

3
阿東的故事,也是所有島民的故事。/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很多老一輩長者,看到最後都感動得哭了。他們知道這是在講他們的故事,怎樣經歷離開家鄉、回到家裡的這段路,別人眼中的短暫、在他們心中卻無限漫長,而這就是他們共同的記憶。創辦鹹味島合作社的三位女孩,也在經歷這樣的歷程:離開島上、到台北念書、再回到島上一起製作這齣環境劇場。原本回到島上,做的事情不完全被能島民所理解,卻因為這劇碼,意外與鄉民產生了連結、也喚醒了大家共同的回憶。試圖讓地方、戲劇、藝術能融合在一起的嘗試,跨越了年紀的藩籬,拉近了距離,也是近期最令島民津津樂道的活動之一,每每都被所有人鼓譟敲碗續辦。

4
整齣劇沒有任何燈,只有引路人提著燈籠照路、引路。/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5
望著海,看著劇,將所有人的情感都連結起來。/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6
星引劇場的最終目的地。觀眾坐躺在草皮上,九月微風拂來,一群人徜徉在主角阿東的故事以及音樂當中。/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從改造廢棄魚露工廠開始的「鹹味島合作社」

原來在2019年,景觀設計背景的蔡沛原、台北教育文創所背景的劉香吟、流通管理背景的林奕蕎,三位女孩組成了「鹹味島合作社」。開店前,沛原剛回到島上,參與了東引的小小街角改善社區營造計畫、並進行色彩計畫調查,將東引代表色及島上特色植物、材質與房子結合,設計成帶有溫柔色調的新門牌。之後,三人聚首、決心申請社區規劃師補助,進行一個前身為魚露工廠的廢棄老屋改造,這共識讓三人的生命規劃有了交點。

7
景觀設計背景的沛原以東引島的代表色與植物入門牌設計,有了社區營造經驗後,再與兩位幼稚園同學一起創立鹹味島合作社。/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店的前身原是廢棄魚露空間,店長奕蕎和泰利食堂的老闆娘一起完成戶外除草、六個女生則將室內那些六米長的朽木,一人抬一邊地緩緩搬移到戶外丟棄,整整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整理空間內部,「每天流的汗都是灰的,因為身上沾滿灰塵。」

「通常釀造魚露共有五道,前兩道會放置在大池子裡,就像我們店內那樣,色澤很黑。」原本想要抽乾它,有次,一位老人家走進來,聞到魚露的味道不禁喜形於色地說:「這是我小時候記憶的味道啊!」因為在當時,東引家家戶戶釀造老酒、也釀造魚露,遇到釀造季節時,整個島對沛原來說都是臭烘烘的。但衝著老人家這句話,他們決定保留下來,並用盡心力、24小時風扇不停歇。

8
幾位女孩們一起完成整理老屋的工作,歷經兩、三個月後整理出悠閒的室內外空間。/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保留傳統元素,延續東引的味道

「在東引,做魚露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為要買許多漁貨來製作。」沛原的爺爺是漁工階級,家裡並沒有錢做魚露。「當時做魚露會用下雜魚製作,像是沙丁魚、提魚、竹莢魚、小蝦子。」念餐飲科的弟弟補充著。他們將好的漁貨賣給阿兵哥,較小的下雜魚就放到大木桶裡,一層下雜魚、一層海鹽的醃漬發酵,歷經一個月後,魚骨化掉、將發酵的湯水瀝出後,利用太陽曝曬、煮過,反覆五道程序,終能看到現在清澈透明的魚露。

只可惜,這東西無法成為觀光客接受的風味餐。「小時候會煮蘿蔔豬腳清湯,夾豬腳起來蘸魚露;或是吃炸鰻魚也會蘸鹹味。放入料理裡則是魚露蒸五花肉的傳統料理。」底盤鋪上滿滿的豆腐、上面擺上五花肉,加入魚露去蒸,蒸出來的五花肉味中帶有魚露的氣味,鹹香帶臭,而且,除非是村民提早跟餐廳預定,否則在餐廳是看不到這道菜的。

9
原本只是想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聚會、喝酒、吃飯、聊天,到現在舉辦了一連串地方創生的活動,擾動整社區。/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她們在閣樓找到這間店的「瑞記商標」,還特別以此發想,設計出魚露口味的調酒,想讓大家體驗東引的味道。在店長奕蕎端出的組盤上,有:高粱、調酒杯、米醋商標,加入茶的味道調和,讓魚露與茶結合,「有時都會有許多想要大膽嚐鮮的大學生們點來嚐鮮。」

以場域開啟在地與美學的對話

三人最初為此店定調,單純想要自己有地方可以聚會、喝酒、吃飯、聊天的地方,然而當有了這空間,便展開一連串擾動地方的企劃,包含:島物研究、美學展覽、工作坊、講座、親子活動、戶外情境式劇場等。「有了場域,才有對話的發生。」對她們來說,這空間不是用來賺錢、而是讓平時與美學沒有緊密連結的在地島民可以浸淫在美學的生活場域之中。

 

10
人潮絡繹不絕的東馬台市集。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11
軍方支援的偽裝網,在藍天與老街當中,別有一番風味。/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除了保留下來的魚露空間、咖啡店之外,中間夾了一個展覽的場域,最初的目的是提供島上婦女們在畫畫和手工藝興趣之餘,有一個發表的平台,邀約展覽的作者、展覽內容都緊扣著與東引相關的事物。之後也陸續在戶外辦市集,「原本我們是邀請南竿、北竿、台灣本島的人來參加,沒有邀請東引在地人。」原來是貼心地希望當地人可以以消費者的角度好好享受市集,但經不住鄉親們要求一同擺攤,之後幾年也變成島民們一起參與的小盛會。「鹹味島合作社希望能夠過這樣的互動,感受到我們不是為了賺錢而成立的組織,而是希望東引這經常被遺忘的島嶼及過往的故事,透過鹹味島,能被大家記得。」

12
不定期展示與東引相關議題的展覽,此為「循光拾引攝影展」。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13
以伏特加為基底,加上些許檸檬汁與象徵海瑟的蝶豆花水,是店長為東引星空週特製的星空調酒。/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用創意融合島上飲食產業

此外,三個女孩也透過創意菜單設計,認真結合在地產業,像是:店內有一款「豆漿雲朵拿鐵」,就是用島上有名的「好列豆漿店」(福州話「好吃」之意)的豆漿替代牛奶做成拿鐵,還有也擔任調酒師工作的店長奕蕎,也研究不少島嶼相關飲品,當中頗受好評的飲品之一就是「老酒奶茶」,源自於島上家家戶戶都會釀造不同的口味的老酒,她們選擇最甜的老酒來製作,「我們希望能回到社區,成為社區橋梁。」

14
店內限量的預約菜單「烏魚子飯糰」,使用東引野生烏魚子來搭配飯糰,濃濃的海味與獨特東引味。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在東引實踐夢想,邁向島嶼品牌

鹹味島由三個女孩們共同創立,他們以女孩們溫柔的視角,再詮釋島上軍事陽剛的氣息。香吟喜愛文案撰寫與企劃發想,也擔任鹹味島申請補助的企劃撰寫、開店前後所發生有趣故事的文字紀錄、創意菜單設計企劃等。期間曾短暫到台北行銷公司上班,最後仍回到東引鄉公所的觀光行政課擔任課員、下班後會過來鹹味島串門子幫忙,她認為當鹹味島空間團隊都在成長上升時期,更需要人手協助才能穩穩度過陣痛期,恰好她在鄉公所工作正是幫鄉鎮推廣品牌,與在鹹味島的任務不謀而合,「馬祖的建設發展,多半仰賴公部門去作改變,如果能熟悉公部門的角度去思考,當作中間協調者,彼此合作傾聽,才能把整個島的質感提升上來。」

而做事明快、執行俐落的店長奕蕎,一張酷臉隱藏了內心的喜悅與平靜,許多客人會不自覺過來與她聊天,是稱職的傾聽者,燈泡壞了、廁所熱水不熱..大小庶務都由他負責,沒有她,整間店就運作不起來。當大家發現這老空間得有營運才能存活時,她便擔任學煮咖啡、做甜點的工作,是店裡營運不可或缺的要角。

個性活潑鮮明的沛原,骨子裡是新時代女性,做事極具爆發力與目標,在香吟眼中,她是少數將專業背景發揮極為精妙的人。「很多學設計的人到地方,沒辦法快速知道地方需要什麼,也許是因為這是她生長環境,她協助的社區改造案例,都以溫柔設計的力量深入整個環境之中,門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5
擔任文字企劃的香吟(左)與負責店內大小庶務的店長奕蕎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東引國中攝影社)

16
鹹味島企劃親子活動,活潑的沛原帶領大家參與東引北澳野餐工作坊。/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東引國中攝影社)

三人聊起對東引的情感,「其實馬祖經濟都是女性撐起來的。」沛原說,大家提到馬祖都談到戰爭、覺得剛毅,然而女性卻在這島嶼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傳統社會男生出去捕魚,甚至補完魚也不會把魚提上岸,而是媽媽們合力到船上把漁獲拎上岸,殺於、賣魚、幫軍人修補軍服..都是女性一手包辦,男性只有做捕魚這動作。香吟有共鳴地說:「連擺暝時,全島女性很有默契、錦然有序地把祭品擺放起來,哪家要擺什麼祭品,都是媽媽們有默契的彼此協助負責。」

「我們的女性不是傳統媽媽那種溫柔婉約型,她們非常有魄力、嗓音也很宏亮,可以從街頭叫到街尾,甚至可以說非常剛毅。」她們希望顛覆講到馬祖、就想到戰爭年代的既定印象,「戰爭以前漁村年代是女性、戰爭中期也是女性,甚至我們的女神媽祖也是女性,有時,島上天氣偶爾起霧,陰陰浪漫型的天氣,整個意象都非常女性。」甚至有時候舉辦親子活動,都是媽媽帶著孩子們一起參加,他們希望以各種溫柔新穎的設計與企劃,為島上注入一股新氣息。

17
鹹味島企圖成為一個平台,讓島上大家的夢想都可以在此發生。/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對她們來說,鹹味島合作社算是整合所有人的所有夢想。「東引是可以把大家夢想實現的地方,不一定只能在台北發生。」反而希望跟當初的命名用意一樣,成為真正的合作社,透過島民入股的方式,與鹹味島一起長大、享受這成果。「短期,希望透過合作社成立,讓島民直接與我們有合作關聯,中期目標則希望鹹味島成為整個東引島民一起塑造的品牌。」透過網站介紹在地物產、民宿、青年旅社、餐廳…等,有人開餐廳、有人做民宿、有人開咖啡店,大家變成一個聯盟。「也讓大家想到東引,就會有明確的品牌印象,透過我們的設計能力,把在地的物產與產業做一個轉型,傳遞給更多外地人。」

18
十五位在地青年,有一半的青年返鄉、一半的青年想要到東引二地居。/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鹹味島合作社,這是三個女孩、十五位在地青年共同打造的複合式社區空間,承攬老屋過去百年的漁業故事、以美學、年輕創意的力量翻轉整座島嶼,帶來新的氣息與觀點。香吟說,鹹味島擾動整個環境,做出最酷的事應該就是:讓更多像她們這樣的青年決定返鄉、為地方做更多創意的事情,也促成更多想要兩地居的外移者進駐。如今,他們以平均年齡26.6歲之姿重新轉譯過往的記憶、軍事意象,也以各種計劃與可能,召喚島民共同記憶。「鹹味島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她們躍躍欲試地說。

19
以平均26.6歲的視野,翻轉整座島嶼。/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20
以街道和地形高低做成有意思的島民市集,市集地點選在東引的中路老街,不但有著建築特色,更是過去東引故事的起點,曾歷經黃金時代的一條街區。/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21
透過鹹味島的「引路」,許多返鄉青年對於回鄉更具有信心。/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攝影:食癮,拾影)

撰文|孫維利

圖片提供|鹹味島合作社

攝影|食癮,拾影、東引國中攝影社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張維眞

企劃主編|張維眞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中,位於鹿港公會堂的「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展區,邀請觀眾走進彰化的稻田圳流,走進如祭品如山的普度場景,也走進自己內心最虔誠的祈願,在這趟平安之行裡,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

從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

「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由創意團隊「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在地文史團隊「發落文化」、空間團隊「三分之三設計 3/3 TRIO DESIGN」攜手打造,從彰化人生活中最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帶領觀眾體會繁複厚禮中蘊含的殷切祈願與平安信念。展區位在1928年興建的縣定古蹟「鹿港公會堂」中,前身曾為奉祀蘇府王爺的「萬春宮」舊址,也曾作為鹿港八郊(指八個商會)之一的「廈郊」所在地,後轉作地方聚會場所「公會堂」,百年來始終承載著民俗與公共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地方節俗化作討喜的當代符碼

為了讓節俗以更親切的姿態走進當代人生活之中,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以寄寓濁水溪的藍色調為主色調,搭配象徵歲時流轉的圓環線條;至於畫面上彷彿一躍而出,可愛龍虎形象則脫胎自虎型端午香包「虎仔香」及端午迎龍王的「龍王頭」靈感,將地方節俗化作鮮明討喜的當代符碼,也在飽滿視覺中寄寓滿滿的平安意象。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

從此概念出發,當人們走進「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首先將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當製作供品的職人身影在眼前開展,對照現場「頂桌」與「廈桌」上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觀眾將發現,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以及為所愛之人祈求的真心實意。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循著信仰的軌跡,共行平安之路

循著信仰的軌跡走出家門,案桌旁的仙界工藝畫作,則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營造出神祇視角的仙界氛圍,也邀請觀眾將視角拉升至神祇的高度,俯瞰彰化四時節慶景象,共行平安之路。此時,映入眼簾的是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循著圓盤向外延展,八大民俗節慶自「拜天公」至「謝下元」次第展開,以物件搭配圖文講解,節俗脈絡在眼前逐漸清晰,成為可感知的文化風景。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開五感體驗,感受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除了靜態觀賞,平凡製作與發落文化更邀請觀眾在此展開五感體驗:嗅聞巨型端午「虎仔香」散發出的艾草與菖蒲香氣;聆聽由鹿港出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親自誦唸的〈鹿港普度歌〉;並在互動設計團隊「馥谷餘」打造下,踏入沉浸式遊戲,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最後,更可於馥谷餘以科技轉譯「花壇迎燈排」的互動裝置中,輸入自己的姓氏,生成專屬「字姓燈」,體驗成為頭家爐主,與家族共享神祇護佑的榮耀時刻。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體驗完饒富意趣的互動設計後,接著別忘記抬頭仰望,彰化的真實模樣在眼前展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溪流邊的人群、家戶前的香案、普度時澎湃的「普肉山」,以及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此時,耳畔同時響起彰化出身的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為展覽量身打造的音樂,聲影交織之間,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歷久不衰的習俗,至今仍緊緊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一字排開的平安小物,到鹿港童玩「葫蘆問」

最後,讓我們轉身走進「平安行」,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呈現人們如何在日常裡寄託祈願、守護平安。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來到台上,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觀眾更可在遊戲後抽取共26款獨家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在趣味互動中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從靜態凝視到身體參與,這趟涵蓋拜天公、慶上元、迎媽祖、安營、慶端午、贊中元、祭水圳、謝下元等民俗文化的彰化之旅,也在此緩緩落幕,留下平安的餘韻與祝福。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沉浸式遊戲讓人彷彿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

展期| 10月10日(五)- 10月26日(六)週日至週四10:00-18:00;週五至週六10:00-20:00
地址|鹿港公會堂(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 72 號)
音樂演出|10月11日(六)15:00 - 15:30 文開國小・南音雅月
                  10月12日(日)15:00 - 15:30 華龍國小・北管新傳
文史導覽|10月18日(六)08:00 - 10:00 民俗愛好者黃雅君老師 X 拜天公平安採買
                  10月19日(日)15:00 - 17:00 民俗愛好者李宗學老師 X 找尋鹿港平安物

資料提供|平凡製作、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