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白馬尊王廟」修復推動!守護島嶼的女神是如何煉成的?

馬祖「白馬尊王廟」修復

自小在馬祖成長的游桂香,經歷了在台灣的兩段求學之路後,乘著自由回到家鄉,投入當地「白馬尊王廟」的修復計畫,保存馬祖獨特的信仰文化和地方神明,將這座「由女神守護的島嶼」傳統延續。

撰文|彭雅倫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FIXER Photographic Studio、彭雅倫

 

142A9982-編輯
天候不佳,飛機停飛或者船隻停航,誰都不能離開馬祖,當地戲稱「來馬祖送『關島』/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從台北飛往南竿的飛機,在風雨雷電交加中,盤旋馬祖上空許久,終於落地。

自驚魂未定的我們手中,爽利接過行李的司機大姐,開口說道:「馬祖人一出家門口就是海,對大自然都是懷著敬畏之心;要登船離島,或想搭機返家,得看老天爺有沒有好心情。」

當我們腳踏馬祖四鄉五島的土地之上,舉目所見,是為島嶼的邊界,對岸是一片大陸,或者另一座島嶼;人接連著海,接連著天,好似只要一伸手,就能觸摸到天地的盡頭。

聽我們聊著馬祖原名媽祖,據說媽祖的屍身飄來馬祖港,被漁民打撈上岸,開車的桂芝姐接著道:「你們一定要去鐵板天后宮,還有馬港的,很不一樣」。大姐口中「馬港的」,是鄰近馬祖港的馬祖境天后宮,宮廟前方有石棺靈穴,相傳村民將媽祖厚葬於天后宮靈穴現址。

2022_0218_18100700拷貝
馬祖境天后宮旁的西面山上,由365塊花崗岩石造的馬祖巨神像,腳踏如船造型的瞭望台,守護馬祖/攝影:彭雅倫

來到女神守護的島嶼,我們先要造訪的,絕對是,修復神明之家的女子,游桂香。

桂香梳淌清麗的馬尾,鏡片下眼神泛著流光,身版直挺俐落地向我們走來,這裏是她參與修復的福澳境白馬尊王廟,「我就是在廟前的香爐接到,雲科大文資所長的電話說:『你又錄取啦!』」,於此開展了她與白馬尊王廟自小結下的緣分。

緣分又該緣何說起?桂香不到我們媽媽的年紀,有故事的身影,眉間的川字紋,凝練乘載著馬祖人共同的生命經驗。但是,她也從台馬的海間天際線中,迴返摸索出,屬於自身的航道。

142A3482-編輯
桂香在白馬尊王廟旁的香爐邊,接到影響她一生的電話,就此大步開展,下一階段的旅程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自小酷好閱讀、沈浸文學報刊的桂香,國中畢業後,從馬港搭軍艦出發到台灣就讀護理專科學校,學成歸鄉,婚後或因當時馬祖軍營的眾多人口,他們短暫迎來製冰經商的榮景。與此同時,桂香對未來還有更多不同的想像。她隻身帶著孩子來台繼續升學,自己也走入大學校園進修。

後來因緣回到馬祖,護理工作之餘在文化中心做志工,懷抱著對在地文化的熱忱,開啟了策劃馬祖文化節的契機。仍感自身不足的她,決心報考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第一階段筆試成績第一,服務的院所已在當地報紙祝賀她錄取,不料第二階段口試後放榜,她卻成了備取第一。

142A3315-編輯
受科學教育的桂香認為,很難理性地全盤解析宗教,信仰始終在人類的心靈佔有一席之地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哇,好難過啊!」她走到自小參拜的白馬尊王廟,點香問神明:我該怎麼辦?我還能做什麼?「神明的塑像,有人類身體的形象在,我可以與之訴說內心的煩憂。」桂香的所學與職涯,是為科學的訓練,深受理性思辨洗禮,但是她也明白,所謂的信仰,重要性就在這裡,它是人們依靠的所在,有寄託,心裡就不會垮。

桂香說:「神明不會開口,反而有力量。你跟祂說了,祂不一定有回應,那最後,力量,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結果,同屆考上的一名學生放棄入學的機會,桂香以備取第一順利進入文資所就讀。

「接到所長錄取通知電話的當下,我發願,將來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回饋白馬尊王廟。所以後來也都經常想說,我能為馬祖的廟宇做些什麼事情。」腳踏鄉土的桂香,總是朝著心之所向航行。

142A3578-編輯
廟宇分兩次修復,民國88年以修復木結構為主,103年重新整修神龕,在其內發現舊神像 /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碩士班就讀的前兩年,桂香星期一到三在台灣唸書,星期四回到馬祖在醫院值班。畢業後,到廈門攻讀博士班,當時村里發起修復廟宇,她就在中國尋找合適的石材與木材。當廟宇的空間整建完畢,大家的目光轉向神龕上的神像。

「福澳過去這裏是很好的漁場,從口述歷史的調研中得知,白馬尊王廟裡的神像,是清朝後期,福建梅花鎮的居民來此打漁,再自當地奉迎過來的,有一百二十年左右的歷史。」經過溯源調查,辨明馬祖泥塑神像與台灣師傅作工的差異後,神像的修復計畫,卻在第二年,迎來了挑戰。

文化處認為,修復神像應該「修舊如舊」。不過,民眾覺得,「神像很陳舊,不夠莊嚴。」所以,在地居民希望能夠,「修舊如新」,但是當然,材料與工藝都要遵循古法。

從內部的結構修復開始就遵循古法,底漆與外部的塗料皆施以與泥塑能夠完美融合的礦物漆:彩繪色澤著重當時的色彩、衣帶與面容還原當時的紋飾與風格,這樣我們從塑像的外觀,就可以辨別其所造的年代。

「做成舊舊的,是會有『年代感』;  但不一定要做得很舊,才能代表屬於過去的年代。」最後,桂香是如何說服文化處的呢?她對處裡說:「神像是現在看起來舊舊的,百年前神像塑出來的時候,不也是新的嗎?」

142A3958-編輯
各家戶在廟宇供桌上準備以碗碟盛裝的海鮮、魚丸、全雞等供品,常見以紅花裝飾/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從香爐旁走入廟裡,聊著白馬尊王的由來。馬祖四鄉五島皆可見「白馬尊王」、「白馬大王」、「白馬王」等廟名,名諱封號雖相似,但常是異神同名。

南竿山隴境白馬尊王廟就與福澳境白馬尊王廟不同,據山隴境信徒們前往中國尋根溯源之後,是為漢朝閩越王第三子,射鱔英雄騶寅。而北竿坂里王家大宅與東莒福正境白馬尊王廟,供奉的是開閩聖王王審知。

甫於元宵時節展開的「擺暝」,是馬祖獨有的「徹夜酬謝祭神」的儀式。其間於東引島上的元月十七、十八、十九日,會舉行接連三天屬於白馬尊王的遶境活動;而北竿的「燒馬糧」儀式,是在遶境隊伍進入村境時,由居民為尊王座騎準備糧草,焚燒專供白馬享用。廟裡神龕之上供奉的白馬泥塑神像,也在桂香督請台南師傅修復的十九尊之列。

142A3596-編輯
待修復的十九尊塑像,在桌上一字排開,從白馬尊王神像開始,剝除底漆的步驟完成,再剝除下一尊。根據天候濕度變化,師傅在每個步驟都掌握了細微的差異以後,才能在下一尊的同個步驟調整到位/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燭火輝映中,我們側耳傾聽,修復這十九尊泥塑神像的箇中考究:

1. 首先是退神儀式。請神明退出神像,進到香爐裡,我們再把塑像請下來,才開始進行修復。

2. 其次是拍照與記錄。每個角度都拍下照片,每種紋飾也有測繪,把長寬高等數字都記錄下來。

3. 再來將表漆剝除,剝除後,開始打磨。把漆磨掉以後,會發現最初為了塑形使用苧麻或宣紙的纖維在上面,再往下去就是泥塑的陶土。

4. 早年的陶土不似如今的精煉,摻有雜質帶砂的陶土,反而不易崩裂。因為砂的存在使陶土有了間隙,空氣流動其間,在遇熱膨脹或遇冷收縮時,可起調節作用,更有彈性。

5. 此時已可確認塑像的內部結構。有頭身分離的兩段式雕塑,是待安置以後,頭再安上身體,就不易在移動中斷裂。有中空的塑像,不僅比實心的輕盈,也不易因熱脹冷縮而崩毀。如遇破損之處,以黏土補之。

6. 胚體黏上一層宣紙,使表面光滑,然後上一層底漆,白色的德國礦物漆,最接近初始使用的自然材質。這與近代使用的化學漆有所不同,漆色較易為泥土吸收,更能顯現自然本真的色彩。胚體、宣紙、底漆,融合在一起,就更牢固了。

7. 接著依循照片中的線條與色彩,一筆一筆描繪上去。廈門有漆線雕,是將漆與磚粉混合制成細線,在泥塑像上纏繞成形同浮雕的紋樣後,貼飾金箔,用日本進口的18k金箔貼金,顏色與光澤都很飽滿。

142A3468-編輯
廟內供奉土地神,有土斯有財,又被當作財神,左右常有一位招財童子、一位進寶童子/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微燻閃爍間,垂懸的毛筆尖上,似有浮動的金晶。

循著我們的目光,她揮動雙手:「修復完成後,用布遮住塑像的眼睛。筆點金泥硃砂,在鏡子上繪符、塑像上寫咒,凝聚鏡子的反光照在塑像全身,舉行開光儀式,請神入座,才能奉祀。」

桂香若有所思地繼續說道:「當然總有人耳提面命,知識份子不能迷信。自古以來,甚至史前時代,人類就有祭壇。信仰是根深蒂固,發自內心的需求。把迷信導為正信,是我一直想做的。」

或許我們作此聯想吧:「塑像全身以毛筆沾點之後,就跟我們人是一樣的,你要你的頭腦靈活,就要把所有的開關都打開。眼睛、耳朵、嘴巴、四肢都點過之後,等於說整個身體都活過來了,這其實也是人類賦予的無限想像空間。」

142A3422-編輯
馬伕與白馬間的鏡上,還留有開光儀式的硃砂點跡,一旁的黃巾袋中裝的是神明的官印/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開光後的神像,已在重新整理過的神龕上安座,一字排開,上下有序:

「其實,神明的世界跟我們人類的世界一樣。」「你可以把這個廟想像成明朝的一個衙門。最上面是老爺夫人,下面一排有文官的師爺、武官的侍衛、最前面就是馬伕。」獨特的「馬伕」角色,在馬祖「擺暝」,神明起駕出巡時,也佔有一席之地。

出巡隊伍中為首者舉長棍燈、隊伍中有保長公與七爺、八爺,還有孩囝與「馬奴」,也就是神明座前的馬伕。緊跟其後是太子爺、花燈隊、神轎與衙役兵將、鼓板隊及隨行信眾。

當神轎上的神明起駕上馬、駐駕下馬時,馬奴的手部須有牽馬拉繩的動作,腳步也有特定的跳躍步法,表現帶馬引導的陣勢。

142A3434-編輯
臨水夫人,是求子安胎之神,深受當地婦女信眾仰賴,反映過去醫療資源不足的社會境況/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也可以想成這是在古代宮廷,每一尊神,旁邊會有他的陪侍者。台灣的廟宇供奉媽祖娘娘,前面常有千里眼、順風耳,我們這座廟是臨水夫人。妳看,最靠近的這尊形象非常經典,她正在作法的時候,手上拿的法器是一支寶劍,另一隻手執的是牛角。牛角吹出聲音響徹雲霄,天兵天將就歸她驅策,請下來斬妖除魔。最後面那三尊,有兩個說法,一個是福州一帶的鎮海樓的三仙姑,臨海地區常有所謂三仙姑的信仰。一個是臨水夫人跟她的結拜姐妹,李夫人、林夫人。」

 

2022_0218_18093400拷貝
東莒福正境白馬尊王廟,照片左右前方,是為馬祖話稱「孩囝」的大仙尪仔,其掛頸上的名牌書寫著「朱仙童」,據大浦plus+寫到,當地耆老有言,仙童姓氏是在廟中將村中居民姓氏羅列,擲筊請示神明而來/攝影:彭雅倫

馬祖自有其地區信仰體系,而在文化介面彼此對接的轉譯過程中,常會產生置換原意的可能。桂香提及:「南竿夫人村的『孫山將軍』廟,原為『巡山將軍』,是國軍與當地居民因語言不通所誤植的結果。」

「津沙天后宮的黑面媽祖,原來是跟馬港境天后宮一樣的粉面媽祖,後來是台灣新港奉天宮體系的師傅,到津沙修復時說被媽祖托夢,才將粉面修為黑面。」

「山隴境白馬尊王廟修復時,特別請到台灣來的師傅,看到馬祖的神明有『真元觀帝爺』,認為我們把『關』寫錯成『觀』,要將神明的形象與布幔的文字,都改成關公、關老爺。不過其實,這裡的『觀』是道觀的意思。我們地方信仰的這位帝爺,是五靈公系統,從福建藍田村分香請來的。」

說到地方信仰的特色,鄰近福澳境白馬尊王廟,主祀有孕水流屍林大姐的地母廟,與台灣少見的華光大帝廟,桂香請我們一定要造訪,在此地久居,經營金香店的木玉姐。

142A3190-編輯
照片攝於木玉的金香店內/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桂香講道,「這裡的文化,當然受到閩粵與台灣交融的影響,但是風土環境與人為因素,也形塑了當代馬祖信仰的特色。」主祀動物神之廟宇至今仍香火鼎旺,北竿相傳鐵甲元帥顯靈,「點蛙成兵、護佑芹壁」; 馬祖常見「水流屍成神」立廟,數目比例佔島上廟宇約五分之一,相傳媽祖亦以浮屍之姿漂流至馬祖港。與台灣皆為陰廟的有應公信仰不同,這裡經常在埋葬屍身後,起祀不久即轉立陽廟,為之塑像、燒金且配祀正神。

或許是生長在與海洋、與天象密不可分的土地上,「萬物有靈」,並非傳說,而是在地人共通的生命經驗。或許是被不可控的大自然環繞、未可知的軍情氛圍包覆下,生活在與大片陸地相望不相連的島嶼中,對於「人」與「神」的分野、「生」與「死」的分界,自有主動定義與詮釋的權利與想望。

常言:「No man is an island」,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是或許,人自身,作為一座島嶼,自在生長、自由流淌、俯臥動靜於天地萬物間,直面大自然從未矯飾的無情與多變,自足、自得,從未曾想浪擲生命,但要在浪濤洶湧間,活得擲地有聲。這是筆者在島上,可能過於浪漫、卻也最直覺的感受。

142A3886-編輯
白馬尊王廟面迎海洋,馬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物理上無法掌度,卻也未可知地親近著/攝影:定影影像工作室 

走出廟裡,夕陽西斜,桂香面海,香爐旁,對我們描述著,關於自身,離開馬祖,踏上台灣土地的,第一個夜晚:「一直到我國中畢業,四十年前了吧,才第一次有機會,離開馬祖。

那時村裡的人要到台灣,都會在前一天傍晚,從家裡出發,走幾個小時的路到馬港,然後在某個親戚家裡借宿。凌晨兩點多,港口整條街上熱氣騰騰,以前是用氣燈,打氣進去,燈光忽明忽滅,做小吃的爐火滾著冒著煙,紀念品店裡擠滿了阿兵哥,鬧哄哄地,人聲鼎沸。這時候,港口的軍艦,已經停泊在沙灘上。

到了凌晨三點半左右,潮水再漲上來,船身浮起,我們揹著行李,涉水而行,攀著扶梯往艦艇的甲板上去。登船完畢,五點開航,趴在船首的欄杆上,哇!那海風撲面,徐徐吹來,雖然以前也是天天看海,不過船上感受到的海風,就是不一樣。在島上常是一種壓抑的感受,但是在船上就是一直笑,也不知道為什麼。

那船開得很慢啊,慢慢晃啊晃得,開到了基隆港,算算大概開了十八個小時左右。終於可以下船了。最記得的就是,啊,燈火通明!好亮好亮!因為馬祖這邊,到了晚上,全部都是燈火管制,我們都要帶手電筒出門,不然根本就看不到路。

到了基隆之後,感覺頭還在暈,路面也還在晃,可是眼前一片光明,我的心裡就很激動!世界上居然有這樣一個地方,夜晚是這麼明亮!等到哥哥來接我,我坐在摩托車後面,熱氣往臉上吹,街景給人的感受,居然更加灼熱刺眼。不只是商店的招牌,燈管都連成了直線,經過路面的地板,也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哥哥就住在基隆的中華路上,到了他家,我整個人還昏昏沈沈,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只記得基隆的街上,四處都是平的,人,原來是可以隨心所欲移動的,人原來是自由的。」

142A3474-編輯
 

興許也是老天的安排,她乘著自由的風最終迴返馬祖,與鄉親偕手腳踏四鄉五島的堅實土地,培沃了足以紥根護土的一脈傳承。

被女神們看顧的島嶼之上,還有什麼深入在地才能知曉的原鄉宴饗?且隨桂香,走向她與姊妹們現正繼續開拓的再一方天地。

參考資料|

游桂香(2008)。97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 (信仰、生命禮俗),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林美容、陳緯華(2008)。馬祖列島的浮屍立廟研究:從馬祖天后宮談起,臺灣人類學刊

艸民們(2019)。好東島:酒黃、糟紅、田綠。臺北市:艸民們。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2020)。國家重要民俗資產-馬祖擺暝。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游桂香(2021)。喝碗涼茶吧。馬祖好食。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島嶼文化共生協會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企劃統籌|邱珮瑗、張維眞

企劃主編|張維眞

企劃撰文|孫維利、彭雅倫

特別感謝|陳木玉、陳桂芝、游桂香

福澳境白馬尊王廟、福澳境華光大帝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2025高雄設計節「高潮指南」駁二登場!7大展區、60位創作者,帶你從不同視角認識高雄

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雙年度盛事「高雄設計節」,於10月2日至11月2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P2倉庫隆重登場。本次展覽邀請高雄生長的旅日設計師林唯哲擔任總策展,以「高潮指南:你的主張 What is your voice」為題,顛覆傳統的城市行銷手法,將高雄視為一個具備街頭精神的潮流品牌,超過60位來自設計、藝術、街頭文化等領域的創作者共襄盛舉,邀請市民一起成為高雄潮流人,一同發聲,定義屬於自己的高雄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

策展人林唯哲出生成長於高雄,現定居東京,長期關注亞洲城市的文化流動與視覺傳達,他將個人對街頭文化與設計語言的敏銳觀察,帶回熟悉的土地,以策展形式重新詮釋高雄的城市個性:「這份不爭並非消極,而是一種根植於產業底氣與庶民生活節奏的從容與自信。」高雄的態度,不是追求西裝筆挺的菁英形象,更像是一位穿著寬鬆 T-shirt、自在隨性的「街頭歐爸」。此次展覽正是要褪去城市的包袱,回歸最真實、最「Real」的街頭聲音,讓觀者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座城市。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打造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

展覽視覺以「塗鴉覆蓋」為概念,呼應了街頭文化中最純粹的行動:發聲。策展團隊表示,塗鴉不是破壞,而是對現有框架不滿、對主流敘事反動的最直接表達。它象徵著將自己的聲音「覆蓋」上去、主張立場的行動。主視覺以「試噴頭、試手感」的隨性筆畫為元素,多彩的噴漆則象徵著多元主張的共存。這場展覽是一場鼓勵人們勇敢發聲的潮流運動,讓每個「我」都有話可說,自信地說出「這就是我的高雄態度」。展覽將串聯設計、時尚、塗鴉、建築、策展、表演與數位創作等領域,打造一個跨界對話的創意平台,讓高雄成為青年世代與創作者們表達態度的能量場。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從7大展區認識高雄

「高潮指南」展覽規劃了7大主題展區,透過互動裝置、影像訪談與原創作品,帶領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高雄。另外,展覽期間,現場也有潮流賣店「你這個潮包」,販售高雄態度周邊商品。

態度的根源:由高雄街頭天王以AR影像再現潮流。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潮字典:以巨型辭典的形式,解析高雄獨特的城市現象,沒有官方用詞,只有來自街頭的角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腔:透過影音裝置,帶領觀眾學習來自街頭的聲音,探索高雄獨有的口音與態度。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蝦款?高雄款!:邀請50位設計師,以高雄態度為主題進行潮T創作,將主張穿戴在身上。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雄左岸:展出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探討高雄文化養分如何激發原創藝術創作。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高人指點:透過五位高雄出身的音樂創作者的一鏡到底行走訪談,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走在最有態度的高雄街頭。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幫高調:集結藝術家眼中的高雄態度,展現高雄不同風格的想像樣貌,鼓勵觀者定調自己的「高雄式」風格。

(圖片提供:選選研)
(圖片提供:選選研)

[ 高雄設計節2025 ] 
展期:10.02 (四) - 11.02 (日)
地點: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P2倉庫
門票:免費入場

資料提供|選選研、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展區:走進古蹟「鹿港公會堂」,看見彰化人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

2025台灣設計展中,位於鹿港公會堂的「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展區,邀請觀眾走進彰化的稻田圳流,走進如祭品如山的普度場景,也走進自己內心最虔誠的祈願,在這趟平安之行裡,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

從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

「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由創意團隊「平凡製作 studio ordinary」、在地文史團隊「發落文化」、空間團隊「三分之三設計 3/3 TRIO DESIGN」攜手打造,從彰化人生活中最熟悉的歲時節慶與民俗文化出發,帶領觀眾體會繁複厚禮中蘊含的殷切祈願與平安信念。展區位在1928年興建的縣定古蹟「鹿港公會堂」中,前身曾為奉祀蘇府王爺的「萬春宮」舊址,也曾作為鹿港八郊(指八個商會)之一的「廈郊」所在地,後轉作地方聚會場所「公會堂」,百年來始終承載著民俗與公共記憶。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展區「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邀請觀眾展開平安之行,以心意為引,厚禮為獻,成為守候平安的行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地方節俗化作討喜的當代符碼

為了讓節俗以更親切的姿態走進當代人生活之中,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以寄寓濁水溪的藍色調為主色調,搭配象徵歲時流轉的圓環線條;至於畫面上彷彿一躍而出,可愛龍虎形象則脫胎自虎型端午香包「虎仔香」及端午迎龍王的「龍王頭」靈感,將地方節俗化作鮮明討喜的當代符碼,也在飽滿視覺中寄寓滿滿的平安意象。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策展團隊邀請新銳設計師張翔與彰化出身的設計師「下一頁設計」聯手操刀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

從此概念出發,當人們走進「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首先將穿越「迎平安」廊道,看見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當製作供品的職人身影在眼前開展,對照現場「頂桌」與「廈桌」上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觀眾將發現,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以及為所愛之人祈求的真心實意。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打造出「迎平安」廊道。(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呈現家戶如何成為祈求平安最小而真切的單位,並搭配超過25件供品及圖文資訊,彰顯備齊香火的過程如何蘊含對神明祈願的謹慎與講究。(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循著信仰的軌跡,共行平安之路

循著信仰的軌跡走出家門,案桌旁的仙界工藝畫作,則以當代設計轉譯傳統藝師李奕興筆觸,營造出神祇視角的仙界氛圍,也邀請觀眾將視角拉升至神祇的高度,俯瞰彰化四時節慶景象,共行平安之路。此時,映入眼簾的是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循著圓盤向外延展,八大民俗節慶自「拜天公」至「謝下元」次第展開,以物件搭配圖文講解,節俗脈絡在眼前逐漸清晰,成為可感知的文化風景。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區中央「歲時圓盤」,匯聚節俗故事、影像與地景模型,象徵歲月循環的脈動。(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展開五感體驗,感受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除了靜態觀賞,平凡製作與發落文化更邀請觀眾在此展開五感體驗:嗅聞巨型端午「虎仔香」散發出的艾草與菖蒲香氣;聆聽由鹿港出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親自誦唸的〈鹿港普度歌〉;並在互動設計團隊「馥谷餘」打造下,踏入沉浸式遊戲,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最後,更可於馥谷餘以科技轉譯「花壇迎燈排」的互動裝置中,輸入自己的姓氏,生成專屬「字姓燈」,體驗成為頭家爐主,與家族共享神祇護佑的榮耀時刻。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巨型端午「虎仔香」(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體驗完饒富意趣的互動設計後,接著別忘記抬頭仰望,彰化的真實模樣在眼前展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溪流邊的人群、家戶前的香案、普度時澎湃的「普肉山」,以及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此時,耳畔同時響起彰化出身的獨立樂團「農村武裝青年」為展覽量身打造的音樂,聲影交織之間,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歷久不衰的習俗,至今仍緊緊紮根於土地的日常。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在全球「BenQ」的支持下,六面懸掛於展區上方的大型圓弧投影,顯影出彰化在山河之間那最虔敬的模樣。(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一字排開的平安小物,到鹿港童玩「葫蘆問」

最後,讓我們轉身走進「平安行」,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呈現人們如何在日常裡寄託祈願、守護平安。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宛如傳統中藥櫃般的展櫃,整齊陳列著香包、香火袋、符令、石敢當、大符等各式祈福小物。(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來到台上,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觀眾更可在遊戲後抽取共26款獨家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在趣味互動中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從靜態凝視到身體參與,這趟涵蓋拜天公、慶上元、迎媽祖、安營、慶端午、贊中元、祭水圳、謝下元等民俗文化的彰化之旅,也在此緩緩落幕,留下平安的餘韻與祝福。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鹿港傳統童玩「葫蘆問」化為色彩飽滿、造型討喜的「平安行葫蘆問」遊戲。(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觀眾可在遊戲後抽取平安小卡,蓋上平安行限定集章,一步步邁向平安的終點。(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沉浸式遊戲讓人彷彿親歷「南瑤宮笨港進香」回鑾橫渡濁水溪的「潦溪」場景。(圖片提供:三分之三設計、攝影:白儀芳)

2025台灣設計展「平安行 Path of Pîng-an」

展期| 10月10日(五)- 10月26日(六)週日至週四10:00-18:00;週五至週六10:00-20:00
地址|鹿港公會堂(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 72 號)
音樂演出|10月11日(六)15:00 - 15:30 文開國小・南音雅月
                  10月12日(日)15:00 - 15:30 華龍國小・北管新傳
文史導覽|10月18日(六)08:00 - 10:00 民俗愛好者黃雅君老師 X 拜天公平安採買
                  10月19日(日)15:00 - 17:00 民俗愛好者李宗學老師 X 找尋鹿港平安物

資料提供|平凡製作、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