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觀察在地問題,才能提出有洞見的好設計!專訪臺北設計獎公共空間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姚政仲

用心觀察在地問題,才能提出有洞見的好設計!專訪臺北設計獎公共空間類評審團召集人姚政仲

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設計獎則是讓靈感碰撞、創意發酵的培養皿——關於這一點,在邁入第15屆的臺北設計獎中可說是畢覽無遺。畢竟,作為臺灣唯一獲得多項國際認證的設計競賽,臺北設計獎不僅在2015年國際參賽者占比便超過半數,去年國際參賽件數更逾7成之譜。2021、2022年公共空間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同時也是太一設計創辦人姚政仲便表示,「我們鼓勵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參加臺北設計獎,與來自全球的設計師同台競賽,瞭解國際設計的脈動,同時開闊在地的設計視野。」

 

號召民眾參與,解決在地問題

他也從自己擔任公共空間設計類評審團召集人的經驗出發,指出近年參賽作品中,時時可見設計師對於社會議題的關心。「從貧富不均、族群問題到環境污染,這些社會現象都是全球化時代的普世性議題。近年來我們也看到許多設計師從這些問題出發,思考如何藉由設計,為改善社會問題貢獻心力。」

森林木人_03 從入口大廳一棵森林木開木儀式,訴說永續林⽊業互存關係_郭恩愷攝

舉例而言,2020年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Presence in Hormuz 02, Community empowerment via urban development, Hormuz Island 」ZAV建築團隊,便以伊朗荷姆茲小島上富含礦物質的彩色土壤為素材,改良伊朗建築師納德.哈利利(Nader Khalili)過去開發出的「超級泥磚土袋」創新技術、號召當地民眾參與營建,搭建出色彩綺麗柔美且兼具永續性的公共空間,希望藉此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為拮据的在地社區帶來實質經濟收益。「這項設計從在地經濟與社會議題出發,為島上居民創造出可永續發展的公共空間,非常具有啟發意義。」姚政仲說道。

Presence in Hormuz 02, Community empowerment via urban development, Hormuz Island, Iran 3

觀察所處環境,以設計提出解方
同樣展現社會關懷的還有2021年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House of Dreams」。由香港 Insitu Project 團隊設計,邀請村民參與,共同將河南周山村老舊窯洞,改造為美感獨具的農村開發培訓基地,同時也是在地村民記憶裡的「夢裡老家」。「House of Dreams振興廢棄的聚落,除了保存文化遺產,更具有積極的教育理念。這件作品讓世人看見農村經濟、環境與社區發展的未來。」

4

3

也因此,面對現正起跑徵件中的2022臺北設計獎,姚政仲也建議新一代設計師用心觀察自己所處的環境上,可以關注討論的議題,並從自己所在之處出發,用設計提出解決的辦法。公共空間的建造目的,便在於提升公共福祉,如何開始為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努力,或許便是開啟好設計的箇中奧義。

2022臺北設計獎徵件中,總獎金380萬元,立即上網報名

2022臺北設計獎 即日起徵件至0715

image005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廣告

文字 | 郭慧   圖片提供 |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設計從來不是新鮮事:三世紀的 Villeroy & Boch,如何讓經典活在當下?

從歐洲皇室餐桌到現代人的衛浴日常,德國百年國寶品牌 Villeroy & Boch 早已是高品質生活美學的象徵。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不只延續近三世紀的工藝精神,也不斷嘗試與當代生活對話,讓設計的語言在時間與文化之間流動。

楠弘集團

當一個品牌走過近三百年,它所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是市場競爭,而是如何持續回應生活的變化。對 Villeroy & Boch 而言,設計不僅承載歷史,更是連結文化與人的語言。亞太區董事總經理Sami Häikiö 長年觀察市場趨勢與文化轉譯,他認為唯有讓歐洲的設計語言能被在地文化理解與吸收,品牌才有可能真正進入當代生活的感知層面。

楠弘集團

品牌語言的歷史厚度,如何在當代被延續

創立於 1748 年的 Villeroy & Boch,不只是洛林地區的一間瓷器工坊,而是橫跨三世紀的生活美學符號;它的歷史不屬於博物館,而是一座持續運作的靈感資料庫。從梅特拉赫的修道院工坊起步,品牌從十八世紀走來,歷經歐洲美學、文化與日常實用性的交織淬鍊,逐步發展出專屬於 Villeroy & Boch 的設計語感與風格肌理,成為當代設計師創作的重要養分。對 Sami Häikiö 而言,V&B 的設計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每一項作品背後,都承載著品牌數百年來對形式、比例與文化的長期思考。

楠弘集團

近年推出的 Antao 系列,靈感取自森林清晨露珠的形態,將微觀生命轉化為當代空間的有機曲線;而 1971 年問世、2020 年重返市場的 La Boule 球形餐瓷組合,則以精準比例與模組化結構,詮釋經典如何蛻變為當代生活的美感細節。「我們的設計從不模仿歷史,而是用歷史對話當代。」Sami 認為,這種再詮釋的能力,讓 Villeroy & Boch 同時保有優雅底蘊與面向未來的語言。

楠弘集團

當生活節奏轉變,設計也必須回應新的需求

觀察亞洲市場近年的變化,Sami 注意到一項關鍵趨勢:居家空間不再只是功能集合,而是成為情緒流動與風格展現的容器。特別是在衛浴領域,他提到消費者已不滿足於「風格」與「實用」,而是期待這個空間也能承載自我生活的投射。V&B 於是從使用情境出發,蔓延出自由的獨立式浴缸、智能馬桶、情境式淋浴等多樣化選擇,搭配自然材質與柔和色彩,讓每個角落都能營造療癒與儀式感。他強調,好的設計應該是「可感知」的,而非流於形式。亞洲市場對細節的敏感、對質感的要求,也反過來促使品牌持續在工藝精度與空間氛圍上下功夫;如此體驗式設計,也讓 Villeroy & Boch 成為全球高端空間的首選之一,不只在德國擁有 70% 的衛浴市佔率,更廣泛應用於香格里拉、文華東方、半島酒店等國際頂級酒店體系。

楠弘集團

與其複製歐洲生活,不如創造在地共感

當品牌邁向不同文化語境時,能否建立真正的情感連結,是成敗關鍵。對 Sami 而言,品牌與在地的關係從不是單向輸出,而是透過共創,描繪出能貼近人們生活習慣的嶄新場景。他以與楠弘合作的台中旗艦門市為例,從空間設計到動線配置,皆由熟悉台灣市場的團隊主導,V&B 則輸入品牌美學視角並提供完整產品支援;這樣的分工不只是尊重文化,也讓品牌精神以在地方式自然融入生活。他形容這間門市不只是銷售據點,而是一場關於「如何在日常裡體驗設計精神」的沈浸式提案;在這裡,歐洲的歷史不再只是背景,而是透過台灣的轉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說:「我們相信,真正有生命力的設計,從來不是複製,而是在對話中誕生。」

文 | 邵瀠萱  圖片提供 | 楠弘集團

Aesop把老台南裝進店中!揉謝宅日式老屋語彙、林百貨幾何輪廓,打造如家舒適的暖色調空間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每走進一間Aesop店鋪,就像讀了一則街區故事。Aesop向來擅長將在地語彙融入店鋪,與品牌俐落、講求秩序的空間設計策略相互揉合,打造出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體驗空間。隨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揭幕,Aesop新店亦同步開張,店鋪設計自兩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地標「謝宅」及「林百貨」汲取靈感,再現府城獨有的懷舊氣息與生活感。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將古城記憶揉入空間設計

作為台灣歷史最為悠久的城市,台南建城400年來歷經無數蛻變,從大航海時代作為對外貿易的據點,逐漸演變為島嶼的政經中心,如今則是文化底蘊及當代創意激盪的古城。歷經時光淘洗,台南的歷史記憶沈澱於蜿蜒的街巷之中,烙刻在老屋的古木與磚瓦之間。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Aesop新光三越台南小北門店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乘載府城記憶的兩座地標。設計團隊對空間想像自「台南謝宅」啟程,這座修舊如舊的歷史老屋,優雅地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材語彙,也蘊藏著家的溫度與寧靜氛圍。格局靈感則源自「林百貨」由俐落幾何線條構築的氣派佈局。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呼應「謝宅」及「林百貨」的設計細節

店鋪汲取謝宅的日式設計語彙,融合貼近台灣人日常的自然元素,如編織竹簾、木製家等,以原木色調包覆整個空間,如夕陽在此永恆不墜。貫穿全店的六角形檯面,其造型呼應林百貨的空間佈局,幾何感強烈、輪廓典雅大器。天花板與牆面則以圓弧拱形構成,為空間形塑更加親密的尺度感。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花磚、掛畫藏在地風景

產品陳列櫃則以溫潤木質打造,下方櫃體層層堆疊的木片遠看如樹木紋裡,為店鋪注入有機氣息。店鋪中央具份量感的木造櫃檯,上頭鋪滿由台灣在地職人「爿爿花」手工打造的花磚,藉此向在地傳統工藝致敬,也展現了屬於台灣人的常民美學,為零售場域注入生活氣息。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牆上畫作《鑲金招牌》出自現居柏林的台灣藝術家柴喬軒之手,他以台南作為設計構想,抽象描繪出連排的土黃色老屋在陽光照耀下浮現金邊,將府城的街市印象和暖陽引入店中。

把老台南裝進店中!Aesop新光三越小北門店空間以謝宅、林百貨為靈感打造
(圖片提供:Aesop)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