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埃爾溫‧奧拉夫」大型個展!從荷蘭攝影大師40年作品中,一窺攝影美學

台中國美館埃爾溫‧奧拉夫大型個展

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美館)推出「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展覽,於2022年8月13日至11月27日在國美館101展覽室開展。本展由韓國水原市立美術館策展人朴賢珍策畫,精選跨足時尚與藝術的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的攝影、裝置以及錄像等約134組件作品,在橫跨40年的各系列創作中,除完整介紹奧拉夫的創作脈絡與他持續關注的當代社會議題,也藉由4個分區子題呈現其作品中看似安靜完美的生活表象,實則揭露當代社會中不盡完美的「未竟世界」。

展覽主視覺
國美館推出「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大展,帶大家一窺攝影大師的美學視野。

跨足時尚與藝術之間的荷蘭攝影師埃爾溫‧奧拉夫

主修新聞學的藝術家埃爾溫‧奧拉夫,專注於以影像反映當代社會中人類文明存在的可能問題與關懷,其同時跨足時尚與藝術之間,以充滿電影感的場景,表達富於戲劇化的人物情感,其精準細緻的美學邏輯,常是觀者對他的印象;而奧拉夫致力於在美麗的視覺場景中,以自身創作語言表達普世人類、自然處境的關懷,就正如同展覽名稱,他所創造出來的「完美時刻」,實為反映自身對「未竟世界」尚未完整的理想世界的種種沉思與關心。

台中國美館「埃爾溫‧奧拉夫」大展4大展區亮點!

特別展區:「引經據典:12位大師與埃爾溫‧奧拉夫」

奧拉夫自幼深受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的繪畫作品啟發,因此在展覽入口的特別展區,他與荷蘭國家博物館合作、挑選了12幅典藏的古典繪畫,並以當代攝影手法回應,創造對話,並娓娓道出他善於創造場景攝影的技法,與荷蘭古典繪畫構圖巧妙呼應之處,讓觀眾延伸更多攝影藝術欣賞視角。

  

Berlin_Porträt 01 - 22nd of April-BW_2012
埃爾溫‧奧拉夫_肖像1_2012

SK-A-4038-00_1
 杰拉德・特.伯爾奇_農民服裝的女孩坐像_1650~1660

April Fool 2020_9.45am_2020

埃爾溫‧奧拉夫_希望5_2005


SK-A-3064-00_1

約翰尼斯・科內利斯・維斯普倫克_藍衣女孩肖像_1641


第一分區:「情境時刻:敘事性演出」

奧拉夫藉由精心布置的背景,敘述人類的戲劇性情感。2000年以降,他主要的創作主題是感覺和情緒。他也積極應用不同的媒材,於視覺圖像中加入敘事舞臺,創造循環性的敘事。2012年的作品《鑰匙孔》是一組裝置,外部張貼平面攝影而內部則播放兩部影片。它形成一循環性結構:當觀眾透過鑰匙孔窺視內部的瞬間,外部照片的人物也凝視著觀眾正在窺視的樣貌。

April Fool 2020_9.45am_2020
早上9點45分_2020

Rain_The Ice Cream Parlor_2004-s
冰淇淋店_2004

第二分區:「城市空間:奇幻意境」

2010年起,奧拉夫開始以真實城市為背景製作一系列作品。自此時起,他作品中現實與藝術性虛幻的界限更顯模糊。在本區中,藝術家擺脫照片記錄現實的傳統,間接地揭露出各個城市在急遽變化下所被投射的虛幻性,藉此將敘事賦予照片之中。至今,探索現實與虛幻的邊際仍是奧拉夫作品的一大特徵。

Berlin_Freimaurer Loge Dahlem - 22nd of April_2012
達勒姆共濟會會所_2012

Palm Springs_American Dream, Self-Portrait with Alex I_2018
美國夢:與艾力克斯的自攝像_2018

第三分區:「經典圖像:超越當代」

奧拉夫在《在林中》系列,開始以大自然為背景展現出超越現實的樣貌。這些圖像雖與19世紀的浪漫主義繪畫相仿,但他將「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這個議題代入不完美的世界,呈現出「完美的時刻」。細看在寧靜的黑白風景中的人物,會發現他們與自然的連結像是消失了般,他們不是戴著耳機就是在自拍,毫無意識到廣闊的大自然。人類輕忽大自然的傲慢,對比照片中的漫天大霧和壯闊山勢,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無垠是人類永遠無法征服的。藝術家刻意使用模稜兩可的象徵來混淆觀眾,在作品的結尾留下了些開放式的空白。

Im Wald_Der Schwan_2020-s
天鵝_2020

Im Wald_Porträt XI A_2020
肖像XI-A 2020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

展覽時間:2022年8月13日至11月27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資料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開展:打破電影院與美術館的界線,走進蔡明亮的當代影像世界

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開展:以《行者》系列電影為主軸,走進蔡明亮的當代影像世界

高雄市立美術館將於5月17日起至8月10日盛大推出展覽《行者十步:蔡明亮》。本展為高美館首次與國際名導蔡明亮合作,以《行者》系列電影為主軸,為該系列累積12年、完整10部影片集大成之呈現。展場結合紙張、鏡面與多媒體投影,打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更透過電影馬拉松、展覽以及展期間講座與導覽活動,邀請人們走進蔡明亮的當代影像世界。

切入影像的多重角度

《行者》系列電影自2012至2024累積12年,走過8個城市,全系列10部作品包括:《無色》、《行者》、《夢遊》、《金剛經》、《行在水上》、《西遊》、《無無眠》、《沙》、《何處》、《無所住》,將於高美館以有別於影廳的展映方式呈現,提供觀眾切入影像的多重角度。此次在高美館的展覽中,除了將紙張作為電影銀幕外,展場內座椅則是蔡明亮珍藏多年的老戲院椅,他親筆抄寫的《金剛經》也將於展中呈現,並展出其逾10年來《行者》系列相關手稿、素描、文獻檔案,打破電影院與美術館的界線,讓觀眾遊走在影像、聲音、文字、紙張與畫作之間,凝視蔡明亮不設疆界的精神空間。

蔡明亮以獨特的當代影像語言,將電影裡的時間性與美術館的空間性完美融合,打造具流動性、當代性與藝術性的冥想場域。(圖片提供:高美館)
蔡明亮以獨特的當代影像語言,將電影裡的時間性與美術館的空間性完美融合,打造具流動性、當代性與藝術性的冥想場域。(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把《行者》系列10部作品視為有機體,透過光影、聲響與空間裝置,提煉行者的生命旅程。(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把《行者》系列10部作品視為有機體,透過光影、聲響與空間裝置,提煉行者的生命旅程。(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10部《行者》作品在此次高美館的展出以不同方式呈現,展中亦包含了過去在劇場中的創作元素,隨著場域的不同,也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10部《行者》作品在此次高美館的展出以不同方式呈現,展中亦包含了過去在劇場中的創作元素,隨著場域的不同,也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放下執著、看穿表象」

策展人孫松榮指出,蔡明亮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創作者,最早從劇場開始,後來進入電影界。他以獨特的緩慢風格,已經在世界電影史上建立了獨特地位。《行者十步:蔡明亮》不只是導演身份上的一種轉變,也是一段新創作旅程的開始,這段旅程可以展場導演手寫的《金剛經》來說明他的創作思想:放下執著、看穿表象,從而追求內心的智慧和自由。

蔡明亮於高美館為展覽《行者十步:蔡明亮》親手抄寫金剛經(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蔡明亮於高美館為展覽《行者十步:蔡明亮》親手抄寫金剛經(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像是逆向而行的旅人

蔡明亮拍攝《行者》系列的方式,不是靠劇情推動,而是用一種很慢、很靜的節奏,帶領觀眾去感受不同的情緒和感官體驗。他像是逆向而行的旅人,用慢來對照當今電影界普遍追求快速節奏的風潮。如果當初唐朝的玄奘不顧禁令,勇敢西行取經,那麼蔡明亮就是用影像當作經文,在電影、劇場、展覽等不同藝術領域之間穿梭。他跨越空間和媒介的限制,用他獨特的緩慢,走出一條讓人重新思考時間與觀看方式的行者之路。

《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打破電影院與美術館的界線

蔡明亮提到:「在這十幾年,我想自己在台灣做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美術館和電影院拉在一起。」出身自劇場、又是電影人的他,因電影免不了要顧慮市場,十分欣賞美術館的自由自在,所以他想到在美術館展出,從小小觀眾開始培養浸潤在美學中的質感與鑑賞能力。這次在高美館的展覽中,蔡明亮透過亞儂弘尚希的畫作作為影像的切割畫面,10部《行者》系列電影彷彿像是經淬鍊後的鑽石,觀眾走入展場,就如同站在行者之間。

蔡明亮於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開幕現場(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蔡明亮於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開幕現場(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蔡明亮於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汯呄霖電影、攝影:許懷哲)
蔡明亮於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汯呄霖電影、攝影:許懷哲)

推出《行者十步》電影馬拉松

另外,高雄市電影館串連響應,5至8月也在內惟藝術中心推出「行者十步:蔡明亮」10+10專題影展,除《行者十步》電影馬拉松場、特選場播映外,亦策劃蔡明亮經典作品回顧與導演推薦電影精選;與此同時,美術館規劃多場系列推廣活動,期待觀眾自由緩步在美術館與電影院之間,親身感受蔡明亮的「慢走」哲學。

蔡明亮於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汯呄霖電影、攝影:許懷哲)
蔡明亮於高美館《行者十步:蔡明亮》展覽現場(圖片提供:汯呄霖電影、攝影:許懷哲)

多場系列推廣活動

6月21日規劃的美術館夜行活動,展間於夜間開放,規劃蔡明亮及孫松榮擔綱「夜之啟蒙人」進行深度解說,並邀請演員李康生以「行者」之姿帶領參與者漫行,感受夜間美術館的獨特感官體驗。7月19日則規劃跨域講座「紅衣僧影-美術館一遊」,由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主持,邀請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與蔡明亮對談;隔日7月20日並將舉辦蔡明亮展覽專書簽書會。8月2日所辦之「與青少年對話-十步,慢行」對談則廣邀青少年觀眾與蔡明亮面對面交流,展開跨越世代的藝術對話。

展覽記者會上,他合作多年的演員李康生與亞儂也精心準備一段演出,在亞儂清唱的美好旋律中,李康生以行者的緩步慢行,帶領現場嘉賓一同揭開《行者十步》的展覽序幕。(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展覽記者會上,他合作多年的演員李康生與亞儂也精心準備一段演出,在亞儂清唱的美好旋律中,李康生以行者的緩步慢行,帶領現場嘉賓一同揭開《行者十步》的展覽序幕。(圖片提供:高美館、攝影:林宏龍)

行者十步:蔡明亮
展期:2025.05.17 - 2025.08.10,每週二至週日09:30-17:30(週一休館)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展覽室
更多展覽資訊與報名詳情,敬請鎖定高美館網站公告,以及臉書專頁Instagram

資料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以莫內《睡蓮》為首的印象派名作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將於611日揭幕,展覽由美國印象派收藏名家伍斯特美術館(Worcester Art Museum)策劃,集結莫內、雷諾瓦、塞尚、哈薩姆等40位印象派大師作品真跡,爬梳印象派顛覆傳統、從巴黎走向世界的完整發展軌跡。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50+印象派名作真跡來台

創立於19世紀末的伍斯特美術館,在創館初期便收藏當時尚未廣受歡迎的印象派,成為全美國第一座購藏莫內《睡蓮》系列的美術館。後來印象派日益壯大,館內豐富的法國、美國印象派作品吸引許多藝術迷慕名參觀。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伍斯特美術館。(圖片來源:Worcester Art Museum)

此次富邦美術館與伍斯特美術館合作,將52件印象派真跡空運來台,從法國印象派巨擘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Paul Cézanne)、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到美國印象派大師卡薩特(Mary Cassatt)、哈薩姆(Childe Hassam)等,帶領觀眾回溯印象派的誕生與擴展之路。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Camille Pissarro〈The Duquesne and Berrigny Basins at Dieppe, Overcast Weather〉, 1902, Stoddard Acquisition Fund in memory of Mr. and Mrs. Robert W. Stoddard, 1999.67

3大焦點帶看印象派,一場撼動傳統的視覺革命

展覽將聚焦於印象派繪畫的3大關鍵特色:捕捉眼睛所見的瞬間印象、走出畫室進行戶外寫生、運用明亮色彩與鬆散筆觸展現光與空氣的流動感。策展敘事從印象派的革命性起源與對傳統繪畫的顛覆,到巴黎作為印象派的中心、印象派在歐洲的擴展、美國畫家利用印象派技法描繪美西風景的獨特手法等,看藝術家們如何撼動傳統,及印象派如何改變人們觀看的方式。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Childe Hassam〈The Breakfast Room, Winter Morning, New York〉, 1911, 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1.29

盤點莫內《睡蓮》等3大亮點作品

52件展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莫內經典的《睡蓮》,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創作之一,透過層層疊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捕捉水面上瞬息萬變的光線,展現對光與色彩的終極追求,是印象派走向現代抽象藝術的重要橋樑。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睡蓮》,1908年,油彩、畫布,94.8×89.9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10.26

有「美國莫內」之稱的哈薩姆,則以《在法式庭園中採花》一作為代表,畫作色彩繽紛、清新脫俗,完美融合印象派對光影的獨特詮釋與美國本土精神。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柴爾德.哈薩姆(Childe Hassam),《在法式庭園中採花》,1888年,油彩、畫布,71.1×55.1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Theodore T. and Mary G. Ellis Collection, 1940.87

美國印象派最重要的女畫家之一——卡薩特,是當時極少數能打入法國印象派圈子的女性藝術家,有別於其他印象派畫家鍾情於塞納河畔風光,她選擇描繪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時刻,經典作品《母與子》精準捕捉親情的真摯與溫暖。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雷娜.勒費弗抱著裸嬰(母與子)》,1902-1903年,油彩、畫布,68.1×57.3公分,Worcester Art Museum, Museum Purchase, 1909.15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預售票即日起販售至6月10日,門票詳細資訊整理如下:

「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光、跨越海洋」

Frontiers of Impressionism: Paintings from the Worcester Art Museum

 

展覽期間|2025.06.1109.29(週二休館)

展覽時間|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門票資訊詳細如下|購票請點此

 

預售票,販售至2025.06.10

單人票 $220

雙人套票禮品組(下滑有產品圖)

微光睡蓮組 $440,含2張展覽票及1件《睡蓮》3D光柵磁鐵

光映睡蓮組 $990,含2張展覽票及1件《睡蓮》隨行杯

 

展期間

全票 $450

愛心票 $220

› 12年國教票暨教師票 $100

莫內《睡蓮》即將登台!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美國」6月開展,集結52件大師真跡
(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