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小花計畫《Re:小花盛開的回音》高雄綻放!3個展覽彩蛋、11件作品創作概念

2022小花計畫《Re:小花盛開的回音》高雄綻放!看3個展覽彩蛋、11件作品創作概念

離鄉求學、追尋理想,似乎是成長的必經歷程,而伴隨成長而來的陣痛,不只有對未來的不確定,還有看過往熟悉事物流逝的失落,每每返鄉,是不是總覺得有什麼正逐漸流逝,而那份失去卻無以名狀?2015年,設計師方序中啟動《小花計畫》,記錄伴他成長的屏東共和新村,回望與外公生活的回憶,也爬梳眷村存在的意義;經過七年積累、2019年首檔展覽《查無此人》的淬煉,第二屆展覽以《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為名於高雄金馬賓館舉辦,集結9組音樂人與11組藝術家,結合音樂、設計與藝術三重表現形式,溫柔喚醒觀者對「家與情感」的感知。

A20220525191214321
《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於高雄金馬賓館當代藝術館舉行

2019與2022年,小花計畫展覽的3個不同之處

《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與2019年《查無此人》同樣由方序中擔綱總策展人、五月天瑪莎任音樂總監,展出作品都以音樂人、藝術家共創形式呈現,上屆7組經典作品這次也在金馬賓館展出,那不一樣的地方又有哪些?

策展人方序中、邵雅曼。
策展人方序中、邵雅曼

01. 金馬賓館建築、周圍環境與展品互動性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執行長邵雅曼為本展策展人之一,負責現地藝術概念,「從一樓到三樓,就像在看小花從土裡面冒出、生長再到綻放的過程。」策展團隊善用金馬賓館具開放性、玻璃窗散佈的建築特色,讓港都微風、陽光與作品產生互動,無論是7件經典作品、4件全新創作都與展場環境緊密貼合,也就是說,觀者可試著感受「藝術作品本身是作品,它和金馬賓館的互動關係又是另一件作品」的雙重體驗,而若過去在台北當代看過7件舊作,這次到金馬賓館欣賞會有不同層次的體驗。

A20220525191213585
金馬賓館一隅

02. 全新作品!藏在展場各處的AR小花

觀展之餘,別忘了在金馬賓館找找藝術家李宸安埋藏的《音花》,這件作品以AR互動式影像呈現,李宸安自展覽中10首歌曲中各擷取一段音頻,透過電腦程式分析資訊,並以聲音頻率衍生出花朵,這些帶有水泥質感的花朵不存在於現實,觀者必須用自己的行動裝置、下載「Lighten AR」APP後,在天花、牆面各處找尋。

《音花》,《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2
李宸安《音花》

03. 購票就有獨家EP,小花錄音帶同步販售

瑪莎特別提到,這次只要購買門票就可獲得「Re:小花盛開的回音」獨家EP,現場亦販售與「感傷唱片行」合作推出的錄音帶,全透明的錄音帶磁帶藏有音花意象、外部呈現水泥牆面般的粗獷質感,其表面可以撕開,讓每個購買錄音帶的人,都能擁有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小花是關於記憶、展望的展覽,所以特別用『過去』的載體,裝載象徵『未來』的音樂。」不妨把現場感受匯聚於心,回到家再襯著音樂細品一回。

A20220525191200140
購票就可獲得「Re:小花盛開的回音」獨家EP

10件展品創作概念一覽!

(NEW)01. 宇宙人X大聲光電《無所事事》《光電獸#34-無所事事》

本作位於兩個展區間的小長廊,一不小心就會錯過,但宇宙人與大聲光電卻認為「不小心錯過」這個可能發生的意外,與作品所要傳達的意境相符。《無所事事》寫在疫情期間無所事事的時刻,而這份「被迫享有的悠閒」反倒是宇宙人如今所想念的、已然失去的時刻。大聲光電在《無所事事》輕快旋律中加入流水聲,並透過光影配合旋律、節奏,創造出飄飄然、懶洋洋的氛圍,無論你注意到或不小心忽略這件作品,經過這條廊道都會被撫慰。有趣的是,大聲光電在裝置中埋入2個小巧思,分別是全作用了44個燈、燈與燈之間都隔了44.5公分,這些不說沒人注意到、說了讓人會心一笑的小細節,讓這件作品更有意思。

《光電獸# 34 - 無所事事》,《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宇宙人 X 大聲光電《無所事事》《光電獸#34-無所事事》

(NEW)02. 劉若英 + 陳建騏 X 邵雅曼 《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

走入展間,就像走入一場夢境,當中不僅有邵雅曼一系列繪畫創作,還有透過投影、裝置材質折射出的光芒在畫作上、環境中創造視覺層次的巧思,究竟地面絢爛色彩是投影效果,或是從窗外光線流入後形成的光影?如夢似幻的視覺性引人探尋。

《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劉若英 + 陳建騏 X 邵雅曼《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

音樂上,陳建騏在欣賞邵雅曼畫作後,以畫中具空氣感、流動性的夢幻氛圍做發想,透過音樂呼應「生命猶如夢境」的作畫理念,製作由劉若音演唱的《夜晚的光明》。特別的是,陳建騏讓歌曲中的「不同聲部」成為場域裡各自獨立的聲響,也就是說,各音響分別播放劉若英的歌聲、吉他聲、琴聲⋯⋯等,聽者可隨心改變站位、自己「微調」音樂,而在移動的過程中,亦能感受到展場內各處光影的變化。除此之外,邵雅曼特別提到畫中藏有聲音小彩蛋,別忘了靠近細細聆聽。

0625
劉若英 + 陳建騏 X 邵雅曼《夜晚的光明》《有光的地方 II》

(NEW)03. 林以樂 + 瑪莎 X 羅智信《地板內早餐》

藝術常讓人覺得遙遠、難以親近,但林以樂卻在藝術中找到許多創作者的共通語言——「幽默感」,剛好的是,藝術家羅智信認為「黑色幽默」就是自身作品的特質之一,因此幽默便成為貫穿《地板內早餐》的核心元素。這件作品集合了各種碰撞後令人難以預測化學效應的元素,比方說林以樂演唱帶派對感的改編版《藍色多瑙河》,還有羅智信創作似座椅、如走道又像階梯的大型裝置,兩人鼓勵觀眾重看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感受與建築空間中的關係,一扇被裝置擋住的門該如何進入?一首被改編的經典圓舞曲要怎麼感受?不妨踏上「假樓梯」、彎著腰走進門,在展間內慢慢品味。

《地板內早餐》《Come into My Drain》,《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林以樂 + 瑪莎 X 羅智信《地板內早餐》

04. 茄子蛋 X 王宗欣《我夢見了小叮噹》

小時候的美好,總要長大後才知道,而茄子蛋與王宗欣在創作對談間,想起了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動畫。茄子蛋提取記憶裡童年的想像力創作《我夢見了小叮噹》,希望一直保有「好玩」心態去想像世界;王宗欣則用「門」裝置呼應歌曲,「小叮噹的任意門是很自由的,想去哪就去哪,但我特意將這扇門倒著放,上面放了很多鎖,還有我在家翻出來20幾年前的貼紙,提醒大家『很多事情過去了,就是沒有了。』」展場中亦可見王宗欣將空間化作巨大掃描器,他在門的貓眼上架設錄像攝影機,其記錄下的定格畫面自左右不停輸出,顯化了空間、時間交錯堆疊出的記憶模樣。

《我夢見了小叮噹》,《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茄子蛋 X 王宗欣《我夢見了小叮噹》

05.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 《很難很難》

「消失的靈光,不會再回來了。」創作對談間魏如萱的這句話,讓「光」成為作品焦點。極暗的展間中央有座眷村小雕塑,微小但亮度極高的光球將帶著觀者循著樂音、光線,在20分鐘的展演間感受生命流動,並逐漸窺見雕塑全貌。

《很難很難》,《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2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很難很難》

從樂曲到藝術裝置,交融了創作者對於生命消逝與新生的情感投射,魏如萱以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同時遭逢家人、摯友和寵物殞落的劇變,藉以詞的譜寫,敘事生命一生一滅的往復循環;藝術家團體豪華朗機工以「光」營造氛圍,亦是追憶離世的團員以及感懷城市變奏中消逝的人、事、物。

《很難很難》,《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魏如萱 + 鳳小岳 + 陳建騏 X 豪華朗機工《很難很難》

06. 阿信 X 明和電機《隱形的紀念》《文庫楽器》

這件雙頻道錄像裝置作品,一側為阿信演唱歌曲的動態記錄,《隱形的紀念》一曲由阿信重新轉譯,講述愛與守護是有幸福期限的,提醒觀者莫忘旅途的風景與足跡;另一側為日本明和電機演奏木製樂器書《文庫楽器》的畫面,中央展檯上則展示了7本「可演奏的書籍」,明和電機以書為擬向,開發設計出木魚、陶笛、拇指琴、玩具鋼琴、烏克麗麗等書本樂器,讓體驗不僅止於聽覺,也是有關視覺關聯的探索。

《隱形的紀念》,《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阿信 X 明和電機《隱形的紀念》《文庫楽器》

07. 方序中 X 蘇益良《親愛的____》

本作以方序中的外公為拍攝主角,藉此詮釋時間的變化,他是「小花計畫」的核心人物,指涉了每個人皆有長輩或思念的人。創作團隊特地回到方序中屏東老家進行拍攝,並以多媒體裝置呈現作品,投影於紗幕上的慢速影片,展露外公臉部所有細微的情感變化。

《親愛的___》,《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_1
方序中 X 蘇益良《親愛的__》

08. 告五人 X 吳仲倫《鹿》

告五人這首寫於出道前的歌曲,記述一路以來成長的足跡,而在經歷累積後重新詮釋這首歌,是一種對家鄉宜蘭潮濕黏膩的回望,也是探問在走向成熟的路上依舊珍視如昔的是什麼?而藝術家吳仲倫以「壁癌」為靈感,將小時候對於潮濕的切身記憶,轉化為一組機械結構的裝置作品,連結了彼此離家出外打拼的共鳴。遠遠看著作品,它是靜止不動的,唯美卻疏離,但若走近,白沙便會緩緩流下。吳仲倫藉此暗喻,很多事情必須「靠近」才會發現,否則只會觀察到結果,而不知是什麼樣的過程導致了這樣的結局,如同人們總想著「家總是會一直在那」而將其置放一旁的心境,老是忘記唯有願意走近、才能看得清晰。

《鹿》,《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告五人 X 吳仲倫《鹿》

09. 家家 X 曲淵澈《回家》

家家在2019年翻唱由瑪莎重新編曲的順子名曲《回家》,渾厚聲線與香港藝術家曲淵澈具流動、包覆性的影像創作貼合。對年少即離開家鄉台東、北上打拼的家家來說,火車站的種種聲響就是回家、離家的回憶集合,作曲團隊為此搭上台北前往台東的火車,沿線採集聲音樣本融入作品中;錄像方面,曲淵澈以科技的創作手法復刻香港九龍寨城、溫哥華移民,以及曲爺爺的兄長歷經韓戰輾轉來臺的故事,多線的視角彼此穿插,映射了遷徙、移民與離散的跨域想像,引申了「回家」與「不能回家」的兩面探觸。

《回家》,《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家家 X 曲淵澈《回家》

10. HUSH X 李霽《大樹小花》

收到小花計畫邀約時,HUSH直覺地想起家庭,進而回憶起老家門口曾有棵芒果樹,雖然老樹因產業道路拓寬而被拔除,但早已是他成長過程中難以忘懷的印記,更是家園的象徵。因此,HUSH巧妙透過大樹、小花的鮮明對比,並汲取「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寓意,譜寫出這首關於「失去」的輕柔樂曲。與樂曲相映的藝術裝置由李霽創作,以植物為媒材重現芒果樹的輪廓,不過這棵大樹不如HUSH印象中繁茂,而是乾枯的、沒有枝葉的形象,藉此象徵「消失」,人們只能透過輪廓去臆測它原本的形體與樣貌;裝載大樹的冰箱,則是一種「附加的保存機制」,冰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來保存食物的好夥伴,李霽用隱晦又詩意的表現手法,悄悄探問著,有沒有可能它也能用來保存記憶?

《大樹小花》,《小花計畫2022-Re:小花盛開的回音》,展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Photo:ALIEN Art 永添藝術
HUSH X 李霽《大樹小花》

小花計畫 2022 - Re:小花盛開的回音

展覽日期|2022年6月25日~10月30日

展覽地點|永添藝術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111號)

門票資訊|全家FamiPort、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販售,門票皆含1張獨家EP

圖片提供|相信音樂、ALIEN Art 永添藝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