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設計展〈未來巡航Future Safari〉展覽:登船看展,未來號帶你穿梭過去、探索現代、航向未來

2022台灣設計展「未來巡航Future Safari」

經濟部與高雄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台灣設計展」,10月7日即將登場。「中央展區」的4大主題展覽委由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其中位於6號碼頭的「未來巡航」展出形式尤為特別,竟是邀請大家登船看展!本展由「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策劃,在策展人陳普號召領軍下,集結「彡苗空間實驗」進行船艙改造、「文化銀行」梳理海港故事,三大設計團隊齊以亞洲新灣區未來發展為命題,共同打造海上沉浸式展演場域—「未來號」。

2022台灣設計展「未來巡航Future Safari」
觀光渡輪化身為台灣設計展唯一的海上展館,於6號碼頭展出體驗

圖片 2
觀光渡輪化身為台灣設計展唯一的海上展館,於6號碼頭展出體驗

劃時代綠能渡輪變身亞灣區智慧觀光載體

高雄港是南臺灣最美的綠色港口,不僅獲有歐洲生態港認證,也積極擴展海上綠能。而全亞洲第一艘電動渡輪—「旗福一號」,更是以此地為母港進行首航,特色是無噪音、無汙染、無油煙味,讓國內電池製造與造船技術獲得世界肯定,在交通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策展人陳普認為,過去的高雄港承載的是實體貨物,而未來的亞洲新灣區則是資訊、虛擬經濟、數位資產交匯的未來之港。在這層意義下,選擇技術再進階的「旗福二號」作為展示主體,從船艙改造、策展規劃以及高科技顯示技術的導入,將交通渡輪原有的運輸功能,提升為海洋智慧觀光的載具,並為其定名「未來號」,期許這艘渡輪能帶領觀眾穿梭時光與領航亞灣。

圖片 3
具公共性且滿足全齡體驗的情境再造-二樓船艙空間改造

探索高雄港300年,實體連結虛擬的未來之港

未來號船體分為上下兩層,展場動線也分為兩層。其一樓主要探索這片海域的過去式與進行式:從17世紀的荷治時期作為起點,歷經明鄭、清領、日治與民國等各個階段,探索高雄港300餘年間的演進與產業脈絡,進而展望未來。一走入船艙,入口意象為多角面組成的立體螢幕裝置,觀眾可以從任何角度觀賞影片,為展覽拉開序幕。接著以LED牆面呈現高雄海事資源與關係人物訪談,幫助觀眾快速了解海事技術與人文情懷,接續尋找大港文化前進的歷史動力。

圖片 4
多角面組成的立體螢幕裝置,為展覽拉開序幕。

而海港城市的發展脈絡與船舶密不可分,文化銀行特別整理出歷史上10艘與高雄港具有淵源的船隻,再交由日目團隊從二維檔案照片建構為三維立體模型,等比例縮放後3D列印輸出,從最大至最小的船艦皆透過當代科技立體重現,船艦比例一目瞭然!此外,一樓也展示珍貴的古董航海工具,部分展品如航空母艦望遠鏡、探照燈、羅經台等,可供觀眾互動操作,親身體驗海上航行的相關知識。  

圖片 5
展場內擺放10艘與高雄港有關的3D列印小船,讓觀展者感受船艦比例

圖片 6
現場陳列古董航海工具,供觀眾實際操作與體驗

船艙改造與創新科技 親子共賞體驗亞灣之美

觀眾走上二樓後,將感受到寬敞、明亮的嶄新空間。渡輪原本的座椅規劃相對擁擠,透過彡苗空間實驗團隊的巧思,首先改善乘坐的舒適性,將原本塑膠座椅改為玻璃纖維(FRP)椅墊與不鏽鋼基座,材質具高強度與高耐久性,且乘坐感覺更平穩舒適;接著降低椅背高度,讓觀者視野與窗外的海平面更為吻合,空間視覺上也更為通透。最後運用FRP特性,將椅背設計為波浪造型,並給予灰藍色質調,與海上的潮間交織相互輝映。椅墊高度也能滿足各種年齡層的觀看視角,適合一家人上船賞玩。

圖片 7
具公共性且滿足全齡體驗的情境再造-FRP波浪造型座椅

圖片 8
透明窗屏智慧導覽系統將於年底啟航上線

為了讓觀眾體驗前瞻觀光趨勢,本展特別引進工業技術研究院開發的透明顯示器,此為虛實融合的互動系統,置入船艙側邊宛如一道透明的玻璃窗景,遊客可將海面景色盡收眼底,同時透過隱形智慧系統的導覽視窗,了解港灣十大地標物、船隻資訊、地方商店資訊等,也規劃有虛擬未來生物從窗框中顯影,讓大小朋友一同沉浸於虛實交錯的智能海洋體驗。

圖片 9
55吋透明螢幕乘載亞灣導覽資訊,帶領大家巡航向未來

圖片 10
從實體鑄模到未來製造透過設計連結過去與未來

本展主視覺由日目視覺藝術團隊操刀,他們以衍生藝術描繪出左營龜山的輪廓,既象徵著在地歷史人文,同時具有高雄未來生物意涵;再將海事工具與船體零件解構,製作為3D物件素材,形成神獸的骨幹結構,呼應高雄從過去實體製造走向未來生產的新興產業。「未來巡航Future Safari」展覽不僅訴說高雄港之於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及亞灣新生活的重要性,也為年底啟動的觀光遊程之啟航做預備,歡迎您前來親身體驗亞灣的未來新視角。

圖片 11

圖片 12

【 2022台灣設計展展覽訊息 】

展館名稱:A5展區|未來巡航

展覽時間:2022/10/7-10/23

展覽地點:設計中島6號碼頭

►【未來巡航】展區採全預約制

領取動態航行票券,預約登上「未來號」

「未來巡航」官網 ➜ https://future-safari.com.tw/

「未來巡航」Line官方帳號➜ @672refka

經濟部工業局廣告

採訪 | 陳冠帆

照片提供 | 台灣設計研究院、日目247visualart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通帶逛《你的好奇旅程》!藝術有高牆?用創作的原始渴望搭一座你的城市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3 位主持人,以詼諧深刻的對話,陪伴無數通勤族穿梭於日常的喧囂與靜謐,這次他們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的《你的好奇旅程》展覽,在最後的〈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展區中,觀眾可以任意使用樂高拼砌城市、搭建想像。於是,他們坐進了這座城市現場即興創作,暢談好奇心如何連結生活與藝術。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是展覽中最具互動感的作品之一,參與者在一片白色樂高積木的海洋中自由創作,建構屬於自己的城市景觀。對李毅誠(誠誠)、張家倫(家倫)、何勁旻(何 A)而言,這不僅是一場藝術體驗,更是一次對創造力的回溯。誠誠分享,比起一般「組裝說明書式」的樂高,「這裡的樂高多到讓人安心,像是軍備競賽,零件多到你可以無止境地重複、擴張。」他聲稱自己的創作靈感是打造一座「不通風、不透光、如墓碑的人造建築」,刻意強調人為的控制感與封閉結構,彷彿在挑戰自然的界限,「小時候我也喜歡蓋這類型的樂高,像是要保護內心珍貴之物,這裡讓我重新連結那種感覺。」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何 A 的「衛星發射台」概念,來自他玩《坎巴拉太空計畫》(Kerbal Space Program)太空飛行模擬遊戲的記憶,故意讓建築呈現「一碰就壞」的危樓狀態,「我不只想蓋得比台北 101 高,還想讓小孩看到都怕怕的,不敢把我的作品拆掉!」家倫的構想則是一個拱門般的「入口」,象徵某種通往未知的邀請,竟意外地和何 A 的作品無違和合併,成為「衛星發射台的洩水閥」,「我滿期待別人拿我的零件去創造新東西,就像我們的節目,聽眾回饋讓頻道內容更豐富、更有層次。」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台通眼中的 Olafur Eliasson——「看似開放,其實絕對控制」

除了拼組樂高,3 人此行也走進其他展間。誠誠認為,Olafur 的創作兼具高度控制與普世性:「你都看得懂,但絕對做不出來。觀看時都有種『我怎麼沒想到』的驚訝。」他特別提到〈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1997)單頻率的黃光。何 A 則從另一個角度解讀,認為 Olafur 的作品帶有某種「攻擊性」或「不耐感」:「他的作品像在挑釁,吸引你靠近卻又不讓你觸碰。」而〈循環扇〉(Ventilator,1995)刻意設置在可觸及的高度,彷彿在試探觀眾的慾望,「整個展覽精確地控制觀眾的好奇心,最後用樂高釋放到訪者的創作慾望。」何 A 認為這樣的對比性令人莞爾,他隱約感覺到某種「反人性」的不耐,藝術家似乎有意凸顯人造與自然的差異,挑戰觀眾對物質與環境的認知。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立方體結構的演化計畫〉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積木國王大黑白「開幕特別版」協力創作。(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3 人忍不住熱烈議論,Olafur 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如:光、影、水、霧等與人類感知的連結,卻似乎有意排除「人」的存在感。何 A 提到〈苔蘚牆〉(Moss wall,1994)與記錄時間流逝的〈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和〈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他好像在說,人類其實沒那麼重要。〈單色房間〉中你無法好好自拍;〈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你看不到自己的表情。他要你把注意力轉向外部,凝視那些喚起好奇心的東西。」家倫補充:「他的作品邀請你安靜下來,與自己對話,觀察自己的身體如何與環境互動。」誠誠則指出,這也許是藝術家個人較尖銳的幽默感:「『你們都沒發現吧?』他總在提問,你是否忽略了明明再尋常也不過的彩虹和影子?」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多重影子屋〉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不是講幹話而已!輕鬆詼諧中深刻思辨

這趟觀展過程,彷彿是一次對 3 位創作者自身的映射。長期一起工作,彼此熟知癖好與節奏,卻也因為這種持續對話,累積出了對生活更深的理解力。「好奇心是所有創作的起點,也是燃料。『李毅誠為什麼喝酒都點 2 杯?』有人覺得沒什麼,但好奇心會讓你追問,然後找到故事。」誠誠分享,有次聊天中討論如何收襪子,3 人發現彼此方式截然不同——誠誠摺疊、家倫捲起來、何 A 則將一隻襪子「含住」另一隻。這些細微差異在節目中變成引人入勝的話題,展現好奇心如何將平凡轉化為趣味。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家倫坦言,自己私底下不是對其他人類好奇的人,但在錄製節目時會刻意開啟「追問模式」。他也說何 A 的突兀反而成為節目笑點,「何 A 的問題基本上都是服務自己,而不是服務觀眾,不過這種天外飛來一筆,也會意外挖到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他的怪。」看似無聊的瑣事,因為觀察、發問與執著,被賦予了新的厚度。誠誠指出:「我們最常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比起輸出,其實聊天最重要的反而是聽,讓對話持續延展下去。」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如果台通成為策展人?

這讓我們也好奇起,如果有一天,台通受邀進駐美術館展出,他們會選什麼片段?何 A 想像一個在展場中,模擬聽眾在捷運上、打掃家裡、開車等場域收聽節目的環境,集結 3 個主持人的笑聲集錦,讓觀眾感受到陪伴與共鳴,「想跟觀眾說『你不孤單』,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場景,大家的笑聲匯聚成一股力量。」誠誠則想展出節目中被剪掉的祕辛,如私下對特定人事物的犀利評論,認為這能呈現真實的對話樣貌:「節目是同時做給數萬人聽,但展覽是對 1 個人說話。來看展覽才能聽到從未公開的彩蛋。」家倫則幽默提議展示業配片段,笑稱這是節目價值的體現:「被標價是好事,讓你知道自己的價值!」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單色房間〉展出一景: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2025。(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同理差異 持續好奇

「我們最討厭那種孤芳自賞、設了高門檻,還覺得看不懂就是你不夠聰明的藝術。」在他們眼中,藝術最迷人的地方是「打開一個你從沒想過的角度」,是提醒「你怎麼沒發現呢?」如同台通的核心哲學,既可以輕鬆理解,但要做得自然且深刻,是另一回事。3 人至今依然是可以約去吃漢堡王的朋友,台通「從一個小問題一路往下挖」,使「陪伴」成為聲音最獨特的質地,一場場「用聲音搭建世界」的實驗,對話流動而誠實,彼此接住對方,也拆解彼此。誠誠說:「好奇心讓我們安心,光是『理解』本身,就能減輕人生的痛苦。」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攝影:鏡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臺灣通勤第一品牌
《台通》自 2020 年疫情期間由李毅誠創立,與張家倫、何勁旻共同主持。起初因疫情影響便當店生意下滑,啟發李毅誠與好友創辦節目,意外席捲 Podcast 圈,節目話題涵蓋生活瑣事、時事、動漫到社會議題,以輕鬆又深入的閒聊風格,累積大量忠實聽眾。開播後多次登上 KKBOX、Apple Podcasts 與 Spotify 最受歡迎節目榜,也在 2022 年獲邀擔任第 13 屆金音創作獎主持,持續以真誠、幽默的對話與魔性笑聲,打造和聽眾的共鳴與連結。

文|張瑋涵 攝影|好映像工作室_林家賢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7月號《Olafur Eliasson藝術特輯》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