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衝擊你對後人類時代的肉身想像

北美館_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_01

不論是擁有臃腫上半身、可承受劇烈衝擊的奇特人體,或是捧著水滴魚的悲傷男子,這些曾於網路上掀起話題、擁有深刻記憶點的雕塑作品,現在在北美館都能見到本尊!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共同策劃之《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匯聚23位(組)國際藝術家、共33件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即將衝擊你對後人類時代的人體想像,展期2023年2月18日至6月4日。

s_萊納・瑪麗亞・馬蒂希克,《生物(系列雕塑選件展示)》,1997–2020,加框橡皮泥及各種材質 _ 橡膠 _ 聚氯乙烯,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萊納・瑪麗亞・馬蒂希克,《生物(系列雕塑選件展示)》,1997–2020,加框橡皮泥及各種材質 _ 橡膠 _ 聚氯乙烯,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什麼是「超寫實」?

超寫實主義興起於1970年代,多見於繪畫以及雕塑領域,包括起源於紐約、以攝影為基礎的照相寫實主義繪畫,以及能精準複製人體的超寫實雕塑。本展主要聚焦超寫實雕塑領域,透過直觀、貼近現實的擬像,將議題思考包裹進觀者的認知錯覺中,藉以帶動更多的投射和沉浸思考。

s_至聖,《體內(M1)》,2013,矽膠雕塑、塑膠玻璃、各種材質,197 × 76 × 47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至聖,《體內(M1)》,2013,矽膠雕塑、塑膠玻璃、各種材質,197 × 76 × 47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著眼於人類世時代的科技發展,如機械義體、擴增實境、人工智慧、基因改造等數位演進與遺傳學工程,將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相互結合的「後人類」現象。不僅人體「自然」的定義逐漸模糊,過去僅能在藝術或影視創作中看見的未來想像,也正逐漸實現。藉由展出藝術家所演繹虛實交錯的科幻情境,提出問題——未來的人類會是「誰」或「什麼」?我們將如何定義自身與他者、如何面對嶄新的道德議題?

s_超活力,《西方神明》,2019,陶瓷、飛機座椅、紡織品,104 × 60 × 130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超活力,《西方神明》,2019,陶瓷、飛機座椅、紡織品,104 × 60 × 130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跟隨四大展區引導,探索人類未來樣貌 

本次的四個主題皆有理念重疊而相互對話之處,透過精選展品一起感受吧:

混種人

在〈混種人〉展區,主要探討科技(如基因工程技術等)對人體帶來的可塑性,甚至包含混種生命體的演化概念。

s_「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混種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混種人〉。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犬頭》|山姆・詹克斯(Sam Jinks

一位將右手置於心上、有著狐狸頭的男子,以毫無防備的姿勢倒臥著,藝術家透過人類和動物的混合形貌以及其肢體語言,細膩捕捉生命百態的脆弱以及共同性。

s_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 × 140 × 60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1)
山姆・詹克斯,《犬頭》,2008,矽膠、人類毛髮、毛皮,30 × 140 × 60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幼苗》|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

與男子互動彷彿親子的「生物」,為人體與樹苗的混合體,藝術家透過既親暱又古怪的氛圍,挑起大眾對基因改造倫理、自然環境的反思與敬意。

s_派翠西亞・佩奇尼尼,《幼苗》,2020,矽膠、玻璃纖維、毛髮、衣服,201 × 94 × 46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幼苗》,2020,矽膠、玻璃纖維、毛髮、衣服,201 × 94 × 46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後自然

著眼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亦傳達人類所帶給環境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

s_「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後自然)。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後自然〉。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Anna Dumitriu & Alex May

仿作古生菌的微生物樣態,反思若生態系走向崩塌,還有哪些物種可以存活至最後。其創作採用3D列印、微型電腦和感應器等新技術,和展區〈藝術家4.0〉談論科技如何介入創作的概念遙相呼應。

s_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2018,3D列印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水下機器人(聚乳酸、電子零件、樹莓派電腦),40 × 40 公分(機器人尺寸)。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娜・杜米楚與艾力克斯・梅伊,《古菌機器人:後奇異點與後氣候變化時代的生命形式》,2018,3D列印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水下機器人(聚乳酸、電子零件、樹莓派電腦),40 × 40 公分(機器人尺寸)。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輓歌》|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

水滴魚來自深海,我們所看見的樣貌,其實是因其無法適應劇烈水壓變化而轉變而成的,藝術家藉由男子悲痛地捧著水滴魚,表達人類過度捕撈的環境悲歌。

s_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輓歌》,2011,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110 × 65 × 60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輓歌》,2011,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110 × 65 × 60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4.0

未來的機器人是否得以擁有幻想、直覺等人類獨有的創造性特質,而我們又該如何與之共處與同理?

s_「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藝術家4.0)。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藝術家4.0〉。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無題》|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

鋪著粉紅色地毯的房間裡,懸掛著一位面無表情的半機器人女孩,被數位科技淹沒的她,只剩右手稍微抖動,尚存一絲活著的氣息。科技讓我們喪失對環境的感知能力,究竟是機器人像我們?還是我們更像機器人?

s_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cm。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cm。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邏輯癱瘓人心》|林恩・何許曼・雷森(Lynn Hershman Leeson

由生化人女性輕聲闡述,她如何在數位調控的時代中,於渴望更貼近人類與畏懼化為數據流中擺盪。藝術家甫獲得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獎,而這項受提名的作品也是首次於台灣亮相。

s_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2021,影像裝置,13分35秒。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恩・何許曼・雷森,《邏輯癱瘓人心》,2021,影像裝置,13分35秒。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科技、人類、變體

反詰各種科技和數位轉型的發展交合之間、對於人類生活內在—外在、心理—生理層面的影響。

s_「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科技 人類 變體)。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展場照:〈科技 人類 變體〉。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葛拉姆》|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

由藝術家與墨爾本醫院的創傷外科醫生共同創作,模擬能承受車禍等致命衝擊的人類構造,例如結構加大的頭骨結構、類似安全氣囊的軀幹、粗糙化的皮膚和去除頸部等特徵,試圖以科技重塑我們存在,卻也反映人體在無常中的脆弱程度。

s_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2016,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水泥,140 × 120 × 170 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葛拉姆》,2016,矽膠、玻璃纖維、人類毛髮、衣服、水泥,140 × 120 × 170 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演員III3》|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

本作品由一系列身穿日常配件、服飾與電子音樂等次文化元素的假人雕塑組成,觀眾可把自己想像為其中一員,思索當代消費社會下的片段化身分認同。

s_伊薩・根澤肯,《演員III之3》,2015,9個假人、混合媒材,196 × 275 × 268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伊薩・根澤肯,《演員III之3》,2015,9個假人、混合媒材,196 × 275 × 268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野蠻人#7(零重力)》|安娜・烏登伯格(Anna Uddenberg

扭曲的女性雕塑與行李箱融為一體,誇張變形的人物姿態,呼應社群媒體對於女性「理想形象」的荒誕追求。

s_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2017,玻璃纖維外塗水溶性樹脂、行李箱、水晶指甲、假髮、絎縫人造皮革、羽絨外套、人造皮草、網布、水晶、Ugg雪靴仿品、背包、風箏、仿牛仔褲,108 × 105 × 75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娜・烏登伯格,《野蠻人 #7(零重力)》,2017,玻璃纖維外塗水溶性樹脂、行李箱、水晶指甲、假髮、絎縫人造皮革、羽絨外套、人造皮草、網布、水晶、Ugg雪靴仿品、背包、風箏、仿牛仔褲,108 × 105 × 75公分。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展期:2023.02.18-2023.06.0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2A、2B展覽室

更多展覽及活動資訊歡迎至北美館官網查看。

資料、圖|臺北市立美術館、各藝術家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