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美館展覽總整理!「一一重構:楊德昌」呈現創作軌跡、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個展等必看亮點

2023北美館必看展覽總整理!「一一重構:楊德昌」呈現導演創作軌跡、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回顧個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宣布2023年度重點計畫,展覽規畫囊括北美館策劃的兩檔旗艦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與第13屆台北雙年展、7檔臺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以及3檔國際合作展。另為迎接北美館40周年慶,館方亦推出數項特別企畫:向大眾分享文獻與典藏資料庫建置成果;發表促進藝術創生的新型態網絡平臺;召開研討會邀請大家開放討論北美館的下一階段。

年度旗艦展覽:「一一重構:楊德昌」與第13屆台北雙年展

一一重構:楊德昌|2023.07.22-2023.10.22 【一樓1A、1B展覽室】

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王俊傑館長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孫松榮教授共同擔任策展人,歷經三年時間由團隊整理與研究楊德昌導演遺留下來各式手稿、文件與檔案,一方面透過五個轉化楊氏創作核心題旨的主題展間,體現這位臺灣導演獨樹一幟的美學精神;另一方面,則結合已故導演彌足珍貴的文物檔案,首次公布於眾。作為臺灣新電影運動開創者之一的楊德昌,其作品對於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有著超越時代的洞察力與批判視域,為臺灣電影留下難以被取代的資產。將楊德昌電影世界帶入美術館展陳,乃是對於其名作展開共時性的影音造形,讓觀眾沉浸於電影世界,展開視聽感受。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2《海灘的一天》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 1982-1983 年)。圖像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 供。
《海灘的一天》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 1982-1983 年)。圖像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同時,就歷時性的展映佈局而言,觀眾既會看見也會聽見導演交匯著生命經驗與創作生涯的種種驚艷瞬間。此外,楊德昌在劇情長片之外的許多重要作品,包括四部劇作(《如果》、《成長季節》、《九哥與老七》、《李爾王》)、動畫遺作《追風》及各種手稿等,也計劃在展覽中重現其迷人神采,完滿導演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展覽開幕時將舉辦國際論壇,展期間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將同步舉辦楊德昌電影回顧影展。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4《獨立時代》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 1994 年)。圖像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獨立時代》工作照,楊德昌於拍攝現場(約於 1994 年)。圖像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提供。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2023.11.18-2024.03.24【地下樓、一樓、二樓】

展覽由臺灣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作家、編輯與教育推廣者穆柏安(Brian Kuan Wood),以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共同策劃,三人團隊共同製作與創造、有機協作的策展方法學,期能捲動知識與記憶的反芻與再生產,為台北雙年展帶來新的動能。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將以展覽、音樂表演、駐地研究與創作、工作坊等各種敘事及體驗形式的公眾計畫為基礎,聚焦在大型產業外的不同世界,探索日常生活和生存的壓力是如何在超高性能現代機制上翻轉尺度;使尺度經驗複雜化、讓感知處於恆常波動。本屆雙年展希望能帶領觀眾一同重新發現,並訴說某種抒情生命及創造的可能。

臺灣前輩藝術家個展與新生代創作實踐

「何德來回顧展」、「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2020臺北美術獎首獎張碩尹個展「BODO」,以及4檔藝術家個展,北美館將展呈從前輩至新生代藝術家、跨越不同世代的創作!

何德來回顧展|2023.07.08-2023.10.22 【二樓2A、2B展覽室】

何德來(1904-1986)是日治時期於官展系統之外,另闢個人藝術創作道路的重要藝術家之一。幼時居於新竹苗栗地區,求學期間曾於臺、日兩地學校就讀。平生主要居住生活於日本東京。1927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隨和田英作習畫。畢業後投入推廣繪畫、發展個人創作。何德來對藝術充滿熱情,曾加入七星畫壇、參與共組「赤島社」、「新竹美術研究會」。1958年起擔任日本在野藝術團體「新構造社」重要運營委員至辭世,亦參與「佳德會」、「飛鳥會」等藝術團體,致力推廣繪畫、提攜後進。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5何德來,《父母》,1959,油彩、畫布,130.5 × 194 公  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何德來,《父母》,1959,油彩、畫布,130.5 × 194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何德來的作品真率展現對生命的思考,透過短詩和繪畫創作,表達對造化自然的觀察領悟、對至親摯愛的深情厚意,以及對人類社會廣博的省思關懷。本展梳理藝術家畢生作品,展出各時期部分代表作,結合書法、水彩、素描、短詩、筆記、手稿,期能立體而完整地呈現藝術家開拓個人藝術道路的歷程。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6何德來,《終戰》,1950,油彩、畫布,45.5 × 38 公  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何德來,《終戰》,1950,油彩、畫布,45.5 × 38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2023.03.25-2023.06.25 【一樓1A展覽室】

展覽由李威儀策劃,探討感知、影像與歷史的生產活動。透過呈現藝術家的全新創作與系列作品——自1983年起陸續發表的《ASA的N次方》、「光化學機械式活動影像裝置」、「幻燈簡報電影」、「物像書」、「時間的位置」,乃至雕塑、圖像、物件與檔案等,回應第二次工業革命至今的現代性歷程,以及控制社會下形成的集體制約。藉由考掘結合時間流與意識流的影音機器,在顯現我等自身與技術產物的歷史性失聯中,嘗試重新發明現實,創造自身感知、記憶與圖像的生產條件。展名引自馬克思(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Die deutsche Ideologie)的關鍵名句,反映了藝術家聚焦在唯物史觀下的批判論題——對於影音工業生產與自體感知經驗的鬥爭,以及對於「物」的成像史之關注。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7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2007。圖像由藝術家提 供。
高重黎,《持放映機的人》,2007。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北美術獎2020年首獎展 BODO—張碩尹個展|2023.03.11-2023.06.04【地下樓E、F展覽室】

本展展名來自黃明川導演於1993年執導的《寶島大夢》,如同電影中所刻畫的怪誕夢境與虛實交錯的性慾,藝術家張碩尹從個人經驗出發,描寫其海軍陸戰隊軍旅中,處在熱帶叢林中男性世界裡的奇想、慾望、與暴力,藝術家並藉此探討所謂「男人」之抽象概念、如何在迷彩服與殺人工具中一步步操演而成為一社會真實。展覽結合現地製作、多重敘事、互動科技、與多頻道聲音,將美術館轉換成一混合現實與虛擬的自動劇場,在其中,觀眾所行走之路線、所做之選擇都將影響故事之進行,在此複雜的多線故事當中,觀眾如同一場「角色扮演遊戲」的參與者,每個人之觀看經驗都因其在冒險路徑上的選擇,而成為獨特、彼此不同的存在。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9展覽視覺模擬圖,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展覽視覺模擬圖,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TFAM年度個展:王耀億、施懿珊、張永達、饒加恩|2023.07.15-2023.10.08 【三樓3A、3B展覽室】

王耀億個展「最後一人、越南士兵、遊客、阿遠、獵人和遊手好閒者」由六件錄像組成,主題圍繞冷戰離散與全球化移動的家族史,利用擱淺於戰爭回憶、國家圖幟、臺灣新電影等集體潛意識和個人記憶,成為建構自我認同的關鍵。施懿珊個展「數位孿生技術下的未來判罰形式」透過一套架空於近未來世界的判罰程序、一個與機器共治的介面,以及藝術行為與藝術行動參與,來達成相關議題探討。張永達個展「Without Composing」嘗試釋出創作者對作品的絕對控制權,任由來自宇宙中的無形放射性粒子,以無法預測的方式運動與衰變,形成人工智慧的電腦程式所無法比擬的隨機,藉此探討隨機的真正本質。饒加恩個展「勞道爾收藏」延續與人類動物園文獻收藏者克雷蒙‧勞道爾(Clemens Radauer)的合作,重建關於影像、展示機制與發言權的敘事架構。本次個展以英國、維也納、日本、臺灣的帝國遺留物出發,使之與今日的日常相互對話。

三檔國際合作展,囊括攝影、錄像裝置、雕塑

2023年北美館亦帶來三檔國際合作展: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René Burri)回顧個展、比利時錄像裝置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個展,以及主題展覽「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

勒內.布里:視覺爆炸|2023.03.18-2023.06.18 【三樓3A、3B展覽室】

瑞士攝影大師、馬格蘭攝影通訊社成員勒內.布里(René Burri),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無論是在古巴拍下了革命領袖切.格瓦拉(Ernesto Guevara)叼著雪茄的標誌性照片,抑或是 1957 年和畢卡索相遇為他拍下了紀念性的系列肖像,又或是紀錄 1960 年代起步建設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亞及同時期的中國北京,布里皆以黑白影像展現了視覺的政治性以及二十世紀的重大文化事件。展覽除呈現多張他的經典作品外,更加入了許多來自洛桑艾麗舍攝影博物館(Photo Elysée)、布里基金會(Burri Foundation),以及巴黎與紐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中的檔案文件,試圖翻轉以事件或作品內容為主體之影像展出,而是讓攝影家個人成為論述中心、事件的匯聚點,期能為當代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觀看視角。本展預計展出500餘件作品與文件檔案,包含原版古董照片、印樣、筆記、素描、書籍、書信等。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10勒內.布里,《切.格瓦拉,繪於 2005 年在鹿特丹舉行 的「2004-2010 回顧展」邀請卡上》,2015 年之後。 © 勒內.布里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勒內.布里基金 會、洛桑艾麗舍攝影博物館
勒內.布里,《切.格瓦拉,繪於 2005 年在鹿特丹舉行的「2004-2010 回顧展」邀請卡上》,2015年之後。 © 勒內.布里 / 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勒內.布里基金會、洛桑艾麗舍攝影博物館

大衛.克拉耶伯個展|2023.04.01-2023.06.25 【一樓1B展覽室】

錄像裝置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1969年出生於比利時科瑞克(Kortfijk),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Antwerp)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克拉耶伯最初接受的是繪畫訓練,以其結合攝影、錄像、聲音及數位技術之創作聞名。透過對於動態和靜態、時間和速度以及聲音的操控與實驗,鬆動傳統視覺媒介界線,在其影像畫面中挹注多層次的時間性。克拉耶伯曾參與2004年台北雙年展展出,本次個展精選呈現自1996年以來創作之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繪畫手稿,運用展場獨特挑高空間,建構有別以往的觀展體驗。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13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單頻道投 影、彩色動畫、立體聲音頻,影像時長50 分。 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大衛.克拉耶伯,《純粹的必要性》,2016,單頻道投影、彩色動畫、立體聲音頻,影像時長50 分。 圖像提供:藝術家及施博爾藝廊,柏林/巴黎/首爾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2023.02.18-2023.06.04【二樓2A、2B展覽室】

本展覽探討人類世時代裡人體的未來;生物基因在未來科技發展之下,人類得以對所有生物進行存在性修正。身體在未來將會是什麼型態?我們將會是「誰」或者是「什麼」?而我們又將生活在什麼樣環境之中?展覽透過超寫實與寫實雕塑作品,針對上述疑問,提出可能的答案。創新的科技對於現代雕塑影響甚鉅,藝術家透過3D 列印技術完善製作過程,將雕塑創作界線擴展至機器人和生物合成技術層面,藝術家藉此打開人工製品、生物和科技上擴展新設計的可能性。這些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不僅應證了數位演進和基因工程在「後人類」和環境上的影響,同時也說明這些混合性創作,是如何日漸模糊自然、科學與文化之間的界線。本次展覽共分為、「混種人」、「後自然」、「藝術家4.0」及「科技 人類 變體」四大主題,分別探討混種生命體、基因轉殖生物、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及科技對生活的影響等議題。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14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 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 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公分。 © Andro Wekua, VG Bild-Kunst, Bonn 2022. 私人收藏,攝影:Stephen White
安德羅・韋庫亞,《無題》,2014,假髮、矽膠、蠟、 高分子石膏、聚胺酯泡棉、鋼材、玻璃、合成繩索、鋁材鑄件、布料、馬達、電子零件、機械裝置,212.1 × 101.6 × 68.6 公分。 © Andro Wekua, VG Bild-Kunst, Bonn 2022. 私人收藏,攝影:Stephen White

北美館40周年慶特別企畫,分享歷年積累、激盪前瞻視野

迎接40周年慶,北美館將推出經多年建置的線上資料庫與藝術家主題網頁,與大眾分享豐碩的工作成果;同時,為呼應未來北美館新館朝向新類型跨域或混種藝術創生的平臺角色,將啟動新型態網絡計畫;此外,將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辦國際研討會,共同激盪北美館的下一個想像與動向。

小檔北美館2023展覽1臺北市立美術館40周年主視覺。
臺北市立美術館40周年主視覺

推線上資料庫與藝術家主題網頁

北美館開館以來積累各種刻劃當代藝術發展脈絡與軌跡的珍貴文獻與檔案,館方首先針對開館前10年規劃建置「1983-1994展覽資料庫」,將當時所執行的展覽、研究與教育推廣活動等相關檔案進行數位化,總計10年來共辦理665項展覽,呈現北美館走過營運摸索期,逐步實現成為「現當代美術館」的歷程。繼7月的何德來回顧展後,12月亦將推出「藝術家特藏:何德來」主題網頁,將家屬何騰鯨所捐贈的藝術家畢生創作百餘件作品,以及另一批甚少曝光的書法、素描、版畫,以及筆記、書信等文獻資料,進行數位化與資料詮釋綜整,讓大眾深入且全面地閱讀這位獨特藝術家,其生命歷程、生死觀與藝術創造的共振,以提供臺灣藝術史更多元的研究視角。

啟動新型態網絡計畫

新型態網絡計畫「TFAM NET.OPEN」為跨類型藝術作品的線上展出平臺,配合不定期的虛擬與實體系列公眾活動,來回應當代科技社會對實體空間以外的想像。此計畫以「Net and networking」的概念為核心,不僅開放性地涵蓋各類創作領域以對應不斷變革進化的網絡生態,也藉此深化美術館與其他策展人及藝術機構之間的共創合作,首波預計邀請數位領域的國際策展人策劃。「美術館新視野:臺北市立美術館40週年國際研討會」預計於2023年10月4日至6日舉辦,針對當代美術館所面臨的挑戰與契機,以三大主題進行討論:「美術館與觀眾: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社會帶來的挑戰」、「美術館與區域再造」、「美術館與城市意象」。目前已開放徵稿,預計於2023年3月31日截止,詳細資料與相關說明請參考北美館官網活動網頁。

資料提供|北美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指南:門票購買、展館預約、交通方式、建築亮點等資訊一次看

2025大阪世博指南:門票購買、展館預約、交通方式、建築亮點等資訊一次看

2025大阪世博(大阪・関西万博、Expo 2025 Osaka, Kansai, Japan)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大阪夢洲登場。本篇文章除將介紹本屆世博會的Logo、吉祥物脈脈(ミャクミャク,MYAKU-MYAKU)、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等亮點,也將整理購票資訊及交通方式。

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為具國際規模的盛大活動,將有世界各國、國際組織、企業參加,透過展示科技、藝術、文化等內容,加深國際間的交流。而1970年,日本首次舉辦大阪世博,這不僅是亞洲的第一場世博會,更成為日本高速經濟成長的象徵;2025大阪世博則是繼2005愛知世博後,相隔20年再次於日本登場的世界博覽會,本屆則約有160國家、9個國際組織參與。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大阪的「夢洲」人工島登場。©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將於4月13日至10月13日在大阪的「夢洲」人工島登場。©Expo 2025

世博過去也催生了許多創新技術與產品,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1853年紐約世博展示的電梯、1876年費城世博的電話、1970年大阪世博的無線電話、電動車,以及2005年愛知世博的內建IC晶片的入場券、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

而本屆世博主題為「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いのち輝く未来社会のデザイン)」,並以「Saving Lives(拯救生命)」、「Empowering Lives(賦予生命力量)、「Connecting Lives(連結生命)」為副題,全力打造以「未來社會的實驗場」為概念的會場。

©Expo 2025
©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LOGO

2025大阪世博Logo由「TEAM INARI」團隊設計,TEAM INARI代表シマダ タモツ曾在受訪時表示,由於此次世博主題是「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他希望創作出一個充滿動態、讓人能感受到生命力,甚至看起來像是隨時都會開始躍動的設計。一開始,他們的核心發想是「連結」與「共創」,希望呈現出人們相聚、彼此連結、形成一個圓圈的意象,後來團隊提出了「細胞(CELL)」的概念,也才讓整個設計定調。配色上,紅色代表了「生命之紅」,藍色則是致敬了1970年大阪世博的Logo顏色,而細胞核的數量也特別設定了5個,象徵著承襲1970年大阪世博的精神。

2025大阪世博Logo設計以「細胞(CELL)」為概念。©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Logo設計以「細胞(CELL)」為概念。©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吉祥物「脈脈」

由繪本作家山下浩平設計的2025大阪世博官方吉祥物「脈脈(MYAKU-MYAKU)」,最初的發想來自於「能不能直接將Logo變成吉祥物?」,並以大阪是「水之都」為靈感,使吉祥物如水一般能變換形態;他將Logo拆解成不同部分,設計出各式吉祥物角色造型,同時確保吉祥物保有原有的活力與生動感。

2025大阪世博官方吉祥物「脈脈(MYAKU-MYAKU)」,如水一般能變換形態。©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官方吉祥物「脈脈(MYAKU-MYAKU)」,如水一般能變換形態。©Expo 2025

而在大阪世博的官方介紹中,脈脈是由細胞與水結合而誕生的神秘生物,紅色的部分代表「細胞」能夠分裂、繁殖;藍色象徵「純淨的水」,可以像流水般自由改變形狀。另外,官方也推出許多脈脈的特色周邊商品,有興趣者也可至官方網路商店查看

脈脈是由細胞與水結合而誕生的神秘生物,紅色的部分代表「細胞」能夠分裂、繁殖;藍色象徵「純淨的水」。(攝影:Adela Cheng)
脈脈是由細胞與水結合而誕生的神秘生物,紅色的部分代表「細胞」能夠分裂、繁殖;藍色象徵「純淨的水」。(攝影:Adela Cheng)

藤本壯介操刀環形大屋頂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RING」(環形大屋頂),為2025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體現了世博「既有多樣性,又融為一體(多様でありながら、ひとつ)」的理念。設計上,藤本壯介以日本神社與寺廟建築中使用的「貫(ぬき)」接合技法,再結合現代技術,打造出堅固且壯觀的結構。大屋根RING除是能提供遮風避雨與日曬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RING」(環形大屋頂),為2025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Expo 2025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RING」(環形大屋頂),為2025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Expo 2025

值得一提的是,大屋根RING一圈約2公里,建築面積為61,035.55平方公尺,也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

普立茲克建築獎日本建築師作品在大阪世博

在大阪世博中,各大展館建築更是一大看點,以下我們整理出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所設計的展館。

▸ 坂茂:BLUE OCEAN DOME

以「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與海洋生態系的保護」為主題的BLUE OCEAN DOME,邀請到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坂茂操刀展館,其以紙管、竹材、CFRP(碳纖維強化聚合物)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的創新建築。另外,大阪世博結束後,BLUE OCEAN DOME展館預計移至坂茂參與設計的馬爾地夫海洋度假村開發項目內繼續使用。

(圖片來源:BLUE OCEAN DOME)
(圖片來源:BLUE OCEAN DOME)

▸ 伊東豐雄:EXPO HALL 

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EXPO HALL,由建築大師伊東豐雄操刀設計,其金色閃耀的圓形大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展現出強烈的生命力,讓人聯想到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觀眾席與舞台融為一體的圓形劇場設計,營造出象徵「生命閃耀的未來(いのち輝く未来)」的慶典空間。

(圖片來源:EXPO HALL)
(圖片來源:EXPO HALL)

▸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SANAA):Better Co-Being

2025大阪世博集結各領域的大師打造8大主題館(Signature Pavilions),其中,以「いのちを響き合わせる(生命共鳴)」為主題的「Better Co-Being」,由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教授宮田裕章策劃,並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打造出與會場中央的「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融為一體、沒有屋頂與牆壁的展館。另外,Better Co-Being也透過與國內外的藝術家策劃「共鳴體驗」,讓人們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共同想像並描繪未來。

© SANAA
© SANAA

2025大阪世博門票怎麼買?

2025大阪世博的門票目前可在官網購買,流程為:註冊大阪世博ID → 購票 → 預約入場時間 → 預約展館參觀 → 出示QRcode入場詳細流程可點此參考。

2025大阪世博門票購買指南(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2025大阪世博門票購買指南(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大阪世博提供好幾種類型的門票,以下就購買期間做整理。票種年齡以2025年4月1日時為基準,3歲以下兒童免費。

購買期間:〜4/12(開幕前)

開幕券:開幕日~4/26可以入場一次

大人(18歲以上):4,000日圓
青少年(12-17歳):2,200日圓
小孩(4-11歳):1,000日圓

前期券:開幕日~7/18可以入場一次

大人(18歲以上):5,000日圓
青少年(12-17歳):3,000日圓
小孩(4-11歳):1,200日圓

早鳥一日券:世博期間可以入場一次

大人(18歲以上):6,700日圓
青少年(12-17歳):3,700日圓
小孩(4-11歳):1,700日圓


購買期間:4/13~10/13(會期中)

平日券:世博期間的平日可以入場一次

大人(18歲以上):6,000日圓
青少年(12-17歳):3,500日圓
小孩(4-11歳):1,500日圓

夜間券:世博期間,17點後可以入場一次

大人(18歲以上):3,700日圓
青少年(12-17歳):2,000日圓
小孩(4-11歳):1,000日圓

一日券:世博期間可以入場一次

大人(18歲以上):7,500日圓
青少年(12-17歳):4,200日圓
小孩(4-11歳):1,800日圓

除了上述票券,官網另有販售夏季通票、全期通票、提供給身心障礙人士的特別折扣票、團體票,詳細票券資訊可點此查詢。

不過,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於購票手續複雜,目前預售票的銷量僅達目標的一半左右,因此官方預計推出「當日票」,讓旅客可以在入場的東、西門的服務窗口直接購買門票。但若是當天人潮過多,當日票也可能會暫停銷售,並於前一天在官網等其他管道公告相關資訊。

另外,官方也預計推出「簡單入場預約門票(暫稱)」,讓人不需註冊世博ID,可以直接在專屬網站輕鬆購買,該門票預計於4月13日開始販售,詳細資訊請以官方最新公告為主。

買完票如何預約大阪世博展館與活動?

買完票、註冊完世博ID,可先預約入場日期與時間,並根據預計搭乘的交通工具,選擇入場大門。若是預計搭乘地鐵到「夢洲站」者,可選擇東門;若是搭乘巴士、船的人,請選擇西門入場。

預約完入場時間,即可申請抽選展館。大阪世博部分展館與活動不需預約也可直接參觀,不過為避免排隊久候,建議好好把握入場之前的3次機會詳細預約抽籤指南請點此

▸ 兩個月前抽選:預約到場時間的3個月前到2個月前的前一天。比如預計4/13入場,最晚必須於2/12完成抽籤,依此類推。(官方會在開始抽選時寄信通知,「我的門票」中也有註記最晚何時要申請抽籤)

▸ 7日前抽選:預約到場時間的1個月前到8日前。

上述兩種抽選方式,可依照排志願的方式,排5個想去的展館或活動,基本上會中一個(越想去的展館或活動要往前排),不過若是預約的選項都非常熱門,也有可能全部落選。

另外,排志願時也請留意展館及活動會場之間的移動時間。若當選,大阪世博將會寄出當選通知至你註冊世博ID的電子信箱,或可至電子門票中查詢抽選情形。

展館活動的抽籤申請有「2個月前抽籤」和「7天前抽籤」。(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展館活動的抽籤申請有「2個月前抽籤」和「7天前抽籤」。(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 空檔預約:3天前~前一天上午9點前受理。採先預約先得制。

▸ 當天預約:當天進場後10分鐘可預約。

若展館與活動還有空位,即可透過上述兩種方式預約。

展館活動的預約時間是2個月前、7天前的2次抽籤,和3天前開始的先到預約。(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展館活動的預約時間是2個月前、7天前的2次抽籤,和3天前開始的先到預約。(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大阪世博交通方式

旅客可透過搭乘地鐵、巴士、船等方式抵達大阪世博會場,各式交通詳細方法請點此

在這之中,編輯較為推薦的是搭乘Osaka Metro大阪地鐵中央線至「夢洲站」,一出站即達大阪世博東門(東ゲート),轉乘方式請見下圖。

搭乘Osaka Metro中央線至「夢洲站」路線圖。(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搭乘Osaka Metro中央線至「夢洲站」路線圖。(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 若你是搭JR新幹線,轉乘方式請見下圖。

搭乘新幹線至大阪世博會場轉乘路線圖(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搭乘新幹線至大阪世博會場轉乘路線圖(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 若你從關西機場出發,轉乘方式請見下圖。

從關西機場出發至大阪世博會場轉乘路線圖(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從關西機場出發至大阪世博會場轉乘路線圖(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官網)

▸ 若你是要從關西機場搭乘高速巴士至大阪世博會場,可點此參考時刻表及相關資訊

©Expo 2025
©Expo 2025

大阪世博注意事項

▸ 大阪世博因安全的考量,禁止攜帶大型行李(W600mm×D900mm×H400mm)、有輪子的行李箱入場,建議民眾先將行李寄放至地鐵站置物櫃或旅館,詳細資訊請點此。 

▸ 基於SDGs(永續發展目標),大阪世博會場將不會免費發放官方地圖,有需要者可自行下載列印。另外,無障礙資訊官方地圖除可在官網下載,屆時東門、西門諮詢處也將會免費發放。

A3尺寸日文版本請點此

A3尺寸英文版本請點此

A4尺寸日文版本請點此

A4尺寸英文版本請點此

無障礙資訊官方地圖請點此(目前僅有日文版本)

▸ 2025大阪世博將採用無現金支付方式,屆時可以透過信用卡、交通IC卡、掃描QR code支付等無現金交易。詳細可使用的支付方式請點此。

2025大阪世博(2025大阪萬博)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早上9點至晚上10點

以上資訊如有異動,請以官網最新公告為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冉冉升起的發光太陽探索永續創新技術、米飛兔擔任兒童大使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冉冉升起的發光太陽探索永續創新技術、米飛兔擔任兒童大使

2025大阪世博將在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荷蘭館以「共同點」(Common Ground)為參展主題,強調共享資源、創造新價值,並致力於與全球共同構築一個健康且幸福的社會。而誕生70週年的米飛兔(Miffy),更被任命為本次荷蘭館的「兒童大使」,將在世博期間陪伴孩子在荷蘭館內探險,引領他們探索展館的奇妙旅程!

找出共同點 邁向循環永續的未來

在思考如何呼應本屆2025大阪世博主題「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時,荷蘭館提出了「共同點」(Common Ground),一個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類們,都該取得共識的觀點——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資源的關係,並尋找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地球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所有資源皆有限,當前世界正面對化石能源枯竭與物質資源短缺的急迫問題。藉由世博的展開,當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相互交融,更應該突破既有框架與隔閡,才能夠創造出顛覆性的解決方案,推動更永續、健康的生活方式。

荷蘭館以「共同點」(Common Ground)為參展主題,強調共享資源、創造新價值,並致力於與全球共同構築一個健康且幸福的社會。(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以「共同點」(Common Ground)為參展主題,強調共享資源、創造新價值,並致力於與全球共同構築一個健康且幸福的社會。(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冉冉升起的發光人造太陽

荷蘭為展館取了一個美麗的名稱 「A New Dawn—開啟新時代」(A New Dawn—新たな幕開け)。整座展館由 RAU Architects 操刀,以循環型概念打造,特別是那顆位居建築中央,極為搶眼的「人造太陽」發光球體,象徵著從海面冉冉升起的太陽外,也預示著一個充滿合作精神,發展清潔能源無限可能的新未來即將到來。

整座展館由 RAU Architects 操刀,以循環型概念打造。(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由 RAU Architects 操刀,以循環型概念打造。(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整座展館皆可拆卸重組,使用的所有材料皆註冊於材料護照系統,確保未來可以被回收或重複利用。而作為與水共存的國家,荷蘭館建築設計上也滿載水元素,無論是在外牆、屋頂等結構上,都能看見如水波紋的意象。

荷蘭館建築設計上也滿載水元素,無論是在外牆、屋頂等結構上,都能看見如水波紋的意象。(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建築設計上也滿載水元素,無論是在外牆、屋頂等結構上,都能看見如水波紋的意象。(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內部空間(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展覽聚焦氣候變遷、健康、食物、科技與文化等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五大議題,並將展示荷蘭如何透過水來生成清潔能源的創新技術,可望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解方。荷蘭館盼望能形塑成一個開放的國際交流平台,促進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研究機構及企業共同探索未來的發展方向。

荷蘭館展場(圖片來源:Tellart)
荷蘭館展場(圖片來源:Tellart)
荷蘭館(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荷蘭館展場(圖片來源:AND BV & Plomp)

米飛兔擔任兒童大使、荷蘭館限定商品

聽起來議題相當艱深,不過為了讓訪客能夠以更易懂的方式理解,特別是還在各成長階段的孩童,為此,荷蘭館邀來米飛兔擔任「兒童大使」,將陪伴孩子們在展館中探險,並引導他們體驗館內的各種互動展覽。

荷蘭館邀來米飛兔擔任「兒童大使」,將陪伴孩子們在展館中探險,並引導他們體驗館內的各種互動展覽。(圖片來源: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荷蘭館邀來米飛兔擔任「兒童大使」,將陪伴孩子們在展館中探險,並引導他們體驗館內的各種互動展覽。(圖片來源: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米飛將巧妙地設計在展館各個角落,以適合孩子視線高度的方式呈現,確保小朋友能夠輕鬆看見。此外,米飛還會以朋友的身份,透過簡單的語言與圖像,在雙語(英語-日語)繪本中解說展覽的故事與概念,幫助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展館內容。

米飛兔將巧妙地設計在荷蘭館展館各個角落。(圖片來源: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米飛兔將巧妙地設計在荷蘭館展館各個角落。(圖片來源: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適逢米飛兔誕生70年,因此荷蘭館也將販售限定商品。館方與Mercis BV、Dick Bruna Japan合作,推出穿著荷蘭文化象徵鬱金香花洋裝,以及抱著荷蘭館發光太陽的玩偶,極具收藏價值。

適逢米飛兔誕生70年,荷蘭館也將販售限定商品。(圖片來源: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適逢米飛兔誕生70年,荷蘭館也將販售限定商品。(圖片來源: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2025大阪世博「荷蘭館」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更多資訊可至荷蘭館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Netherlands Pavilion駐日オランダ王国大使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