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BODO》張碩尹個展登場!靈感源於藝術家海陸軍旅,帶觀眾步入荒島探討「暴力」本質

北美館《BODO》張碩尹個展登場!靈感源於藝術家海陸軍旅,帶觀眾步入荒島探討「暴力」的本質

每個時代的藝術皆反映著當下社會脈動,不過拋開說教式的表達方法,以多元語境和媒材直面議題,比如台灣藝術家張碩尹,擅長透過詼諧反諷的敘事語彙、近乎奇幻的視覺風格,以錄像、劇場、大型裝置等主要媒介,拆解擴及社會政治、自然生態與當代生活的各種現象。

2023年,張碩尹於北美館呈獻全新個展《BODO》,展覽敘事以個人海軍陸戰隊的軍旅經驗出發,透過一座沒有演員的劇場,引領觀眾步入一座暴力與情慾流動的島嶼,並從中探討軍中的階級、權力關係與身份掙扎,如何在彷彿無止盡的規訓之下成為一社會真實。

02
張碩尹個展《BODO》展場入口。

與30年前電影《寶島大夢》遙相呼應

1993年,黃明川導演執導的《寶島大夢》上映,電影背景是一座荒涼島嶼,島上人煙僅有小村落中的居民與軍營中的阿兵哥,看似平靜、實則暗潮洶湧。故事始於傳令兵阿奇發現連長屍體,並以連長口袋中一本貫怪誕塗鴉畫冊開展,串連起軍中男女、長官與小兵之間愛慾與暴力縱橫的關係。時隔30年,這部電影成為張碩尹個展《BODO》的靈感來源,取自「寶島」的台語諧音。

7685e4e96e370862c1cbf7dffa54f78d
《寶島大夢》經典劇照。

《BODO》如同電影中所刻劃的離島軍營敘事,張碩尹以許多人的共同記憶——當兵——出發,透過半自傳式的第一人稱視角,描寫個人於海陸軍旅期間,處在男性世界的奇想、慾望與暴力輪迴,伴隨著怪誕夢境與虛實交錯的情慾,從軍中的階級思維、施暴與受虐關係,探討所謂「男人」之抽象概念,如何在扮演「保衛國家英雄」與「殺戮工具」的掙扎之中,於無可避免的、夢魘般的規訓與生活裡,逐步操演而成為社會現實。

09
藝術家張碩尹。

03
張碩尹個展《BODO》展場照。

4大章節、7個提問,由觀眾決定故事結局

本展劇本由張碩尹與電影編劇吳俊佑共同編寫,內容雜揉虛構世界與個人記憶,分為4個章節,以主角「我」開啟,觀眾將潛入其記憶深處進行一場冒險之旅。其中,主角提出「人生是否能重來/靈魂是否死後仍存在/鬼魅BODO的真偽/服從或反抗對方」等情境選項,邀請觀眾做出抉擇,只要站上地面投影的紅或藍圓點,後續場景與劇情都將隨之改變,且路徑將時而岔開、並行或是合併,最終導出不一樣的結局。

08
《BODO》展場以紅、藍為主色調,巨岩穿插其中。

05
觀眾可在展覽中做出自己的選擇,站在紅、藍圓點上決定故事的走向。

巨岩充斥的幽暗場景

僅看《BODO》的展覽論述,或許會以為展場的視覺呈現將是一記爆擊,色彩與圖樣將如暴力、情慾般血腥又生猛,事實上並非如此。步入展場,空間幽暗而靜謐,迎面而來的是表面如瀝青滴流的巨岩景象,觀眾將憑環繞語音敘事、紅/藍光線的指引,選擇前進或是繞行,朝向下一步未知的情境。置身展場,彷彿一場「角色扮演遊戲」的參與者,每個人的觀看經驗將因為不同的路徑選擇,而成為獨特的存在。

06
《BODO》展覽現場。

07
《BODO》展覽現場。

「男人」的故事由「女人」敘述?

特別的是,雖然當兵、軍旅經驗在普遍印象中雄性氣味極為濃烈,但展覽語音敘事刻意採用女聲口白描述,試圖模糊主角的在場與消隱,並異化、錯位其性別既定印象;同時透過畫外音景描繪男性世界的暴力情境,多頻道聲軌則呈現電子遊戲、科幻作品、海洋與軍隊等元素,創造聲音環繞於空間的沉浸體驗。

04
《BODO》展覽現場。

模擬面對暴力時的抉擇,反思暴力的本質

當女聲敘事最後一道語音落下,將感受到《BODO》耐人尋味之處逐漸衍生。展覽中許多提問聽來詼諧,甚至無厘頭到令人發笑,雖有笑料,但這座荒島劇場的本質事實上是「暴力」,身為觀眾的我們雖然做了一連串二選一的抉擇,答案是簡單的要或不要、想或不想,但我們真的選擇了嗎?或只是順著劇本安排與程式編碼往前推動,因為必須知曉結局?站在紅、藍圓點後為故事觸動的血腥和色慾,是否如暴力一般毫無邏輯?透過《BODO》,張碩尹讓觀眾們成為主角的意識操控者,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親身參與」,引領人們反思現實生活中曾似曾相識的場景。

01
《BODO》展覽主視覺。

《BODO》

展期|2023.03.11-2023.06.0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E、F展覽室

資料、圖片|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