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千畦種子博物館」:藏身鬧區裡的秘境,走進種子的大千世界

台南「千畦種子博物館」:藏身鬧區裡的秘境,走進種子的大千世界

位於臺南北區的千畦種子博物館,是臺灣少數以「種子」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眾人跟著導航走進東豐路,住宅樓房櫛比鱗次,巷底那片乍然相逢的靜謐綠意便是深藏在繁華鬧區的目的地。

為了維護場地的環境承載力,園區採用事前的電話預約,特意將群眾分散至不同的入場時間,同梯次的遊客先在門口集合等候,統一由園區人員帶領入場,把持好參觀者與植物之間最適切的共處距離。

千畦種子博物館妥善運用廢棄建材親手打造園區空間。(攝影:下港女子
千畦種子博物館妥善運用廢棄建材親手打造園區空間。(攝影:下港女子)

一家人齊力打造的種子資料庫

千畦種子博物館由從事園藝工程背景的梁崑將、趙英伶夫婦與其兒子梁朝勛共同維護營運。遊客入園後,先由父親梁崑將引導園區導覽,約半小時的解說逐步構建一般民眾對種子的基本認知;遊覽一圈後便可隨意走動參觀,拍照留念。

出身務農家庭的梁崑將愛花護草,認為了解植物就是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友誼之道。他表示:「就跟人類認識朋友一樣,當我們用心了解一個人,自然會想要與對方好好友善相處,植物也是一樣。」就是這樣的敦厚性情,他長期翻閱大大小小的圖鑑與植物叢書,逐年累積腦袋裡的種子資料庫。

千畦種子博物館將不同種子延伸創作成造型多變的文創商品。(攝影:下港女子)
千畦種子博物館將不同種子延伸創作成造型多變的文創商品。(攝影:下港女子)

園區原本是囤放植栽的倉庫,據說有次夫妻倆至學校進行綠色環境工程,發現孩子明明離校園裡的鬱鬱蔥蔥如此靠近,學生卻對植物相當陌生,讓梁崑將與妻子趙英伶興起將長年收藏的植物整理成公共性的接觸媒介,一點一滴築造豐富的展示場館。

妥善運用廢棄建材,依著樹木生長的間隙搭建室內空間,逐步串接觀看動線。因此走晃在千畦種子博物館,各個展示空間宛如俄羅斯方塊遊戲高高低低,石階小徑同樣曲折蜿蜒,全是尊重自然而長成的樣態。現場各式各樣的展示櫃與器皿陳列至少五百種以上的種子種類,抬頭張望也能輕易看見一袋袋自然風乾的種子,如此盛大的種子嘉年華是累積三十多年的心血成果。

抬頭張望也能輕易看見一袋袋自然風乾的種子。(攝影:下港女子)
抬頭張望也能輕易看見一袋袋自然風乾的種子。(攝影:下港女子)

收藏的行徑足跡主要是北回歸線以南、恆春半島以北和中央山脈以西的範圍,他們分享,與臺灣相同緯度的國家,許多地方屬於沙漠氣候,但臺灣的地理環境卻孕育出種類豐碩的自然資源,這麼多年來始終令人驚歎這塊土地得天獨厚的魅力。

大葉桃花心木(攝影:下港女子)
大葉桃花心木(攝影:下港女子)

千姿百態的種子世界

新生的植物會藉由風吹、溪河漂流、動物搬運、附著人或動物等方式遠離母樹,避免與親代植物爭奪陽光、露水和養分,離去的種子得適應環境變化,達到物種延續的目標。例如:種子尾端有白絹質叢毛的華他卡藤,雪花般的輕盈姿態時常與蒲公英混淆,成熟時一樣隨風飄曳,將生命接續在遙遠的彼方;也有像是擁有爆爆果之稱的鳳仙花,植物果莢成熟後彷彿一把彈弓爆開彈射,壯烈地將種子傳播至他處繁衍。

時常與蒲公英混淆的華他卡藤(攝影:下港女子)
時常與蒲公英混淆的華他卡藤(攝影:下港女子)

種子顏色豔麗紛繁,藍、白、紅、褐、黑各個顏色堆集入罐。大自然裡鮮少看見藍色的動植物,因此褐色種子外面被豔藍色苞膜包覆的旅人蕉特顯珍貴,亮麗的色彩常讓遊客盯得目不轉睛。另外還有應用廣泛的胭脂樹,古人用來作為口紅或腮紅的化妝染料,今日經常作為天然食用色素妝點食材,只要沾一點水後用手搓揉種皮,即可搓出一染紅暈。好動的果實也是有,臺灣原生植物猿尾藤的褐色翅果,形狀像是直升機的螺旋槳,輕輕一拋,便會順勢旋轉下降,逗得遊客直呼神奇。

擁有藍色外衣的旅人蕉種子是自然界裡鮮見的顏色。(攝影:下港女子)
擁有藍色外衣的旅人蕉種子是自然界裡鮮見的顏色。(攝影:下港女子)

擁有深厚知識含量的梁崑將,也擅長指出種子與日常生活的連結案例。每年五到六月是阿勃勒盛開的季節,滿街盡是黃金雨裡隱約能看到懸掛在樹枝間一條條細長如乾癟茄子的筒形果實,那是阿勃勒成熟的果莢:「阿勃勒原產印度和斯里蘭卡,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引進臺灣,果實含有皂素,所以別名又稱波斯皂夾,可以當作洗滌劑使用。但因臺灣本來就有同樣具有清潔能力的原生樹種無患子,因此花朵特別燦爛豔麗的阿勃勒在臺灣主要就成為行道樹的觀賞功能。」導覽結束後,若對種子具有濃厚興趣的參觀者可以多與館方交流,他們如同一座移動式的種子寶庫,信手拈來都是故事。

生活四處皆是種子的蹤跡(攝影:下港女子)
生活四處皆是種子的蹤跡(攝影:下港女子)

若想帶些禮物紀念旅程,除了蘇木種子果莢製成的門票可帶回家珍藏外,館方嘗試將不同種子延伸創作成造型多變的文創商品,甚至萃取園區的植物精華製成多款純露,每張門票皆可折抵現場商品,鼓勵民眾透過多元的方式靠近種子這門若即若離的自然範疇,逐步體悟風土裡的奧妙絮語。

千畦種子博物館的門票(攝影:下港女子)
千畦種子博物館的門票(攝影:下港女子)

千畦種子博物館

台南市北區東豐路451巷29-1號

電話:(06)236-0035,每日10:00-18:00 專人接聽以確認預約時段

門票:200/人(可折抵園區消費)

備註:自然環境蚊蟲多,建議做好防蚊措施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幕!4檔開館展覽同步登場,打造連結世界與在地的藝術平台

新北市美術館開館:推出4檔開館展覽,打造連結世界與在地的藝術平台

坐落鶯歌的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於今(2025)年4月25日正式開館,並推出4檔開館展覽,包括「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基進城市」國際主題策畫展、「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新美館年度委製計畫,以及「再自然不過的事」親子互動展,展現新美館作為「全民美術館」的核心理念。

坐落鶯歌的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於今(2025)年4月25日正式開館。(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濱田英明)
坐落鶯歌的新北市美術館(簡稱新美館),於今(2025)年4月25日正式開館。(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濱田英明)

新美館4檔開館展覽一次看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開啟歷史與當代的對話

以跨領域合作為核心策略,連結國內外藝術家與文化機構,打造從新北出發、通往世界的文化交流節點。「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彙整新北藝術脈絡與典藏成果,由策展人白適銘及共同策展人鄒婷,一同開啟歷史與當代的交會對話,體現文化保存、藝術研究與知識共享的公共價值,藉由展覽開啟跨領域、跨文化、跨時代的所見,回溯新北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脈絡與城市共同體的生成過程。透過對現代至當代美術史發展樣態的多重採樣,梳理城市化經驗中的細節,探索人事物如何在時空交織中產生撞擊與映照,進而形塑生活記憶、地理經驗與社會圖景。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3B展間(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王世邦)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3B展間(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王世邦)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 藝術家陳順築〈水相〉(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王世邦)
「往來/照見」典藏研究展 藝術家陳順築〈水相〉(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王世邦)

「基進城市」:集結25組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

透過策展行動回應城市議題,重塑城市風景與集體記憶。「基進城市」國際主題策畫展匯聚25組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由策展人謝豐嶸、鄭慧華從全球南方的視角下回看城市的流動性與多元性。新北市位處臺北盆地邊緣,又與首都共同形成大臺北地區,在都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反應出產業興衰、勞動遷徙、經濟貿易景觀及都市空間政治,藉此回應作為城市首座現當代美術館,它如何突破位置/空間的設定,轉化成為更具開放性的創意生成場域的多重可能,開展全新的網絡關係,藉此帶動新北市的再造與轉型。

新美館 5F光盒子 Lumi Lounge(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新美館 5F光盒子 Lumi Lounge(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再自然不過的事」:以親子觀眾為目標族群

建立涵蓋全年齡層的展覽及推廣計畫,讓全民在美術館中學習、參與、創作。此次「再自然不過的事」在新美館的「探索基地」及「新美聚所」兩個為全民參與而設的共同學習空間展出,首展以親子觀眾為此次目標族群,打造通透無隔間的大型空間藝術裝置,並以自然地貌與人造環境的更迭為發想概念,呼應園區豐富的生態環境,同時邀請民眾加入集體共創的行列,透過藝術的參與,加深我們與自然生態和所處環境的連結。另外,新美聚所未來也將發展駐館計畫,透過邀請及申請制度,持續探索場域並開展更多元的對話空間。

「再自然不過的事」藝術家辛綺展間(圖片提供:新美館)
「再自然不過的事」藝術家辛綺展間(圖片提供:新美館)
新美館館內空間(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新美館館內空間(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建構虛實之間的生命景觀

結合智慧科技與永續理念,推進數位展覽、智慧導覽與綠色建築策略,打造面向未來的文化場域。本次「新店男孩:Don't Worry, Baby」為藝術團體新店男孩第五號作品,承早期舊作為基礎,與年輕藝術團體XTRUX合作,運用演算法,結合遊戲引擎、沉浸式投影與傳統媒材,構建出介於虛實間的生命景觀。

「新店男孩:Don_t Worry, Baby」展間(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王世邦)
「新店男孩:Don_t Worry, Baby」展間(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王世邦)
美術館大廳(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美術館大廳(圖片提供:新美館,攝影:狐色影像製作)

新北市美術館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館前路 300 號

開館時間:

週一|休館
週二|10:00 – 17:30
週三|10:00 – 17:30
週四|10:00 – 17:30
週五|10:00 – 17:30
週六|10:00 – 18:00
週日|10:00 – 18:00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票價資訊
⭔ 全票
|票價|新臺幣 100元
|適用對象|一般觀眾

⭔ 團體票
|票價|新臺幣 75元
|適用對象|20人以上團體

⭔ 優待票
|票價|新臺幣 50元
|適用對象|大專院校以上學生、65歲(含)以上長者、持志工榮譽卡之志工

⭔ 免票
|適用對象|高中職學生、16歲(含)以下學童、身心障礙者及陪同者乙名、低收入戶、導遊、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CAM 會員、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會員

⭓ 新北市民
平日免票入場,週末及國定例假日享優待票

資料提供|新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桃園AI進行市」,感受科技如何驅動城市發展,實踐理想生活提案

近年來,AI早已從科幻電影中的情節,晉升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當人工智慧遇上城市治理,又能為都市生活創造出哪些嶄新可能?關於這個問題,今年「2025年智慧城市展」中,桃園主題館「桃園AI進行市」可說是給出了一個啟發人心的答案,讓人看見AI不只是冰冷的工程運算,而是能回應人類生活需求的智慧解方;當城市開始善用AI的力量,更能以超乎想像的方式,朝理想生活穩步邁進。

以AI助攻執法,創造更平安的日常

作為少數持續人口成長的城市,桃園市因產業發達、人口快速湧入,長期面臨環境治理、交通壅塞與氣候變遷等課題。為此,市府積極結合AI與IoT技術,巧妙回應城市需求。「桃園AI進行市」也以此為核心,在「城市治理 AI解方展區」裡,透過細緻巧妙的互動設計與光雕投影,帶領觀展者沉浸式地體驗這座城市如何以科技直面時代挑戰。

「桃園AI進行市」

於是,當觀眾緩步走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人安全」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車速偵測提醒系統」與「行人穿越警示系統」。前者在易肇事路段即時監控車速,以「笑臉」鼓勵駕駛依速行駛,「哭臉」提醒減速,溫暖守護每次通行;後者則在行人走近等待區或穿越道時,主動提醒駕駛放慢車速,創造更友善的人行環境。這些科技的細膩之處,無聲地守護著市民每日的出入平安。

「桃園AI進行市」
「桃園AI進行市」

提醒與警示之外,桃園更進一步透過AI自動辨識行人與車輛相對位置,記錄未禮讓行人車輛的違規影像,並以此作為科技執法依據;同時,全台首創的「AI巡防系統」也被裝設於警用機車上,藉此自動辨識車牌,一旦發現疑似失竊或可疑車輛時,便能立即警示、通報,即時攔截犯罪,成為「城市治理」的神隊友!

以科技力守護環境,讓污染無所遁形

接著,當觀眾走進「環境保護」展區時,則將一步步看見桃園如何以科技解決長久以來的環境問題。像是針對改裝車輛噪音擾民,桃園導入聲音照相科技,全天候監測車輛噪音,並與警方聯手,形成有力的執法網絡。

「桃園AI進行市」
「桃園AI進行市」

而在面對亂丟垃圾、道路污染及空污等難題時,桃園市則透過AI技術在垃圾熱區裝設動態攝影機;以AI辨識路面污染並搭配車輛計數追蹤,檢核工地車輛是否確實經過洗車台;結合AI視覺辨識與空氣品質感測器,透過「智慧灑水管理系統」全天候偵測揚塵,讓空污問題無所遁形。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灑水管理系統已率先應用於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工程,為大型公共建設創造更永續的誕生前提。

從教育到藝術,看見AI如何激發無限創意

當然,AI的力量也遠遠不止於改善交通與環境,更能點亮教育與文化想像。舉例而言,桃園市教育局便積極鼓勵各級學校將AI融入課程,透過AI將平面照片轉化為3D立體模型,讓抽象的知識轉為可視化的啟發;或是鼓勵學生運用生成式AI技術,自由創作圖像、音樂,激盪出屬於未來的創意火花。

「桃園AI進行市」

另一方面,AI與人文的跨界也在「TAxT 桃園科技藝術節」中畢現淋漓。當觀眾走在展區時,將可看見TAxT 桃園科技藝術節如何透過人工智慧、沉浸式互動與跨界創作,打造令人屏息的視覺與聽覺盛宴。讓藝術不只是觀賞,科技也不只是工具,而能在交織共融下,迸發出更多觸動人心的靈光。

「桃園AI進行市」

透過一場場互動體驗,「城市治理 AI解方展區」讓人感受到,桃園如何以科技為引擎,驅動城市往理想未來更邁進。讓美好的日常不只是種想望,更能在科技同行下,成為可實現的理想生活提案。

桃園市政府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