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輪」全新啟航開箱!柏成設計打造慢活漂浮島嶼,打開海上交通的美學想像

「澎湖輪」全新啟航!開箱「柏成設計」慢活漂浮島嶼,打開海上交通的美學想像

上週(9月5日)首航的「澎湖輪」,由「鳴日號」設計師、柏成設計主理人 Johnny Chiu 邱柏文操刀,翻轉交通工具的純功能導向,以「慢活美學」為意象,將船隻化為一座移動的島嶼,帶著澎湖群島的性格,開啟台灣海上運輸的想像。

澎湖輪_柏成設計_Q2010680
「澎湖輪」由柏成設計主理人 Johnny Chiu 邱柏文操刀,以「慢活美學」為意象將船隻化為一座移動的島嶼(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為往返高雄港與澎湖馬公港的客貨兩用船「澎湖輪」,可載運旅客 600 人、4 台大型遊覽車及 82 台小客車,由台灣設計研究院整合策劃、「本質設計」負責品牌企劃、「博瀚設計工作室」打造指標系統、日本內海造船廠製造,顛覆過往普遍認知的「日本設計,台灣製造」模式,以設計理念、品牌、指標、空間設計,證明台灣近年來大大提升的設計能力,更希望能成為未來交通船的典範。

澎湖輪_柏成設計_Q2030143
「澎湖輪」融入本質設計企劃的航港局交通運輸品牌「Taiwan Hi」巧思(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澎湖輪_柏成設計_17
船上的指標系統由博瀚設計工作室 Bohan Graphic 打造(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克服時間壓力、船艙設計的複雜過程

原先預計要花三年建造的「澎湖輪」,因種種原因必須在兩年內落成,是本次最大的挑戰。船艙跟一般室內設計的工法本來就有很大程度的差距,又由於內裝的材料都需經過防火認證,能夠選擇的材料有限,光是牆面換一個顏色就要重新認證一次,施作的時間十分緊湊。

邱柏文提到,最一開始時,澎湖輪的內裝圖是由日本公司方設計的,「日方看到的澎湖,是網路搜尋出來的澎湖名產,他們看不到在澎湖生活的『慢』。」台日團隊間花了很多時間溝通討論,才有現在的澎湖輪。

澎湖輪_柏成設計__YU_1014-HDR
船艙內裝的材料都需經過防火認證,能夠選擇的材料有限,甚至牆面換一個顏色就要重新認證一次(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在海上延伸澎湖式「慢活美學」

澎湖的「慢」,是潮汐、是沙灘漫步、是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划槳,這些元素都透過邱柏文的巧思呈現在澎湖輪上。這艘宛如星級飯店設計的客輪,期望重塑乘客對於海上運輸的既定印象,讓平時習慣搭飛機、快艇旅行的人們能夠慢下忙碌的步伐,細細品味生活。

澎湖輪_柏成設計_14_咖啡廳
「澎湖輪」上設有咖啡廳等空間,讓乘客享受窗外海景與放鬆時光(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澎湖輪_柏成設計_RXV06879
「澎湖輪」也設有數個兒童遊戲室,不怕孩子坐不住感到無聊(圖片提供:Lucinda Chen)

從細節著手,傳遞自然平靜氛圍

澎湖輪上設有 6 種不同的艙等,參考飯店和商務機艙的內裝,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邱柏文解釋,艙內硬體能變化的有限,但從材質、色系著手,就能讓乘客的感受截然不同。像是座艙的地板選用淺沙色、灰色系,營造出沙灘與岩岸的舒適感;臥鋪房也選用溫潤的淺色木質床架和簾幕,取代過往「台華輪」冰冷無生氣的設計。

澎湖輪_柏成設計_RXV06871
座艙的地板選用淺沙色、灰色系,營造出沙灘與岩岸的舒適感(圖片提供:Lucinda Chen)

澎湖輪_柏成設計_10_臥鋪艙
臥鋪房選用溫潤的淺色木質床架和簾幕,取代過往「台華輪」冰冷無生氣的設計(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在燈光設計上,過往大家常覺得「越亮越好」,邱柏文則認為「有層次的燈光,更能凸顯空間的氣氛和風格」。無論是座艙、臥鋪、餐廳,都大量運用間接照明,可以隨著乘客的需求、船外天色的變化調整光線,看似微小的改變,就能讓整體空間柔和許多。

澎湖輪_柏成設計_08_特等房
邱柏文認為「有層次的燈光,更能凸顯空間的氣氛和風格」(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澎湖輪_柏成設計_Q2020648
在座艙、臥鋪、餐廳中,都可以看到大量運用的間接照明(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裡外呼應設計,與大海連結

除了從細節元素中模擬澎湖的慢生活,空間上也和船隻外身設計、海洋意象有所呼應。例如,觀景甲板就繪製跟船身一樣的橘、藍色幾何圖形;經濟艙座椅的配色,也安排從內側的白色到靠窗的藍色,與窗外海洋連成一線;餐廳牆面的弧形色塊,則是船身的外觀剪影。

澎湖輪_柏成設計_Q2020512
觀景甲板繪製跟船身一樣的橘、藍色幾何圖形,呼應整體視覺(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澎湖輪_柏成設計_06_經濟座艙
經濟艙座椅的配色,由內而外安排白色漸變到藍色,與窗外海洋連成一線(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澎湖輪_柏成設計_Q2020942
餐廳牆面的弧形藍色色塊是船身的外觀剪影(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資料提供|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 Design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JC. Architecture & Design、Lucinda Ch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設計:結合海鳥、台灣山海意象,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啟用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設計:結合海鳥、台灣山海意象,北登機廊廳預計2025年底啟用

預計在2027年完工的台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是由英國建築事務所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RSHP)設計,攜手英國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聯合的全新機場建築,其中,「北登機廊廳」將可望搶先於2025年底啟用!

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團隊操刀設計

RSHP是由已逝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建築爵士」Richard Rogers領軍,過去曾設計多座大型機場樞紐建築,像是倫敦希斯洛機場第五航廈、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第四航廈,而桃機三航正是結合其過往大型機場設計的經驗,呈現出一座獨特、充滿活力且靈活直觀的建築。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機三航建築設計由RSHP合夥建築師Andrew Tyley主導,靈感取自台灣壯麗的山巒景觀、環繞四周的海洋,並融合自然律動與生活節奏。外觀搶眼的波浪流線屋頂,是由16根、長20公尺的「榕樹柱」沿著建築脊樑支撐,造型汲取自飛行中的海鳥姿態,從遠處看建築量體正有如大雁展翅,也有如台灣壯闊波瀾的山脈曲線。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屋頂下方則是一個輕盈通透,如雲朵般延展的「雲頂天花」,能溫柔折射自然光,讓室內呈現明暗有致的層次。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空間上,將透過彈性編排,創造出時而開闊,時而私密的大小不一場域,將可隨季節、需求或未來營運策略重新配置;在動線上,則預計搭配清晰易懂的指標與側連結系統,並以「最短轉機時間40分鐘」為目標,型塑出一座充滿有機感且靈活的機場空間。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建築示意圖(圖片來源:RSHP建築設計事務所)

桃機三航主體東西長414公尺、南北寬242公尺,相當於3座橫放的台北101大樓;地下3層、地上4層,總樓地板面積58萬平方公尺。啟用後將可新增27個機位,包括21個靠站機位及6個遠端機位,並預計能容納4500萬人次,加上結合一、二航的吞吐量,讓未來桃機整體容量可達8200萬人次。

北登機廊廳率先啟用,1488組燈具結合通透空間

隨著桃機三航逐步成形,設有D11至D18共8個登機門的「北登機廊廳」,預計於2025年底完工啟用,搶在第三航廈全面啟動前,率先帶來全新的國門體驗。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全長738公尺、挑高達 13 公尺的北登機廊廳候機室,大面積落地玻璃帷幕,讓旅客在候機時能欣賞飛機與地勤作業的空側景觀,而色彩鮮豔的8座橘紅色空橋,更讓人在視覺上眼睛為之一亮。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北登機廊廳共裝設1488組Halo燈具,並將照明、空調、廣播、消防、WIFI 基地台等5大功能集於一身,讓照明與空間搭配的效果最佳化。利用Halo燈散發柔和光影層次的特性,搭配開放廊廳引導視線向上延展,營造寬闊通透的空間感。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長第三航廈 北登機廊廳空間(圖片來源: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出

若對桃機三航建築施工程細節有興趣,目前在第二航廈南側五樓商場也展出比例尺1:200的第三航廈局部模型,透過剖面鉅細靡遺地呈現地下二樓到地上四樓的外觀特色、室內各樓層空間配置及進出道路等。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機場公司表示,本次展出模型為設計顧問所提交的細部設計成果實體剖模,採用3D列印技術及壓克力雷射切雕,歷時半年製作,成品底座長408公分、寬156.5公分,不僅展現建築宏偉氣象,透過剖面呈現,也能窺見室內配置與陳設,精確捕捉航廈細節。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例如鋼骨構造及玻璃帷幕等建築結構,以及旅客動線上的色彩漸變元素,從報到大廳主色黃色、電梯主色橘色到空橋主色橘紅色,皆忠實呈現於實體模型中,讓觀賞者透過模型即可預見完工後的航廈面貌。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桃園機場第三航廈模型展(圖片來源:桃園機場)

資料來源|RSHPARUP桃園機場交通部長 陳世凱F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以火山與但丁《神曲》地獄入口為靈感,雕塑大師Anish Kapoor打造義大利拿坡里全新地鐵站

若單從外觀看,宛如科幻電影裡的異星太空船降臨,實在很難想像得到,其實這裡是地鐵站出入口;位於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Traiano 區,由英國籍印度裔雕塑大師Anish Kapoor與AL_A 建築事務所共同打造的Monte Sant’Angelo 地鐵站,前後耗時22年時間,才完成這座融合公共藝術雕塑與交通樞紐的建築鉅作!

拿坡里藝術地鐵計畫

作為拿坡里Traiano 區都市再生計畫的一部分,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正式啟用,除了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象徵與新地標外,同時也為拿坡里「藝術地鐵」(Stazioni dell’Arte)計畫再增添全新版圖。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始於2000年初的「藝術地鐵」計畫,以「藝術、建築、考古」(Art, Architecture and Archaeology)做為計畫三大目標,旨在透過邀請世界頂尖建築師與藝術家合作,為每一座地鐵站注入獨特的美學語言與在地文化意象,將通勤空間轉化為公共藝術的舞台,像是Foster + Partners、Massimiliano Fuksas、Álvaro Siza、Karim Rashid、Oscar Tusquets Blanca等人皆參與其中,希冀透過大師之手,讓拿坡里擁有全世界最具藝術風格的交通系統。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邀請Foster + Partners合作

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是計畫中的第20座藝術地鐵,然而回首其建造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興建計畫在2003年登場,當時Anish Kapoor攜手與捷克建築師Jan Kaplický及Amanda Levete共同領軍的Future Systems一同構思;然而,隨著Jan Kaplický在2009年辭世,計畫陷入停滯,直到由Amanda Levete成立的 AL_A建築事務所接手,才得以讓計畫延續並實現。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從火山地貌與但丁《神曲》地獄篇汲取靈感

耗時22年才完工,位於拿坡里地鐵7號線上的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Anish Kapoor將創作靈感歸納為三個核心概念「神話物件」(mythological object)、「身體」(the body) 與「虛空」(the void)。談及創作概念想像,他表示:「在這座同時擁有維蘇威火山與但丁《神曲》筆下地獄入口的城市裡,我思考著『進入地底』究竟意味著什麼。」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地鐵站共有兩個出入口,造型彼此呼應又各自獨立。一處位於大學區,以耐候鋼(weathering steel) 製成,外觀如同由地面緩緩隆起的岩體,表面經歲月氧化後呈現出深紅與棕色交錯的肌理,宛如從大地呼吸出的有機生命,並張開巨口準備吞噬下行的旅人,而倒漏斗造型設計,也讓人有穿梭至地底深處的感受。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另一處入口則坐落於Traiano區,以光滑的鋁質管狀結構鑲嵌於地面之中,呈現極度精緻的未來感,像是一道通往未知空間的裂隙。

「它彷彿通往地下世界的下沉之口。」Anish Kapoor團隊補充,「正如他許多作品所探討,內部空間在此被翻轉成外部,上下方向的秩序也被重新定義。這不是一件置於地景中的雕塑,而是一個與地景融為一體的形體。」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走進Monte Sant’Angelo地鐵站內,保留著原先隧道粗糙未修飾的混凝土牆面,當光線映射在金屬表面,進而與整個空間構築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也讓日常通勤化作啟發靈感的探索旅程。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圖片來源:Oscar Tusquets Blanca官網)
© Anish Kapoor
© Anish Kapoor

參考來源|Anish Kapoor官網DezeenAzure MagazineIl Giornale dell'Ar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