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當地泥土植物的開放式幼兒園!日比野設計「JPP Nursery」培養孩子關懷之心

取材當地泥土植物的開放式幼兒園!日比野設計「JPP Nursery」培養孩子關懷之心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運用當地資源建造土牆、磚牆與木紋地板等,並以開放式的空間規劃,讓孩子從小培養與週遭建立連結,進而關懷他者的能力。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所在的敦賀市過去作為亞洲、歐洲以及日本各地區的貿易據點,擁有繁榮的港口。幼兒園內便呼應這樣的城市特色,從港口的燈塔發想,打造了一個金字塔形狀的甲板露台,孩子在這裡玩耍時,也在無形間增加日常的運動量。

「JPP Nursery」呼應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以燈塔為發想建造的露台(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呼應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以燈塔為發想建造的露台(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讓身心障礙的孩子能被完全理解

雖然日本長期以來逐步推廣「包容性教育」,然而由於教員不足,身心障礙的兒童經常面臨霸凌等問題。「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提供的三種服務包含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從0歲起便可使用該設施,最大可接受18歲的青少年。

「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共提供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三種服務(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共提供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三種服務(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貼近自然的建材與工法

「JPP Nursery」內部的公共空間,以取自當地資源的泥土製作了三種種類的土牆;外牆磚和木地板的部分,則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孩子也有機會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

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內木地板的部分,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內木地板的部分,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另外,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同時也促進學習。

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的配置,讓孩子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的配置,讓孩子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開放式空間,讓孩子與週遭交流

一般來說,學校內的晤談室經常是封閉的獨立空間,不過在「JPP Nursery」,晤談室卻是面朝著道路敞開,孩子們能從室內看到外面的街道,戶外的人們也能看見室內的活動。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一邊用餐還能一邊欣賞前方神社的綠意景色。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自然而然地培養關懷體貼、考慮他人的心情,互相尊重、不斷成長。

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室內環境通透(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室內環境通透(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資料提供|幼児の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長達半年的2025大阪世博於10月13日正式落幕,而會場中象徵性的「大屋根」在閉幕後又將何去何從?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全長約2公里的大屋根環中,僅預計保留東北側約200公尺的結構。然而,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今日提出完整保存大屋根的構想,隨即在日本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

從備受批評到好評不斷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除是能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事實上,當初因建設費用高達344億日圓,加上會期結束後大屋根就要拆除,一度被批評為毫無必要的浪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但在大屋根主體接近完工、世博開幕以及社群平台和現場照片流出後,大眾對於大屋根的評價也隨之提升。同時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一樣,不少人開始呼籲撤回拆除計畫,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象徵大阪世博精神的建築。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指出,大屋根的維護費用是一大問題,完全保存這點在現實上很困難。9月時,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大阪府與大阪市及經濟界達成共識,最終決定保留大屋根東北側200公尺,並將周邊規劃為公園、綠地使用。大屋根的拆除工程也預計於年底展開。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將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

而在大阪世博落幕一個月之際,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於X社群平台上提出一項構想:「想讓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在他的提案中,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將擴展至整個環型區域、轉化為一座公園;面海的一側規劃為能與世界接軌的碼頭;最具挑戰性的大屋根本身,部分將改造為飯店以強化結構,同時保留屋頂上的步道。濱渦伸次表示,這是一項希望將藤本壯介設計的世博遺產傳承至未來的提案,他也強調,NOT A HOTEL的原則是,從商業與建築角度上無法實現的事物,絕不會將它製成CG,只要交給他們,一定能落實。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同時,藤本壯介也轉發了這篇貼文,並表示:「濱渦先生提出了超棒的構想!」。這也引起許多日本網友留言支持,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屋根的保護,也是一個讓世博精神延續的創新提案。隨著討論持續發酵,也讓人好奇,這座象徵世博精神的木造建築,是否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形式再次與大眾見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在福島!傳承千年歷史「式年遷宮」習俗,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環形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重創福島,隨之而來的核電廠事故更在當地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後14年,昔日災難記憶在福島轉化為新生的力量——日本建築事務所Vuild與福島聯足球俱樂部攜手,在此打造日本首座木構足球場,建造過程將以當地木材為主要建材,並邀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動員社區齊心協力打造福島新地標,共築地方重生與復興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屋頂設計靈感來自「大內宿」江戶時代古宅

新建的福島木構足球場,從外觀到建造過程都非常有趣,並與福島及日本傳統文化有著極深的連結。先來看質樸、富有幾感的木構屋頂,其造型靈感來自福島「大內宿」 一帶古民家的茅草屋頂。這座歷史悠久的小鎮在江戶時代曾是驛站,街區建築至今仍保留19世紀末明治維新前的樣貌,乘載著歷史與文化記憶。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福島大內宿。(圖片來源:JNTO)

如山丘連綿展開的環形木構屋頂,串起了足球場建築4大量體,場館兩層樓涵納球場、球員休息區、VIP包廂、媒體採訪區、住宿空間等多功能區域。為了做出屋頂每一塊木造結構約6公尺的跨距,Vuild利用數個小截面的木製構件,構築雙曲拋物面的殼式結構,這些「木殼」可以在短向形成懸挑效果,並在主軸方向上達成長跨距;殼體上方再層層堆疊以懸鏈線形式排列的構件,打造似三角形的屋頂結構。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傳承「式年遷宮」千年習俗,循環理念貫穿建造過程

建造過程則傳承了日本神宮「式年遷宮」流傳千年的儀式精神。所謂式年遷宮,指的是三重縣「伊勢神宮」每20年依原型重建宮內所有社殿的古老習俗。這麼做有實務及精神層面的雙重考量,一來是考慮到建材耐用年限,另也帶有傳承神宮建造技術與傳統工藝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當代注重的「永續、循環」理念早已見於先民的生活智慧——式年遷宮所汰換的建材,會轉而應用於神宮內其他設施,或分配給日本各地的神社重複利用。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伊勢神宮)

Vuild將策劃植樹造林計畫、木工工作坊、參與式建造活動等,邀居民參與球場建造過程,讓工藝與資源得以在當地流動並形成良性循環。選材與設計細節也體現了循環理念,木材將取自福島當地森林,減少運輸所產生的環境成本;結構構件則強調易拆卸,以便日後重複利用,讓地方資源得以循環再生。這些安排還有另一目的,那就是讓球場所乘載的「復興與重生」美意更為具象且貼近人心。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能源自給自足的場館

關於永續理念的實踐,Vulid也透過精算屋頂形體和開口朝向,讓場館內部在夏季時涼爽、通風良好,冬季則可抵禦寒風,藉此降低對冷暖氣的依賴,以節約能源;另搭載雨水收集系統等再生能源設備,盼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目標。

日本首座「木構球場建築」在福島!Vuild攜手在地居民共築311大地震後重生的精神象徵
(圖片來源:Vuild)

場館落成後將作為福島聯足球俱樂部主場使用,座位預計設5,000席,以體育場來說規模並不算特別大。但業主與Vuild在這件案子裡,要追求的本就不是規模,而是與居民一同建構福島「希望與重生的象徵」,並期盼建築能在達到一定承載量以服務在地球迷的同時,亦保持可親、人性化的尺度,與在地環境和諧共處。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