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當地泥土植物的開放式幼兒園!日比野設計「JPP Nursery」培養孩子關懷之心

取材當地泥土植物的開放式幼兒園!日比野設計「JPP Nursery」培養孩子關懷之心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運用當地資源建造土牆、磚牆與木紋地板等,並以開放式的空間規劃,讓孩子從小培養與週遭建立連結,進而關懷他者的能力。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所在的敦賀市過去作為亞洲、歐洲以及日本各地區的貿易據點,擁有繁榮的港口。幼兒園內便呼應這樣的城市特色,從港口的燈塔發想,打造了一個金字塔形狀的甲板露台,孩子在這裡玩耍時,也在無形間增加日常的運動量。

「JPP Nursery」呼應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以燈塔為發想建造的露台(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呼應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以燈塔為發想建造的露台(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讓身心障礙的孩子能被完全理解

雖然日本長期以來逐步推廣「包容性教育」,然而由於教員不足,身心障礙的兒童經常面臨霸凌等問題。「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提供的三種服務包含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從0歲起便可使用該設施,最大可接受18歲的青少年。

「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共提供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三種服務(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共提供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三種服務(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貼近自然的建材與工法

「JPP Nursery」內部的公共空間,以取自當地資源的泥土製作了三種種類的土牆;外牆磚和木地板的部分,則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孩子也有機會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

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內木地板的部分,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內木地板的部分,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另外,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同時也促進學習。

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的配置,讓孩子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的配置,讓孩子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開放式空間,讓孩子與週遭交流

一般來說,學校內的晤談室經常是封閉的獨立空間,不過在「JPP Nursery」,晤談室卻是面朝著道路敞開,孩子們能從室內看到外面的街道,戶外的人們也能看見室內的活動。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一邊用餐還能一邊欣賞前方神社的綠意景色。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自然而然地培養關懷體貼、考慮他人的心情,互相尊重、不斷成長。

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室內環境通透(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室內環境通透(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資料提供|幼児の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國立博物館全新改造計畫!前庭水池變身開放草坪,打造自在休憩空間

東京國立博物館全新改造計畫!前庭水池變身開放草坪,打造自在休憩空間

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內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座創立於1872年的博物館,近日宣布「TOHAKU OPEN PARK PROJECT」改造計畫,然而預計將博物館前方的大水池改為草坪空間的規劃,卻也掀起是否會破壞歷史古蹟的爭議。

創立於1872年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如今現址本館建築於1938年落成,隨著建築本身將邁入百年之際,博物館於2024年發表「東京國立博物館 2038 願景」,其核心理念為「將自古以來創造寶物的人們心意,轉化為活在當下的力量」。

同時更盼望透過「激發創造力的博物館」、「共同創造的博物館」、「人人都想來的博物館」與「連結日本與世界的博物館」四項目標,讓東京國立博物館成為「最先進的博物館」,並在未來成為引領世界的重要藝術文化殿堂。

博物館百年計畫第一步 「TOHAKU OPEN PARK PROJECT」

「TOHAKU OPEN PARK PROJECT」作為願景計畫的第一步,首先則是要把象徵博物館「門面」的前庭大改造,將現有水池變身為能充分利用原有高低差的舒適草坪場域,讓孩童、學生、家庭、年長者、身心障礙者、旅客等所有人,都能在此自由活動的多元舒適空間。

當然,草坪不光只是提供休憩而已,在博物館預想藍圖中,則能配合各種活動、節日,化身為期間限定企劃的場所,像是戶外音樂會、啤酒花園、賞櫻聚會等,讓新舊氣息在此交織,成就出更豐富的博物館面貌。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以不破壞歷史景館結構為準則

不過,對於原本作為博物館特色的前庭水池將要消失,許多人持反對意見,並認為此舉改造將會破壞歷史景觀。為此,東京國立博物館則於計畫公布後再進一步說明,對於外界所抱持「是否會破壞歷史景觀」、「前庭會不會變成常設活動場地」等疑慮一一做出解釋,並表明「博物館對此一切皆嚴肅看待」。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表示,本次改造構想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破壞既有的歷史景觀價值,特別是前庭水池,將採取保留結構體與基礎的設計方式,讓其未來仍有恢復原狀的可能。之所以想要改造整體前庭空間,主要是由於興建於1937年的人工水池,使用至今已有約90年時間,近年來池水水質惡化、池壁出現裂縫與滲水等問題,讓維護變得更加困難。

基於安全考量,水池在2024年12月就已排水,呈現空池狀態;而博物館在修繕成本、景觀價值及草坪空間能帶來的效益等多層考量下,遂決定採用本次改造構想,並以「讓訪客能安心停留的草坪休息空間」為主軸,前庭將不會變成常設活動場地,僅會在限定期間舉行活動,其餘時間則將供民眾開放使用。

前庭水池改造計畫以 2027 年 3 月完工為目標,希冀讓人們有煥然一新的感受外,也能傳遞東京國立博物館嶄新的魅力。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資料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將何去何從?NOT A HOTEL揭曉結合飯店、碼頭與公園的創意提案

長達半年的2025大阪世博於10月13日正式落幕,而會場中象徵性的「大屋根」在閉幕後又將何去何從?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全長約2公里的大屋根環中,僅預計保留東北側約200公尺的結構。然而,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今日提出完整保存大屋根的構想,隨即在日本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

從備受批評到好評不斷

由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全長約2公里,在2025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除是能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屋頂,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享受獨特的世博體驗。事實上,當初因建設費用高達344億日圓,加上會期結束後大屋根就要拆除,一度被批評為毫無必要的浪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但在大屋根主體接近完工、世博開幕以及社群平台和現場照片流出後,大眾對於大屋根的評價也隨之提升。同時正如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一樣,不少人開始呼籲撤回拆除計畫,希望能完整保留這座象徵大阪世博精神的建築。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專訪|藤本壯介談2025大阪世博「大屋根」:從接下會場設計總監的心境轉折,到以大型木構建築向世界發聲

而根據日本媒體報導,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指出,大屋根的維護費用是一大問題,完全保存這點在現實上很困難。9月時,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大阪府與大阪市及經濟界達成共識,最終決定保留大屋根東北側200公尺,並將周邊規劃為公園、綠地使用。大屋根的拆除工程也預計於年底展開。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將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

而在大阪世博落幕一個月之際,NOT A HOTEL CEO濱渦伸次於X社群平台上提出一項構想:「想讓世博大屋根保存下來!」在他的提案中,靜謐之森(静けさの森)將擴展至整個環型區域、轉化為一座公園;面海的一側規劃為能與世界接軌的碼頭;最具挑戰性的大屋根本身,部分將改造為飯店以強化結構,同時保留屋頂上的步道。濱渦伸次表示,這是一項希望將藤本壯介設計的世博遺產傳承至未來的提案,他也強調,NOT A HOTEL的原則是,從商業與建築角度上無法實現的事物,絕不會將它製成CG,只要交給他們,一定能落實。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圖片來源:濱渦伸次| NOT A HOTEL CEO X)

同時,藤本壯介也轉發了這篇貼文,並表示:「濱渦先生提出了超棒的構想!」。這也引起許多日本網友留言支持,認為這不僅是對大屋根的保護,也是一個讓世博精神延續的創新提案。隨著討論持續發酵,也讓人好奇,這座象徵世博精神的木造建築,是否有機會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形式再次與大眾見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