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當地泥土植物的開放式幼兒園!日比野設計「JPP Nursery」培養孩子關懷之心

取材當地泥土植物的開放式幼兒園!日比野設計「JPP Nursery」培養孩子關懷之心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運用當地資源建造土牆、磚牆與木紋地板等,並以開放式的空間規劃,讓孩子從小培養與週遭建立連結,進而關懷他者的能力。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專門設計日本各地幼教設施的「日比野設計 幼児の城」事務所,於福井縣敦賀市打造「JPP Nursery」幼兒園(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所在的敦賀市過去作為亞洲、歐洲以及日本各地區的貿易據點,擁有繁榮的港口。幼兒園內便呼應這樣的城市特色,從港口的燈塔發想,打造了一個金字塔形狀的甲板露台,孩子在這裡玩耍時,也在無形間增加日常的運動量。

「JPP Nursery」呼應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以燈塔為發想建造的露台(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呼應所在城市的歷史背景,以燈塔為發想建造的露台(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讓身心障礙的孩子能被完全理解

雖然日本長期以來逐步推廣「包容性教育」,然而由於教員不足,身心障礙的兒童經常面臨霸凌等問題。「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提供的三種服務包含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從0歲起便可使用該設施,最大可接受18歲的青少年。

「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區內設有各種功能的活動場所,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孩子們互相理解的教育環境(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共提供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三種服務(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共提供日間幼兒園、放學後托育、生病兒童托育三種服務(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貼近自然的建材與工法

「JPP Nursery」內部的公共空間,以取自當地資源的泥土製作了三種種類的土牆;外牆磚和木地板的部分,則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孩子也有機會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

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各種隔扇、邊框、家具,都以隨機的木質色調進行搭配,讓整體的氣氛更加自然、融合(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內木地板的部分,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園內木地板的部分,採納了當地特有植物的顏色和花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另外,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激發孩子好奇心的同時也促進學習。

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在房間彼此連結的「繪本角」交流空間,也在土牆面上設計了迷宮造型(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的配置,讓孩子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園內的配置,讓孩子觀察和觸摸不同的材質,認識平時鮮少注意到的家鄉特色(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開放式空間,讓孩子與週遭交流

一般來說,學校內的晤談室經常是封閉的獨立空間,不過在「JPP Nursery」,晤談室卻是面朝著道路敞開,孩子們能從室內看到外面的街道,戶外的人們也能看見室內的活動。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一邊用餐還能一邊欣賞前方神社的綠意景色。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自然而然地培養關懷體貼、考慮他人的心情,互相尊重、不斷成長。

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連接庭園的餐廳,也設置了全開放式的推拉玻璃門(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室內環境通透(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JPP Nursery」室內環境通透(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孩子在「JPP Nursery」享受開放式空間生活的同時,也透過接觸當地的歷史和素材,感受到和週遭社區以及居民的連結(圖片提供:幼児の城)

資料提供|幼児の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葡萄牙館」:隈研吾操刀白色海浪懸浮建築,展開「海洋,藍色對話」

2025大阪世博「葡萄牙館」:隈研吾操刀白色海浪懸浮建築,展開「海洋,藍色對話」

2025大阪世博將在4月13日至10月13日舉行,葡萄牙館以「海洋,藍色對話」(Ocean, the Blue Dialogue)為主題,展開一段橫越500年的歷史對話,重新喚起人類與海洋共生的願景;建築展館邀來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領軍的隈研吾建築事務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操刀,以「解構」建築語彙,宛若懸浮的海浪姿態,表現出海洋的流動感與生命力!

有如白色海浪的懸浮建築展館

當湛藍海洋文化成為建築語言,葡萄牙作為因海洋而繁盛的國家,不僅在這場盛會中訴說過去,也會以前瞻姿態,回應當代對於永續與藍色經濟的關注。透過海洋視角,葡萄牙館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SDG 7「可負擔且潔淨的能源」與SDG 14「海洋生態」兩大目標,重新凝視蔚藍海洋如何成為文明起點、經濟的驅動,同時更是未來創新的新啟發。

葡萄牙館建築以「帶領參觀者潛入海洋、探索海洋」為概念,宛如白色海浪般的建築,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以極簡且富有詩意的語彙回應海洋的律動。建築以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成為主要建材,透過其質感與形體,營造出能與陽光與微風自然交融的空間。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外觀猶如一抹波濤,上方結構懸浮半空,在陽光下輕盈浮起,大面積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交織出波光粼粼的姿態,特別是隨風搖曳時,展館彷彿會呼吸般,充滿有機生命力外,也玩轉海水流動的姿態,可望成為大阪世博園區內閃耀的「燈塔」。

另外,建築也與大阪世博「大根屋」之間巧妙互動,當遊客穿行其間,外觀宛若漂浮於海面,帶來如同沉浸於流動海洋中的奇幻感受。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沉浸式體驗感看見海洋文化過去與未來

葡萄牙館展覽以「一個以海洋締造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國家」(A country with a past, a present, and a future built with the ocean)為敘事主軸,帶來一場關於文明、科技與海洋的深度對話,展區分為「知識共享」與「攜手共創永續未來」兩大區域。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知識共享」如同一座流動的時間之海,融合藝術、歷史與科技,帶領觀者回望葡萄牙與日本因海洋而交會的500年緣分。歷史文物象徵著航海時代的輝煌,而互動裝置則將視角拉回當代,讓人看建科技如何為海洋開啟全新可能。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攜手共創永續未來」則為五感沉浸式體驗。面積200平方公尺的展區,將有專為大阪世博打造的5分鐘多媒體作品,邀請遊客從當前的環境挑戰出發,走入一場充滿希望的「美好烏托邦」之旅。

除了展覽空間外,葡萄牙館也有商店、多功能空間,以及主打葡萄牙美食的餐廳,讓訪客從味覺感受海洋的恩賜,體驗不同層次的「藍色對話」。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圖片來源:Portugal Expo 2025)

2025大阪世博「葡萄牙館」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更多資訊可至葡萄牙館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Portugal Pavilio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日本首座無金屬框架木造建築,螺旋玻璃外觀致敬傳統工藝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玻璃立面致敬傳統工藝,螺旋廊道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2025大阪世博將於413日揭幕,本屆「捷克館」由Apropos Architects操刀,落成後將成為日本首座無金屬框架支撐的木造建築,其外部以玻璃立面彰顯捷克歷史悠久的玻璃工藝,內部則藉螺旋廊道形成自由、活潑的觀展路徑,藉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的共融,描繪理想生活的未來藍圖。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玻璃立面致敬傳統工藝,螺旋廊道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圖片來源:Apropos Architects)

以木材和玻璃為設計語言

Apropos Architects以捷克布拉格、瑞士蘇黎世、荷蘭海牙三城為根據地,在歐洲各地擁有豐富的建築作品。這次接下設計捷克館的任務,團隊以擅長的木造建築對答,企圖打造一座從外部看來通透、輕盈、彷彿在對抗地心引力的動態感建築,同時,這座建築要能適應當前或未來社會對美學、功能的要求,並適應地方環境,比如能對抗日本地震頻繁、基地位於風力強勁的海濱等劣勢。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玻璃立面致敬傳統工藝,螺旋廊道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圖片來源:Apropos Architects)

綜合美學和功能性考量,捷克館結構以CLT(直交式集成板材)木材為主要支撐,能滿足抗震、防颱等需求,同時在視覺上達到建築團隊追求的輕盈感。外部立面採用通透的平板玻璃,向捷克引以為傲的玻璃工藝致敬,玻璃表面更經特殊處理呈現捷克玄武岩地形的有機紋理。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玻璃立面致敬傳統工藝,螺旋廊道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圖片來源:Apropos Architects)

螺旋坡道,通往理想生活的路徑

場館內部以直徑長達15公尺的圓形多功能禮堂為中心,周圍螺旋坡道以禮堂為圓心向上延伸,沿途既是展覽空間、也是供訪客交流的廊道,並設有多個出入口供人們自由穿行。展覽內容將隨著螺旋向上的觀展路徑逐漸展開,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玻璃立面致敬傳統工藝,螺旋廊道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圖片來源:Apropos Architects)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寬度落在1.87公尺間不等的坡道,總共由36段組件拼組而成,便於施工期間運輸、組裝及事後拆卸。坡道不僅提供訪客多元的空間體驗,也引導人們邊看展、邊行至寬敞的觀景路台,這裡設有海景餐廳、酒吧可小憩片刻,也可在此透過玻璃天窗俯瞰場館中心禮堂,用不同角度欣賞捷克館。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玻璃立面致敬傳統工藝,螺旋廊道隱喻通往理想生活的途徑
(圖片來源:Apropos Architects)

2025大阪世博「捷克館」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資料來源|ArchDailyCzech & Slovak L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