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臺灣文博會「文化物種大發現集章活動」:展館與展演化身特色文化物種,3款隱藏版特有種同步現身

2023臺灣文博會「數位集章活動」!主要展館與展演化身15款文化物種,3款隱藏版特有種同步現身

2023臺灣文博會於9月22日至10月1日登場,而本屆涵蓋5大主展區與5個副展館,為歷年來範圍最大,為了展現各展區的亮點,此次文博會更特別設計了藏身在展館的15隻文化物種,以及3款隱藏特有種,邀請民眾邊逛展邊享受「集章」的樂趣。

>>> 2023臺灣文博會系列報導

2023臺灣文博會「數位集章活動」collage
2023文博會推出「文化物種大發現集章活動」,邀請民眾邊逛展邊享受「集章」的樂趣。(圖片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

展館與展演化身特色文化物種

今年文博會集結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國家鐵道博物館、華山文創園區、花博爭艷館、松山文創園區5大展區,更串連北中南東5座國家級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熱蘭遮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讓2023臺灣文博會成為全台響應的文化博覽會。而除了精彩的展演,這次更結合了「文化物種大發現集章活動」,凸顯各展區的亮點,也體現「臺灣野生原力」源源不絕的動能。

2023臺灣文博會「數位集章活動」collage1
除了15隻文化物種,這次更推出了3款隱藏版特有種。(圖片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

邀新生代配音員星期天趣味獻聲

而這些以場域或展演特色為靈感所設計出的15隻文化物種,包含手腳靈活、鬼靈精怪的「愛馬戲」,呼應在空總現身的兩座馬戲篷;以往返於鐵博與松菸的藍皮柴油客車為發想的「藍皮卡登」;臺灣博物館化身為知識範圍涵蓋臺灣的文、史、自然領域的「臺博士」;長年研究臺灣工藝文化、對應到南投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職仁人」⋯⋯。有趣的是,新生代配音員星期天更為「文化物種介紹」系列影片獻聲,以幽默的台詞賦予角色魅力。

小檔2023臺灣文博會「數位集章活動物種圖鑑07
以往返於鐵博與松菸的藍皮柴油客車為發想的「藍皮卡登」。(圖片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

加碼推出隱藏版特有種

除了台北5大主展區的10隻、5個副展館各1隻的文化物種,還有3款隱藏版特有種在華山的IP主題館,等你來收藏。至於要如何參加集章活動?只要在2023臺灣文博會期間,至各展館找到物種立牌蹤跡,現場掃碼進入集章網頁,點選「立即拍照集章」、拍攝物種圖像,即完成集章。過程中達到5隻、10隻、15隻不同任務門檻時,將依序解鎖Pinkoi、春水良品電商平台、茶湯會的購物優惠,集滿15隻文化物種後,還可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優人神鼓、布拉瑞揚舞團等演出VIP席次,還能抽有錢都買不到的藍皮乘車體驗,詳細辦法可點此見集章網站文博會臉書貼文

小檔2023臺灣文博會「數位集章活動物種圖鑑09代表華山文創園區則是可容納多元想法、性格寬厚的「華麗山
代表華山文創園區是可容納多元想法、性格寬厚的「華麗山」。(圖片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

小檔2023臺灣文博會「數位集章活動物種圖鑑11
臺灣博物館化身為知識範圍涵蓋臺灣的文、史、自然領域的「臺博士」。(圖片提供:2023臺灣文博會)

文化物種大發現集章活動網址請點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布袋戲與「淨瑠璃」訴說歷史!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鳳甲美術館特展《浪濤之下亦有皇都》即日起至6月30日登場,聚焦台日糖業發展、戰時記憶及現代化史,串起虎尾與門司兩座市鎮,並以台灣傳統布袋戲與日本傳統藝術「淨瑠璃」呈現,透過操偶師與偶之間的互動,思考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與歷史。

兩件影像作品追溯台日現代化記憶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為藝術家許家維、張碩尹、鄭先喻自2020年起共同推動的計畫,聚焦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的製糖產業發展,並以當代影像創作、台灣與日本兩地傳統偶戲表演等,追溯台日之間的歷史與現代化記憶,藉此思考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操縱者與被操縱者的複雜關係。

橫跨藝術家、導演及策展人等多領域的許家維,其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與電影語彙,特別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並連結正史未記載的人事物;擅於創造戲劇性作品與沉浸性裝置的張碩尹,藉由科學和生物知識探索個人、科技及社會的關係,凸顯當代社會的不同層次;身兼藝術家與軟體開發者的鄭先喻,創作則結合電子設備的實驗性生物力學裝置,聚焦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並透過幽默的方式表達出他對社會與環境的獨特觀點。

本次於鳳甲美術館的展覽,依序為觀眾放映計畫中的《等晶播種》和《浪濤之下亦有皇都》兩件作品。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藝術家鄭先喻、許家維、張碩尹。(攝影:山中慎太郎(Qsyum!))

《等晶播種》:以糖業為中心的歷史轉譯

1909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虎尾興建糖廠,進而帶動虎尾市鎮的繁榮。然而,虎尾亦在二戰期間作為神風特攻隊飛機場的基地,因此成為美軍攻擊目標;太平洋戰爭尾聲時,虎尾糖廠開始生產高濃度酒精供給戰時所需。《等晶播種》藉由音樂家於糖廠的演奏、台灣傳統布袋戲演繹皇民化戲碼《鞍馬天狗》,描繪虎尾圍繞糖業而生的現代化記憶。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等晶播種》畫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等晶播種》畫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日本古典文學與傳統藝術交織

日本福岡縣北九州市的「門司」曾為大日本製糖糖廠所在地,而門司港不僅位在當時運輸台製粗糖至日本的海運航線上,亦是外國船舶前往神戶和橫濱途中必經的停靠港,是日本首要的國際港口之一。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源於日本古典文學《平家物語》中的〈幼帝投海〉章節,敘述平安時代末期陷入絕境的平時子抱著幼帝安德天皇投海自盡,並安慰他「浪濤之下亦有皇都」,而壇之浦戰場即位在門司對岸,隔著關門海峽相望。本作以日本傳統藝術「淨瑠璃」回望門司及門司港的戰爭與現代化記憶,並於展覽中透過影像裝置呈現。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浪濤之下亦有皇都》畫面。(攝影:Kosuke Shiomi)
鳳甲美術館《浪濤之下亦有皇都》揭開台日糖業與戰時記憶
作品《浪濤之下亦有皇都》畫面。(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浪濤之下亦有皇都 】

展期|2024年5月4日至6月30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10:30–17:30,周一休館
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參觀方式|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師美術館中的迷你城市!藝術家張立人造「戰鬥之城」,獻給對戰現實、努力生活的你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用架空世界反思所處環境,無論在任何時代都能成就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此許多創作者真正著手「打造新世界」:賈克大地(Jacques Tati)為《遊戲時間》造了座功能至上的人工城,在1960年代顯得不合時宜;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在法國城市安古蘭,替《法蘭西特派週報》從無到有蓋出一座虛構城市「Ennui-sur-Blasé」,以乏味命名卻繽紛至極。這些以無數汗水、巧思構築的城,不只是造景,更是創作者造夢的顯影。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二,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造城或造夢?走進「戰鬥之城.終」感受

以「作夢」為題,北師美術館啟動兩年一度的公開徵件「作夢計畫」,支持創作者解放想像,化不可能為可能。本屆由藝術家張立人之作「戰鬥之城.終」獲選,此作涵蓋了跨越14年的創作旅程,最終化為一座人造迷你城市,乘載了藝術家如何在越趨現實的大環境下,仍試著保有自我及理想的軌跡。如果說造城的過程如造夢,還有什麼比《戰鬥之城》更貼合徵件主題?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戰鬥之城.終」獻給藝術家自身,也獻給因地緣政治而命定處於衝突世界最前緣的台灣,以及每位以自身狀態與現實戰鬥、努力生活著的人們。

「戰鬥之城.終」完整匯集《戰鬥之城》系列作品的錄像裝置、漫畫、模型、拍攝場景、道具、分鏡手稿等百餘件展品,是此作自2010年創作後首次完整展出,透過張立人打造的舞台場景、角色刻畫及人物命運的敘事,建構出介於想像與現實之間的虛擬世界,直探藝術創作的本質與藝術家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戰鬥之城・終」二樓展場。(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一部:台灣之光 (第一集),錄像、裝置,2010-2014。(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汲取大眾文化元素,編寫預言性故事

《戰鬥之城》故事以中年魯蛇陳志強告白失敗,卻意外成為即將毀滅世界的全民公敵為開端,衍伸出美國駐軍、國際企業託管、AI宰制人類鬥爭等富預言性的後續事件。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一部〈台灣之光〉劇照三,2010-2017,錄像。(圖片提供:張立人)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第二部〈經濟奇蹟〉劇照五,2018-2022,錄像。(圖片提供:張立人)

張立人汲取並挪用漫畫、電影、動畫、影視媒體……各種大眾文化的形式和元素,模擬舞台劇於現實世界搭建場景,從無到有創建一個繁複而龐雜的世界。他一人分飾多角,集編劇、操偶、美術場景建置、拍攝、剪輯、配音等角色於一身。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戰鬥之城.終」三樓展場。(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室內場景:總統府》,複合媒材,2024。(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註|《戰鬥之城》共分為三部曲:首部曲〈台灣之光〉(20102017)、第二部〈經濟奇蹟〉(2018-2022)及最終章〈福爾摩沙〉(2020-2021)。

記憶居住的地方

佔據北師美術館二樓展場的〈場景模型〉,由張立人以木條、保麗龍等材料,搭建出一座記憶中的城市模型。這座城市並不是任何城市的縮影,而是藝術家依據自身不同時期的成長經驗,即興拼貼而成的城市印象。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於「戰鬥之城・終」展場工作照。(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在搭建這座城市時,雖是以1:12的比例作為目標,但事實上並不精確,因為張立人使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比例尺,依據記憶中這些空間與身體的關係來調整——這種身體感是浮動的,就像是隨著每個人的成長,逐漸縮小的童裝。對他來說,這座城市並不是用來提供想像未來的願景,而是記憶居住的地方。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記憶中的城市,如夢中之夢、生命迷宮

城中的108個人偶則以衛生紙製作,透過粗糙的表面與紋理呈現大略「堪用」的人型,微妙拉開故事與現實的距離;每個角色配有各自的物件道具,像是預示其在故事中的命運。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人偶細節。(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這座既虛構又真實的城市,猶如藝術家所創造出的沙盒,在加入不同性格的角色和規則設定後,發展出複雜的敘事路徑。張立人將自己的生活與作品層層堆疊,構築一個複雜的多重顯影,像是夢中還有一個夢,在生命的迷宮中還有另一個迷宮。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美術館(城市)中的「現地創作」

展期間,張立人將以二樓展場的大型模型重新拍攝《戰鬥之城第一部:臺灣之光》的「二周目」,與十四年前的自己對話,同時開啟作品的下一個生命週期,並於閉展前在館內首映。這次藝評人謝鎮逸也特別擔任觀察書寫的角色,企圖於藝術家自身及機構敘寫的樣貌外,開拓另一條走入「戰鬥之城.終」的路徑。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戰鬥之城:場景模型》細節照四,複合媒材,2012-2018。(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非典型藝術家

在研究所畢業前,張立人就連續斬獲臺灣藝術界數個重要獎項:高雄美術獎首獎(2009)、臺北美術獎首獎(2009)、第7屆桃源創作獎首獎(2009)及第8屆台新藝術獎入圍(2010)。然而他並無因此走上藝術家的康莊大道,反而不斷反身詰問藝術何用?2010年開始創作《戰鬥之城》,更讓他遠離了蜂擁的大道,試著以自身的軌跡,去尋找藝術家在藝術生產中面對困境的可能性。

北師美術館「戰鬥之城・終」開展!張立人歷時14年打造,獻給處於衝突前緣的台灣
張立人。(圖片提供:北師美術館/攝影:汪正翔)

張立人《戰鬥之城.終 Battle City: Finale

展期|2024.05.0407.21

地點|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