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留白計畫「追光」特展登場!攜手SALU以互動遊境打開共感多元的社會行動

留白計畫攜手SALU「追光」特展登場!以互動遊境設計打開共感多元的社會行動

台中「留白計畫blank plan」攜手YouTube團隊「SALU」策劃年度展覽「追光 In The Shadows」,在無垠太空般的空間中,設計情境式的互動體驗,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社會議題,邀請參觀者一起共感無家者、更生人、身障者等族群的的生命情境。「追光 In The Shadows」展期自2023/11/11至2024/2/29,採現場購票入場。

「追光 In The Shadows」展覽亮點一次看

01|太空互動遊境設定,邀請觀者以不同角色登入

留白計畫將「追光 In The Shadows」全場域定調為「軟科幻」互動遊境,參觀者將循序從光區走入暗區探索,主展區以流動紗幕打造無垠太空般的空間,運用識別色系藍、黑、白營造浩瀚宇宙裡發出訊號的孤寂感。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轉換全場域空間的「黑室」將光域過度至暗域,追光者也將進入另一維度的心靈拓荒
留白計畫將「追光 In The Shadows」全場域定調為「軟科幻」互動遊境(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追光 In The Shadows」展覽設計像是開放式的遊戲腳本,工作人員會並隨機指派參觀者成為四個角色之一,並引導領取登機用品進入展場。四個角色分別將被剝奪部分的聽覺、視覺、話語或觸覺,迫使參觀者倚賴其他感官能力,在展覽中穿梭探索,完成航旅任務。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光影源場引導觀者與影子互動,在「主客體」反轉間實踐同理
參觀者將被剝奪部分的聽覺、視覺、話語或觸覺(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2
「追光 In The Shadows」展覽設計像是開放式的遊戲腳本(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02|攜手YouTube冒險團隊「SALU」,讓公益變得好玩

「台灣不缺乏好的議題、資訊、內容,而是這些內容較難以群眾能輕易理解的形式呈現並產生共鳴。」YouTube團隊「SALU」長期透過冒險行動計畫,親身深入社會的背光處,激發觀眾對於議題的討論與關注。創辦五年以來,SALU成立了街友公寓、發起輪椅雙塔挑戰、尋訪世界貧民窟等,團隊更曾經執行獨自流浪街頭168小時,帶領觀眾以多維視角看待社會現狀,使議題性影片成功進入大眾視野。

SALU創辦人林子竣認為,「世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但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個展覽找到最適合望向社會背光處的角度。」在「追光 In The Shadows」中,留白計畫團隊延續SALU的「城市追光者」系列活動,以策展方法深化行動,讓公益變得好玩,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實際參與其中。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以「好玩的方式」思考「困難的議題」是為此次留白計畫與 SALU 的合作主旨
SALU創辦人林子竣認為,「世上沒有真的感同身受,但我們有機會透過這個展覽找到最適合望向社會背光處的角度。」(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展覽離境時,觀眾在光圈中與自己合影,象徵在藍垠遊境中抵達光
「追光」以策展方法深化行動,讓公益變得好玩,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實際參與其中(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03|三大子題體驗他者處境,共感世界的背光處

「追光 In The Shadows」主展區分為3大區塊,「超新星體」呈現社會對於小學生、無家者、更生人的刻板印象標籤,並邀請參觀者替他們撕下標籤,或為自己貼上標籤,進而反思標籤的行為與意義;「光拱」子題列出7種身份:身障者、孕婦、無家者、獨居老人、更生人、貧民窟小孩、浪浪等,請大家投出自己最想成為、最不想成為的族群,再藉由書寫下自己的想法,看見彼此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觀點;最後一個子題「光影源場」,則是以沉浸投影形式,引導參觀者模仿影子、甚至成為影子,體驗他者的生命情境,共感「背光處」的世界。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充滿刻板印象標籤的超新星體區,待觀者合力撕下標籤
「超新星體」呈現社會對於小學生、無家者、更生人的刻板印象標籤(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5
「超新星體」邀請參觀者撕下標籤,或為自己貼上標籤,進而反思標籤的行為與意義(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策展團隊提及,「SALU習慣以非典型的方式探索世界,」而他們也希望在這個展覽中,能讓參觀者拋棄「最方便」的思考路徑、放慢腳步,從自身的真實體驗,慢慢靠近同理。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4
展區「光拱」設置留言小卡,藉由投票引導思考,透過書寫共感多元。(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04|與《報導者》合作推出展覽限定特刊

除了情境式體驗外,「追光 In The Shadows」也與《報導者》合作推出航旅限定的「追光報」特刊,紀錄長期關注的真實個案與故事,讓展覽的資訊傳遞更為完整。另外,留白計畫團隊也將捐出本次展覽的部分收益,投入《報導者》日後運作。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本次策展以社會議題為軸心,將部分收益捐款予報導者,並合作推出深化議題之展場限定《追光報》
留白計畫與《報導者》合作推出航旅限定的「追光報」特刊(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05|全棟連線呼應主題,打造完整體驗

主要展區以外,留白計畫團隊也在其他樓層空間策劃上呼應本次展覽主題,像是一樓入口的光點站及奉茶站;到二樓享用期間限定「追光套餐」與拍貼機「夢瞬實拍站」;三樓與花藝工作室「無意製所」、 服飾選品店「IJ Plus」打造主題性的展示活動,讓全棟都成為體驗範圍。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二樓交誼廳如航旅中的「 check in 大廳」,提供飲茶、拍照、閱讀休憩等服務,亦搭配展場推出主題拍貼外框
留白計畫團隊在二樓設置拍貼機「夢瞬實拍站」(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food by blank 推出期間限定追光套餐「冬收」亦提供熱飲金柑和茶,金萱烏龍作為基底,搭配盛產於冬季的台灣金柑,淡淡的酸香在茶湯裡散開,抿一口後如冬天的雲層邊鑲嵌微光,有著恬靜的回甘
參觀者可以到二樓享用期間限定「追光套餐」(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與salu攜手策劃「追光」體驗展,憑票券可免費抽取「追光扭蛋機」,得到 SALU 特製籤詩
三樓與花藝工作室「無意製所」打造主題性的展示活動,讓全棟都成為體驗範圍(圖片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留白計畫 ╳ SALU 年度策展

【 追光 In The Shadows 】

展覽日期|2023/11/11-2024/02/29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留白計畫blank plan(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四街45號)

入場方式|票價150元,現場購票

資料提供|留白計畫blank pla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金獅獎與戰爭影響等話題盤整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大會金獅獎等話題盤整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月20日正式開幕,編輯也實際踏上水都,帶回現場的第一手報導!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出了哪些作品、又有什麼特別活動?最高榮譽金獅獎獎落誰家?而作為國際矚目的藝術展會,在政治動盪的此刻各國國家館有什麼舉動?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20日正式開幕!本屆迎來首位拉丁美洲策展人,由現任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藝術總監Adriano Pedrosa擔任,大會展題《處處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Foreigners Everywhere),有著「不論走到何處都會遇到外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自覺像外人」等多重含義。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以軍械庫(Arsenale)、綠園城堡(Giardini)為兩大展區,除了各有一座大會主題館,遍布兩區的各國國家館亦是關注焦點,今年共集結90個國家,貝南、衣索比亞、東帝汶、坦尚尼亞4國更是首次參展。作為國際矚目的展會,加上國家館的參展性質,讓威尼斯雙年展在藝術、政治、社會議題等有所聯動。以下先帶你從3大話題速看本屆: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1)金獅獎獎落南半球原住民藝術家

主題館金獅獎由4位紐西蘭毛利女性藝術家組成的「Mataaho Collective」奪下,作品《Takapau》位於軍械庫展場入口的第一個展間,Takapau在毛利語為「編織分娩墊」,而這個編織而成的大型裝置既如子宮般的神聖,又如宇宙般的遼闊。國家館金獅獎則頒給「澳洲館」,藝術家Archie Moore爬梳超過65,000年的家族親屬關係,印證不同族群的人類如何彼此聯繫;四周牆面與天花板是由粉筆寫上的族譜,中間水池平台上放置一落落澳洲原住民遭迫害的檔案。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2)以色列撤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在加薩走廊的戰火至今已延燒數月,就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媒體預展首日,以色列館仍未開放大門,玻璃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寫道:「在停火和人質釋放協議達成後,以色列館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將會開展。」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3)俄羅斯館出借玻利維亞

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皆沒有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位在綠園城堡的俄羅斯館也跟著放空城。不過2024年這棟綠色建築出借給了波利維亞,至於原因為何?波利維亞官方聲明表示,「俄羅斯相信我們作品的重要性、質量和內容。」但根據外媒的非官方消息,可能與兩國在鋰資源上達成協議有關。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聚焦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

台灣館由藝術家袁廣鳴代表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陳暢(Abby Chen)擔任策展人,於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袁廣鳴:日常戰爭》,共有5件錄像、1件動力裝置、1件素描作品。從大門到展廳的階梯,就可聽見《日常演習》的警笛,揭示展覽的不安氛圍;步入展場後,儘管有著沙發、座椅、檯燈等舒適居家擺設,但《日常戰爭》與《棲居如詩》的爆炸、《佔領第561小時》節奏緩慢的國歌、《預言》突如其來的震動,在在提醒著這是場「日常中的戰爭」與「戰爭中的日常」。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名《日常戰爭》不僅指涉作品中的防空演習、公民不服從運動、居家襲擊等等,更探討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議題。內容不僅關於台灣,更是世界的不安、焦慮與現實寫照,袁廣鳴也在開幕式時表示,「希望展覽不要成真。」但如同作品中不斷重複的影像,爆炸、襲擊是破壞亦是重生,陳暢說,「在日常戰爭中,藝術家能給的是什麼想像?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一座監獄,如果監獄在今天都可以翻轉為表達藝術和言論自由的場域,這就是台灣藝術家和台灣想帶來的正面訊息。」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新作《日常戰爭》、《扁平世界》解析

這次袁廣鳴共帶來兩件新作,其一為展覽同名錄像作品《日常戰爭》,描述在中產階級房間中發生了一場襲擊,最後又回歸平靜。不同於此次亦展出的《棲居如詩》為1公尺乘1公尺的水缸模型,《日常戰爭》在淡水工作室打造11拍攝場景,內裝設定為「有點窮的單身知識分子」。每次創作都會放入新技術嘗試的他,這件作品費時約1年開發「單軸機械手臂」,達到拍攝時的精準控制。仔細聆聽錄像的背景聲音,會發現為「戰爭遊戲實況」,袁廣鳴表示,最初設定為《CNN》戰爭新聞,覺得太老套又改為國外談論武器的節目內容,最後想到了YouTube上的戰爭遊戲實況,隱喻每一個你我都可能是造就日常戰爭的一員。「我雖然做這個作品,但是我可能就是那個玩戰爭遊戲的人,其實我也不是清白的。」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件新作《扁平世界》,以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將各地類似景貌的街景串連,10分鐘的錄像也成為了一種「新公路電影」。每段影像皆由台灣開頭,再連接至世界各地相似的地景,例如橋、道路、荒野、市中心等等,顯示在全球化、數位化的網路時代裡,世界竟是一個極度相似的「扁平世界」。在製作上,由於Google Street View360度影像,當要轉化為平面影像時,需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袁廣鳴表示,Google street view的資料庫其實透露出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例如沒有經濟效應或很薄弱的地區資料甚少、共產國家幾乎沒有資料(少數如俄羅斯有)。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入口播放《日常演習》、《佔領第561小時》,白色椅子連結素描作品

走進台灣館,入口處約高3公尺、寬6公尺的巨型螢幕,播放的是《日常演習》,以及紀錄「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佔領第561小時》。其實連袁廣鳴最初也認為最醒目的入口處,應該要展示新作,但陳暢建議要以這兩件作品作為開場。除了演習、學運都是非常台灣的象徵,《日常演習》的空襲警報聲響,讓觀眾在踏上普宮的樓梯間就能聽見,營造展覽題旨和氛圍。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值得注意的是,螢幕前擺放了6張白色躺椅,和展出的素描《在我們的遠方是什麼?》中的白色沙灘椅相呼應。該張素描源自1951年的黑白歷史照片,袁廣鳴初次乍看以為是「一群男人戴著墨鏡,悠閒躺在沙灘椅看著遠方」,細看才發覺不對勁,是「美國高階軍官戴著護目鏡,在太平洋小島觀看核爆測試」,極為反差的觀感讓他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將畫中沙灘椅搬至現實,素描裡人們悠閒躺在椅子上看著不悠閒的核爆,現實展場裡觀眾亦是舒服坐在椅子上,觀看著不舒服的作品。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公眾論壇重點整理!從「島嶼」連結回「家」

台灣館開幕日下午舉行「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Public Forum: Thinking Like An Island),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助理策展人納茲.朱古歐盧(Naz Cuguoğlu)擔任主持人,與談者除了袁廣鳴、陳暢,還邀請到泰德美術館大中華地區兼任策展人陳思穎(Hera Chan)、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策展人鄧芷茵 (Birde Tang),從「島嶼思維」(island-thinking)出發,探討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論壇中提及了不同層次的「島嶼思考」,首先是「孤島」,陳暢分享剛來到美國的時自覺孤島,儘管得到獎項肯定仍無人理解,但透過與女性、移民策展人交流,慢慢建立社群,而如今的社會也開始關注起非主流。朱古歐盧接著提及,孤島也能連結為「群島」。鄧芷茵說,阿聯酋有8成以上是國外居民,在當地工作非常需要「社群」的概念,包括怎麼跟不同宗教、語言、文化者溝通。陳思穎則認為與其身為策展人,她更著重身為一位「市民」如何創造社群之間的連結。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則從父親「離島」的概念切入,父親於國共內戰的時候來到台灣「躲雨」,沒想到一躲就是40年,這讓身為外省第二代的他,不斷思考家或家鄉的概念到底是什麼?而這次台灣館正就是把展場打造為居家場域,朱古歐盧問及背後原因,陳暢回應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家的概念是在策展中浮現,放入沙灘椅、點亮檯燈後,很訝異原本是監獄的展場竟產生了家的感覺。她說世界上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了,所謂「家」或許是可以獲得一點勇氣的地方,從袁廣鳴的作品,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存、採取行動且慢慢找到勇氣。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

時間|2024.04.20-09.30,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1:00-19:00

2024.10.01-11.24,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18:00

週一休館,4/226/177/229/29/3011/18特別開放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文、攝影|張以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La Biennale di Venezi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達文西體驗展」6月松山文創園區登場!集結沉浸式光影展區、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與互動體驗裝置

「達文西體驗展」6月松山文創園區登場!集結沉浸式光影展示區、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與互動體驗裝置

《達文西體驗展-超越 500 年的輝煌》將於6月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本展除帶來高達5公尺的沉浸式光影展示區,更集結了超過50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以及獨特的繪畫區、展品互動體驗區等展示內容,帶觀者走進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前瞻奇想。

打造5公尺巨幕環繞空間

由創下全台超過 30 萬參觀人次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團隊策劃的《達文西體驗展》,此次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再度以5公尺巨幕環繞空間,透過光影呈現出《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等經典作品細膩的筆觸細節,讓觀眾有如親身穿梭在達文西天馬行空的奇想世界中。

延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的震撼視覺效果,《達文西體驗展》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圖片提供: KKLIVE)
延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的震撼視覺效果,《達文西體驗展》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跨海來台

除了頂級規格的沉浸式光影展示區,《達文西體驗展》為​​全面解析這位絕世天才橫跨藝術、軍事、飛行器、解剖學、樂器等領域的前瞻奇想,更集合了超過50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以多元化的展示內容,完整剖析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前瞻奇想。

《達文西體驗展》更集合了超過 50 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更集合了超過 50 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獨特互動體驗把驚喜帶回家

最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繪畫區」也將在本次展覽中呈現,透過投影方式教授素描技法,提供畫架和紙筆,讓大人小孩一起互動臨摹,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意義;而《達文西體驗展》也量身打造了全新亮點,透過《蒙娜麗莎的秘密》、《化身維特魯威人》等互動體驗裝置,參與者能擁有「走入畫中」的獨特感受,更能將完成體驗後的驚喜成品帶回家留念!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輕鬆窺探屬於達文西的視野。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 - 超越 500 年的輝煌
▸ 展覽時間:2024 年 6 月 14 日 (五) 至 9 月 29 日 (日)
▸ 開放時間:每日 10:00 ~ 18:00
▸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一號倉庫(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購票網址請點此

資料提供|KKLIVE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